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新话红楼 > 第九十九章 全家喝粥常赊酒 曹雪芹竟如此“凄惨”

作者:张凯庆

我们看看敦诚敦敏等人如何描绘曹雪芹的。

一.敦诚敦敏的曹雪芹

敦诚说:“四十萧然太瘦生”(《挽曹雪芹》一),裕瑞说:“其人身胖头广而色黑”(《枣窗闲笔》),一个说太瘦,一个说身胖,明显不同。

敦诚说:“四十年华付杳冥”(《挽曹雪芹》二),张宜泉说:“年未五旬而卒”(《伤芹溪居士》),年龄差距近十岁。

曹学派认为雪芹是曹寅的后代,而曹家曾是“包衣奴才”;可永忠说:“可恨同时不相识,几回掩卷哭曹侯”,“包衣”什么时候变成了“曹侯”?

侯的字义是:

1.封建制度五等爵位的第二等,如:侯爵、侯门、公侯、封侯、诸侯等。

2.古代用作士大夫之间的尊称。

据曹学派考证,曹家被抄之后,曹雪芹就落得“举家食粥酒常赊”的地步,既无官职,也无名望,怎么可能被尊称为“侯”呢?可见,永忠诗中的“曹侯”绝不是江宁织造的曹寅之后。

敦诚说:“举家食粥酒常赊”,《五庆堂谱》所记的曹寅家谱说:“天佑:颙子、官州同”。有研究者说,曹天佑1715年出生,就是曹雪芹;但曹天佑是“官州同”,即六品官。六品官能没有酒喝吗?

敦诚说:“劝君莫弹食客铗,劝君莫扣富儿门。残杯冷炙有德色,不如著书黄叶村。”这是敦诚对友人“曹雪芹”的规劝,之所以劝,是因为对其行为颇有微词,之所以“不如”是对友人的劝勉和希翼。如果“曹雪芹”专心治学,埋头著书,还用得着敦诚去“劝”吗?敦诚的诗不仅不能作为曹雪芹写《红楼梦》的铁证,反而证明了敦诚结识的曹雪芹直至1757年,根本就没有“著书黄叶村”的行为,更谈不上著书《红楼梦》了!

敦敏说曹雪芹:“傲骨如君世已奇”(《题芹圃画石》),雪芹都到了“弹食客铗”、“扣富儿门”的地步,何来“傲骨”?敦敏又说:“卖画钱来付酒家”,曹某已到了举家食粥的地步,哪来的钱财去买布帛、颜料、宣纸和笔墨?

二.“曹雪芹”以何为生?

据很多红学家考证,“曹雪芹”是在香山黄叶村历经十年辛苦,创作《红楼梦》,“书未成,芹泪尽而逝”。问题是,“曹雪芹”十年里以什么为生?要著书,先要保证好好地活着,要活着,就要有经济来源。“曹雪芹”既不是做官的,也不是种田的,更不是做生意的,原来的家早被皇上抄了,说不上家徒四壁,也没有多少存银了吧?那么,十年来他靠什么维持生计、养活家人?张宜泉家道败落,尚以教书为生,雪芹呢?怎么活?敦诚说:“劝君莫弹食客铗,劝君莫扣富儿门。”看来他已经沿街乞讨了;在“举家食粥”的状况下置妻儿于不顾,还时不时狂饮,哪来的银子买酒?是像敦敏说的“卖画钱来付酒家”吗?能以作画卖钱为生,那他的绘画水平该有多高?著书已占用了他所有的精力,还有时间画画?要认真作一副能卖钱的画,得花费多少精力?随便抹几笔就能卖钱吗?十年内得卖多少画才能维持生活?十年内又能卖出多少画?总会有些画流传下来吧?有吗?没有!什么也没有留下。

有学者论证,曹寅、曹宜及其子曹颀都是内务府正白旗参领兼佐领,拥有旗籍,曹雪芹作为内务府正白旗的包衣,当然可以回旗。清政府规定,旗人在旗外面当官为宦的人家,若获罪成为白丁之后,假如有钱有地位,还可以在京住闲;如果生活没有着落,那么,也可以回归到自己的旗籍,领取每月4两银子、每季一担米的俸禄。这样一来,曹雪芹似乎有点赖以生存的经济来源。但问题是,曹雪芹根本就不可能是曹寅家的后人,那么,获罪后归旗之说也就无法成立。

三.曹雪芹为何没有赴约?

敦敏的《懋斋诗钞》有《小诗代柬寄曹雪芹》一首诗:“东风吹杏雨,又早落花辰。好枉故人驾,来看小院春。诗才忆曹植,酒盏愧陈遵。上巳前三日,相劳醉碧茵。”诗中所说“上巳前三日,相劳醉碧茵”的诗句,是指敦敏、敦诚邀客,聚会饮酒赋诗的。但此诗下第三首《饮集敬亭松堂同墨香叔、汝猷、贻谋二弟暨朱大川、汪易堂即席以杜句蓬门今始为君开分韵余得蓬字》,诗题中就提到了六人,连敦敏自己共七人,并无雪芹,可见雪芹未能赴宴。按说所会都是雪芹的友人,雪芹不应不来,但他竟然未来。如果雪芹是因事未来,按理雪芹会有答诗,但竟然一无回音。

《懋斋诗钞》从《小诗代柬》以后,隔了整整两年,迄无一点雪芹的信息。不仅敦敏的诗中两年未提及,就是敦诚、张宜泉等其他友人的诗集里再也找不到一首与雪芹唱和的诗,这是一个非常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直到乾隆三十年,才又出现雪芹的名字,这就是《河干集饮题壁兼吊雪芹》,但这首诗已是悼念雪芹了,而且从诗意看,雪芹已非新丧。因此,很多人认为,敦诚、敦敏写诗邀请雪芹来聚会时还不知道他已死,等到不见雪芹回音,也不见他到来,才开始得知雪芹已去世。

四.雪芹病死敦诚兄弟并不知情

敦诚挽曹雪芹的诗,共三首,两首在《鹪鹩庵杂志》抄本里。有学者论证:从敦诚的这两首诗中看得出来,这两首诗,不是雪芹刚死时写的,敦诚当时还不清楚雪芹病故丧葬等具体情况,也没有参与雪芹的丧葬。敦诚诗中说“肠迴故垅孤儿泣,并注:前数月伊子殇,因感伤成疾”,学者解释诗中的“故垅”是指曹家在东郊张家湾的祖坟,而“鹿车荷锸葬刘伶”一句是指雪芹死后不久像刘伶一样即被埋葬的,埋葬的地点应该是张家湾的祖坟,与他的孤儿在一起。

问题是,既然敦诚不清楚雪芹病故丧葬等具体情况,也没有参与雪芹的丧葬,那么,敦诚凭什么说雪芹就葬在张家湾的祖坟里?而且是和他的孤儿葬在一起?前数月伊子已故,那“孤儿泣”又是指谁?如果是指雪芹之子,孤子已死却还能泣?是泉下有知,为父亡而哀伤吗?连雪芹病故丧葬的具体情况都不清楚,敦诚又根据什么说雪芹“一病无医竟负君”?诗中又说“故人欲有生刍吊,何处招魂付楚蘅。”意思是雪芹的故友想凭吊他都不知道到哪儿凭吊,要招魂都不知向何处去招。这里的意思非常明确,就是敦诚根本不知道雪芹葬在哪里?连招魂都不知上哪儿去招,那么,“故垅”就是指曹家在东郊张家湾的祖坟又从何谈起?

敦诚可能意识到诗中存在的矛盾,于是第二年将“故人欲有生刍吊,何处招魂赋楚衡”改为了“故人惟有青山泪,絮酒生刍上旧坰”,意思是去年是想去坟上吊唁,因不知魂在何处而未去成,现在是“已经去成了”。

敦诚敦敏等人关于悼雪芹的诗相互矛盾,含混其词,破绽百出。欲自补漏洞,又难以自圆其说。

本章参考资料:

朱光东新浪博客:《敦诚、敦敏关于曹雪芹的诗矛盾重重》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