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大明:老朱跪求我贪污! > 第六十三章 胡惟庸的谋逆之路

应天府,朝堂。

此时并非朝会时间,但金殿的人却并不少,只因现在乾清宫封闭,文武百官无法离开,加之三晋之地旱灾眼中。

也只能待在金殿,讨论事情。

龙椅空着。

就算是代理朝政的朱棣和朱棡,也没有资格坐在这一位置。

二人站在殿首。

文武百官下列。

还有一众锦衣卫,将整个金殿控制着,毕竟只要控制住这些人。

那么应天府,将不会出现任何异样。

“你们!!就一点办法也没有吗!?”

朱棣怒声呵斥。

“我十三弟多次放粮,帮扶汝宁和怀庆二府赈灾,还抵御住足足10万流民,替朝廷缓解无数压力,现在汉中府停止发放赈灾粮,可见汉中也已呈现拮据。”

“你们呢,一点办法都想不出!?”

朱棣久在军营,怒气上涌,顺势将手在腰胯间抓了抓,察觉在进入金殿之后,刀刃早已卸下,便也只能愤愤的甩手。

他和朱元璋一样,也出离的愤怒。

整个朝堂,文武百官,竟然到现在都没有提出一个合理的解决办法。

大明养这些人,到底是干什么用的!?

整个三晋之地的旱灾。

完全是朱成一个人在顶!

“回禀殿下,夏收时节尚未来到,各个州府也没有余粮,只等夏收时节过去,粮草充盈之后,再想办法筹集赈灾粮。”

胡惟庸淡然说道。

无论朱棣何等暴怒,胡惟庸都心思坦然,不过是一个皇子,他胡惟庸还真不怕!

他可是宰相!

——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赈灾粮之事……

还真和胡惟庸有那么一点点关系,这次赈灾粮的调度,淮西基本上没有出力,少了富庶的淮西,光是浙东等地,筹集出的粮草自然是杯水车薪。

况且浙东等地又濒临边疆。

大明的政策是——封疆大吏,自守一方,几乎不进行调防、升迁。

财政大权、军权一手独揽。

从而保证边疆处拥有足够强横的战斗力,这就导致边疆地区在军饷开支爆高的前提下,根本就没有多少粮食来缴税,很多时候,还得依靠朝廷支援。

现在又是夏收时节前。

他们不向朝廷要粮就已经是好事,更别提让他们来赈灾,浙东区域也因此受到影响。

“夏收!?”

听到胡惟庸所言,朱棣夸张的大吼一声,三步并做两步的走过去。

和胡惟庸面对面。

“你可知道,从现在开始截止到夏收结束,需要多久时间?”

“至少一月。”

胡惟庸回答道。

“一个月!!”

“你能让那些流民,等你一个月吗!?”

“一个月后,那些流民早就来到应天府城外,所过之处,将是何等的人间惨状,你让那些流民等一个月!?”

朱棣胸口欺负。

被胡惟庸的话气的不得了,不过胡惟庸倒是老神在在,区区一个皇子,还不足以拿捏他。

“四弟,别生气,刘丞相是否有建议?”

朱棡连忙劝阻。

“老臣觉得,事到如今这一地步,只能引导流民进行疏散,让其有序的前往周围州府,不可任由其四散逃窜。”

刘基微微躬身,操着苍老的声音开口说道。

“如果任由流民自行流窜,他们必定会一路来到应天府,到时候应天府无法解决流民的生存问题,必然是一片地狱景象。”

“和汉中府的康王殿下联系,让其准备疏散流民,同时询问周围州府,诸如开封府、南阳府、凤翔府等等,确认其能接收流民的数量。”

“将流民一一疏散,阻止其直接来到应天府。”

这是刘伯温想到的办法。

——既然无法赈灾,那就只能接受流民出逃汝宁和怀庆二府的局面。

然后对其进行疏散。

让其余州府,接纳流民,进行赈灾。

“……”

朱棡沉默不语。

“只能如此?”

朱棣听后则是皱眉询问。

让流民出走,无疑是最差的决定,一定会有大量流民死在半路上。

尸横遍野,怨声载道。

这是谁也不愿意见到的局面。

而接纳流民的州府,不免也会出现粮食、生活用品短缺的情况。

甚至还会沾染瘟疫。

每一次灾荒的到来,往往都会伴随着一场瘟疫。

最重要一点——

汝宁府和怀庆府一旦流逝40万人民,这两大州府也会伤筋动骨。

劳动力短缺。

从而面临巨大困境……

“大抵只能如此。”

刘伯温低着头,脸上有着一丝无奈。

没办法。

如果想想办法,就能解决一场天灾,那么天灾也就不叫天灾了。

——在天灾面前。

任何力量,都渺小的可怜。

“可恶!”

朱棣暴躁的在金殿前来回踱步。

“……”

朱棡则是愁眉苦脸,坐在金殿前的台阶上,不知道在思考着什么。

唯有胡惟庸。

保养精致的小胡子微不可查的上翘,将其内心的优渥表露的淋漓尽致。

好啊。

实在是妙啊,越乱越好,最好所有的流民全都堆积在应天府外。

他倒要看看。

届时朱元璋还有没有心思丈量天下!

当乱到极致的时候……

说不定。

他胡惟庸还有做到那个位置的时候。

胡惟庸视线落在龙椅上,双眼之中充斥着炽热的火焰,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不!

他不想让任何人在他头上!

李善长退位。

斗倒杨宪。

刘伯温独善其身。

胡惟庸体验到最畅快的权力,而这权力也如同毒药一般,在他内心滋养出一个大逆不道的想法。

权臣、强君。

注定会有一场碰撞,而那碰撞的结果,或许会因某只蝴蝶煽动翅膀,从而发生意想不到的变化。

“最好,最好不要执行刘伯温的计划!”

胡惟庸攥紧拳头。

让汉中顶着流民多棒!!

等汉中顶不住。

届时再想调控流民,基本没有任何可能,现在是分流流民最后的机会。

有没有什么办法……

让刘伯温的建议,不传达到朱元璋耳中?

想到这里。

胡惟庸的视线瞥视向殿外,和一位小太监对视上,前者微微颔首。

后者心领神会。

“先将奏折送与父皇,父皇身在汉中府,想必更知道旱灾的情况,一切请父皇定论!”

朱棡对着还在不断踱步的朱棣说道。

“唉!只能如此。”

朱棣站定脚步,丧气的甩了甩头,随后大笔写下奏折,递给门外的监事太监。

“喏。”

接过奏折的太监,正是和胡惟庸对视的那位。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