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历代王朝更迭 > 第110章负荆请罪

历代王朝更迭 第110章负荆请罪

作者:汤加盐大伯伯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3-04-25 17:08:19 来源:笔趣阁

周赧王三十六年(公元前279年),秦王派使者到赵国约赵王在西河外的渑池(今河南渑池县境内)相会,商议两国的修好事宜。

渑池相会之事令赵惠文王分外担心,因为昔日楚怀王之事,犹历历在目。前人之事,后人之师,秦国历来是一个不讲信义的国家,赵王担心此次若去赴约,也会被秦国扣留,重蹈楚怀王的覆辙,落得个客死异乡的下场。因此,赵惠文王不得不慎重地考虑此事。

其实,赵王的担心是多余的。一来,秦国此时是主动言和,断然不会在渑池之会上妄动刀兵,招致赵国的嫉恨;二来,赵国只要做好准备,军事上加强防御,政治上加强统战,赵国就处于有备无患的境地。以上两点便可让秦国不敢妄自动兵。

很多朝中的文武百官也看清了这一点,遂有人向赵王进言道:“秦王约您相会渑池,大王去,则可保国威不失;大王不去,就显得赵国弱小而胆怯。还是去好。”蔺相如也请命于赵王,请求与他一同相会秦王。此时的赵国,文有蔺相如,武有廉颇,文武众臣皆建议赵王前行,赵王自然不好再犹豫。

等到赵王和蔺相如走到赵国边境,赵王又担心起来:如果秦军趁机进攻赵国,而赵国又群龙无首,如何是好?

廉颇早就想好了这一节,遂向赵王进言道:“此次大王去渑池,据臣下估计,路上来回的行程,加上渑池会议的时间,前后不会超过30天。若大王30天后仍未返回,还请允许臣等立太子为王,以断绝秦国扣留大王要挟赵国的念头,也避免赵国因群龙无首而生乱事的危险。”

赵王听闻,深感有理,所以他命令廉颇做好准备,主持好赵国的军事,防止秦军的攻击。于是,廉颇就此驻守在赵国边境,同时命令赵国其他地方的军队,迅速来援,共同守卫赵国的门户。

除此以外,廉颇还建议,派遣数千士兵随行,同时派遣军队在渑池三十里之外驻扎,以防赵王遭遇不测。然而究竟派遣何人率领那数千士兵,成了一个难题。这时候,惠文王之弟,“战国四公子”之一的平原君赵胜提出,可以选取赵奢为将领。

赵奢何许人也,何以能够得到赵胜的赏识?

赵奢,赵国人,与赵王室同宗,是当时的贵族。其乃战国时期东方六国的八名将之一。历史对于赵奢早年的生活记载不详,其中《战国策·赵策》载:“奢尝抵罪居燕,燕以奢为上谷(是燕郡,治所在今河北怀来,辖今张家口以东,昌平以北)守,燕之通谷要塞,奢习知之。”由此而观之,赵武灵王进行胡服骑射的改革之时,赵奢很有可能参与其中。在惠文王四年(公元前295年),赵国发生“沙丘之乱”,使得赵成、李兑专权。赵奢身为赵武灵王近臣,为了避免受到赵成等人的迫害,他被迫亡命燕国,得到燕王信任,被任命为郡守。赵惠文王十二年(公元前287年),李兑失势,赵奢心念故土,就此回到赵国。

赵奢回国做田部吏(征收田赋的小官)时与平原君赵胜结缘。

赵奢为官,大公无私且不畏权贵。当时平原君是赵国之柱石,权倾朝野,但是其家中却有人不奉公守法,偷逃国家税款。为了展现法律的公正性,扫清收税的障碍,赵奢当机立断,杀平原君家主事者九人。一时之间,赵奢成为当时赵国境内鼎鼎大名的人物。

虽然平原君素有贤德之名,但是赵奢所杀之人,却是赵胜家族的亲人,这不禁让平原君赵胜动了杀机,赵奢见此,便对平原君说道:“君于赵为贵公子,今纵君家而不奉公则法削,法削则国弱,国弱则诸侯加兵,是无赵也,君安得有此富乎?以君之贤,奉公如法则上下平,上下平则国强,国强则赵固,而君为贵戚,岂轻于天下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平原君闻言,不仅没有继续发怒,还对赵奢赏识有加,并借机向赵王举荐赵奢。当时赵国正值用人之际,赵王听从了平原君的举荐,任命赵奢为中军大夫,领数千精兵随同赵王、蔺相如等人,共同赴渑池之约。

及至渑池,秦王作为本次秦、赵两国君王相会的东道主,自然是热情非凡,特别是赵王初到时,秦王还以国礼接待他,这让赵王不禁在心里泛起嘀咕,不知秦王是何用意。

蔺相如看得清楚,秦王虽然在表面上对赵国以礼相待,但是在骨子里,却透着对赵国的一种蔑视。此时的秦国对赵国不过是表面敷衍。可是赵国对秦国却不敢擅自开战,因为秦国此刻已经是披甲百万、战车万乘。赵国在国力上虽然与秦国相比只略逊一筹,但是在军事上则显露出明显的劣势。

秦王之所以主动与赵国请和,不过是缓兵之计。赵王听完蔺相如的分析,如醍醐灌顶,在与秦王推杯换盏、谈笑风生之时,心中不免生出警惕之意。

酒到中巡,秦王便露出了其强霸气势,对赵王说道:“本王听说,赵王您喜欢弹瑟,恰好本王这里有瑟,赵王何不弹奏一曲,以助酒兴?”赵王闻言,面有难色,因为赵王若为秦王弹奏,就代表着赵王自认地位低于秦王一节,如果从之,岂不是自取其辱?而如果不从,则会落人口实,说赵王无理在先,无奈之下,赵王只好整整衣冠,走到宴会中间,随意弹了一曲。可是秦王并没有就此罢休,他竟让史官上前,在秦国史书上记上:某年某月某日,秦王和赵王在渑池宴会,赵王为秦王弹瑟一曲。

蔺相如见此,自然知道秦王是有意为之,意在羞辱赵国,展现秦国的强势地位,遂上前对秦王说道:“赵王一曲,如天籁之音,然而,瑟声虽好,却苦于无人应和。赵王听说秦王您亦擅长击缶,恰好这里有个缶,还请秦王不要吝啬,击缶为大家助兴。我想,这里人虽众多,却只有秦王可以有资格,和赵王相和。”

见秦王面露不悦之色,其臣下文武大臣也生出愤怒之情,蔺相如索性一不做二不休,直接将缶端过去,走到秦王处,献给秦王。秦王为了保全威严,自然对蔺相如所作所为不屑一顾,嗤之以鼻。只见蔺相如义正词严地说道:“壮士一怒,血溅五步,现在我离大王只有五步的距离,如果大王答应击缶之事,则大家相安无事,如果大王不答应,蔺相如贱命一条,拼着一死,也要溅你一身血!”

眼见自己的大王竟受到蔺相如的胁迫,秦王的侍卫们都面生怒色,纷纷拔出刀来,要杀蔺相如。只是这蔺相如早就名声在外,是个亡命之徒,侍卫们还真不敢妄自行动。果然,在蔺相如瞪着双眼,大喝一声之后,侍卫们便胆战心惊,吓得连连后退。秦王自然不高兴,却也别无他法,只好勉强在缶上敲了几下。蔺相如见状,遂忙回头叫来赵国的史官,让他在赵国的史书上记上厚重的一笔道:某年某月某日,赵王和秦王于渑池宴会,赵王命秦王敲缶助兴,秦王欣然从之。

秦王见此,心知自己上当了,心中郁闷不已。秦国群臣整日都跟着秦王走南闯北,自然很容易就明白了秦王的心思,遂纷纷作势,要和蔺相如一搏。其中,还有人对赵王说道:“请赵王不要吝啬,献出15座城地,以作为对秦王的祝福!”蔺相如断断不会就此示弱,于是驳回道:“那么,请秦王拿咸阳为赵王祝福!”眼见蔺相如如此有恃无恐的态度,秦王遂心念一转:莫非这赵国已经有了万全的准备?再一看,赵王随军的数千人马,虽然将领是个名不见经传的人物,但是士兵们可是一个个凶神恶煞,精神抖擞,料来必定人人皆是以一当十之辈。秦王一番思索后立马转变态度,不再在言语上针对赵国。

诚如晋朝卢湛在《览古诗》中所言:“爰在渑池会,二主克交欢。昭襄欲负力,相如折其端。眦血下沾衿,怒发上冲冠!西缶终双击,东瑟不只弹。舍生岂不易?处死诚独难!”一场鸿门宴,便在蔺相如的谈笑风生之间,将危机化为无形;一次渑池会,亦在君臣的推杯换盏之间,变成一段佳话。

其实此时秦、赵两国的渑池之会并不仅仅是几个智者的斗智斗勇,而是秦赵两国在军力、国力上的相互角逐和妥协。迫于楚国和齐国的压力,两个大国之间,必然需要达成某种默契,以免齐、楚两国死灰复燃,重新强大起来。试想,如果此刻秦、赵两国大动干戈,在齐国和楚国而言,他们便会得到喘息的机会,就此休养生息。那么东方六国的实力对比,就会发生巨大的变化,未来各国的局势,也就更加多变。因此渑池之会,其实是局势和时代的必然。

一国之君,不仅要学会权衡天下大势、以民为本、励精图治,更需要学会选拔天下良才,平衡君臣之别。《子程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君王要驾驭群臣,就要采取中庸之道,而这中庸之道的关键所在,便是学会平衡各方。

因而清乾隆有刘墉与和珅;唐太宗有长孙无忌和尉迟恭;刘邦有韩信与张良;而此刻的赵国则有蔺相如和廉颇。

文武之间,不可偏颇,才能够使得文武大臣如君王的两只翅膀,助其万里翱翔。所以赵王在回到邯郸之后,第一件事情,便是封赏蔺相如为上卿,比廉颇还略高一筹。一者,是蔺相如确实是功勋卓著;二者,则是赵王看准蔺相如是个可造之材;三者,则是因为廉颇军威日盛,功高难免震主。所以蔺相如才会在职位上高廉颇一筹,但因为廉颇盛名日久,所以其在赵国的威信仍远比蔺相如高。文武之间的平衡,聪明的赵王自然没有打破。

可惜,廉颇到底是一介武夫,虽然他在战略战术上有勇有谋,但是论到政治权谋却是个门外汉。所以当他得知蔺相如官居上卿之时,不禁震怒。

廉颇能够有如今的地位,是靠自己的努力获得的。在从军时,他有过无数次的舍生忘死,奋力拼杀,逐渐从百夫长成长为上将军,中间的经历颇为曲折。就在赵惠文王二十年(公元前278年),廉颇向东攻打齐国,孤军深入千余里,冒着断其尾而深陷重围的威胁,破釜沉舟,置之死地而后生,终于破其一军。毫不夸张地说,如果没有赵王,那么赵国依然可以青山依旧,绿水长流;然而如果没有廉颇,则赵国必然会陷入强敌环伺、岌岌可危的境地。

跟随赵王的多年间,廉颇立下赫赫战功,好不容易才出人头地,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人物。赵国上下,能够和廉颇比肩者,可以说是屈指可数。位列战国四公子之一的赵胜,即使在地位上高上廉颇一筹,也能够让廉颇心服口服,因为他不仅是赵王的弟弟,而且贤达无比,但是让蔺相如凭空高自己一筹,廉颇无法心服。

于是,廉颇决定,找准时机,一定要好好羞辱一番蔺相如。廉颇逢人便说:“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赫赫战功。他蔺相如百无一用,不过靠一张嘴,竟然爬到本将军头上去了,别人看他脸色行事,我可一点也不买他的账,不要让我碰见他,否则,我必定得给他个下不了台!”廉颇的话很快便传到了蔺相如的耳朵里,为了免得跟廉颇见面,以至于发生不必要的冲突,蔺相如三番四次地请病假不上朝。

可是蔺相如越是这样忍让,廉颇就越加觉得蔺相如是惧怕了自己。没过多久,赵王也觉出廉颇和蔺相如有点不对劲,能看见廉颇的地方,就没有蔺相如的踪影;蔺相如活动的地方,廉颇总是凑不到一块儿。赵王封赏蔺相如,不过是为了平衡朝中文武大臣,以维持朝局的稳定,没有想到竟然惹得文武大臣如此不合。

而事态仍然在进一步地恶化。一日蔺相如坐车出去,他前脚刚刚踏出府上大门,便远远看见廉颇骑着高头大马而来。蔺相如为不与廉颇发生正面冲突,赶紧叫车夫把车往回赶。

蔺相如的行为令下人们很不解,于是他们便问蔺相如:“您和廉颇,都是朝中大臣,甚至您的官职上,还要略高一筹,凭什么咱们见了廉颇,总要躲着他?这么下去,我们可受不了。”

这时候,蔺相如平静地回答道:“诸位请想一想,秦王之残酷狡诈,天下闻名。廉将军和秦王比,能比他强多少?”众人道:“其他的不敢说,但是论起奸诈狡猾,廉颇将军怎么能够和秦王相比呢?”蔺相如闻言,义正词严地说道:“秦王如此穷凶极恶,我尚且不怕,廉将军如此慷慨大义,我会怕廉将军吗?大家只知道我和廉颇将军有嫌隙,却不知道,秦王之所以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赵国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我们虽然是两个人,实际上却是一个整体,和则赵国强,不和则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强大,秦王奸诈,如果知道了我们不和的消息,必然乘机来攻打我们,到时赵国恐怕就会从此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了。为了赵国的生死存亡,安危荣辱,我避开廉将军,又有什么不可?”

蔺相如的话,很快传到了廉颇的耳朵里。廉颇虽然是一介武夫,但是大义犹存,特别是关乎赵国的安危大局上,廉颇可是毫不含糊。知晓蔺相如竟然是如此高洁之人,廉颇心中不禁生出了万分的羞愧:自己为了争一口气,竟然不顾赵国的利益,这哪里是一个国之栋梁应该做的事情?

廉颇为了表示自己对于蔺相如深刻的愧疚,遂脱下战袍,背上荆条,赤着上身,徒步走到蔺相如府上,请蔺相如用荆条鞭打他。蔺相如赶紧把荆条扔在地上,用双手扶起廉颇,拉着他的手请他坐下。赵国文武从此戮力同心,秦国因此更不敢欺侮赵国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