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明月东升 > 第三十二章众心所向

明月东升 第三十二章众心所向

作者:苏潜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4-01 07:38:42 来源:笔趣阁

远道而来的胡显成,在辽阳仅仅留了三日,便再次启程前往海州,直奔郝老六而去,并由海州经复州、盖州、金州,再返回镇江堡。这一趟,将是胡显成对这三日商议而成的事项,做的最直接的巡视。

这三日里,苏翎与胡显成、赵毅成几乎是足不出户,日夜都在总兵府后院的一所偏院内商议要事。胡显成最终也未能去看看辽阳城四周的十几座大营连绵不断的威风。作为当初十七个兄弟之中唯一已经成家的,且自千山堡起其便一直致力于农事与日常管事所积累下来的经验,胡显成依旧被苏翎派作民事上使用。尽管胡显成属下也有不少兵马,单是镇江堡的新兵集训大营,便有两万多名新兵,但终究与带兵上阵无缘。胡显成离开辽阳时,多少是带着些遗憾、羡慕的心情,自辽阳城外的军营间穿过。

苏翎兄弟三人商议的事项,依旧是以土地分配为主,当然,这不免会牵扯到其余的相关事宜。这种粗略定下的,仅仅是大致的目标而已,具体事宜,还是各自回去重新制定细则。胡显成带来的邵安东,最终还是被允许参与进来,做了两日的记录之后,第三日,略微摸到一些门道的邵安东,便能为苏翎等三人提供一些参考与建议。那思路自然不同,角度也算有新意,算是让苏翎看到了其所能发挥的好处。

时至天启元年八月,苏翎率部自千山堡群山之中猛然出现之后,这军事上的筹备、部署,算是已经达到了目的,源源不断的粮饷、军需也不必担忧,甚至连运送事宜,也有辽东经略袁应泰管带着那二万多精壮负责,此时才处置土地问题,也算是适逢其时。这不说别的,单是正赶上收获季节,便对今年的粮食征收有一定好好处。辽东都司辖内,原有的卫所建制早已失去作用,从这一点来说,苏翎此时才办理与土地相关的事宜,已有些晚了。

按兄弟三人商议的结果,辽阳、海州处于战事前沿,又多是援辽兵马聚集之地,这里便全由苏翎处置,而其余的后方地域,则仍由胡显成全权处置。

对胡显成来说,镇江堡已经提前完成了这项工作,宽甸五堡以及千山堡也无需再做过多的调整,目标也仅仅剩下金州、复州、盖州三卫辖地。这三卫,不仅地域要比千山堡大出数倍,且人口、土地也是成倍增多,向来是辽东都司的粮仓,以及后备兵源的出处。将这三卫纳入苏翎麾下,可以说这辽东都司便完全落入苏翎的掌握之中。或者说,整个辽东目前所存在的区域,都将归属于苏翎及其兄弟们所形成的势力。

此事胡显成已经略做准备,那些由千山堡抽调出来的管事们,已有五百人在镇江堡集训。这五百人不同于当初抽调到镇江堡参与管事的人,完全是新来的,且正如胡显成所说,其中不少人还不识字,集训的内容全靠心记。

这里不得不说说千山堡辖内的那些百姓们,也包括宽甸五堡那最先纳入苏翎麾下的数万人口,如今可谓今非昔比,变化极大。那些昔日偷越边墙逃亡的,连吃饭、睡觉都成问题的人家,如今可是家家有房,户户有地,过着往日难以想象的日子。经过数年的耕耘,那些尽心开垦出来的田地已经能够确保一家人的吃食,且大多有所富余。而胡德昌等人从未断过的商队,也带来无数布匹、陶器等等日用品,用来交换无数山货、皮毛以及人参,这使得千山堡辖内的人家,这银子,也逐渐多了起来。

至于宽甸五堡辖内的百姓,倒是从赫图阿拉大捷中得到无数好处。那些按村组建起来的民夫队伍,在战后果然得到了事先许诺的分红。那些战利品中,金银倒是不多,且就算有,也被全数收去,不算在红利之内,这倒也没有引起不满。这些民夫大多一辈子也没见过上十两的银子,骤然见到数千计的银两,除了惊诧,倒没生出多少非分之想。当然,那些私藏银子以及其余战利品的,都受到严厉的处置。

村民们分得的红利,有牛羊、马匹、布匹、农具等等,都是一般农家急需之物,非常实用,甚至在这边墙一带,有时会是有银子也买不到的。当然,粮食在其中也占了很大一部分。由赫图阿拉直至牛毛寨一带所有的女真村寨中存储的粮食,连一粒也没剩下,况且那些村寨中大多有现成的骡马、大车等等,倒是让运输便利了不少。这些都使最初一副冷漠态度的百姓们心态大变,要说苏翎在宽甸五堡开设市场等等一应举措,让百姓们看到几分不同,那么这次大捷便是最实惠的好处。

前面已经说过,辽东百姓的构成,本就异于山海关以内的大明百姓,尤其是这最接近边墙一带的人,不管是谁做了这片土地的官员或是首领,只要能有好处,便不会有什么反应。而这一回,就连传说中也从未听说过如此的益处。跟着那位苏将军,居然连平民百姓也能得到好处,这如何不能使人心所向发生转变?事实上从召集民夫时起,这数万百姓的心态就已经开始倾向于苏翎所部了。

至于当初随刘綎出征的明军士兵以及姜弘立所带的朝鲜士兵,虽然在屯田新村里劳作,日子却也过得不错。这不论是大明的士卒,还是朝鲜的小兵,都差不多是类似的状况,在原地可没什么值得夸耀的家产,大多数都没几亩地,养家糊口全靠军粮月饷。这到了军中,再一克扣,或是被军官勒索、驱使劳役,日子更不能说有多好。

而在千山堡,除了第一年较为辛苦之外,次年便过起了比在家乡还要好的日子,不仅顿顿都能吃饱,且还有了新衣,房子也随着不断的增建,到后来达到一人一座房屋的结果。而随着苏翎所部不断增长的实力,这牛、羊、猪等等家畜,也很快在每家每户出现,算是有了自家的财产。这样一来,除了心思转的快的去苏翎所部当了兵,这剩下的,大概除了有些想家之外,便没有任何可抱怨的了。

甚至有些朝鲜士兵还在属于自己的房子建好之后,还请求将自己的家人接来同住,就此在千山堡落户。同样在明军士兵之中也有这样的事出现,只是太过遥远,只能慢慢再办。

当然,这些归顺了的士兵,是在一股神出鬼没、谁也摸不清什么时候会出现的铠甲骑兵的清理之后剩下的。数万之数,当然不能说都是一样的心思,但只要稍有异动,便会消失无踪,是生是死都无人知晓。

至于刘綎等数十名明军较高级的武官,除了与一般士兵一样拥有属于自己的房屋、土地之外,唯一的优待大约是可以读书,千山书院印刷出来的书籍,可以免费赠送一部分。随着苏翎所部的扩展,大部分的军官都被询问过是否愿意出来做事,在经过集训之后被派往各地,自然,那里的日子过得要比屯田新村好得多。到最后,仅剩下刘綎等高级武官,在千山堡过起了田园生活。要说的是,这其中也有少数武官,被暗中清理掉了。

这样一来,尽管其中必然还隐藏有不稳定因素,可总体来说,整个千山堡辖内,是一副众心所归的局面。如此,便为胡显成不断从千山堡辖区内抽调人手,创立了基础。

在千山堡时,管事这个称呼,不过是代称,既不算官职,也不代表地位,仅仅是某一项事务的领头人。所有的管事都是从贫民中选出来的,如今在镇江堡一带,所有有过经验的管事早已抽调一空。这胡显成集训的五百人,却都是千山堡以及宽甸五堡一带的普通百姓。所谓集训,不过是将以往千山堡的规矩,以及在办事过程所遇到的问题的解决办法集结成册,然后命人读给这些人听,并一一考核其应对办法。

好在这些必须掌握的处置原则,大多与农事有关,这些百姓即便不识字,也没有多少困难,左右不过是丈量土地、收取税粮等等。另外,胡显成还将历次战事中残疾或是士兵的亲人中选了数百人出来,也进行同样的集训。这些人将分别奔赴各地,带诸事办妥,再将家眷迁移过去,就此落户扎根。由山中搬到平原地带,这可没人不愿意,甚至以此为荣。当然,那些军人家属们,更是兴致高昂。

这些昔日的穷苦百姓,如今有机会出人头地,自然个个争先。虽然这些人看上去都算是憨厚老实的人,可这反倒是令胡显成成较为放心使用的基础,只要是定下的规矩,都会得到彻底的执行。

当然,待遇是丰厚的。每月有月饷,家眷到了之后还另有月粮拨付,至于住宅,那更是免费提供的。简单一算,就算不种那照样拨给的农田,这些管事一家大小也会不愁吃穿。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