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人在汉末,种田起家 > 第172章 三方势力

人在汉末,种田起家 第172章 三方势力

作者:观书二十载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4-01 07:37:47 来源:笔趣阁

卓太君劳乏了一日,次日便不会人,初六日泛乡侯府中的女宾,一应都是邓氏、卓氏管待。

经过有心人的宣传,昨日鬲候府盛大的寿诞场面,已经在洛阳传得人尽皆知,因此今日来的宾客虽有些多,不过这都在众人的预料之内,一切井然有序,并没有出现昨日那样手忙脚乱的情景。

其实说是便请三公九卿及朝廷诸公,而发去的请帖,官职俸禄最低也是六百石。

这时可不比后世那样官员臃肿,整个洛阳城,六百石以上的官员不过二百余人,除却那些有事不能来的,到场的不过百余人。

时下有“一个县衙,十个衙役一个官”的说法,而且汉朝也是这么执行的。即便是在永寿三年全国人口进入五千六百万的时代,官民比例还是一比七千多,就意味着整个国家的官员总数不超过八千人。如果再按照汉朝全国一百个郡国的行政区划的划分,那么平均每个郡也只有七十几个人,据记载,汉代人口超过十万的大郡,官员总数不过百余人。

搁在后世这是很难想象的一件事,就吴咏穿越来时,十几个人养一个官员是很常见的事,甚至有些地方几个人便要养一个官员,这么多不干事的人存在,确实令人感到匪夷所思。

当然这就不是他所能管的事了,反正他现在已经穿越到了东汉,就是有心,也没办法穿越回去啊!

吴咏一边感慨时下的朝廷官员之少,一边跟朱垣一起迎接宾客进府。

不知为何三公九卿今日全部都来了,就是昨日已经来的少府卿刘合、大司农卿曹嵩和大鸿胪卿袁隗,也都来了。

吴咏不明所以,朱垣却是一直紧锁着眉头,不时朝里面看去,一副心事重重的模样。

最后吴咏实在忍不住,有些好奇地问道:“大兄何故如此?”

“你还小,朝廷中的诸多事,还是不要打听为好!”朱垣叹气道。

吴咏还想再问,却看到《尚书》博士牟御领着一群太学生向这边走来,急忙小跑过去,迎接道:“博士大驾光临,小子有失远迎,还请恕罪!”

牟御扶起他,哈哈笑道:“你的师兄弟们听说鬲候府用太虚吃食宴客,便央求老夫带他们过来吃筵席,你不会嫌我们人多吧?”

自从吴咏的二篇半《尚书》佚文被五经博士们认可,洛阳的太学生便将吴咏视作自家人。后来吴咏传下刊印之法,一下让太学生们沸腾起来,纷纷称吴咏为师兄。

要知道这时师兄的含金量是非常高的,尊对方为师兄,是对这人品学的认可,甘拜下风。

牟御的话一说完,便引来一阵哄笑声。

“师兄今日可莫要吝啬,我等从昨日开始便禁食,只为今日饱餐一顿!”

“是啊,师弟们听说这太虚吃食乃是人间难得的美味,吃过之后,便再也不想吃其他事物,今日特来验证一番,是否为真!”

“哈哈,本来今日有数百人想来,都被博士们拦住,担心你们鬲候府接待不了这么多人。”

……

吴咏听罢,有些汗颜,知晓他们是在向自己表达亲近之意。可别以为他们是趋炎附势之徒,那就大错特错了。

太学生们的出身大多不太好,大都是凭借才学进来的,他们最厌恶就是以势压人,就是专断朝政近二十年之久的大奸臣梁冀,面对太学生,也是小心翼翼,不敢太过触怒他们。就是两次党锢之祸,太学生们都有参与,朝廷也是安抚,并没有处罚太多人。

吴咏扫视一圈,见他们的穿着打扮都是官身,估摸着今日能被博士牟御带来,肯定都是通过朝廷的设科射策,劝以官禄的人。

设科射策,是汉代太学的考试方法。相当于后世的抽签考试。学官将疑难问题书于简策,据问题的大小,分为甲科和乙科。将简策并列排放,覆盖试题。考生随意择取其中一策,解答策中所书的问题。学官据以评定成绩。

汉平帝时,王莽将甲乙二科改为甲乙丙三科:甲科四十人,授郎中;乙科二十人,授太子舍人;丙科四十人,补文学掌故。

东汉初年,复甲乙二科之制。本初元年,岁满课试,无甲乙科之分,以高等五人补郎中,次五人补太子舍人。其后屡有变更。桓帝永寿二年,改革课试之法,采用\"两岁一试\",废止录取名额限制,以通经的多少,定等第高下,并据此分别授官,其后一直延续到现在。

察举制被地方豪门大族垄断之后,太学院的设科射策算是寒门子弟进身朝廷官场的重要通道。

一瞬间就想了这么多,吴咏也不敢怠慢,急忙将他们请进府内,之后更是领着他们一起来到宴客大厅。

本来高谈阔论的官员们,看到牟御到来,顿时止住话题,纷纷站起身来,以示尊敬。就连太尉闻人袭、司空刘嚣和司徒许训这时听到动静,也急忙从侧室走出来,迎接牟御。

博士秩卑而职尊,于教授弟子外,或出使,或议政,往往是担当国家大事,他们的影响力是任何人都不可小觑的。

朱泚作为这次筵席的主人,也没想到今日会有五经博士到来。好在他反应也是迅速,慌忙将牟御请进侧室,又吩咐吴咏好生安排这些跟随而来的太学生。

牟御进入侧厅,对着司空刘嚣就是一顿训斥。

“堂堂临湘侯的后代,竟然靠着谄媚宦官当上三公,真是丢尽初代长沙王和临湘侯的颜面。同为汉室宗亲,比起刘矩和刘宠来,你刘嚣差得不是一点半点!”

刘矩,沛国萧人;刘宠,东莱人,两人都是汉室宗亲,但才学过人,不畏权贵,都是凭借自身的努力当上太尉。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东汉的藩王政策。

光武帝起家时,势力微弱,于是便与西汉宗室真定王达成联姻同盟,还娶了真定王侄女郭圣通。此外刘秀也看到其他宗室远支势力的强大,他即位的第二年曾下诏:“惟宗室列侯为王莽所废,先灵无所依归,朕甚愍之。其并复故国。若侯身已殁,属所上其子孙见名尚书,封拜。”

刘秀如此之举便是拉拢有实力的宗室,随着天下趋于太平,光武帝建元十三年又下诏,“长沙王兴、真定王得、河间王邵、中山王茂,皆袭爵为王,不应经义。其以兴为临湘侯,得为真定侯,邵为乐成侯,茂为单父侯。”

这四位宗室王爷有着共同的祖先西汉的汉景帝,刘秀削藩的根据正是诸位藩王与刘秀血缘关系超出五代,他们才被降封。不过此次降封仍然让一百三十七名远支宗室获得封侯。同时刘秀近支宗亲开始被封侯,并逐步晋封为王。如此一升一降,宗室便有远近之分。

既然有了宗室有了远近之分,那么这些宗室的待遇自然也就不同。对于近支藩王,朝廷除了严厉打击他们的势力外,在经济上还是挺照顾他们的,分封食邑,诸王兄弟封侯等措施。正是这种“萝卜加大棒式”的政策,东汉诸王基本上也就成了吃喝玩乐的主,不能有太多的表现。

至于对于远支宗室,由于他们几代于同一个地方生活,已形成以宗族聚集方式,对地方影响非常大,朝廷为了地方的稳定,还允许他们担任地方官吏,经济上对他们主要以赏赐为主,但他们爵位的保障自然比近支宗室弱许多,被剥夺侯爵也是十分正常。

不过这种情况在汉桓帝时又发生了变化,刘志除灭梁冀家族后,朝官几乎为之一空,于是下令这些远支宗族可以凭借才学在洛阳担任大员,这就导致许多汉室远支宗族开始频频到洛阳寻求机会。

刘嚣才学不足,但他善于钻营,他靠着宦官得势,在朝堂上步步高升,更是一举做到司空的位置,因此许多有志之士对他的行为很是不齿。

牟御进来就训斥刘嚣,倒是吓了屋内众人一跳,不过他们都有心理准备,牟御眼里揉不得沙子,当五经博士这么多年,不知多少朝廷官员被他训斥过。

刘嚣虽然贵为司空,被牟御骂得有些郁闷,但他也不敢顶撞反驳牟御,皆因牟御曾经教导过他经学。

牟御见刘嚣不说话,又转头看向司徒许训,“还有你,许季师,最近有不少人跟我反应,你与宦官走得颇近!若是让我知晓此事为真,你就等着我上门吧。”

许训有些心虚,近年来宦官越来越受到天子宠信,他们的势力越来越大,他确实起了结交宦官的心思,开始频频向中常侍曹节等人示好。今日牟御当众点出,让他有些下不来台面。

牟御却是不再搭理他,转向太尉闻人袭,摇摇头没说什么。然后又转向朱泚,叹息道:“你们五姓家族如今有吴咏这样的神童存在,恢复旧日的荣光指日可待,只盼你们今后能好好引导他,勿要让他走入歧途。”

“博士尽管放心,我等一定按您的吩咐行事!”朱泚有些受宠若惊,五经博士对于他们这些日渐落魄的家族来说,当真是救难一般的存在,往往他们一句话,便能让一个家族或者一个人得到朝廷的重视。

牟御点点头,没有再多言,侧室也是陷入静默之中。

外间大厅的吴咏,在安排太学生们就坐时,就感觉大厅之中有一股诡异的气氛,好像这些人泾渭分明地分成三个群体,彼此互不干扰。

他不明白为何,等来到门口,百般求问之下,朱垣才道出实情。

原来闻人袭代表勋贵集团,刘嚣代表宦官集团,许训代表士族集团,三方势力在朝廷中有着微妙的平衡。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