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新话红楼 > 第七十六章 风月宝鉴——暗藏玄机

新话红楼 第七十六章 风月宝鉴——暗藏玄机

作者:张凯庆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2-12-29 05:24:32 来源:笔趣阁

作者:张凯庆

乾隆三十一年(1766)七月十四日未刻,被废的那拉皇后满含悲愤之情,离开了这个充满争斗的世界,终年四十九岁。当时乾隆正带领众皇子、随行大臣、侍卫兵丁在木兰围场围猎,听到皇后病故的消息,乾隆只命那拉皇后的儿子永璂回宫料理丧事。七月十五日,乾隆颁旨“饰终典礼不便复循孝贤皇后大事办理。所有丧仪止可照皇贵妃例行。”并说“皇后自册立以来尚无失德,去年春,朕恭奉皇太后巡幸江浙,正承欢洽庆之时,皇后性忽改常,于皇太后前不能恪守孝道。比至杭州,则举动尤乖正理,迹类疯迷。因令先其回京,在宫调摄。……此实皇后福分浅薄,不能仰承圣母慈眷,长受朕恩礼所致。若论其行事乖违,即予以废黜,亦理所当然,朕仍存其位号,已为格外优容。……”(《东华续录》乾隆朝卷二十二)

乾隆指责那拉皇后“于皇太后前不能恪守孝道”,在杭州时举止有违正理,“迹类疯迷”,这就把帝后反目的责任完全推到那拉氏身上,并极力表白自己的宽宏大量。不加废黜,足以说明对那拉氏仁至义尽了;现以皇贵妃之仪安葬那拉氏,已是格外恩宠了。

因为乾隆废除那拉皇后是秘而不宣的,很多不知内情的大臣们看到皇后的丧仪竟以皇贵妃之仪办理,大为震惊:就算皇后生前有种种过错,但既存其皇后名号,就是大清国母,就当以皇后之仪相葬,方为名正言顺。当时有个叫李玉鸣的御史上疏,请依皇后礼举丧,结果竟被革职锁拿,发往边疆伊犁。

那拉皇后的死期隐写在“风月宝鉴”的背面。

“反照风月宝鉴”之玄机

第十二回:贾瑞因遭熙凤戏弄、暗算,一病不起,正无药可救,“忽然这日有个跛足道人来化斋,口称专治冤业之症。贾瑞偏生在内就听见了,直着声叫喊说:‘快请进那位菩萨来救我!’”那道人递给贾瑞一面镜子,“镜把上面錾着‘风月宝鉴’四字”,道人再三叮嘱贾瑞:“千万不可照正面,只照他的背面,要紧,要紧!”脂砚斋在此批道:[庚辰侧批:谁人识得此句!][庚辰双行夹批:观者记之,不要看这书正面,方是会看。][庚辰双行夹批:记之。]

关于“风月宝鉴”,红学界一致认为,《红楼梦》表里皆有喻也,宝镜的两面即指此书的表里。这本书表面上是写风情闺月、男欢女爱亦或有些色情描写,书的另一面隐藏的是血泪斑斑、白骨粼粼的历史。为此,很多红学迷不遗余力的去考证小说背后隐写的历史,于是就出现了各种学说。笔者也赞同这种观点,但这只是“风月宝鉴”的泛指性,“正照、反照风月宝鉴”还有一层深意,就是它的特指性。所谓“特指”,就是特指王熙凤也。

第二十五回,宝玉和熙凤遭马道婆和赵姨娘施魔法暗算,二人突然发疯,贾府乱成一团。正当众人手足无措时,癞头和尚和跛足道人突然现身。那僧对贾政笑道:“因闻得府上人口不利,故特来医治。”贾政道:“倒有两个人中邪,不知你们有何符水?”那道人笑道:“你家现有希世奇珍,如何还问我们有符水?”贾政听这话有意思,心中便动了,因说道:“小儿落草时虽带了一块宝玉下来,上面说能除邪祟,谁知竟不灵验。”那僧道:“长官你那里知道那物的妙用。只因他如今被声色货利所迷,故不灵验了。你今且取他出来,待我们持颂持颂,只怕就好了。”

贾政听说,便向宝玉项上取下那玉来递与他二人。那和尚接了过来,擎在掌上,长叹一声道:“青埂峰一别,展眼已过十三载矣![庚辰侧批:正点题,大荒山手捧时语。]……”

和尚所说的“青埂峰一别”显然是指那块“红玉”即那拉皇后,但是,“展眼已过十三载矣!”是什么意思?

如果把和尚的话和那面“风月宝鉴”联系起来,一切就大白于天下。

道人再三叮嘱贾瑞:“千万不可照正面,只照他的背面,要紧,要紧!”脂砚斋在此批道:[谁人识得此句!][观者记之,不要看这书正面,方是会看。][记之。]

显然,那面镜子的背面是全书最关键的地方。贾瑞看那镜子里的正面是王熙凤,反面是一个可怕的骷髅。骷髅表示死亡,这就意味着镜子的反面则是王熙凤的死期。那么,王熙凤的死期是什么时候?书中并没有交代。

如果我们把和尚说出的那个“十三”翻过来看,看那“十三”的背面是什么?是“三十”也!这里,需要说明的是,《石头记》的原文文字是竖排版,而我们现在的文字是横排版,所以,我们看竖排版的“十三”时,不能横着翻过来看,一定要竖着翻过来,那个“过”字跑到下面去了,成了“三十过”了。

和尚说:“青埂峰一别,展眼已过十三载矣!”“过十三”,翻过来看就是“三十过”,“三十”过了就是“三十一”,那拉皇后的死期是乾隆三十一年七月十四日。至此,各位朋友明白了吧,那镜子背面的骷髅隐写的是那拉皇后的死期。

再看镜子的正面,里面是艳丽妩媚、风情万种的王熙凤。那拉氏是在富察皇后死后,于乾隆十三年七月晋为皇贵妃、摄六宫事;“过十三”,就是指乾隆十五年那拉氏晋为皇后。那时,正是那拉皇后春风得意,风光无限的时候,所以,镜子正面的王熙凤才艳丽无比。

据此,镜子的正面——“过十三”,那是那拉皇后崛起的日子;镜子的反面——“三十过”,则是那拉皇后的陨落和死期。这就是“反照风月宝鉴”的绝妙设计。

脂批提示,“青埂峰一别,展眼已过十三载矣!”这句话是“大荒山手捧时语”,在大荒山时,道士手捧“通灵宝玉”时说:“那红尘中有却有些乐事,但不能永远依恃,况又有’美中不足,好事多魔’八个字紧相连属,瞬息间则又乐极悲生,人非物换,究竟是到头一梦,万境归空。”脂批证明熙凤和宝玉发疯,就是“到头一梦,万境归空”的时候。

和尚的话再次证明王熙凤就是青埂峰下的顽石,熙凤和宝玉发疯隐写的就是乾隆三十年南巡期间那拉皇后和乾隆反目成仇的史实。

和尚又说:“可叹你今日这番经历:粉渍脂痕污宝光,绮栊昼夜困鸳鸯。沉酣一梦终须醒,冤孽偿清好散场!”

和尚的话,暗示那拉皇后已被打入冷宫。

“粉渍脂痕污宝光,”是说通灵玉被胭脂香粉玷污已失去了光泽,暗示乾隆的种种风流丑事污浊了那拉皇后那颗忠贞圣洁的心。乾隆“被声色货利所迷,”故那拉皇后——那块警示乾隆的红玉“不灵验了”。

“绮栊昼夜困鸳鸯。”是说那拉皇后像鸳鸯一样对乾隆痴情不改,结果却昼夜被困在雕绘美丽的窗户里,暗喻那拉皇后已被乾隆囚禁。

“沉酣一梦终须醒,冤孽偿清好散场!”一场深沉酣睡的美梦终该醒来,既往所有的冤孽恶业已经偿清该是散场的时候了。和尚说的“沉酣一梦”指的就是湘云的“香梦沉酣”,小说中,唯有湘云的梦被称为“香梦沉酣”,和尚的话证明湘云和熙凤其实是一人,都是在说那拉皇后。

我们再看一下贾瑞看那镜子的反面时,脂砚斋是怎么说的?

贾瑞拿起“风月鉴”来,向反面一照,只见一个骷髅立在里面,[庚辰双行夹批:所谓“好知青冢骷髅骨,就是红楼掩面人”是也。作者好苦心思。]脂批明示,那镜子里的骷髅,就是《红楼梦》一书中掩面而泣的人。镜子里的骷髅是王熙凤,那掩面而泣的人又是谁?

《红楼梦》哭泣者甚多,如:黛玉时常以泪洗面,宝玉也经常泪眼汪汪,那一大堆“钗”们也是“千红一哭”。但是,小说中唯一明示掩面而泣者是谁?是贾探春也!画中一美女坐在孤船上掩面而泣,不就是探春吗?

这就进一步证明贾探春就是王熙凤,而王熙凤就是那拉皇后,那镜子反面里的骷髅,预示的就是那拉皇后的死期。

综上,“正照、反照风月宝鉴”预示着那拉皇后的崛起、陨落和死期。“十三”反照就是“三十”,那拉皇后召祸的年代是乾隆三十年三月(闰二月),正是十三年“春三”崛起,三十年“春三”陨落。

作者唯恐读者把所有的神秘数字都翻过来看,那样就乱套了,所以,才将《风月宝鉴》更名为《红楼梦》。作者真是太神了,令人惊叹不已!

宝玉进入太虚幻境时,警幻仙子唱道:“春梦随云散,飞花逐水流,寄言众儿女,何必觅闲愁。”

富察皇后在春三月死于运河的龙舟上,那拉皇后的好梦也是终结于春三月的运河上。一场春梦随云飘散,两位皇后随波逐流,这才是《红楼梦》的正解!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