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人在汉末,种田起家 > 第118章 榆荚和槐树

人在汉末,种田起家 第118章 榆荚和槐树

作者:观书二十载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4-01 07:37:47 来源:笔趣阁

时光匆匆,转眼就到了二月底。今日郭氏给吴咏和成昭安排了一个采摘榆荚的活。

说起榆荚,吴咏首先想到后世的一句谚语:阳春三月麦苗鲜,童子携筐摘榆钱。

这榆荚其实就是榆树的种子,因为它酷似古代串起来的麻钱儿,又名榆钱儿。

新生出来的榆荚脆甜绵软,清香爽口,又因它与"余钱"谐音,乡下人喜欢在房前屋后种榆树,讨个好彩头。

前世的吴咏,小的时候一直生活在乡下,每年到了农历三月,可是不少吃这榆荚。凉拌生吃,裹面蒸着吃,炒着吃,煮粥吃等等。

他没想到这汉代就有吃榆荚的习俗了,不过他很好奇,这时候很多百姓家还不知道面粉的做法,他们吃怎么吃这榆荚的。

因此他在采摘的时候,问了成昭这个问题。

不承想,成昭竟然嬉笑道:“还能怎么吃咧,生吃呗!一会回去,咱们将刚采下来的榆荚洗净,放入盐巴、酱汁、陈醋、葱花、芫荽等一起拌匀,就着汤饭,可好吃了。”

“还有呢?”吴咏继续追问道。

成昭歪着头想了一下,然后舔舔嘴角道:“祖母在煮米粥或者麦饭的时候,会抓一把榆荚放在里面,吃起来滑口喷香,这可是你最喜欢吃的食物了。”

说到这里,成昭忽然咯咯笑了起来,指着吴咏道:“难道你忘了,去年的这个时候,你因为吃多了榆荚麦饭,还闹了几天肚子呢。”

吴咏大汗,急忙转移话题道:“这槐树怎么还不开花?我还想弄些槐树花吃呢!”

在吴咏的来自后世的记忆中,榆荚长成的时候,也是吃槐树花的时候。可是他刚才路过那几棵槐树前,却没发现一点开花的迹象,这就让他有些奇怪了。

成昭听吴咏这样说,顿时惊呼一声,指着他说道:“你呀,怎么就是不长记性,去年的时候,你因为吃这槐花,就中毒了,脸都肿了好几天呢,可把祖母给急坏了。”

说完,她双眼恶狠狠地瞪着吴咏,气呼呼地说道:“若是让我发现你再吃这槐花,我今后就再也不理你了。”

吴咏听成昭这样说,差点脚滑从树上掉下来,他在前身的记忆中搜索,还真找到了这些相关的糗事。

多吃榆荚,是因为他那时候,很久没吃过青叶菜了,看见爽口青翠的榆钱,忍不住就多吃了些。

而吃槐花,则是因为他觉得这槐花吃起来甜甜的,就忍不住生吃了几口,谁知道竟然真的中毒了。

通过记忆中的对比,这时吴咏才发现,时下的槐花跟后世的槐花真有很大的区别。

首先是颜色的不同,这时的槐花是黄色的,而后世的可食用槐花都是白色的。

其次是花期,这时的槐花花期是农历六七月份,正值夏季,而后世的可食用槐花花期却是三四月份。花期差了这么多,肯定不是同一品种了。

他刚才还一直纠结这汉代的人怎么不吃槐花,原来是有毒啊!他现在可不是原身那样的痴傻人士,有毒的东西,就算给他吃,他也不敢吃啊!

就这样吴咏再三保证以后不吃槐树花,这才让成昭重新与他说笑。

两人又忙活了一阵,这才将两个竹篮装满鲜嫩的榆荚,然后一人提着一篮,回到家中。

这时郭氏看他们进来,想接过竹篮,却被吴咏阻止道:“阿母看着就行,今日我来做一道榆荚蒸菜,保管大家吃了都说好。”

郭氏对于吴咏的做菜手艺是十分有信心的,这天下若是有人说比自己的儿子更会做菜,她是第一个不相信的。

因此对于吴咏想要做新的榆荚吃法,她不仅不阻止,还露出颇为期待的眼神来。

对于吴咏来说,榆钱蒸菜的做法很简单。

首先将榆钱洗净,沥干水,放入一个陶盆;然后加入盐巴,打入几个鸡蛋,抓拌均匀,之后再加入干面粉,并搅拌均匀。

加适量水在锅中,吩咐成昭烧火,待水烧沸后,放上篦子,上面摊一层湿纱布,然后把拌好的榆荚全部放到纱布上蒸。

趁着蒸的时间,吴咏又调了一个料汁。用蒜泥、盐巴、陈醋、酱汁、茱萸汁、香油一起调匀即可。

大约一刻钟,榆荚蒸好了。吴咏盛出一碗,浇一勺调好的料汁,然后笑着递给郭氏道:“阿母,尝尝味道如何。”

郭氏也没推辞,接过碗筷,轻轻夹起一块,放入口中,顿时味蕾炸裂,这榆荚的鲜嫩混杂着酸辣的味道,让人越吃越想吃,根本停不下来。

趁着郭氏沉沦在美食之中,吴咏又给祖母端去一碗,这才分别给自己和成昭各盛一碗出来。

成昭第一次吃到这么可口的榆荚饭,哪里还顾得上什么矜持,筷子飞快摆动,也不知她嚼没嚼,不大一会,一碗榆荚饭就被她吃的干干净净,然后眼巴巴地看着吴咏。

吴咏只好再给她盛一碗出来,不过很快她又吃完了,这次她倒没有再跟吴咏要,而是打了一个饱嗝,发出一声满足的惊叹,“这榆荚饭也太好吃了吧,真想每天都能吃到!”

一旁还在发呆的郭氏,顿时惊醒过来,也跟着感慨道:“没想到这榆荚还能这样做,今日真是又涨了见识。”

然后想了一下,开口对吴咏说道:“你一会去找朱里典,将这榆荚的新做法告知他,看看能不能从他那里要些清酒回来。”

“要清酒做什么?”吴咏一愣。

郭氏还没开口,成昭就大声嚷嚷道:“我知道,阿母这是要做榆子酱。”

“什么是榆子酱?做酱为什么还要用到清酒?”

吴咏连续的发问,让郭氏也有些头大,不过她还是耐心地解释道:“榆子酱就是用榆荚做的酱,不过现在的榆荚还有些鲜嫩,并不适合做酱,等过段时间,榆荚的颜色变白,快要落地的时候,才最适合做榆子酱。”

顿了一下,郭氏皱眉思索一阵,最终还是无奈开口道:“至于做榆子酱为什么要加清酒,我也不是很清楚,大家都觉得这样做出来的酱比较美味,我也是跟着这样做的。要不一会你去问问朱里典,他学识广,应该知道一些。”

于是吴咏带着这样的疑问,在里门口找到今日当值的朱里典,问出心中的疑问。

朱里典听后,便哈哈一笑道:“没想到还有你不知道的事,其实不仅做榆子酱要放清酒,做其他酱也是要放清酒的,不仅可以提味增香,还可以防止酱发霉变质。”

吴咏这才恍然,这清酒就相当于后世的添加剂的作用,可以延长酱的保质期。

想到这,吴咏又想起槐花的事情,不禁开口问道:“叔父可知这槐花为何有毒?”

朱里典一怔,然后有些哭笑不得道:“谁跟你说槐花有毒的!《神农本草经》记载:槐实,味苦,寒。主治五内邪气热,止涎唾,补绝伤。久服,明目益气,头不白,延年。”

“那为何我去年吃这槐花,感觉皮肤发热,脸还肿了?”吴咏也有些懵,他现在也有些迷糊了。

朱里典皱眉思索一阵,才开口道:“皮肤肺之合也,平能清风,苦能泄热。或许这就是你发热脸肿的原因,并不是中毒。不过这槐花既然被列为药材,常人自然是不能轻易服用的。你以后也不要再轻易吃它。”

“哦,侄儿曾在太虚幻境中见到一种槐树,槐花是白色的,而且三月开花,可直接食用,比之现在的槐树,更受百姓的喜爱。”

朱里典闻言,看了吴咏一眼,叹息道:“地生万物,各有各的用处。太虚幻境的槐树,我没见过,不敢发表评论,但你可不要小看现在的槐树,这槐花虽然不能食用,但却可以作为染料,染出来的黄色,不仅色彩亮丽,而且多年不褪色,深受布商的喜爱。”

顿了一下,又道:“周朝时宫廷外种有三棵槐树,当朝三公朝见天子时,都是站在槐树下面。今人因此多用三槐比喻三公,这槐树便成为身份地位的象征。而‘槐’,通‘怀’,有望怀的意思,当下的人们对槐树有一种很深的情感。这你以后会慢慢了解到的。”

说到这,朱里典又问吴咏来此,除了讨要清酒,是否还有其他的事情。

吴咏一拍脑袋,笑道:“差点把正事忘了,侄儿今日发明一种榆荚的新吃法,来此主要是为了这事,讨要清酒倒是其次。”

接下来吴咏说了榆荚的做法,朱里典也流露出感兴趣的神态来。

待吴咏说完,朱里典想了一下,还是指点吴咏道:“你以后若是有闲暇的时间,不妨多看看一些杂书,你现在神智大开,学习不一定要局限于五经的内容。杂书可以更好地帮助你开拓眼界。”

吴咏点点头,接着朱里典便给了吴咏一份竹简,吴咏翻看一下,上面竟然写的是榆树的战略作用。

吴咏粗略翻看一下,上面写的是边疆有个榆关的地方,因为有大量榆树的存在,每年给朝廷节约不少的开支。

上面写道:榆树枝干错综复杂,在开阔的地方种植榆树,可以有效阻止匈奴人进犯边疆。

而且榆树叶是很好的畜牧饲料,在有战事的时候可以采摘喂给马匹吃,是一种非常便捷,也很节省人力物力的方法。

上面还写道:不仅榆荚可食用,榆树皮在灾年的时候也可以充当食物来源。尤其在战争频发的边关地区,如果军队里的粮草供应不及时,榆树皮也可以救活军士的性命。

还有一点,就是榆树的果实、树皮、叶子和根部都可以入药,具有很好的止血功效,这对于和匈奴人作战的将士们来说就很关键了,完全可以就地取材,不知能救助到多少士兵呢,也为朝廷节省了开支。

榆树的这些特点都是其他树木所不具备的,因此建议朝廷在边塞大量种植榆树。

竹简的最后一列上面竟然还写着榆子酱做法,“作榆子酱法:治榆子人一升,捣末,筛之。清酒一升,酱五升,合和。一月可食之。”

看完这些,吴咏真是见识到了古人智慧,这是充分做到了天人合一啊!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