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大明:老朱跪求我贪污! > 第四十五章 朱元璋:问问康王

这可奇妙了。

从来未听说过,朱元璋竟然能掐会算,而且还比刘基算得更准。

“是康王,康王在奏折中曾经提到过,三晋之地可能出现旱灾,所以税收只预估了平时的三成。”

朱元璋手指轻轻敲击在龙椅的副手处,思绪飞速旋转,应该如何应对这场旱灾。

同时还能扯谎。

将他经常微服康王府的事儿,用奏折遮掩过去。

——当皇帝,得有好脑筋呀。

众臣释然。

同时也对朱成心中好奇起来,这位皇帝陛下的十三皇子,竟然还有卜算的手段??

甚至还在刘基之上。

谁都知道。

刘伯温上懂天文、下知地理;晓阴阳,通八卦,卜算之道竟然还不如康王朱成?

奇了怪。

“右丞相,起身吧,这事不怪你。”

朱元璋大手嘘嘘一抬。

示意刘基起身。

刘基不起。

朱元璋没有再说什么,他并不怪罪刘伯温,星象在朱元璋眼中,说到底就是一门玄学。

如果现在治罪刘基。

岂不是认为所有天灾都应该被刘基预测到?

日后但凡有天灾没有被预测。

就弄死右丞相?

显然不合理。

“诸位爱卿,先不管康王得知三晋之地发生旱灾的理由。”

朱元璋皱眉说道。

“既然事情已经发生,咱们应该如何处理这场罕见的旱灾?”

“如今三晋之地怨声载道,每日都有人民因饥饿、炎热死去。”

“咱心不忍。”

“况且那些流民,一旦让他们来到应天,那咱们应天的储备粮,应该也不够用吧?”

“回禀陛下,的确不够。”

户部侍郎郭恒跪倒在地。

这位户部侍郎真是气得想要骂街,换句话说,任何朝代,管钱粮的官,都不是那么容易讨到好。

好不容易银钱的事告一段落。

现在马上又有流民冲击应天府,现在45万,到应天最少30万的流民。

相当于应天人口突然增加三成!

多少的粮食储备。

都不够用啊。

“陛下,还是应该考虑疏散流民,三晋之地旱灾,那么可以优先考虑将灾民疏散到凤翔府、延安府、巩昌府和汉中府。”

此时,胡惟庸站出来,开口说道。

“尤其是汉中府,汉中府属于康王的番地,既然康王殿下已经提前预料到三晋之地可能爆发旱灾,那么他一定有所准备。”

胡惟庸不愧是左丞相。

他能做到这个官位,接替李善长的班,说明有一定真才实干。

能在瞬息之间提出解决方法。

远超其余臣子。

“左丞相说的是!”

“臣附议。”

“应该先将流民散开,让三晋之地周围的州府分担压力。”

“臣,同意。”

“……”

一众臣子附议。

“另外,朝廷方面也需要立刻准备赈灾粮,发放在三晋之地,还有周围的州府。”

胡惟庸继续说道。

“目前关键时期,朝廷需要减少开支……”

“哼。”

朱元璋隐晦的冷哼一声。

‘关键时期,减少开支’,意思就是,先将丈量天下的政令停止呗。

胡惟庸不愧是淮西勋贵的领军人物,一有机会,就要反对丈量天下。

“对对对,朝廷必须发放赈灾物资!”

“丈量天下……”

“臣觉得,可以先行暂停丈量天下的政令,从而将钱款补给到三晋之地。”

“……”

见到有机会反驳丈量天下,群臣们的热情明显高涨许多。

远远超过为旱灾献策。

“闭嘴,丈量天下乃是国之大事,绝对不可停止。”

朱元璋呵斥一声。

“三晋之地的旱灾,咱肯定要赈济,不过先等等,或许三晋之地的州府,能将灾民梳理掉大部分?”

虽然按照胡惟庸所说,让三晋之地的周围州府,诸如凤翔府、延安府、巩昌府等等分散灾民,是比较优秀的处理方法。

但是……

胡惟庸提到朱成,无疑是给朱元璋提了个大醒,朱成似乎早就在筹备对抗旱灾,尤其是流民的冲击。

或许朱成能给自己一个大惊喜?

诚然。

汉中作为中原要地,人口还要在应天府之上,但是汉中府一州府。

人口就接近130万。

比应天府多出40万。

可就算如此,面对45万数量的灾民,汉中府真的能承受下来?

不可能。

凭借朱元璋的认知,汉中府能承受住10万流民,就已经达到极限。

45万流民远超汉中的负载极限。

但不知为何。

朱元璋愿意相信朱成,万一这奇妙的十三皇儿,能再创造一个奇迹呢??

“先退朝。”

朱元璋一摆手,从龙椅上站起身。

这一幕。

可给群臣吓坏了,三晋之地如此大的灾难,巡抚八百里加急的奏折。

您咋看了之后,讨论一圈,没有实质性的命令呢??

这可不符合朱元璋雷厉风行的作风。

不过……

群臣也并未开口阻拦,能阻拦陛下的人,朝堂上只有两位。

分别是左丞相胡惟庸和右丞相刘基。

这两人不开口。

谁也不敢逾越。

——刘基是打算散朝之后,再去找朱元璋请罪,所以没有阻拦。

胡惟庸则是心中小算盘打的贼响。

这场旱灾。

越糟糕,对于他而言越有利,三晋之地乱成任何样子,也影响不到淮西。

而朝廷越乱。

朱元璋就越不能顺利实行丈量天下的政令,这件事儿朱元璋处理的越昏庸,他胡惟庸越高兴。

只不过。

胡惟庸也不知道,为何朱元璋如此奇怪,竟然将此事置之不理。

兀自下朝?

算了。

既然朱元璋不愿意管,那就等待三晋之地的流民爆发吧!

一旦流民来到应天。

朱元璋再有任何举措,都来不及了,应天乃至周围粮仓的储量。

根本无法应付超过10万灾民。

哼哼——

胡惟庸撵着山羊胡子,在群臣的簇拥下,离开朝堂。

……

同时间。

御书房。

“陛下,右丞相刘基大人求见。”

朱元璋正在换衣服。

太监尖细的声音便是在门外响起。

“进。”

朱元璋回应道。

刘伯温进来,随后又是跪倒在地上,一语不发的用言语请罪。

“刘基先生快快请起,星象这东西又不能百算百中,如果你要非得请罪,那日后所有大小天灾,你就必须都算给咱。”

“否则次次治罪!”

朱元璋拉起刘伯温。

这位和他一起打下天下,廉洁公正的老先生,朱元璋可不忍心看他一直跪着。

“陛下,臣……臣相见康王。”

刘基憋了半天,终于开口说道。

他就想问问。

朱成到底是如何算出的三晋之地大旱,至少在卜算方面,刘基已经承认,自己不如朱成。

“可以,但是不准问朱成如何算出三晋之地的旱灾。”

朱元璋说道。

“不然你就自己去问,咱还不想在朱成面前暴露身份呢!”

如果让刘基直白的问出内心疑问,并且和朱成探讨星象学。

朱成肯定会心生怀疑。

毕竟大明懂星象学的人实在少之又少。

刘基和朱成聊上几句,就会暴露身份。

“呃。”

刘基站在原地,心中思绪流转,既然和朱元璋同行,不让问星象学相关的事情。

那么他是不是要以自己的身份去见朱成?

倒也不是不行。

毕竟刘伯温没有在朱成面前隐藏身份的理由。

可是……

刘伯温还是纠结,他总感觉朱成这小子,亮出身份问他。

他就会藏拙。

在刘基犹豫的时候,朱元璋已经换好衣服,准备出城见朱成。

——仔细问一问他。

对于三晋之地的旱灾,到底准备到何种程度?

能否应对。

这场百年难得一见的大旱,45万流民,又如何处理!?

“凉国公,魏国公求见。”

还不等朱元璋离开御书房,太监尖细的声音又是响起。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