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新话红楼 > 第六十六章 元春大驾光临 实乃皇后驾到

新话红楼 第六十六章 元春大驾光临 实乃皇后驾到

作者:张凯庆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2-12-29 05:24:32 来源:笔趣阁

作者:张凯庆

第十八回,元春省亲的场面描写透漏出元春的真实身份,这等场面,这等气派,完全是皇后驾到。

一.顽石显形

作者在交代那块石头随神瑛侍者下界投胎后的去处时绕来绕去,使读者深感困惑,搞不清那块石头到底是谁?由此引发了无数的猜测。其实,你把所有的线索都综合起来考虑,就明白了谁是那块石头了。

作者交代,在警幻案前挂了号的石头,只有一块,就是被和尚道士化成红玉的那块青埂峰下的石头。

首先,第五十九章说过,黛玉初次见到宝玉时,脂砚斋说的很清楚,“这蠢物不是那蠢物”,所以,宝玉不是那块石头。

其二,林红玉“梦里徘徊,醒后疑猜,通灵神玉也遭尘败”,脂批点出林红玉就是那块“通灵神玉”,那块石头随神瑛侍者投胎到贾府——皇宫,成了宝玉——皇上身边的丫鬟。

其三,王熙凤[非警幻案下而来为谁?]脂砚斋告诉我们,那王熙凤就是从警幻案下而来的,林红玉被王熙凤收为屋里的丫鬟后就消失了,那块石头已经变身为贾府的实际大管家了,那贾府是何去处?那是清皇宫。

其四,宝钗从娘胎里就带来一股热毒,她吃的“冷香丸”是在“太虚幻境”制成的,宝钗的住处“蘅芜苑”,全用“大玲珑山石”和“各式石块”来装点,“一株花木也无”,所以,宝钗就是投胎到贾府的石头,她的“金玉良缘”在和林黛玉的“木石前盟”争夺贾宝玉。

其五,直至元春省亲时,作者彻底交代出那块石头的最终去处——

元春在轿内看到迎接贵妃省亲的盛大场面,心中感慨万分:“此时自己回想当初在大荒山中,青埂峰下,那等凄凉寂寞;若不亏癞僧、跛道二人携来到此,又安能得见这般世面。……”[庚辰双行夹批:自“此时”以下皆石头之语,真是千奇百怪之文。]

脂批明示,这一段话是青埂峰顽石的内心独白,这已经清楚地表明,元春就是“癞僧、跛道二人携来到此”的那块顽石。

且看:那块石头的逐渐变化过程,先是宝玉(皇上)身边的丫鬟——林红玉;石头——薛宝钗的“金玉良缘”比不上宝玉(皇上)和黛玉(富察皇后)的“木石前盟”,所以,贾宝玉并不想娶薛宝钗;但是,石头的好运来了,先皇后死了,那拉氏晋皇贵妃,王熙凤成了荣国府(皇上后宫)的大管家,并协理宁国府,多威风啊。可惜,贾琏——风流皇帝乾隆依然到处沾花惹草;直至元春省亲时,石头终于露出真面目,她的身份已经是皇贵妃了。实际上,元春省亲的盛大场面完全是皇后驾到,作者明写元春是贵妃,暗示元春的身份实际上是皇后,所以,在大观园时才“进入行宫”。

富察皇后死后,那拉皇后登上皇后宝座,母仪天下,所到之处,所有臣民皆跪拜迎送,何等辉煌。此时此刻,回想起当年在弘历宫中备受冷落的时光,感慨万分。正像那青埂峰下被弃之不用的顽石,若不是被僧道二仙师化成美玉,“夹带于中”,投胎到弘历宫中,如何会有今天这般光景。

二.真情流露

元春在归省之日向贾母、王夫人含泪倾诉:“田舍之家,虽齑盐布帛,终能聚天伦之乐。今虽富贵已极,骨肉各方,然终无意趣!”又说:“当日既送我到那不得见人的去处,好容易今日回家娘儿们一会……一会子我去了,又不知多早晚才来!”

这是那拉皇后真实的生活经历。

那拉皇后获得的尊贵地位闪耀着夺目的光彩,她享受的富贵使醉心名利的人头晕目眩。虽然如此,她和元春一样居住的皇宫是一个“不得见人的去处”,她在皇帝之家备受冷落,既受集权的管辖也无丝毫人身自由,满腔都是难以言状的辛酸,其显赫声势下掩盖的是一颗忧郁凄寂的心。

作者在元妃省亲之前借贾琏之口道出一大段皇上的自述:“父母儿女之性,皆是一理”,“骨肉私情”乃“天伦中之至性”,然“宫里嫔妃才人等皆入宫多年。抛离父母音容,岂有不思想之理?儿女思念父母,父母在家只管思念儿女,竟不能见”,“因此成疾致病,甚至死亡,皆由朕躬禁锢,不能使其遂天伦之愿,亦大伤天和之事!”......作者在叙述当今皇上的这段表白时,特意提到了太上皇,脂砚斋的批语明确指出,借元春省亲写的是南巡之事,这表述的还不清楚吗?在清朝,进行了六次南巡,后来又做了太上皇的只有乾隆皇帝。当今皇上的这段表白是对当时妃嫔们的总况的概写,那拉皇后正是她们中的一个具体典型。这段概述,等于间接地写出了那拉皇后常年苦苦思念、心事重重、满腹愁闷、身心交瘁乃至“成疾致病”的情境,这是她那二十多年宫禁生活的必然结果,由此种下了最后导致她歇斯底里发疯的病根。

三.戏中之秘

元春在大观园点了四出戏,其中第二出《乞巧》。脂批:“《长生殿》中伏元妃之死”。

《乞巧》是清初剧作家洪升的代表作《长生殿》中的第二十二出,也叫《密誓》,写七月七日,杨玉环与李隆基在双星之下设誓:“愿生生世世共为夫妻,永不相离。”脂批:“《长生殿》中伏元妃之死”很容易使人产生两点误解:一是由《乞巧》一折而变成了整本《长生殿》,于是令人以为元妃之死全然跟杨贵妃一样:也是因突然爆发战乱和兵变,皇上携元妃仓皇出走,途中迫于兵谏或大臣凌逼,元妃亦同样被活活勒死或吊死;二是既然“伏元妃之死”,那么她必是猝然暴亡。

其实,所谓“伏”,仅仅是隐寓或暗示情节发展或人物结局的一种文学手法,其具体的方法之一,便是运用隐喻或借喻,《乞巧》之伏用的便是“喻”法。而“喻”的前提是:首先喻体与本体必须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人、事、物;其次两者之间有某一点或一些相同或相近之处。设若两者完全相同,这叫重复,便不成其为“喻”。

脂批“《长生殿》中伏元妃之死”的含义是:元春之死与杨玉环之死是截然不同的,但却有某种相似之处。天宝四年(745年),唐玄宗把韦昭训的女儿册立为寿王妃后,遂册立杨玉环为贵妃,玄宗自废掉王皇后就再未立后,因此杨贵妃就相当于皇后。那拉皇后是在富察皇后死后晋皇贵妃,乾隆十五年八月被册封为皇后。这是和杨贵妃的相同之处。不同的是,杨玉环于天宝十五载(756年),安禄山发动叛乱后,跟随唐玄宗李隆基流亡蜀中,途经马嵬驿,士兵哗变,含恨被皇帝赐死。那拉皇后对乾隆一往情深,但她无法容忍乾隆的移情别恋,以至在乾隆第四次南巡期间积怨爆发,与乾隆发生激烈冲突,最后也像杨玉环一样,被皇帝废了,悲惨地死去。

曹家被抄那点事,无论如何也和杨贵妃之死联系不到一起,因为曹家根本没有做了皇后,最后被皇上废了,像杨玉环一样悲惨的死去的女人。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