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人在汉末,种田起家 > 第219章 寒冬将至

人在汉末,种田起家 第219章 寒冬将至

作者:观书二十载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4-01 07:37:47 来源:笔趣阁

“陛下,今年的冬天好像比往年格外要冷一些!”吴咏刚进门,见到刘宏正手持一卷书籍,便拱手施礼道。

由于洛阳这几日下雪,天子刘宏就没去华光殿读书,而是每日将三位帝师轮流接到北宫的温德殿讲学。

温德殿内,没有煤炭,却依然温暖如春。

“确实如此,最近一段时间,北方各州郡上书不断,皆言严寒给百姓带来的灾难。”刘宏放下书籍,叹息着说道。

经过一年多的相处,他已将吴咏看作自己唯一的玩伴,两人的日常对话也很随意。

如今已入寒冬,大汉幅员辽阔,南北气温差异也是极大。长江以南的南方一带,即使是在冬季,最低气温也是在十度上下,倒是影响不大,可是大汉近六千万人口,有四千万集中在中原地区。

此时中原一带的百姓,冬衣却套了一层又一层。富庶的百姓,还有多余的冬衣穿,而贫民却连一件像样的冬衣都没有,只能穿着夏装硬拗,实在是冻得不行了,就往衣服里塞稻草。

若不是被逼得没办法,谁又愿意发挥这样的

“聪明才智”?天下百姓,皆是一样。进入严冬时节,不少百姓还是纷纷涌上街头旷野,或是收集柴火,或是想办法搞到食物,努力生存下去。

而建宁四年的冬季,比之以往,格外地寒冷。对于北方的百姓来说,这是一场众人所未有料到的大型灾难。

最初,是从幽州与并州开始,随即波及到凉州和西域。年初的时候,朝廷任命司空桥玄兼任屯田校尉,总领边关移民一事。

同时任命大司农卿曹嵩兼任屯田都尉,从旁协助,掌种植棉花和甜菜之诸事!

一开始,百姓因为故土难离,很少有人响应朝廷的号召。随着后来几月天灾不断,移民边关的百姓也多了起来。

在这个时代,普通老百姓破产,是非常严重的一件事情。对于所有阶层而言,土地是存活的根本,是普通百姓的命脉。

如今,朝廷给了一条活路,移民边关就可以得到土地、房屋、甚至耕牛。

这对普通百姓来说,无疑有着强大的吸引力。于是不少百姓选择离开故土,去边关地区拼一次。

为此,朝廷还特意从中原收购了大批的耕牛,方便百姓租借耕牛来耕地,可是这一场寒冬,差点毁掉了他们一年的辛苦努力。

白雪茫茫,已经过了膝,耕牛冻伤冻死不计其数。新开垦的耕田在暴风雪之中被摧毁,房屋倒塌,数日之内,幽州与并州已经冻死了百余人。

当消息传到了洛阳的时候,百官们为此痛心疾首。不过更糟糕的是整个北方,都遭受到了这场严寒的袭击。

凉州的商贸道路也被大雪所堵塞,天子刘宏这才连忙令太尉李咸开国库赈灾。

幸好幽州,并州等地都存了不少的粮食,还能够安置灾民,可是问题就是冻死的人越来越多,而想要修建房屋,包括发散衣物都需要大量的资金。

庙堂里,百官都是焦头烂额的,不断的有各地受灾的急报传来,太尉李咸也立刻召集了百官,询问百官的建议。

最后朝廷直接颁布诏令,遣三府掾属分行赈给。其实本应该是四府掾属,时下没有大将军,只能这样临时诏令。

诏令下达,朝廷上下的官吏立刻动员起来。因为天寒地冻,冀州的水运没有办法使用,只能通过驰道,朝廷便令将士们穿上厚衣,负责运输前往各地的粮草以衣物。

当然,这些士卒们负责的不只是运输,还要负责抢救灾民之类,另外,便是一些耕牛的运输,不能放任耕牛冻死。

另外,各州郡受灾极为严重的地区,可以将百姓往相邻的郡县,临时安置,尽管都是寒冬,起码县城的防寒能力要上一些。

尤其是吴咏提出的火坑建议,也逐渐在严寒地区流传开来,使得严寒下的百姓有了一丝温暖。

与此同时,世家大族也开始出力赈灾,他们不为其他,只为这些地方可以种出甜菜或棉花。

以前他们都认为这些荒凉的地方没有可取之处,但甜菜和棉花的出现,让他们看到了希望。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古人诚不欺我啊!”今日是帝师刘宽为天子讲学,他讲到如今的世家大族救济灾民情况,当即感慨道。

“世家大族的做法,倒是令朕大开眼界!”刘宏叹息说。接着又愁容满面道:“朕最担心的是鲜卑族,今冬严寒,估计他们又要侵扰我大汉了。”刘宏登基的第一年,鲜卑就联合濊貊部落侵袭幽州,并州,给他造成极大的心理阴影。

寒冬时节,北方的胡人部落基本都处于一片白茫茫的雪原之中。雪原之中,最大的敌人还是那漫天的风雪。

到了正真的凛冬,这漫天的飞雪,就没一刻会停的。到时候大雪封路,没有补给,本地还不产粮食,唯一的食物来源只能去抢,否则结果只有一个,饿死。

所以,鲜卑才会每年侵扰东汉边疆。这时刘宽也是轻叹了口气,开口道:“近年来鲜卑不断壮大,与我们大汉交好的乌桓,也经常受到他们的攻打,实属无奈。两国虽然接壤,但百姓日子却过得更苦。”

“毕竟,一到了冬天便天寒地冻,能否越冬,全看春秋能否积攒下粮食,这一场场大战打下来,乌桓百姓的越冬储备粮食,几乎都被榨干了。”

“使得今年冬天,更加难熬。若不是我大汉接济诸多物资,估计他们早就撑不住了。”刘宏虽然没有经历过战争的残酷,但他却对鲜卑是非常痛恨的。

听完刘宽的话之后,他的眼神骤然坚定起来:“待朕休养生息几年,定给这鲜卑一些颜色看看!”说到这,他看着吴咏,语气有些缓和道:“吴咏贡献的这甜菜和棉花、以及火坑,让朕看到击败鲜卑的希望。”提到吴咏,刘宽也是哈哈一笑,眼神尽是骄傲:“老夫今生最大的幸事就是教导你们两人。”对于吴咏的前程,刘宽是十分看好的。

尤其的吴咏的胸襟气度,就是他这位尚书令都难以比拟,很难想象这是一位稚童所为。

“老师多誉了,小子得天子看重,可以聆听三位帝师的教导,才是最大的幸事!”吴咏急忙起身拜道。

君臣三人又说了会话,刘宽和吴咏便起身告辞,只留下刘宏一个在温德殿内发呆。

这时,中常侍侯览进来禀告说:“陛下,您要的新棉衣做好了!”刘宏眼睛一亮,催促道:“走,带朕去看看。”

“陛下,这份奏折,你看一下……”侯览不失时机的从怀中掏出一份奏疏。

“什么事?”刘宏看到奏折的那一刻,脸都垮下来了,立即很不耐烦的道:“朕现在没时间看,等以后再说。”

“这是尚书台的急奏呢。”侯览依然是笑容满面,而后道:“不过,陛下,这里是今岁各州郡察举的人才,陛下需旌表和宣告天下的几个……”刘宏已经是等不急了,完全没耐心理会侯览,火急火燎的要往外去。

“等朕回来再说。”侯览却不肯放弃,急急追在刘宏的身后,像个烦人的苍蝇,喋喋不休起来:“陛下,这……马上就要到年关了,按理,这个可耽误不得,尚书台的人都在等呢,再耽误,怕是等到了过了年,许多地方州郡,还没有收到诏令。”刘宏跺跺脚:“真是麻烦,取朱笔。”一到年末,刘宏就要朱批许多奏疏,有死囚要勾决,有旌表的官员,还有宗室的抚恤,诸如此类,他已是烦不胜烦了。

尤其是在这个时候,他急着要走,可是侯览都这样说了,他晓得轻重,晓得这旌表是历年的常例。

若是为了去玩而耽误了这个,尚书台那儿,肯定要将这事儿归咎于自己贪玩,到时候,怕是又会受到太傅胡广的说教。

边上的宦官忙是给刘宏的朱漆笔添了墨。刘宏接过奏疏,也懒得去细看,里头洋洋千言,大抵就是这些被旌表官员的事迹,刘宏提笔只在这奏疏下潦草写了一句:“照准。”便将笔一丢,大步流星地出门,口里嘟嘟嚷嚷道:“下次提早一些送来。”说着,人已去远。

对于新制作的棉衣,他早已是心痒难耐。侯览在这温德殿内,却是面带微笑,他很小心的收起了这一份尚书台递上来的旌表奏疏,奏疏里,既有刘宏的朱批,还有尚书台的手笔,其中这里头,赫然还有一个‘段颎’的名字。

侯览笑吟吟的将这奏疏上的朱批吹干了墨迹,这才小心翼翼的收起。他很清楚陛下的性格,或许侯览不了解陛下的内心,却绝对了解陛下的生活习性,一旦有什么事,他便风风火火,这个时候,就什么都顾不上了,若这时候有紧急奏疏,这奏疏又没什么大事,只需要紧急处置,陛下是绝不会多看一眼奏疏的。

否则以陛下的性子,若是看到这旌表的人之中,居然有段颎,以陛下对段颎的态度,极有可能会将奏疏打回去,让尚书台再议人选。

自舅父董宠因羌胡兵事件而死后,段颎就受到天子刘宏的疏远。后来段颎投靠了他们十常侍这边,侯览等人也在想方设法为段颎铺路。

而现在……事情办成了。拿着这份奏疏,侯览只需要去加了印玺,而后将奏疏发去尚书台,尚书台再草拟旌表的圣旨。

圣旨发出的同时,邸报也将同时传抄出去,所以用不了多久,这被旌表的大臣不但可以飞黄腾达,更会天下皆知,成为天下官员的楷模。

侯览面无表情,已是背着手,晃晃悠悠的走出了温德殿,外头大雪飞扬,整个天地一片雪白,银装素裹的世界真是美好,只是很多事情并没表面那么简单。

远处则看到陛下的车驾已朝着东明门去,只留下了两道车轮在雪地上碾过的车印,那深浅不一的印子烙在侯览的眼眸里,他不禁冷冷的笑了起来。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