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人在汉末,种田起家 > 第214章 河清海溢

人在汉末,种田起家 第214章 河清海溢

作者:观书二十载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4-01 07:37:47 来源:笔趣阁

时间很快来到二月中旬,这段时间,洛阳无重大事件发生,吴咏的生活也是平静。

这日,吴咏正在华光殿陪天子刘宏读书,中常侍曹节突然进来禀告说:“陛下,大喜啊!刚刚奴婢得到消息,河内郡太守上书言黄河清,逾四百里,凡七昼夜。”刘宏愣了一下,随即大喜道:“当真?”

“这么大的事情,奴婢怎敢欺瞒陛下!”曹节扑通一声跪倒在地,随即将一卷绢帛交到天子手中。

刘宏接过一看,喜形于色道:“曹节,你去诏公卿至六百石以上者到德阳殿内议事。”

“唯!”曹节回应一声,急忙退了出去。曹节走后,天子刘宏突然问吴咏道:“吴咏,你觉得朕会成一代明君吗?”

“呃~”吴咏被问得有些懵,怎么好端端的,突然问这个。

“你汉灵帝若是明君,后世就不会有那么多骂名了。”当然这是吴咏心里所想,他也不可能说出来。

同时心里有了明悟,刘宏之所以这么问,一定是跟刚才曹节说的黄河水清有关。

这时吴咏也想起来了一些有关黄河水的传说。黄河之水自古常年混浊,因而自古就有

“跳进黄河也洗不清”的俗语。古人也常拿

“黄河水变清”比喻罕见、难以出现的事情,于是便有

“千年难见黄河清”的说法。京房《易传》曰:\"河水清,天下平。\"张衡《归田赋》记载:“徒临川以羡鱼,俟河清乎未期。”《三国志蜀志黄权传》记载:“若客有泰山之安,则主有累卵之危。可但闭境,以待河清。”这些记载说的都是古人以

“河清”为升平祥瑞的象征。关于黄河其实还有一个传说,有人说黄河清圣人出。

这是因为黄河从青海流出来之后,经过陕西和山西的时候都是黄土高原两边的土壤比较的疏松,导致水土流失极为严重,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黄河的颜色都比较地浑浊。

但实际上黄河并不是整条河流都是浑浊的,在某一些区段它也会变得清澈起来。

因为古代人比较迷信,认为黄河的水如果变轻的话是大吉之兆,所以才会有黄河清圣人出这样的说法。

黄河是华夏第二大河流。黄河流域是华夏开发最早的地区,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是中华文明最主要的发源地,因而自古就被汉人倍加重视。

黄河流经面积广阔,在给人们造福的同时,也因为含沙量大、经常泛滥、改道而带来了不少灾难。

由于古人受科学认知水平所限,认为自然界和人世间的事物都被神圣的

“天”所支配,洪水、旱灾、地震等自然灾害,都被看成是

“天子”干了坏事、被上天惩罚的现象。在古代,人们往往把国家的强盛以及人民的幸福寄托,希望于皇帝身上,然而

“敬天勤政”、

“爱民如子”的明君毕竟罕见。人们喜欢清澈的河水,或者说看惯了清澈的河水,因而也就有了

“圣人出,黄河清”的说法,希望上天赐予一位明君造福世间,同时也让黄河水变清。

由此,也就有了

“黄河清,圣人出”的推理说法。例如写有《三国志通俗演义》的明初家罗贯中,写有诗句:“普天有道圣人生,大地山川尽效灵。尘浊想应淘汰尽,黄河万里一时清”,就反映了这种梦想寄托。

而且古人常用

“河清海宴”或者

“河清海晏”比喻太平盛世。于是,如果哪个皇帝在位期间,出现黄河水变清的现象,皇帝和百官、百姓们都会很惊喜,认为是祥瑞之兆,歌功颂德,还会正式记载入史书。

例如清雍正四年十二月上旬开始,到次年年初,陕西、山西、河南、山东和江苏五省境内的黄河河水渐清。

这次

“河清”的规模较大、持续时间较长,因而社会舆论影响也很大。在得到

“河清”的奏报之后,雍正帝喜不自禁,向埋葬在坟墓里的父亲康熙帝告慰,去黄河致祭河神,把相关的一批官员官升一级。

这还不够,雍正帝还亲笔写下二千多字的《河清颂》,命河道总督田文镜在江南清口筑立

“御制黄河澄清碑”,把《河清颂》刊刻在上面,以感恩河神。雍正帝的这些举动,显然是在给自己表功、立牌坊。

当时他即位皇帝不久,得位的合法性受到朝野不少质疑。恰好

“河清”,因而雍正皇帝便急不可待地要以

“天降圣人”自居。吴咏顿时就明白了天子刘宏问这句话的含义,他认为黄河水清,是上天对他的认可,他也有成为一代明君的潜力。

吴咏现在是后世灵魂,自然清楚刘宏今后做的那些乱七八糟的事情。想了想,吴咏正色道:“小子年幼,不知明君的作为。但《左传》有云:众之不可以已也。大夫为政,犹以众克,况明君而善用其众乎?《尚书大誓》所谓商兆民离,周十人同者,众也。”这句话的大概意思是明君要知人善用,君臣才能同心同德。

刘宏听罢,哈哈一笑道:“此言甚合朕意!”这时帝师杨赐突然开口道:“陛下,桓帝时,有方士襄楷曾上书云:河当浊而反清者,阴欲为阳,犹春秋麟不当见而见,孔子书之以为异也。”

“老臣亦以为,黄河天生就是浑浊的,如果黄河之水突然变清,就是反常现象,这反而不是什么好兆头。”刘宏皱着眉头说道:“老师是否有些太过杞人忧天了!”见刘宏这般反应,杨赐也不好继续劝说下去,只能苦笑道:“但愿是老臣多想了!”这时吴咏也突然想到后世的有一句谚语,

“黄河水清,必有大灾”。之所以会有这个谚语,都是因为本身浑浊的黄河水,如果某一天变清澈了,会让人们大吃一惊。

对于封建迷信的古人来讲,这就是一种极为不寻常的现象,肯定是上天的某种暗示来了。

其实在后世来看,

“黄河水清,必有大灾”这句话其实是有一定科学依据的。黄河水清澈就意味着水位下降,下降就要干旱,干旱意味着万物凋零,失去生机。

据历史记载,黄河

“水清”后,迎来的却是大旱,大旱之后又必有大涝,尽管高土高坡和

“黄河”已经被绿植、森林覆盖,但在绿色下却隐藏着无法估量的风险,黄土高原土质松软,粘合力不轻,绿化后遇上强降雨,就很有可能发生洪灾。

黄河是主要河流之中含沙量最大的河流,常常有一碗河水半碗沙的说法。

正因为携带的泥沙过多,在黄河的下游才会形成地上河。而也正是因为含有的泥沙太多,使得河水的颜色变黄,故而才得名为黄河。

黄河的泥沙多,在于黄河上游的植被破坏得很严重,没有了植被的保护,就容易形成大面积的水土流水,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冲刷,在黄土高原上留下了一条条深深的沟壑。

一旦下雨,没有植被保护的黄土,就在水流的搬运之下,流入到黄河之中,成为了黄河之中的泥沙。

也使得黄河的颜色被染成了黄色。了解到了黄河水之中泥沙来源与水发黄变浑的原因,那么也就可以想到为什么说黄河水清,必有大灾了。

黄河如果出现水清,那么自然是黄河之中的泥沙大大的减少了。黄河是一条大河,整条黄河并非仅仅是一条河,而是一个完整的水系,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黄河流域。

那么要做到部分黄河的水清,可以推测出遭遇了旱灾,只有遇见旱灾,降水量大大的下降,才可能在大幅度的降低水土流失,大幅度降低黄河之中的含沙量。

其实这也很好理解,就是一般很清澈的河流在下大雨之后,水流也会变得浑浊。

黄河是一个巨大的流域,水系支流众多,如果仅仅只是一两条支流变得清澈了,那么这并不会影响到黄河的整体情况。

如果黄河整体变清,就说明了在黄河整体的流域上出现了大范围长时间的旱灾。

只有出现这种情况,才会出现黄河水流变清的情况。所以这就是黄河水清必有大灾说法的科学依据,这其实是河流含沙量与降雨量之间的关系。

吴咏虽然知道这些,但他看到刘宏对杨赐的态度,话到口中,又及时止住。

显然这时的刘宏已经陷入巨大的幻想之中,不是三言两语能点醒的。于是吴咏一路沉默,随天子刘宏来到德阳殿中。

刘宏头戴十二旒冕,坐在龙椅上,看到百官到齐,有些迫不及待问道:“诸卿对这次的河清事件怎么看?”百官公卿们应该是提前商议好了,不想给天子难堪,于是一齐拜道:“陛下刚加元服,便天降祥瑞,此乃明君征兆!”刘宏哈哈一笑,随即开口道:“既是祥瑞,当有朝廷政令出。传令:今百姓疲悴,困于征发。庶望群吏,惠我劳民,蠲涤贪秽,以祈休详。其令秩满百石,十岁以上,有殊才异行,乃得参选。臧吏子孙,不得察举。杜绝邪伪请托之原。令廉白守道者得信其操。各明守所司,将观厥后。”

“陛下圣明。”群臣再次拜道。刘宏见状,又是会心一笑,接着问道:“诸卿可还有事要议?”这时少府卿刘合出列道:“冀州刺史刘焉上书言渤海郡遭到地震海溢,坏居民田庐凡数十里,郡民飘决者千馀家。请陛下裁决。”海溢,俗谓海啸,一种灾难性的海浪。

地震海啸也是灾害性比较严重的一种。不知刘合有意还是无意,在刘宏想要当明君时,朝仪此事。

刘宏看了群臣们一眼,开口道:“诏令:连年灾潦,冀部尤甚。比蠲除实伤,赡恤穷匮,而百姓犹有弃业,亡不绝。疑郡县用心怠惰,恩泽不宣。《易》美‘损上益下’,《书》称‘安民则惠’。其令冀部勿收今年田租、刍稿。”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