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人在汉末,种田起家 > 第71章 落魄士族

人在汉末,种田起家 第71章 落魄士族

作者:观书二十载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4-01 07:37:47 来源:笔趣阁

好在今晚月亮也给力,格外的亮,月光透过树梢照在小路上,使众人能在夜间赶路。

十位车夫在流民们卸完粮食后,就先行离开了,此时只剩下四位骑兵跟着吴咏。

等吴咏拍开复望里的大门,四位骑兵的护送任务也到此结束,他们便提出告辞。

朱里典让他们稍等,随后提来一篮蒸馍,递给他们,拱手笑道:“诸位将军护送小侄,一路辛苦,今日天色已晚,招待不周,还请见谅,这些解忧馍还请诸位拿着,路上充饥用。”

接着又拿出一小袋铜钱,递了过去,“这些钱,是我这个做里典的一些心意,还请诸位将军收下。”

为首一人面无表情的点点头,收下东西,说了一句告辞,就带着其他三人上马离开。

两人目送马匹跑远,这才关上里门。

此时吴咏才发现,除了朱里典外,门后还站了几人,分别是卓文宣、李田典和成昭。

吴咏一一打完招呼后,刚想开口告辞,却被卓文宣打断,“小昭你先回去报下平安,告诉祖母,咏儿要去我那里坐一会。”

成昭自然不敢反对,看了吴咏一眼,就屈身施礼告辞离开。

吴咏这一天马不停蹄,早就疲乏,只想回家休息,这会被卓文宣拦住,心情有些不爽,不禁有气无力的问道:“叔父找我何事,侄儿忙碌一天,还没吃上饭呢。”

卓文宣笑骂道:“怎么?没事就不能找你了!你小子现在倒嫌弃叔父了。”

又见他一脸疲惫,不禁好奇地问道:“你不是去宛城找刘宗正要粮吗?怎么弄成这副德行,好似几天没吃饭一样。”

吴咏叹气道:“一言难尽啊,侄儿现在连说话的力气都没了,叔父还是问忠叔吧,他今天一直都跟在我身边,所有事情都清楚。”

卓文宣看向李忠,却不想李忠尴尬笑笑:“主家,很多地方不让小人进,具体细节,小人也不是很清楚,但小郎君却是一天都在跑来跑去。”

当下李忠便说了在宛城遭遇流民,去玄妙观请医师,教流民做吃食,在太守府商议换粮。

当然其中很多事情他不太清楚,

众人都是一脸的好奇心的看着吴咏,没想到他出去一天,办了这么多大事。

吴咏看着都是满脸好奇,不禁翻翻白眼,他现在实在太饿了,也没心情解释,“叔父,你这是想饿死侄儿吗?”

卓文宣摇头苦笑道:“走吧,先去我家,我让你叔母给你弄点东西补补。”

说完又对朱里典和李田典邀请道:“两位贤弟若是无事,一起到某家里坐坐。”

两人都比较好奇吴咏的经历,也没推辞,于是一群人到了卓家。

卓文宣让李忠收好马车,又吩咐婢女陈氏做些饭菜,一会送到客厅。

四人一起来到卓家的客厅中坐下,李氏这时也得到了消息,在给其他人上薄荷水时,特意给吴咏端来一小碟点心。

看着吴咏狼吞虎咽吃着点心,李氏有些心疼地说道:“你这孩子,再重要的事情也比不上自己的身体啊,以后莫要这样了,你正是长身体的时候,可不能饿着!”

吴咏吃了两款点心,又喝一口蜂蜜薄荷水,感觉饥饿感下去一些,便笑着对李氏说道:“好叫叔母得知,其实今日侄儿吃过好几次食物,可能是不停的奔波,导致消化特别快,这才容易饿。”

李氏嗔怪道:“宛城有那么多大人物在,就显你有本事是吧!他们现在可是省心了,却让你一个少年人忙前忙后,最后害的自家人担心。”

卓文宣听罢,挥手驱赶道:“去去,你一个妇道人家知道什么,多少人想替太守做事而不得,今日咏儿救济流民,筹集粮食,请医师,服太守,周旋于流民和官府中间,不知多少人为之叹服,凭此一事,咏儿的前途就不可限量。”

接着想到什么,对李氏说道:“明日开始,你让弢儿跟着咏儿多出去涨涨见识,省得一天到晚就知道围着自家的两个姐妹转。”

“咳咳”吴咏听到卓文宣让卓弢以后跟着自己,差点没被水呛到,见众人都看着自己,吴咏担心他们乱想,无奈只好如实说道:“不瞒叔父叔母,明日太守要宴请宛城的权贵士绅,需要侄儿去做吃食,恐怕不能带着弢弟一起去。”

众人知道他做吃食,无人能及,对于太守请他去做吃食,倒也不在意,只是不明白为什么太守在救济流民关键时,去宴请权贵士绅,到底是何用意。

吴咏踟蹰一会,开口道:“在场诸位都是看着小子长大的,又是小子的长辈,小子自然不敢隐瞒,这次太守宴客是因为小子可以将菽豆制成豆食,目的是打算用制作豆食之法跟权贵士绅换粮食,用来救济流民。”

见众人还是有些不理解,吴咏只好用最简单的比喻,“这豆食可以比肩肉食,甚至比肉食更有益于人体的健康。”

震惊,除了震惊还是震惊,朱里典,李田典和卓文宣夫妇都瞪着大眼睛,看着吴咏,一动不动,这实在是太惊世骇俗了。

要知道,这菽豆可是每家每户都可以种植的啊!而这时的百姓,一年也尝不到几次肉味,很多人因此体弱多病,若是真有豆食之法替代肉食,那就是对天下黎民百姓的再造之恩。

半响后,卓文宣等人回过神来,看着吴咏的眼神都变了,尤其是朱里典,他管理复望里,最是明白这豆食之法的意义。时人大多不看好菽豆,总是以贱食相称,若是这豆食之法传出去,将是对整个天下饮食的颠覆。

卓文宣更是一脸严肃地问道:“太守大人是何意?为何不将这豆食和面食一样传给天下百姓?”

吴咏摇摇头,有些郁闷的说道:“太守大人之意,这菽豆既然不能当主粮吃,不如让权贵士绅垄断其做法,好换取粮食救济流民。”

卓文宣皱眉沉思一会,叹道:“太守大人考虑的也不无道理,百姓可以不吃豆食,但不能不吃粮食。”

朱里典这时插话道:“贤侄有没有问太守大人,咱们复望里是否可以用这豆食之法。”

吴咏一愣,不明白朱里典这是何意,这豆食之法是他发明的,难道连他自己都不能用吗?

见他一脸茫然之色,朱里典不得不解释道:“虽然这豆食是你发明的,但是现在太守大人要用这豆食之法跟权贵士绅换粮,自然是不希望有人破坏他的计策,若是不经过他的允许,你私自用这豆食,恐怕咱们整个复望里都会跟着遭殃。”

接着他用有些落寞的语气说道:“也就是咱们五姓家族现在落魄了,当年我等五姓何其辉煌,封侯拜相,别说一郡太守,就是皇帝也对咱们家主礼敬有加。”

李田典这时也叹气一声,开口道:“现在说这些,还有何用!咱们若想恢复祖先荣耀,就目前来看,还得靠吴咏才行。”

“当年卓家去爵,朱、吴、任三家式微,仅余李家亦不复往日荣华。咱们五姓世代交好,家主们这才商量建立复望里。

可是这么多年过去,不仅没有阻止家族衰落,咱们复望里也经常因为粮食不足,而人口逐渐减少,再这样下去,复望里也可能不复存在了,咱们也只能各奔东西,好在苍天有眼,出了吴咏这个异数。”

“哎!”卓文宣也跟着叹了口气,“虽然说咱们五姓同气连枝,但现在各家的情况都不乐观,家主们也都是以各家的利益为重,有时咱们五姓之间甚至出现冲突!

放在以前出现吴咏这个异数,咱们五姓还可以一致对外,现在人心散了,不知是福是祸啊!”

朱里典和李田典两人人对视一眼,一时竟不知道说些什么,卓文宣说的也是事实,别说五姓家主那边,就是复望里中不同姓之间也是常有矛盾发生。

当下众人也不说话,都在回忆感叹五姓家族的兴衰过程。

像李氏家族,先祖李通以平民之身倡导起事,帮助光武帝成就帝业,后来娶了光武帝的小妹宁平长公主刘伯姬为妻,备受恩宠,李氏家族一时荣耀至极,然而时过境迁,百十年过去,现如今李氏除了一个固始候的爵位,昔日风光都已不在,甚至传言现任家主李黄经常克扣家仆的口粮,补贴家族日常开支。

如吴家家族,先祖吴汉,出身寒微,起家亭长,后率众归顺萧王刘秀,又忠心支持光武帝刘秀称帝,为东汉建立立下汗马功劳,曾经一门五侯爵,荣耀一时。然而现在吴氏家族除了一个平春候的爵位,族人的生活大多与庶民无异,就连家主吴盱平日里也是过得紧巴巴的。

还有朱家家族,先祖朱佑自幼与光武帝刘秀相识,两人关系极好,自刘秀起兵就一直跟随左右,多次受到光武帝的赏赐,恩宠有加。然时移世易,到了第三代子孙因参与皇家的巫蛊事件所牵连,被免为庶人,还是后来邓太后念及先祖恩情,续封后人为鬲侯,至此朱家才算是没有继续没落下去,但也让朱氏元气大伤,一度成为五姓之中垫底的存在。

再则是任家家族,先祖任光原为宛城小吏,在光武帝之兄刘演攻破宛城后,投降汉军,后多次献计光武帝刘秀,为东汉的建立做出卓越贡献,列土封疆,何等荣耀。然三代之后,家族衰落,现如今任氏家族只有北乡侯这个爵位,俸禄食邑还不够侯府的日常开销,更不要提接济族人了。

最后是卓家家族,先祖卓茂因才学而受到光武帝重用,就任东汉第一任太傅,对东汉初的社会稳定有突出贡献。后因才学而被封侯,及至去世,光武帝身着丧服送葬,何等荣光。然卓氏族人大多淡薄名利,三代之后,去爵罢官,现如今卓氏家族已与庶民百姓无异,有雄心壮志的族人,第一目标就是复爵。

吴咏有些懵,怎么说着说着,卓文宣三人就一脸的颓废。

他哪里知道,造成这一切的原因都是因为士族的崛起,冲击到了皇权,受到了来自皇权的打压,这才是造成五姓家族衰落的原因。

因为士族与皇权相互对立,士族不仅在中央抱团以对抗皇帝的权威,还在地方与朝廷争夺权力。

主要表现有在经济上,士族拥有越来越广阔的土地,导致百姓无田可耕,收不到更多的赋税;

在政治上,士族通过察举、征辟等手段进入了政治领域,垄断了朝廷官员,成为累世公卿,把控朝廷。

在文化上,地方教育也被这些士族垄断,形成了累世经学,导致庶民百姓无上升渠道。

就像汝南袁氏为什么可以做到四世三公的程度?

正是因为他们是士族,通过察举制度举荐了大量的官员,这些官员和袁氏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就是皇帝也不敢轻易得罪袁氏。

因此,士族的发展壮大对东汉的皇权造成了极大的威胁,受到皇权打击是在所难免。

古语有云:“唯器与名,不可以假人,君之所司也!”

意思是如果把服器与爵位假手他人,这就是把政权给了别人,离亡国就不远了。

正是皇帝意识到这些,近些年才重用宦官打压士族。

也不知过了多久,朱里典率先打破沉默。

“近些年,咱们这些落魄士族的日子越发不好过了,桓帝时期重用宦官,打击士族,大族倒是没有受到影响,咱们这些落魄士族就遭殃了,被各种针对,现在朝廷还是宦官把持,我等何时才有出头之日。”

卓文宣这时也苦笑道:“哎,这当皇帝也不想想,若是没有咱们这些士族的支持,这天下如何治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