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新话红楼 > 第二十四章 贾府何来这么多玻璃制品?

新话红楼 第二十四章 贾府何来这么多玻璃制品?

作者:张凯庆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4-01 07:33:06 来源:笔趣阁

作者:张凯庆

对现代人来说,玻璃制品并不稀奇,可是,在清朝时玻璃制品可是属于价值昂贵的奢侈品,《红楼梦》中的贾府,却有很多玻璃制品。如:第三回,荣禧堂大紫檀雕螭案上摆着“玻璃海(上台下皿,音“海”)”;第五回,“琼浆满泛玻璃盏,玉液浓斟琥珀杯”;第六回:王熙凤家有“玻璃炕屏”,第十七、十八回、第二十六回、第四十一回、第五十一回和第五十六回描写宝玉屋里有“玻璃穿衣镜”;第十七、十八回大观园的“水晶玻璃各色风灯”;第二十三回,宝玉写的《夏夜即事》诗:“琥珀杯倾荷露滑,玻璃槛纳柳风凉”;第三十一回提到“玻璃缸”;第四十五回,黛玉的“玻璃绣球灯”;第七回和第四十九回,李纨和宝玉屋里的“玻璃窗”;第五十三回,宁国府的“玻璃芙蓉彩穗灯”;第三十四回和第六十回提到“小玻璃瓶”;第七十一回提到的“玻璃围屏”等等。

红学专家们早就对《红楼梦》中的玻璃制品作过论述,建国前,大部分红学专家认为《红楼梦》中的玻璃制品与当今的玻璃无异,是从西洋进口的。如著名学者贺昌群、方豪等都认为《红楼梦》中的玻璃穿衣镜、玻璃盒、水晶缸、玻璃毬灯、玻璃炕屏等都是西洋进口货。

建国后,学者们对这一问题发生分歧,一部分学者认为,《红楼梦》中的玻璃就是当今的玻璃,人民文学出版社1974年出版的《红楼梦》在“玻璃海”处注释:“明清时期玻璃器皿还多半来自外国,价值昂贵,所以常被当作珍贵的陈设品。”《红楼梦大辞典》中也认为:“玻璃海”是指“进口的周身磨出棱角或花纹的大碗,清康、乾时期宫廷或贵族之家往往当做高级陈设品。”另一种意见是:《红楼梦》中的玻璃是“一种碧绿有光泽的矿物”或“石英类透明晶体”。

张凯庆认为:《红楼梦》中的玻璃就是我们今天所见的玻璃,玻璃就是玻璃,不可能是什么“碧绿有光泽的矿物”,也不是“石英类透明晶体”,更不是什么类似琥珀、玛瑙之类的天然玉石或水晶石。

这就要谈谈中国玻璃的历史了。

中国玻璃的起源和发展

玻璃,古代称壁玻璃、琉璃、颇黎、玻瓈,近世又称“料”器。

中国玻璃起源于西周或战国,但其后发展一直很缓慢。西周玻璃工艺非常原始,外观与石头没有差别。

春秋至汉代为中国玻璃制造的早期阶段,当时已能炼制七种颜色的玻璃。从南北朝至明代,玻璃制造技艺有所发展,主要是吹制技术盛行,从而能够制造瓶、罐、杯等容器。元代玻璃生产在宋、金玻璃业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并设立了烧造仿玉玻璃器的官办作坊“瓘玉局”,玻璃生产保持较高的水平。

明代宋应星的《天工开物》中,记载了当时玻璃制作的全过程。明代的颜神镇是玻璃生产的重要基地,当地的民间玻璃作坊,以生产簪、珠为主。

直到清代末期,中国玻璃均以铅钡玻璃为主体。铅钡玻璃易碎、怕热,对人体有害,所以玻璃在西方成为主流的盛器,在古代中国多用来制作摆件、佛教用品等,很少进入日常生活。中国制瓷技术领先西方一千多年,但在制造玻璃的技术上却落后西方一千多年。

档案记载,清康熙年间,玻璃制作技艺亦已传入我国。玻璃的使用,在中国虽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但“玻璃”名称的最终确立还是在清朝。清代中期,受西方传教士影响,中国也逐渐具备了制作钠钙玻璃的能力,玻璃制造业有较大发展。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敕命建造的玻璃厂,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建成。玻璃厂的位置,据《宸垣识略》记载:玻璃厂位于蚕池口西,法国耶稣会建立的天主教堂附近。

宫廷玻璃厂征调了以山东和广州为主的全国最优秀的能工巧匠,同时外国传教士也参加和指导玻璃生产。宫廷玻璃厂是造办处内众多作坊之一,专门为皇室成员制作御用玻璃。但这个大内玻璃作坊的技术仍不过关,做出来的玻璃质脆,不易保存,故能够留存至今的康熙玻璃器寥若晨星。现存的《造办处各作成做活计清档》起于雍正元年,迄于宣统三年,惟独没有康熙朝的记录。现存于世的几件康熙年间的玻璃制品,目前仅知比较准确的只有七件,都是水盛、套杯等小件制品,而且是宫中皇家用品。

清朝时民间的玻璃生产分南北二地,南方以广州为玻璃制造业的中心,北方以山东淄博颜神镇为中心。民间虽也有玻璃产地,但先进的玻璃工艺技术和最优秀的制作工匠都集中到皇家的玻璃厂了,所以,民间玻璃厂的玻璃制品无论是制作工艺还是艺术水准,都无法与宫廷玻璃厂的作品相比。

雍正继位后,为了满足皇家对玻璃器的大量需求,在圆明园六所建立了新的玻璃厂,改用本土匠师,打造传统器形。朝廷以几种玻璃代替宝石用于官员所戴的帽顶,并正式列入典章制度。单色玻璃是雍正朝玻璃的主流产品,玻璃器由于价值昂贵成为皇帝赏赐大臣的赐物。

乾隆继位后,斥巨资扩建玻璃厂,改进设备,乾隆常到厂察看。史料记载,乾隆最喜欢玻璃器皿,但这位皇帝对西洋玻璃制品很不满意,粤海关曾向乾隆进贡玻璃盖碗,乾隆用后大为不满,传谕“不准报销”。力推玻璃制造“国产化”,是乾隆早就有的情结。为了改善玻璃的质量,在传统皇家风格基础上招聘法国技师,充实技术。

乾隆年间是清代玻璃工艺美术发展的黄金时代,乾隆元年(1736年)到三十年(1765年)是皇家玻璃厂大规模的生产期,也是清代玻璃制作的高峰期。在洋技师的指导下,中国匠人们制造出的钠钙玻璃工艺品已不逊于西方,宫廷玻璃厂已能生产出金星、缠丝玻璃,且多采用雕刻、描彩和珐琅彩的装饰技法。乾隆时期的玻璃器皿造型华丽、饰样精美、质量上乘,是清代玻璃生产的鼎盛时期。

清代宫廷对玻璃器的偏爱,也促进了西方玻璃器的进口,意大利、比利时、捷克等国都曾送给清宫大批玻璃器皿的贡品。康熙、雍正年间,西方各国在给中国皇帝进贡的贡品中,都有不少做工精致的玻璃贡品。

大量的证据证明,《红楼梦》中的玻璃制品,绝非“碧绿有光泽的矿物”、“石英类透明晶体”、琥珀、玛瑙之类的天然玉石或水晶石,而是真正的玻璃。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