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人在汉末,种田起家 > 第182章 蔡氏与袁氏

人在汉末,种田起家 第182章 蔡氏与袁氏

作者:观书二十载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4-01 07:37:47 来源:笔趣阁

陈留郡圉县一处庄园内,人到中年的蔡邕,正与叔父蔡质,族兄弟蔡睦和蔡谷三人一起在客厅中商讨司空桥玄征辟一事。

对于朝廷的征辟,蔡邕可谓心情复杂。

蔡邕少年时即博学多闻,师从名士胡广。喜欢文学、数术、天文,还擅长音乐。

但是由于当时外戚和宦官轮流掌权,导致朝廷**不堪,蔡邕曾多次辞过陈留郡太守的辟请,还拒绝了朝廷的徵用。

桓帝时,中常侍徐璜、左悺等五侯,擅权不法,听说蔡邕的琴鼓得好,于是告诉桓帝,命令陈留太守督促他启程。蔡邕不得已,走到偃师,假称生病,返回家中。

此后,蔡邕便专心致志地做学问,对当时士人发起的社会活动也很少参与,日常大都是读经和授徒为主。

他虽然低调行事,但名声却在圉县这个地方传播开来。

蔡邕的散文善于碑记,工整典雅,多用偶句,颇受时人推重。

他写《琅琊王傅蔡君碑》时,才二十岁。这件事传开后,请他写碑铭的,除官宦高门也有庶民百姓,蔡邕都是一视同仁,这更令世人对他敬佩有加。

本来按照蔡邕的打算,对于桥玄的征辟,这次也算婉拒。但还是耐不住族人的劝说。

蔡氏以国为姓,但蔡国两次受封,三次迁都,其民或迁或留,分布面较广,其民分散到各地,皆以国为姓。

时下陈留蔡氏虽还不是名门望族,但在圉县这个地方也是族人众多,有钱有势的大户。

说到这里,不得不说一下蔡邕的身世经历和亲属子女。

蔡邕的六世祖蔡勋,好黄老,平帝时为郡令。王莽初,授戒戎连率。勋对印绶,仰天叹曰:吾策名汉室,死归其正……可事二姓哉!遂携将家属,逃入深山,与鲍宣、卓茂等同不仕新室。

曾祖父蔡勋,哀帝时以孝廉为长安邰长。祖父蔡携,顺帝时以司空高第迁新蔡长。

而蔡邕的父亲蔡棱,字伯直,为人正直,不协于时,一生没有任官,年五十二卒。

蔡邕的母亲袁氏,为陈郡袁氏女,谏议大夫袁滂的妹妹。

蔡邕对长辈非常孝顺,他的母亲曾经卧病三年,蔡邕不论盛夏严冬、气候变化,都没有解过衣带,七十天没有睡过觉。母亲去世后,就在墓旁盖一间房子住下守着,一动一静,都遵守礼制。

自父亲蔡棱在世时,蔡邕便与叔父蔡质一家及蔡明一家同居,及至蔡棱过世,蔡邕也是跟两位叔父住在一起,如今三代没有分家,乡里的人都称赞他品行好。

蔡邕的妻子赵贞女,乃是母亲袁氏为他指定的。如今袁氏过世,今年三十八岁的蔡邕名下也有一子一女。

因此这么一大家子蔡氏族人住在一起,日常的开销也是颇巨。

要不是祖父蔡携就任过新蔡长,给蔡氏后人留下一些余财,就凭蔡棱这辈,没有额外的收入,基本就消耗殆尽了。

要不是后来袁氏从家中带来一些嫁妆,也不会有蔡邕如今安逸的生活。

但这么一大家族的人,总不能只吃祖宗基业吧,那不还是得早晚家破人亡!

所以当蔡质听闻蔡邕被司空府征召为掾属时,立刻就发起了今日的家族议事。

此时蔡质坐在上首主位,苦口婆心地对蔡邕劝道:“叔父知道你覃思典籍,蕴椟六经,安贫乐贱,与世无营的志趣,但你不为自己着想,也得为你那一子一女以后做些打算吧,总不能让你的儿子也像你一样安贫乐贱吧,就算你儿子做到你这样,你也不想你的女儿因为嫁妆简陋而被夫家看不起吧。”

蔡邕听罢,皱着眉头思索一阵,最终还是摇头道:“儿孙自有儿孙福,如今我年事已高,就算答应朝廷的征辟,又能做出怎样的成绩呢。俗话说,伴君如伴虎,侄儿没在官场做过事,到时只怕会弄巧成拙。非但不能做出贡献,反而连累族人。”

蔡质和儿子蔡睦及侄子蔡谷各对视一眼,两人顿时明白其中的意思。

只见蔡睦呵呵笑道:“兄长何必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兄长如今闻名于陈郡,太守大人几次征辟,皆是看重兄长的品学。现在更是连司空府也发来征召令,可见兄长的才学在洛阳也是有名之人。兄长一直潜心治学,岂不闻‘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洛阳太学闻名天下,更是天下学子聚集之地,兄长既有教授学生之意,何不去洛阳走一趟,见识一下天下的才俊。”

说到这里,他看了一眼若有所思的蔡邕,又继续开口道:“愚弟听闻当今天子亲自点名征召了一个十二岁的稚童为天子侍读,这人名叫吴咏,据说是整个天下人都称赞的神童,不仅诗才无双,而且听说还神游过太虚,在太虚中曾听到仙人教授经学,甚至还默写出二篇半《尚书》佚文,连当今的五经十四博士,都亲自为其作序,想亲自收其为学生而不得。”

蔡邕听完,有些心动了,他酷爱收藏书籍,《尚书》佚文对他的吸引力不可谓不大。尤其是他还听说,如今的太学院有一种刊印仙法,可以将数百卷《尚书》书简刊印成薄薄一册。

这种书册他还有幸在圉县一位蔡氏富人家里看到过一次,当时他看过之后,十分震撼,喜欢得不得了,简直到了爱不释手的地步。

本来那位蔡氏富人想送与他,但是当他听到这册书籍是富人花费数万钱,还托关系找人才得到的,蔡邕便息了心思。

所谓君子不夺人所爱,他若是接受了如此贵重的礼物,将来还不知如何偿还此等大义。

但是他是真的想要这册书籍,如今听到蔡睦的话,心中顿时升起一股冲动,不过转念一想,又有些泄气,自己的家财可支撑不起这样的折腾。

这时蔡谷突然开口道:“听闻这次兄长能被司空府征召,谏议大夫袁滂出了不少力,为此他还特意去求了汝南袁氏的袁逢,兄长可勿要辜负舅父大人的一片心意。”

说着,他又叹气道:“伯父去世得早,伯母也是忧劳成疾而过世,她老人家在世时,时常担心兄长一家的生活。就是病逝前夕还记挂着兄长今后的生活,更是拜托舅父大人对兄长日后给予关照。伯母此举,当真是令我等汗颜啊!这次谏议大夫袁滂为兄长争取到如此机会,若是白白放弃,只怕伯母泉下有知,也会对兄长有怨言吧!”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一下陈留袁氏与汝南袁氏。

要说袁氏的起源,时人都认为来源于舜,其后人辕涛涂是袁氏的鼻祖。在《汉国三老袁良碑》上写着:厥先舜苗,世为封君。周之兴,虞阏父典陶正,嗣满为陈侯。至玄孙涛涂,初氏父字,立姓曰袁。

秦末乱世时,袁氏先祖曾避难迁徙至河洛一带。汉兴之后,又迁回故乡陈地扶乐县。

可以说,自汉代开始,陈郡袁氏才是主脉,汝南袁氏也是从陈郡迁徙出去的一支。

不过汝南袁氏,自袁安官至司空、司徒,安子袁敞及袁京皆为司空,京子袁汤为司空、太尉,如今袁逢和袁隗位列九卿,汝南袁氏可谓是显赫于世,门生故吏也是遍及天下,朝廷中,汝南袁氏更是成为官吏集团中的首脑人物。

而与汝南袁氏想必,陈留袁氏就有些暗淡无光了,除了袁璋将家族从陈郡阳夏县迁居到扶乐县,再无有名的人物显名于世。如今的谏议大夫袁滂,在朝廷中也是独木难支,因此他为了明哲保身,对各种势力都不得罪,对任何事情都不发表自己的意见,简直把自己活成了一个透明人。

蔡邕其实也有些明白舅父袁滂的用意,如今经过蔡谷这么一提点,他眼眶立刻有些湿润,声含哽咽道:“你们不用再说了,我去洛阳应召就是!”

蔡质等人对视一眼,都从对方脸上,看出如释重负的表情。

等蔡邕发泄一小会,众人都上前安慰几句。

最后还是蔡质拍了拍蔡邕的肩膀,叹息道:“我们先回去了,你也不必如此勉为其难,若是你真的不想去,我们只当今日的话都没说,以后咱们还是像以前那样相处。只是谏议大夫袁滂那边怕是不好交代。”

说完,蔡质便带着儿子蔡睦及侄子蔡谷两人一起离开了客厅。

众人走后,蔡邕思索许久,最终还是下定决心去洛阳。

如今他也人到中年了,错过这次机遇,此生应该不会有机会参与朝政了。其实他也不想一生就此默默无闻,更别说此次去洛阳应征,还有光大蔡氏家族的想法,只是他觉得有些对不住自己的妻子和一双儿女。

他的妻子赵贞女与他年岁差不多大,长子蔡行今年不过十五岁,长女蔡贞姬今年刚满十一岁。

他这一走,留下孤儿寡母在家,虽有叔父一家帮忙照看,但心中还是颇为不舍。

因此蔡邕回到自己的内宅,看到妻子正在灯下教导一双儿女读书,又是满脸的犹豫之色。

赵贞女看到自己夫君欲言又止,便吩咐儿女们去休息。她则是为蔡邕准备洗漱用水,伺候他更衣。

等到两人一起躺到床上,蔡邕才轻声说了要去洛阳应召一事。

没想到赵贞女只是惊讶一下,便笑着说道:“大丈夫为朝廷出力,为百姓做事,是理所应当的事,夫君不必记挂我们母子三人,我自会照顾他们成长。”

说着,她又起身从箱子底部掏出一包金银首饰递给蔡邕道:“这些是我当年出嫁时,母亲为我准备的嫁妆,夫君此去洛阳,想来需要花费钱财的地方一定很多,这些就交给你处理吧。”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