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新话红楼 > 第八十七章 一曲《枉凝眉》 究竟在写谁?

新话红楼 第八十七章 一曲《枉凝眉》 究竟在写谁?

作者:张凯庆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2-12-29 05:24:32 来源:笔趣阁

作者:张凯庆

一.宝、黛、钗的判词

“可叹停机德,应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停机德:汉代乐羊子的妻子,在乐羊子中断学业回家时,她停机断布,以厉丈夫继续求学。

咏絮才:东晋女诗人谢道韫,聪慧有才辩。曾在家遇雪,叔父谢安召集众子侄论文义,俄而雪骤,安问:“何所似也?”谢朗答:“撒盐空中差可拟。”道韫答:“未若柳絮因风起。”谢安大为称赏。后来便把在诗文创作方面卓有才华的女子赞誉为“咏絮之才”。

“玉带林中挂,金钗雪里埋。”很多人认为此句暗示林黛玉的结局是在林中吊死,薛宝钗最后死于雪地里。但这两句旁有脂批云:[甲戌双行夹批:寓意深远,皆非生其地之意。]脂批说的很清楚,黛玉和宝钗的结局绝非诗中所说的那样,玉挂在林中,钗埋在雪里,是有极深的寓意。

笔者认为:“玉带林中挂”反过来看就是“挂中林黛玉”,中:指中宫,皇后居住之处,因以借指皇后。“挂中”:即挂帅中宫之意。暗示林黛玉是皇后,统领后宫。富察皇后死后,她的画像始终挂在长春宫里,长春宫就是中宫。虽然富察皇后早已离去,但在乾隆和其它妃嫔心里她永远是皇后,所以,那拉皇后的结局必然是“金钗雪里埋”。

“金钗雪里埋”突出一个“冷”字,暗喻那拉皇后被打入冷宫。

富察皇后和那拉皇后纵有停机之德和咏絮之才,又将如何?碰上了乾隆这样一个“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的风流天子,其结果只能是“玉带林中挂,金钗雪里埋”。

《红楼梦》最大的特点是有大量的隐喻,有很多东西不敢明说,不敢明写,而是用别的东西来隐喻,来影射,曲折的加以表达。这增加了读者理解的难度,同时,也增加了小说的魅力。能恰当的使用大量的隐喻,反映了作者深厚的文字功力和多方面的艺术才能,这是一种艺术手法,但作者也是迫不得已,因为他写的是“当今圣上”的情史,一旦天机泄露,将引来杀身之祸。

二.“怀金悼玉”话红楼

《红楼梦序曲》:开辟鸿蒙,谁为情种?都只为风月情浓。趁着这奈何天,伤怀日,寂寥时,试遣愚衷。因此上演出这怀金悼玉的《红楼梦》。

脂批曰:“怀金悼玉”,大有深意。”警幻说:“此曲不比尘世中所填传奇之曲,……若非个中人,不知其中之妙。”[甲戌侧批:三字要紧。不知谁是个中人。宝玉即个中人乎?然则石头亦个中人乎?作者亦系个中人乎?观者亦个中人乎?]宝玉、石头即红玉王熙凤和作者都是个中人,当然深知其中之妙,至于我等这些观者,“若不先阅其稿,后听其歌,翻成嚼蜡矣。”

笔者认为:金:指薛宝钗——那拉皇后;玉:指林黛玉——富察皇后,“怀金悼玉”之意是:怀念那拉皇后,哀悼富察皇后。

程乙本将“怀”改为“悲”,于是,成了“悲金悼玉”,意思倒也不差。

三.一曲《枉凝眉》究竟在写谁?

【红楼梦曲·枉凝眉】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

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

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

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

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

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

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

《枉凝眉》是《红楼梦》的主题曲。关于《枉凝眉》一曲的具体含义,存在着不同的解释。最具代表性的说法有两种:

一种说法认为:此曲是以第三者的口吻,写宝、黛之间的爱情悲剧,预示着林黛玉将泪尽夭亡的结局。“阆苑仙葩”指林黛玉,她本是灵河岸上三生石畔的绛珠仙草;“美玉无瑕”指贾宝玉,他本是赤霞宫神瑛侍者。他们前世有缘,今生重逢,彼此真心相爱,曾经反复试探彼此的心事,并有过表白。宝玉对黛玉始终呵护有加,但他们美好的爱情,如镜花水月一般,无法成为现实。黛玉终日以泪洗面,实现了她“还泪”的诺言。

另一种说法认为:这支曲子仍然以宝玉的口吻写出,同时提到了黛玉、宝钗。“美玉无瑕”并非指宝玉,而是指宝钗,她的德言容貌都无可挑剔,如同没有任何瑕疵的美玉一般。宝玉真正深爱的人是黛玉,但他最终却娶了宝钗为妻。这样的结局,使黛玉“枉自嗟呀”,也使宝钗“空劳牵挂”。在宝玉看来,黛玉仿佛是“水中月”一样,可望而不可即;而宝钗犹如镜中之花,看似美丽,却触手冰凉。在经过反复比较之后,宝玉还是把全部心思都放在了黛玉的身上。他满怀痛惜地想到,黛玉眼中能有多少泪水,可以这样日复一日地流淌。

红学界绝大多数专家学者的看法是第一种说法,即:这首曲子说的是宝玉和黛玉,歌颂了宝黛之间纯洁无暇的爱情。曲子写宝玉与黛玉的爱情理想因变故而破灭,林黛玉历劫还泪,泪尽而逝。曲中有关黛玉的词句:阆苑仙葩,枉自嗟呀,水中月,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有关宝玉的词句:美玉无瑕,空劳牵挂,镜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禁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最后一句,也反映了黛玉泪尽而逝的结局。

但是,这样读解,显然有不少难以说通之处。

如果说是唱宝玉和黛玉的,那么从纲常伦理上讲,第一句就错了。按照中国传统的纲常伦理,夫在前,妻在后,男在前,女在后,直到今天依然是这样。现在的结婚证上,依然是丈夫的名字排在前面,妻子的名字排在后面;孩子们对父母的称呼,父在前,母在后。

那么,“阆苑仙葩”指林黛玉当然没错,因为她的前身是西方灵河岸边的绛珠草。“美玉无瑕”若说是指宝玉就错了,如果是指宝玉,应该是“一个是美玉无瑕,一个是阆苑仙葩。”这才符合中国的纲常伦理。还有,宝玉是男人,怎么成了“镜中花”呢?“花”是用来形容女人的,所以,“美玉无瑕”和“镜中花”绝不是指宝玉。

张凯庆赞同第二种说法,“美玉无瑕”和“镜中花”并非指宝玉,而是指宝钗、或说王熙凤。这首曲子是唱黛玉、熙凤(或宝钗)和宝玉的,即富察皇后、那拉皇后和乾隆皇帝。

前面说过,青埂峰下女娲弃之不用的顽石,被僧道化成一块美玉,那块美玉是一个女人的化身,她是那拉皇后的幻象。因此,“美玉无瑕”和“镜中花”指的是那拉皇后。

小说中的林红玉、薛宝钗、王熙凤、贾探春、史湘云以及香菱都是乾隆的继皇后乌喇那拉氏不同时期的形象,这里就以王熙凤为代表吧。所以:“美玉无瑕”和“镜中花”都是指王熙凤。王熙凤是从警幻案下来的,她就是青埂峰下的顽石,被僧道二仙师幻化成一块红玉,含在神瑛侍者的嘴里,随神瑛侍者和绛珠仙子一并下界投胎。“镜中花”是指出现在“风月宝鉴”那面镜子里的人,谁出现在那面镜子里了?只有王熙凤一人。所以,王熙凤才是“镜中花”。

林黛玉是富察皇后的化身,王熙凤是那拉皇后的化身,故此:

“一个是阆苑仙葩,”林黛玉——富察皇后;

“一个是美玉无瑕”,王熙凤——那拉皇后;

“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这个他,才是贾宝玉,即乾隆皇帝。

“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两位皇后碰上了这样一位“天下第一淫人”的风流天子,所有的心事最终都化为泡影。

“一个枉自嗟呀,”王熙凤——那拉皇后,长期受到乾隆的冷落,最后被打入冷宫,所以才“枉自嗟呀”!

“一个空劳牵挂。”林黛玉——富察皇后,她去世后,乾隆皇帝始终不能释怀,一生中写了一百多首诗怀念富察皇后。可惜,富察皇后再也听不到乾隆对她的爱的诉说,真的是“空劳牵挂”啊!

“一个是水中月,”林黛玉——富察皇后,死于水面龙舟上,做了“水中月”。

“一个是镜中花。”王熙凤——那拉皇后,“风月宝鉴”那面镜子里的鲜花,一生都是个摆设,乾隆并不欣赏这朵镜中之花。

“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乍看,这句诗语法好像不通,“秋流到冬尽”,都流尽了,怎么还流呀?有人误以为当年抄手抄写时出错了,认为这首诗应该把那个“尽”字去掉,觉得“秋流到冬,春流到夏”,这样才对。殊不知,这是作者的精心设计也。

流泪者,岂止黛玉一人,熙凤、宝玉都在流泪。那拉皇后是在秋季被册封为皇后的,自从登上皇后之位,她的悲惨命运就注定了,以泪洗面是她后半生的真实境况。那拉皇后的死期也是秋季,所以,泪水从秋天流到冬天,终于流尽了。

而“春流到夏,”是指乾隆皇帝,他挚爱一生的富察皇后在春天里永久的去了,今后的岁月里,每当忆起富察皇后,乾隆都禁不住泪水横流;富察皇后在天之灵,对乾隆的挚爱真情感激不尽,也在云霄之外默默流泪。直到有一天乾隆魂归九天,与富察皇后在那“离恨天”外相聚,那泪水才能止住。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