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历代王朝更迭 > 第78章商鞅变法的利弊

历代王朝更迭 第78章商鞅变法的利弊

作者:汤加盐大伯伯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3-07-09 13:40:58 来源:笔趣阁

秦孝公三年,商鞅被任命为左庶长,施行变法。秦孝公十年,商鞅又被提拔为大良造。大良造是秦国二十个等级爵位中的第十六级,可以说是朝廷中实打实的高官大吏了,可见秦孝公很倚重商鞅。

秦孝公改革的目的之一是战胜魏国。商鞅被提升为大良造后,在秦孝公的授意下亲自领兵攻打魏国,抢占其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地区。此次战役的规模虽然不大,但它向历史宣告:魏国已不再是秦国的对手。

秦孝公十二年,秦国迁都咸阳。咸阳在旧国都雍地的东面,此地占据山川之险的同时更加接近魏国。

此时的魏国仍然以强国自居,还未把秦国放在眼里。但变法后的秦国早已不是当年时常败于魏国的秦国了,秦国用十年的功夫积蓄力量,已经能够和魏国匹敌。

迁都咸阳后,为了火速超越并战胜魏国,商鞅开始施行第二次变法。

第二次变法是第一次变法的补充。变法仍然围绕国家利益,以打击落后王族,提升新兴势力为主。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禁止父子兄弟同室而居,男子都要自食其力。商鞅在第一次变法中规定,凡是成年男子不分家的,可以通过缴纳双倍赋税的方式弥补。在第二次变法中,秦国百姓的天伦之乐已经被彻底践踏了,商鞅彻底断绝了秦国百姓不分家的后路。至此,商鞅将百姓当做实现秦国富强的工具已经是不言而喻。商鞅禁止言论,百姓敢怒不敢言。怒气被压抑,一旦爆发,商鞅必然难以善后。

第二,合并乡镇,统一以县为单位编制全国的行政制度。编制后的秦国共有31个县,每个县都有县令和县丞,县令是主要责任人,县丞是县令的副手。第一次变法时,商鞅统一编制户籍,便于管理百姓;而在第二次变法中商鞅编制县制,以地域为单位管理全国。

经过两次变法,秦国百姓受到户籍和地域的双重限制,个人自由被约束。商鞅屡次约束百姓,目的只有一个,让百姓以“耕、战”为本,杜绝经商、学习、游说和私斗等不利于中央集权的活动。中国的大统一和中央集权是由秦国开创的,商鞅改革的贡献很大。

第三,整治全国土地,以统一尺度划分土地,鼓励开垦。作为法家的杰出代表,商鞅力求实现一套标准尺度。如果以全国统一的尺度划分土地,国家的赋税征收就有严格且统一的标准。赋税是国家财力的主要来源,一旦赋税有保证,秦国作战就有经济实力保障。

第四,统一度量衡,为国家经济的发展创造条件。商鞅改革前,秦国的测量尺度有斗、桶、权衡和尺等,名目繁多,不利于市场交易和国家税收。经过改革,全国都用一套标准,更便于交易。

第一次改革,秦国走向富强的道路;第二次改革,秦国走向中央集权的道路。秦国由弱国变成强国,商鞅功不可没。经过两次改革,秦国已经像一匹能征善战的千里马。商鞅希望自己的千里马能够踏平其他诸侯国,实现全国的统一就像实现秦国度量衡的统一。

新法刚刚使秦国走向称霸的大道,又有人居心不良触犯新法。商鞅有改革家的大无畏精神,不为太子留情面,更不会为其他人留情面。

上次太子触犯新法,他的监督官公子虔被罚,公子虔恨商鞅入骨。第二次变法施行四年后,公子虔再度犯法。商鞅操起大刀阔斧,毅然决然地处公子虔劓刑。劓刑,就是削割掉鼻子。为了变法,商鞅整得公子虔面目全非,这更加深公子虔的怨毒之心。

公子虔是太子的监督官,负责太子的道德品行,如果太子行为不合道德要求,他有权责指正。商鞅削公子虔的鼻子,在太子的道德监督官上动刀,就是削道德监督官的脸面。

商鞅两度惩治太子的人,毫不顾忌太子的颜面,使太子对商鞅心存忌恨,这也为商鞅埋下了祸根。

改革法令颁布后,商鞅宣布:以法为教。按新法行事的温顺百姓,商鞅大赏特赏。被赏赐的人多是耕田种地优秀,出军作战勇敢者。

在商鞅变法的时期,如果想获得升迁,必须有实际的功劳,比如耕田种地优秀,又比如作战勇猛。有赏便有罚,遵循新法可以获得赏赐,触犯新法便要遭受处罚。

面对触犯新法的人,商鞅决不姑息。有一次,700多个囚徒触犯新法,商鞅手起,700多颗人头马上落地,血溅闹市。

秦国一天天强大,魏国却一天天削弱,秦国需要抓住机会对付魏国。秦孝公十七年,即商鞅第二次变法施行5年后,魏国大败于马陵,将军庞涓被斩,国力大衰。

第二年,商鞅献计献策,建议秦孝公趁魏国元气大伤出征魏国。魏国紧挨周国,是众诸侯争夺的焦点,一旦国力衰微,许多诸侯国便对其虎视眈眈。

商鞅对秦孝公说,魏国地理位置关键,对秦国而言,它就像心腹之患,如果秦国不吞并魏国,魏国就要灭亡秦国。

从地理环境看,魏国占据安邑,西有山川的险要作为护国屏障,东有肥沃的土地。魏国如果强盛,可以向西入侵秦国,如果疲弱,可以退守东边。

此时魏国刚刚败给齐国,实力大削,现在正是对付魏国的最佳时机,所以商鞅建议秦孝公出军,驱赶魏国到东边,抢占黄河和崤山的险要地势,以作为保护国家的屏障。

秦国在西部,土地没有中原的肥沃,还不时受到西边少数民族的侵扰。如果秦国想称霸中原,必然向东发展。在东方,魏国实力不小,首当秦国进军中原的要冲。无论如何,只要秦国向东发展,就必须搬开魏国这块大顽石。

前些年,秦国屡受魏国侵扰,因为魏国害怕秦国向东发展。经过改革,秦国实力大增,必然会对正在衰弱的魏国垂涎不已。

秦孝公很倚重商鞅,所以再次命商鞅领军征战。商鞅是文官而非武将,秦孝公两次都让商鞅带军出征,可见秦国缺乏大将。商鞅不是将军,不擅打仗,让他领兵征战,他只能凭智谋取胜。

魏国曾经败给商鞅,听说此次又是商鞅领大军入侵,于是派公子卬领军迎敌。“百足之虫,死而不僵”,魏国是昔日的大国,大军开动,仍然军威严整,气势骇人。

两军相遇,魏军布阵严谨,法度大开大阖,很有大国风范。秦军将士勇猛异常,人人精神抖擞,渴望擎旗斩将,杀敌立功。然而,秦军布置松散,没有使士气扭成一股绳,几乎是各自为战。

放眼秦军,只见兵将的个人勇猛,不见整体的军威。商鞅看见魏军威武严整,如同一片千年古林,立刻寻思用计。

利用曾经在魏国待过一段时间的经历,商鞅写了一封信给魏军主将公子卬。商鞅说,他和公子卬交好,两人都是主将,不忍心互相攻杀,希望见公子卬一面,杯酒言和,尽兴而欢,兴尽而散。

刚刚败给齐国,又得罪其他诸侯国,魏国如果同秦国开火,相当于引火**。如果其他诸侯国利用魏、秦大战之机,趁火打劫,相续出兵攻打魏国,魏国就会灭亡。

挑衅者主动言和,公子卬求之不得,便一口答应。

此次秦国大军出动,耗费不小,商鞅当然不会仅凭感情因素就轻易撤军,何况他一向讲究的是法和理性。再说,当年公叔痤举荐商鞅,魏惠王有眼无珠,罢而不用,这点伤已经清除了他对魏国的怀恋。

公子卬爽爽快快地前来赴宴,连一点防范意识都没有。面对敌人,应该时刻警惕着,如果稍稍放松,必然犯下不可补救的错误。商鞅与公子卬在座上饮酒叙旧,暗地里却已经布置大将冲击魏军。公子卬相信商鞅,遭遇的却是商鞅的扣留。

主将被扣留,生死未卜,面对秦军的突然攻击,魏军大乱。如果单个作战,魏军士气不如秦军,只会输,不会赢。魏军威武骇人的军阵被冲乱后,秦军大举杀入,如虎狼扑入羊群,横行无阻,所向无敌。商鞅的法令强调,斩杀敌首者能被封功拜爵。为了功名爵位,秦兵作战个个勇猛无比。

魏惠王见魏军大势已去,于是请求割地议和。主将无谋,国君懦弱,这是国家败亡的征兆。

秦孝公要求收回河西之地,魏国同意归还。

占据河西之地,一切如商鞅所料,秦国争霸中原的大门被叩开了。河西之地指黄河以西地区,秦国占有后,离魏国更近了,魏国的首都安邑就非常危险。

如果秦军渡过黄河,安邑必然一鼓而破。一旦都城被破,魏国必然彻底消失。秦国就如一只虎视眈眈的猛虎,占据高岗,随时都可能扑向安邑。

面对强敌,魏惠王无能,只会隐忍退让。割让河西之地后,魏惠王又做了一个愚蠢的决定,向东迁都。魏国这次将都城迁到了边远的大梁。因为迁都一事,魏惠王也被称为梁惠王。

魏国先败给齐国,接着再败给秦国,原本就与魏国有恩怨的其他诸侯国很想趁火打劫,恨不能生吞魏国。势力衰弱后,原本处于中原宝地的魏国感到背腹受敌,西有如狼的秦国,东有如虎的齐国。衰弱的魏国,已经陷入生存的困境,向西要挨打,向东也要挨打。

生存在激烈竞争的战国,如果错失人才,就等于丢弃了自己的未来。魏国抛弃商鞅,一个大国立刻衰落;商鞅辅助秦孝公,一个大国迅速崛起。商鞅的生存证明了一个道理,人才强国。

面对秦国的崛起,魏惠王说了一句伤感的话:“寡人恨不用公叔痤之言也。”(《史记·商君列传》)

秦孝公收回河西之地,万分高兴,封商鞅於、商之地。古人爱以地名称呼人,商鞅中的“商”就来源于商地的“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