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历代王朝更迭 > 第113章赵括悲剧性一生前兆

历代王朝更迭 第113章赵括悲剧性一生前兆

作者:汤加盐大伯伯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4-01 07:33:11 来源:笔趣阁

历史记载,赵括死于公元前259年,他几乎是伴随着赵奢的崛起而屡次现身。因此可以说,赵括的前半生是一直走着上坡路的。赵军在赵奢的带领下,所向披靡,未尝一败,天下之人有目共睹。赵括的才干不仅不输于其父亲赵奢,甚至在谋略方面还要略胜一筹。

从麦丘之战开始,赵括就开始崭露头角,特别是在其父亲赵奢的配合下,其声名日盛,得到了赵王的青睐。后来的阏与之战,赵奢将要发兵阏与之时,还不忘向自己的儿子请教,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小的代价解阏与之围。

赵括再一次展露了自己纵论江山,运筹帷幄的绝世才华。当时负责攻打阏与的秦国将领是名将胡阳。胡阳乃白起所看重的秦军将领,善于用兵。赵军虽然兵锋强劲,更有赵奢为将,但必胜的把握却是半点也无。而且秦军挟军士之悍勇、将领之谋略、霸国之气势,充其量算,赵军只有一半的胜算。

于是赵括对比两军的优势、劣势以及当前的战争形势后,向赵奢进言:当前秦军名义上是先攻取韩国的阏与,实际上是想通过占据阏与,迫使韩国与之结盟,再借韩路攻赵。昔日,晋国诱骗虞国借道,一石双鸟,不仅通过虞国攻灭虢国,还顺势剿灭虞国,是为假途灭虢。韩国很担心自己也会被秦军顺手牵羊,秦国素来无信义,如果因为贪图赵国的国土,而招致亡国,那就真的是得不偿失了。

反观秦军一方,通过对韩的连年攻击,即使能够迫使韩国成为他的盟国,也无法令反复无常的韩国在侧面有效地呼应秦军的进攻。因此可以说,秦、韩两军实际上是互有顾虑。秦军千里攻阏与,利在速战。赵军千里救阏与,一样也要寻求速战,但是关键时刻,秦赵两军还需要比拼一下耐心。赵军应让秦韩两军加紧攻伐,以分散秦军对赵军的注意力。只要秦军心生恐惧,就会萌生退意,那他们就一定比不过赵军,会更加急切地要寻求速战速决。赵军此刻,只需要示之不能,专心设防,便能够给秦军造成赵军暂时无力解救阏与、不敢攻击秦军的假象,使秦军放松警惕。此时,赵军再趁其不备、火速突袭,则秦军可一举歼灭,阏与之围随之可解。

于是,赵奢一面派人潜入阏与,告诉守阏与的军队,赵国大军将至,阏与之围在一个月内必解,请他们务必坚守,以待时变。另一面,选拔一批骁勇善战、机智果敢的队伍,暗中插入秦国与韩国的军队之间,遇到秦军则化作韩军攻击,遇到韩军则化作秦军攻击,一打就走,绝不恋战。这样一来秦国与韩国两军必定会死战到底,无论最后战争胜负如何,秦国和韩国在短时间内,都难以结成联盟。

由此而观之,历史上所谓赵括“纸上谈兵”,似乎有些言过其实了。

反观赵奢,能够成名,不仅依靠其审时度势,料敌后动的军事才能,还依赖于其身经百战、九死一生的经验,他虽然在战略制定上,比之赵括要略逊一筹。但论及对战争本身残酷与艰难、认识与认知、体会和体验,则非赵括能及了。前面就提到,赵奢其人,只要遇到赵王的赏赐,从来不藏私,而是直接散尽财产,给自己的部署和士兵,由此而产生的效应是巨大的,军中与其亲密者,不下百八十人,肯为其效死力者,不下五六十人。但并不能就此认为,赵奢为将,便是一味地关爱士兵、收揽人心。赵奢治军,素以军纪如山、铁面无私而闻名。这一点,从他在阏与一战中,下令不许人擅自谏言,一人犯禁被诛杀就能够很好地体现。此外,赵奢还能够根据形势的变化而改变策略,如许历触犯军纪,向赵奢进言,最终不仅免于责罚,还得到重用。这些,都是赵奢之子赵括万难企及的。

由此似乎已经决定,赵奢与赵括的最终结局。

经历了两次战争的胜利,从小学习兵法、善于谈论兵事的赵括,从此便生出了傲慢之心,认为天下虽大,能够在军事上赶超他者,实在是很难找出来。赵括逐渐变得骄傲自满,赵奢对此也渐渐瞧出来一些端倪。虽然赵奢认为儿子空有满腹的军事理论,却没有任何实战经验,但是一旦和他论起军事时,赵奢便会被其子赵括的高谈阔论、勃勃雄心而弄得哑口无言。

面对赵括此刻的目中无人,赵奢做出决定,一定要通过潜移默化的教育,让他能够暗自醒觉,同时也不至于伤了他的面子。可惜赵括此刻正被虚名蒙蔽了双眼,哪里能够看得到自己父亲的良苦用心呢?于是赵奢决定,让自己的妻子,即赵括的母亲前去规劝他。一直以来,赵括之母都以生了赵括这样一个绝世奇才而自豪,不想自己的夫家竟然对其不满,遂问起缘由。

赵奢语重心长地说道:“打仗,是生死攸关的事情,赵括只是在兵书上看过,到论述战争胜负、兵者策略之时,赵括自然是口若悬河、滔滔不绝,但如果说到实际战争中的那些生死相抗、血火相溶、动静相制、真伪相见以及用兵的深浅进退、攻防成败,则赵括就远远不足了。如果赵国用他,则必须要有一个足以辅佐他的人,但是这种人哪里去找呢?如果赵王不让他当将军,虽是我赵家的不幸,却是我赵国的万幸,为人父母者,最大的苦痛莫过于此。”

赵括之母虽然爱子如命,但是她明白身为国之柱石的赵奢的苦衷,更加明白人才选拔对于一个国家的重要性。经过赵奢的提点,其母亲再结合自己平时的观察,很容易就看清了赵括的缺陷所在。所以,两害相权衡而取其轻,赵括之母为了自己儿子将来不至于酿成大祸,所以开始告诫自己的儿子,希望他谨慎从军,多听从父亲赵奢的教导。甚至还跟他说,如果可能,最好不要继承其父亲的功业。

然而,怀有雄心壮志的赵括,无论如何也是不会甘于平凡的。

赵惠文王去世后,太子孝成王即位为赵国君王。孝成王七年(公元前259年),赵奢已死,天下已经很少有人能够制约赵括的发展了。眼看赵王即将要重用赵括,赵括之母急忙去劝诫赵括,让他不要从军,廉颇一代名将,尚且不敌秦军,赵括竖子耳,怎么能够敌得过大将白起呢?可是赵括此时已经被盲目的自信冲昏了头脑,满心以为自己飞黄腾达的机会就此来了,根本不听母亲的劝告。于是,其母再向赵王上书道:“括不可使将。”赵王说:“为什么呢?”赵括之母回答道:“当初我侍奉赵括的父亲,那时赵奢是将军,由他亲自捧着饮食侍候吃喝的人数达数十人,被他当做朋友看待的更要数百人,大王和王族们赏赐的东西,赵奢从来不贪恋,悉数分给军吏和僚属。自他接受大王命令的那天起,就专心于军事,而不再过问家事。现在赵括未建尺寸之功,便做了将军,扶摇直上、趾高气扬、不可一世。面向东接受朝见时,军吏臣属无人真心拥护他,也无人敢抬头看他。和赵奢相反,赵括直接将大王赏赐的金帛,全部带回家收藏,为了一己私利,竟然四处访查合适的田地房产,看到中意的就毫不犹豫地买下来。由此而观之,赵括此人,没有半点他父亲的做派,用他为将,实在非社稷之福,希望大王罢免了他。”

岂料赵王早就听说秦军害怕的是赵括,亦听说赵括身负绝世奇才,遂铁了心要用赵括。无奈之下,赵括之母只能祈求赵王,如果一定要派赵括领兵,就不要在出事之后,让赵括家人遭受鱼池之殃。赵王以为赵括之母不过是危言耸听,并没心思领会其言外之意,于是,他便满口答应了。

自此赵括悲剧性的一生,在其父母万般努力而无效的情况下,遂成为板上钉钉的事情。

接下来的那件事件,完全惊到了七国呀!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