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历代王朝更迭 > 第135章日有所思,夜有所梦

历代王朝更迭 第135章日有所思,夜有所梦

作者:汤加盐大伯伯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2-12-29 05:34:34 来源:笔趣阁

当时不只是秦国想要夺取上党,进而进取中原大地;赵国为了与韩国和魏国一起抗拒秦国的入侵,也在积极筹措控制上党的活动。秦国正准备在接下来的战役中实现两个战略意图:谋取上党,打击赵国。

上党的守卫者是冯亭,他虽然仅仅是韩国在上党的一个郡守,却并不是泛泛之辈。他对时局有着很清晰也很现实的认识。他知道他正面临着三种选择,要么率领为数不多的韩**队积极抵抗,与上党郡共存亡;要么联合赵国或者直接投降赵国,与之一起抵抗强大的秦国;要么向秦国投降,将上党之地献出。比较之下,似乎第二种选择是上策。韩国已太弱小,无法与强国匹敌,只能在赵国和秦国之间的夹缝之中求得生存。

当时天下只有赵国有实力能够和秦国抗衡。韩国若与赵国在上党共同构筑高深的城池,也许能够抵抗秦军的攻击。多年以来,赵国为了保存自身实力,一直对秦蚕食三晋持克制姿态,尽量避免与秦决战。这样做的效果是很明显的,赵国成为东方六国中军事实力最为强大的国家。秦国知道若与赵决战,就会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经年大战的秦国,国力消耗甚巨,关中男儿死伤无数。而赵国则乘此机会加紧积蓄实力,此消彼长之下,秦赵的强弱很快就会见分晓。因而,秦国需要尽快寻求和赵国的决战。

冯亭看出此时的秦国之所以如此步步紧逼,就是为了让赵国参战。既然两国决战终不可避免,倒不如让这一场大战提前爆发。鹿死谁手固然不能够预料,但是可以预见的是,韩国就此不用在秦国和赵国之间左右为难。

一番分析后,冯亭不等韩王同意,直接派遣使者拿着上党郡的地图,到了赵国都城邯郸。

据史书记载,就在冯亭做出这个决定的同时,赵孝成王竟然做了一个奇怪的梦。梦中,赵孝成王看见满天的彩云向自己飘来,不久又向两旁散开。紧接着,一条五爪金龙从天而降,直接飞腾到赵王的脚下。于是,赵王骑着金龙飞向碧蓝如洗的蓝天。然而,到了半空金龙忽然消失,赵王开始往下坠落。在他坠落的过程中,一座金山矗立在眼前,熠熠生辉,赵王在这时醒了过来。

所谓: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东汉时期的王符就认为:“人有所思,即梦其到;有忧,即梦其事。”又道:“昼夜所思,夜梦其事。”还说道:“孔子生于乱世,日思周公之德,夜即梦之。”列子也认为“昼想”与“夜梦”是密切相关的。明代的熊伯龙亦认为:“至于梦,更属‘思念存想之所致’矣。日有所思,夜则梦之。”同时代的思想家王廷相也认为:“梦,思也,缘也,感心之迹也。”

也许,赵王是出于对赵国前途的思虑才会投射出这个梦境,但它到底暗示着什么,赵王也不得而知。于是,他便在早朝之时将这一梦境告知了群臣,令其中的有识之士对这一梦境进行解析。

大夫赵禹上前说道,这是大吉大利的象征,双手分开,分而必合,这代表三晋之地又将变成统一的一体;乘龙上天游,代表着赵国必将飞黄腾达;坠落便能够得到土地,又碰见一座金山,大王不是要发大财了吗?

赵王大喜,又转而向赵国专门负责占卜的官员问卜吉凶。那名官员听了赵王的叙述大惊失色,说乘龙上天游本来是一件好事情,只可惜到了半途却摔了下来,而金山不过是个虚化的东西,看得见却得不到。

此人和赵禹所言简直大相径庭,这让赵王左右为难,心中忐忑不已。本来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却将赵王弄得心绪不宁。就在此时,上党郡郡守冯亭派遣的使者来到了赵国都城邯郸。

使者一见到赵孝成王,便迫不及待地说道:“秦国正在猛烈地攻击韩国,眼看着上党就要成为秦国的土地。然而韩国的军民都不愿意在秦国的压迫下苟延残喘,而是愿意沐浴在赵国强盛的光辉下。整个上党郡有城邑17座,韩国愿意将之全部献给大王!”赵王听闻此事,不禁大喜过望,天下间竟然有如此“天上掉馅饼”的好事。没有想到自己做的梦正应了赵禹的解说,不过才几个时辰的时间,上天便给赵国送来了梦寐以求的上党。赵国从此进可以攻击秦国,退可以扼住三晋之地的咽喉,说不定最后夺取天下的就会是赵国。上党会是赵国走出三晋之地,掌握整个战国进程的关键所在。

正在这时候,赵孝成王的叔父平阳君赵豹来了。赵王急忙与他商量,他认为赵国应该马上出兵,接受韩国献给赵国的17座城池,以后赵国便可以大展拳脚,大展宏图。

岂料赵豹不但没有高兴的意思,还直接给赵王泼冷水。赵豹认为若赵国可以如此轻易地得到上党,定然是事出有因。当前的形势很明显,秦国对于上党花费了大力气,有势在必得之心。倘若赵国将上党夺来,秦国定然不会甘心。冯亭此举,是要驱狼搏虎、祸水东引,进而借用赵国的兵力抵抗强大的秦兵。他的真正目的不是向赵国靠拢,而是借赵国之力保卫韩国。

只是赵孝成王自即位以来一直没有建立什么功勋,能够有如此好事让他坐享其成,即使有危险,他也甘愿冒险。于是,赵孝成王转头找平原君赵胜,看他能不能够给自己一些更加有见识的建议。

赵胜自然明白赵王的心思,他知道,其实赵王早就做好了接收上党的准备,现在需要的是一批支持自己的人和一个出兵的理由。赵胜已经清楚地看到了这一点,既然劝不动,索性就顺水推舟。

赵胜在见赵王之前已经考虑了很多,所以赵王一开口,赵胜便直接应答:“这是好事,要了也不是一件坏事。如果经营得好,说不定赵国还能够凭借这一次机会崛起。多少年以来,赵军屡次发百万大军进攻别的国家,想要夺取一两座城池,但是每次都是无功而返。现在赵国能够不费吹灰之力,坐收17个城邑,何乐而不为呢?上党是古来兵家必争之地,一旦被秦国占领,则赵国的邯郸就会直接暴露在秦国的铁骑之下。邯郸贵为赵国的国都,南阻漳水,西恃上党而守太行。现在魏国的河内已经被秦国占据,如果上党也被秦国占据了,赵国再想与秦国争夺太行之地,就会难上加难。到时秦国居高临下,整个中原就成了秦国的板上之肉。因此,与其让秦国轻易地获取上党,不如率先占了这个战略要地以巩固邯郸。赵国如今兵强马壮,即使秦国要决战,赵国也不必惧怕。赵国即使没有获取上党,当秦军占领上党后,也必将出兵直入三晋之地,到时还是要和秦军一战。”

赵胜这样一说,赵国上下顿时豁然开朗,文武百官的意见趋于统一。于是,赵国决定就此出兵占了上党。此次带兵之人就是支持出兵的平原君赵胜,赵王命他率军5万,前往上党收地。赵胜来到上党后,第一件事就是向冯亭传达赵王的旨意,将其封为华陵君,给他食邑3万户;此外,赵王还将17个县令封为侯,分给他们食邑3000户,吏民们全部晋爵三级,赏金6两。

赵胜认为,受到如此厚待的冯亭一定会感恩戴德,痛快地将上党交付给赵国。岂料冯亭却闭门不受,甚至都没有见一面赵胜。他甚至哭着说:“吾卖主地以求富贵,是为不忠也!”他还言辞凿凿地列举了自己的三个大不义。不义之一,冯亭没有经过韩王的允许,便将上党献给了赵国;不义之二,赵王给冯亭如此高官厚禄,冯亭实在是受之有愧,因为这是他依靠卖主求荣而得来的;不义之三,韩王把冯亭当做心腹,将如此重要的战略重地交给他,他却没有依据上党的险要而拼死防守。

冯亭此举,使平原君赵胜有所触动:没有想到冯亭竟然是一个忠臣。

实际上,冯亭之哭是另有原因的。这一切的因由,不仅是他对韩国不忠,还因对赵国不义。将上党郡17座城池交给了赵国后,秦国会将赵国看做仇人,而其他国家也会心生嫉妒。如此一来赵国便被摆到了一个“不道义”的窘境上,其他国家即使不来攻打赵国,也不会在秦赵两国的争斗中给予赵国援助。

但是历史学界对于冯亭的所作所为还有另外一种解释:冯亭不仅是对韩国不忠,更是对赵国的不忠。其实在这以前,冯亭早就和秦军暗自联系。秦军的首要作战目标是赵军,献上上党,正是为了引诱赵军前来。秦国此刻的军事战略其实是很矛盾的,它既想和赵国发生正面较量,又对赵国的实力存有疑虑。因此,秦国下了血本,收买了冯亭,令其叛韩继而向赵国诈降,最终将赵军引到秦军的包围圈之中,对其进行伏击。

这种猜测不是没有依据:冯亭之后冯毋择、冯去疾、冯劫三人皆在秦朝入相为将,就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这种猜测。

如果这种猜测是真实的,那冯亭的心机之深沉,谋略之可怕,实在是让人不寒而栗。只是此刻赵军只有满心的欢喜,哪里会考虑到这一层呢?历史记载,平原君在城门外等冯亭哭了三天三夜之后,进驻城池。赵胜向冯亭保证,赵军一定会全力以赴保卫上党。而冯亭也表示,高官厚禄不重要,只要上党还在韩国或者赵国的手中,三晋之地就能够确保安全。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