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意气小书生 > 第二百五十五章:明镜台

意气小书生 第二百五十五章:明镜台

作者:水蜈蚣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2-12-28 09:45:32 来源:笔趣阁

吴国是吴皇的,可是吴皇不可能尽知吴国事。

但是如果吴皇在意,那永京城发生什么事,都会事无巨细的传到他的耳中。

不然他也不会连领着严高去蘅芷阁的是永王的人都知道的一清二楚。

吴皇将议和一事交给勤王吴宪去做,实际上也是考校吴宪的一种方式。

东宫之位一日空悬,就说明吴皇心中还有犹豫,仍然在两位皇子之间举棋不定。

本来在陈吴两国开战之前,吴皇心中是偏向永王吴政的。

虽然吴政去前线有魏文仲和魏皇后在背后推波助澜,但是吴皇对他们的心思怎么可能不知道。

答应了让吴政去参军,心中也就有了让他入主东宫的意思。

可是大军得胜后吴政的种种表现,又让吴皇打消了这心思,转而将议和一事交给了吴宪,考校起吴宪来了。

在陈道丰顺水推舟算计吴国这件事上,其实吴皇清楚,吴宪多费些时日,怕是也能够将这两州之地从陈道丰手中要回来。

只是吴宪却直接进宫找到了自己。

对此,吴皇心中非但没有不满,反而觉得他做的对。

因为这是目前解决这个问题最好,最快,最稳妥的方法。而且是完全以吴国根本利益为出发点考量的方法。

这也是为什么童贯说吴宪看清形势的原因。

那么吴皇把这件事情交给童贯去处理,效率究竟怎么样?

……

吴宪进宫的次日。

他手中拿着议和文书,举棋不定。

勤王府正堂,除了他之外还有两人,罗伊和孟适之。

吴宪问道,“父皇让我今日携带议和文书去找陈道丰,还说在先前的条件下,非但不能同意他们收回两州的说法,反而让我再要一州之地,你们说这是什么意思?”

孟适之沉吟后,缓缓说道,“皇上英明,此举定有深意。”

吴宪瞧了一眼孟适之,差点爆出一句粗口,“屁话”二字已经到了嘴边,被他硬生生的憋了回去。

倒是一边的罗伊,款步轻摇,在堂中走了几个来回,而后说道,“君无戏言,皇上既然这么说,定是事出有因,我想殿下只需要静观其变便好。”

吴宪道,“可是父皇让我今日去,我什么时候去?”

罗伊道,“等到时机到了,殿下自然会知道的。”

吴宪想了想,左右想不出为什么,反正今天才刚刚开始,那便等上一等。

……

永京城每天都很热闹,尤其是接近上元节。

可是今日永京最热闹的地方,不是那有人卖艺的天桥下,也不是那已经挂上了花灯的猜灯谜的酒楼,更不是那新开张的叫什么剧场的地方。

而是京兆尹府。

天刚蒙蒙亮,京兆尹张永年刚刚打着哈欠踩着卯时的点进了京兆府衙,府衙外的鸣冤鼓如同炸雷一般响起,响动整条街。

半个东城都听到了京兆尹府方向传来的鼓音。

而这,只是一个开始。

一个接一个,一早上来京兆尹府擂鼓喊冤的便有四拨人。

平日里小偷小摸的基本上都是京中各县衙处理。

京兆尹府接的案子都是一些比较严重的大案,很少一天之内有如此多的报案人数。

不对,不是一天,是仅仅一个上午。

张永年坐在堂上,看着堂下跪着的一众人,面露怒容。

详细了解了一下,本以为是什么人命大案,结果却是人找不到了。

这四拨报案人来报案的原因都相同,家中都有妙龄女子失踪了。

失踪时间最长的已经有近十天,最短的不过两天。

张永年担任京兆尹已有七年,心中一思量,便有了数。

这四个案子看来应该是同一人所谓。

都是人口失踪,又都是妙龄女子,据说姿容也是上佳。

看起来应该是贩卖女子的案子。

张永年顿时有些没了兴致,抬手便要将这群人打发回各自所在的县衙。

可就在这时,堂外走入一行人,不顾两旁衙役的呵斥,径直走到张永年面前。

他们腰间佩挂统一制式弯刀,身着亮银甲,白巾掩面。

为首一人伸手从怀中掏出一块令牌,在张永年面前一晃。

张永年定睛一看,脸上满是惊讶之色,起身从椅子上站了起来,忙叫了一声,“见过大人。”

那人对张永年点了点头,耳语几句后,从怀中掏出了一封信放在了案几上。

做完这一切,一行人转身而去,张永年在坐回椅子上的时候,还心有余悸。

刚刚那些人,就是传说中的明镜台,七年了,我这京兆尹竟然也能够见到他们。

明镜台。

所有在永京为官的人都听说过这个名字,可是只有有数的人有幸,也可以说是不幸的见到过他们。

据说他们直接对吴皇效命,只听从吴皇的命令。

他们没有品阶,但是却权势滔天,因为他们出现的时候,背后站的便是吴皇。

张永年坐下后,满脑袋的疑问。

为什么这个案子竟然会牵扯到明镜台。

他倍感压力的同时,心跳也不由得加速,兴奋了起来。

这对他来说,也可以说是一个机会。

要知道,他现在正在办得案子,可以说是在替皇上办事啊。

事情一定要办得好,办得利索。

他想着刚刚那位明镜台的大人对他说的话,“案情便在这信封之中,专心办案,莫出偏差。”

张永年将眼前信封打开,抽出一封信。

他越看越心惊,这信上面对案情的描述简直是事无巨细,每一个细节都分外清晰。

只要他张永年识字,只需要按照这信中所写办案,怎么可能出现偏差。

接下来的时间内,张永年直接带着京兆尹的人径直出城,按照信中位置的描述。

分别在郊外一处废弃的寺庙后院,北山坡后的乱坟岗,还有一处死水湖泊中找到了三具尸体。

在寻找尸体的过程中,张永年命人在发现尸体的附近搜索。

分别搜到了一个带血的刀鞘,半截镶嵌着宝石浸染着血迹的腰带,还有一只靴子。

这三样东西的位置其实在信件中都有详细的描述,张永年命人搜索只不过是做做样子。

而后,张永年根据腰带和靴子的制式还有上面绣的图案,大胆作出这案子可能和陈国使团有关系。

带人向着陈国使团所在的驿站而去。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