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人在汉末,种田起家 > 第221章 熹平元年

人在汉末,种田起家 第221章 熹平元年

作者:观书二十载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4-01 07:37:47 来源:笔趣阁

建宁五年,三月初八。本来平静的大地,因为一个人的死亡,发生了震动。

太傅胡广薨!就在天子刘宏打算励精图治之时,太傅胡广突然就薨逝了!

这令朝中大臣心惊不已!其实胡广今年已经八十二岁了,也算是寿终正寝。

但他担任的职位特殊啊,不仅是当朝太傅,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同时还总领尚书事。

东汉光武帝刘秀鉴于西汉末年大权旁落于贵戚大臣,所以竭力把权力集中于君主,凡机密之事全部交给尚书,以此制约三公。

因而加重了尚书的职权。因尚书的官署在宫禁内而称为台阁,故有尚书台之称。

东汉尚书台权力极重,既出诏令,又出政令。不仅朝臣选举,由尚书台主管。

还拥有纠察、举劾、典案百官之权;,甚至参预国家重大政事的谋议、决策,对朝政有着重大影响。

不过尚书台权力虽重,但台官职位卑微,长官尚书令不过千石,尚在九卿之下,这样位卑权重,皆由皇帝亲任干练之士充任,便于控制,发挥效率高。

但是东汉和帝以后,多幼君弱主,实权常被外戚、宦官所掌握。尽管三公要听命于尚书,但尚书又往往被实权更大的外戚、宦官所左右。

如今十常侍虽然颇得天子刘宏宠信,但曹节等人也不敢太过放肆,毕竟上面还有太傅胡广压着。

如今胡广一去,顿时朝廷中士族大臣都像失去了主心骨一样。以前宦官打压士族,因为有胡广从中斡旋,他们也没有太过担心。

世人皆道:万事不理问伯始,天下中庸有胡公。说的就是太傅胡广,可见他在士族官员中的地位。

自安帝时胡广进入朝堂以来,他就以中庸之道行事,不断周旋于外戚、宦官和士族之间,历经安、顺、冲、质、桓、灵六帝而不衰,都说他性格圆滑,最会左右逢源。

外戚梁冀专权时,要不是胡广忍辱负重,秉公仗义,不为虎作伥,还不知多少正直的官员被迫害。

后来宦官当权,外人都道胡广柔媚宦官,保位持禄,但若不是有他在朝堂上主持公道,不知有多少人无辜冤死,而这大汉的天下还不知乱成什么样呢。

如今天子年幼,被宦官蛊惑愚弄,胡广更是有心改变现状,奈何宦官势大,只有联合他人,方能有一较之力。

胡广原本计划找个合适的机会,让失势的皇太后窦妙重新回到长乐宫,压制宦官,可谁又想到天子竟将自己的生母接到长乐宫中居住,让他的计划一下落空。

本想徐徐图之,奈何宦官终日在天子面前构陷,越来越疏远皇太后。恐怕再这样下去,这天下都会被宦官弄的一团糟。

不曾想天意弄人,去年接连发生的天灾,让天子刘宏也开始疏远了宦官,励精图治起来。

就是跟窦太后的关系也缓解了,更是在去岁十月一日,窦太后寿诞时,亲率百官为窦太后贺寿。

这让朝廷百官都看到了希望,没想到就在这形势一片大好之时,胡广却薨逝了。

这让他们措手不及,也对以后的前程产生了担忧。因此当天子刘宏召开大朝会商定太傅胡广的身后事时,德阳大殿内,却是一片缄默。

“诸卿以为朝廷该以何礼节安葬太傅?”刘宏忍着悲痛问道。他继承大统时,刚满十二岁,那时太傅陈蕃、大将军窦武及司徒胡广三人共参录尚书事。

不久之后,窦武陈蕃谋诛宦官失败遇害,于是朝廷命胡广接替陈蕃任太傅,总录尚书事。

胡广博学多闻,学究五经,对他的影响颇深。而且太傅也不像其他大臣那样,逼迫他做不喜欢的事情。

刘宏自幼丧父,对于谆谆善诱的胡广,心中也是当做长辈一样看待。如今太傅胡广的死,对天子刘宏的打击不可谓不大。

这时,议郎蔡邕出列拜道:“陛下,太傅为政,导人以德,帅物以己,敦以忠肃,厉以知耻。人悦其化,天乐其和,士相勉于公朝,民劝行于私家。徽墨萦而靡系,鞭朴弃而无加,洋洋乎若德宣治,严以为威,宽以为福而己哉。五作卿士,七蹈相位,太仆、司农、太傅、司空各一,司徒、特进各二,太常、太尉各三。光辅六世,历载三十有馀。其致治也,通水泉于润下,蕃后土于稼穑,训五品于群黎,理人伦于区域,耀三辰于混元,协六和乎皇极,傅圣德于幼冲。”蔡邕不愧是饱读诗书,一开口就令堂上的百官一阵惊叹。

但蔡邕却不管众人反应,继续开口道:“自汉兴以来,鼎臣元辅,耋衮老成,勋被万方,与禄终始,未有若公者焉。臣以为朝廷当以诸侯之礼厚葬胡公。”其实蔡邕说这些话,也是有私心的。

他少年时即博学多闻,师从胡广。自然希望老师死后能有莫大的殊荣。

群臣们因为胡广的死,现在人人自危,担心十常侍今后会报复他们,也没人愿意出头,开口提出反对意见。

因此,刘宏想了一下,便下令道:“命五官中郎将持节奉册,赠以太傅、安乐乡侯印绶,赐东园梓楠棺木,派谒者监护丧事,在光武帝的陵寝原陵为他营建墓地,谥号\"文恭\",以其子孙一人为郎中。”如此高的追赠及葬礼规格,自从东汉中兴之后,没有一位人臣能与胡广相比。

搁在以前,肯定有不少人反对,但现在都没了那个心思,因此百官齐齐拜道:“陛下圣明!”安排完胡广的事情,天子又开口问道:“太傅薨逝,录尚书事一职,诸卿可有建言?”初置时称\"领尚书事\"。

录尚书事并不是独立的官职,常以它官兼领。是外部人员对尚书台事务的干涉。

汉昭帝初立,大将军霍光柄政,与金日磾、上官桀共领尚书事,是为此官之始。

东汉永平十八年,汉章帝初即位,以太傅赵熹、太尉牟融并录尚书事,用\"录\"代\"领\"始此。

录为总领之意。录、领职事相近,而权位更重。之后东汉每帝即位,常以三公、大将军、太傅录尚书事。

按照惯例,太尉李咸,司空宗俱,司徒许栩三人之一,最有可能兼任这个职位。

面对如此诱人的权力,百官们也不再沉默,纷纷开口为自己的上官争取。

“臣以为太尉李咸,宪天心以教育,激垢浊以扬清,为国有赏,盖有亿兆之心,懿铄之美,昭登于上,丕显之化,宣闻于下。当任此职。”

“老臣却以为司空宗俱,宽裕仁爱,覆载博大,研道知机,穷理尽性,凡圣哲之遗教,文武之未坠,罔有不综。当任此职。”

“臣以为司徒许栩,宽裕足以容众,和柔足以安物,刚毅足以威暴,体仁足以劝俗。能当此任此。”……吴咏看着面前争得面红耳赤的百官公卿们,属实有点想笑。

结党营私,打压异己,好像是中国几千年官场的惯例。这些人因为忌惮某人的出色才华,就不与他出人投地之机会。

事实上封建王朝都是利用小人,牵制和制衡忠臣贤才,毕竟他们不是个个皇帝都有才学和高能力。

很是忌惮贤臣功高盖主,最后夺了他们江山。这是旧时的朝代,一群权臣,皇亲国戚们必然的一个通病。

毕竟江山是这一群人认为的那样,是属于他们家私人的,你积功德,累积人气想干嘛?

排挤人才,任用小人,也是历代封建王朝的王道所驱使。所谓的王道,就是他说了算,你说得再对,嘿嘿~!

没用这个不用去一一列举例子,毕竟历朝都有此类典型人物存在。这也是历任封建王朝,其朝政**,政令不开明,阻碍技术发展,科技还落后,人民数千年受其压迫和剥削的根本原因所在。

所以不用奇怪,他们最终会自身沉没在历史时代,毕竟其存在的方式不科学,不人道,不文明事实上很野蛮残暴,还带来了潜规则一词。

“今日先这样,以后再议吧!”刘宏有些意兴阑珊地摆摆手,然后让谒者宣布退朝。

接下来数日,朝廷一直忙于胡广的后事。而四月下葬那天,胡广的那些故吏,自公、卿、大夫、博士、议郎以下数百人,都穿着丧服前来会葬。

时间很快来到,五月,天子召群臣商议年号,定为熹平。熹者,热也,炽也,亮也。

平者,为平安,为炎光盛世平安之意。自此,为熹平元年,建宁不再。

天子刘宏的本意是想让天下人放心,他正在励精图治,努力改变时局。

可明眼人都看得出来,这世道,恐怕只会越来越乱。吴咏时常跟在天子身边,可谓深有体会,他总觉得有一股暗流,在推波助澜某件事情。

“这大汉的太平盛世,还能维持几年?”吴咏的心情,真是又忧,又愁。

忧的是朝堂上没有名震天下的正直之臣,震慑宵小。愁的是自己年纪尚小,不知怎么才能独善其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