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西汉那些事儿:草根皇帝刘邦 > 第一百零一章 鸿沟议和:侯公出场

前有武涉,后有蒯通,都没有说服韩信三足鼎立。张良奉刘邦使命,封韩信为齐王,成功完成了任务。

韩信裂土封王,很满足,明确表明态度:支持刘邦。

韩信不仅喊口号,还做了一个实际行动:南下伐楚。

伐楚,有个人表现很优秀。他就是灌婴。

来看一下灌婴取得的个人成绩:

单独率军去鲁北攻打楚将公杲的军队,获得全胜。

挥师南下,打败薛郡郡守所率领的军队,亲自俘虏骑将一人。

进攻傅阳,进军到达下相东南的僮城,取虑和徐城一带。渡过淮河,全部降服淮南的城邑,然后到达广陵。

龙且战死,对项羽极为不利。灌婴伐楚,简直是落井下石。项羽立马做了一个决定:派项声、薛公和郯公收复淮北。

灌婴这个人很能打,是战场上打出来的人物。灌婴渡过淮河北上,在下邳击败项声,郯公,并将薛公斩首,攻占下邳。

在平阳击败楚军骑兵,降服彭城,俘获楚国的柱国项它,降服留、薛、沛、酂、萧、相等县。又攻打苦县、谯县,再次俘虏亚将周兰。

一个灌婴,已经够让项羽头疼。还有一个人,更让他头疼,这个就是项羽的老对手彭越。

彭越也跳出来,发动猛烈攻势,攻克昌邑、睢阳、定陶等二十几座城邑,梁地被他平定。

不仅如此,靳歙表现也很优秀,鲁城之下大败项冠率领的军队,夺取东至缯、郯、下邳,南至蕲、竹邑的大片土地。又在济阳城下击败项悍军队。

韩信、灌婴、彭越、靳歙,这几位出色的表现,让项羽大后方彻底乱了。

项羽无力支撑局面,选择了最后一种方式:议和。

正巧,刘邦也想议和。且,这个方案,还是刘邦主动提出来的。

和谈,一般出现在这种情况,你消灭不了对方,对方也消灭不了你。

两方打得很疲惫,双方主将都不想打。

项羽和谈的原因:兵疲粮绝,后方不稳。

也可以说,项羽自从龙且死后,韩信平齐。北边赵地有张耳,梁地有彭越,齐地有韩信,楚地还有灌婴、靳歙。整个战局对项羽十分不利,再打下去,也没有任何结果。

刘邦和谈的原因:

1.正面战场多次溃败,他打不赢项羽。刘邦和项羽打了三年,被打得没有脾气。刘邦信心不够,不想打了。

2.刘邦担心一个人物:韩信。

韩信上书,要求刘邦封他为齐王。刘邦分封后,韩信还会不会有更大的政治野心。毕竟,武涉、蒯通都劝韩信三分天下。这些事,刘邦不可能不知道。

他和项羽打下去,占便宜的人只有韩信。

刘邦与项羽议和,就能腾出手来,趁韩信在齐地没能站稳脚跟,还有很多效忠他的将领,解决隐患。

3.试探。

议和也有一个目的,试探对方的态度。对方强,就不会选择议和。对方弱,你不会与他议和。只有双方旗鼓相当,才是议和最重要的资本。

当然,趁着这次议和,刘邦还要做一件事:营救人质。

彭城惨败,不仅刘邦父母妻子被俘,还有他身边部将的家属。刘邦做这件事,不仅营救老父亲、妻子,还能恩泽部将。

项羽想打,却没有意义。刘邦打不赢,也不想打。就这样,刘邦派了两个人前去找项羽议和。

第一个人叫陆贾。

陆贾,是一个老面孔,被称为汉初五大谋臣之一。这五人指的是张良、郦食其、陆贾、陈平、随何。

陆贾第一次出场,是在刘邦反秦大业之时,与郦食其一起做武关秦将的思想工作。

这一次,成功了。

第二次出场,就是彭城大败后,他前往彭城,做项羽思想工作,释放刘邦亲属。

这一次,陆贾失败了。

多年后,陆贾再次登场,这也是他第三次出场。当然,后面出场,做南越国赵佗思想工作,才是他人生巅峰。

这里有个问题:此次议和,刘邦为什么选择陆贾,而非张良、陈平等人?

对于这个问题,我想有以下原因:

1.营救刘邦亲属的工作,一直都是陆贾负责。

陆贾曾在彭城惨败后,去做项羽释放人质的思想工作,与楚国君臣打过交道。简单说,陆贾有经验、有名声、有能力。

2.陈平有更要的工作:收集情报。

3.刘邦对议和没有信心,担心张良有去无回。毕竟,刘邦第一次在荥阳议和,被项羽拒绝。再加上,张良是个厉害人物,去议和容易被项羽扣押。

在这种背景下,陆贾又有了一次露脸且留名的机会。

陆贾代表刘邦去楚军阵营议和,他要做这些事?

1.摆出刘邦议和的观点:我是汉王使者,前来议和。

也就是说,陆贾要说出自己的身份,还要摆明来这里做什么。

2.切入主题:以什么做为议和的基础。

陆贾先要亮出刘邦的底牌,以鸿沟为楚汉界限。鸿沟东边,归楚。鸿沟西边,归汉。

做为高级的外交使者,他们谈判,会有一个宗旨:不能让对方摸清底牌,否则就会被对方狮子大开口。他会先开出一个大条件,跟对方谈判。双方讨价还价,进行协商。

大条件,不能让对方满意,就会选择备用条件。备用条件,也不行。就只有拿出最后的底线。

鸿沟就是刘邦最后的底线,谈得成,就谈。谈不成,就不谈。

刘邦议和,还有一个附加前提条件:为了表示和谈诚意,项羽要释放人质。

史料告诉我们一个答案:项羽拒绝和谈。

那么,项羽明明想议和,为什么会拒绝?

这只能说明两点:

1.项羽对刘邦议和的条件不满意。(这是最关键)

2.项羽不信任刘邦。(刘邦总是出尔反尔,名声太差。当初入汉中,烧毁栈道,表示不出。平定三秦,也表示不东征。结果:刘邦背信弃义。)

3.项羽摸不清刘邦的底细,看不到和谈的诚意:他不知道刘邦是真想和谈,还是假意来试探。

如果刘邦是真的想和谈,那么,他还会派出新的使者。

这就是现代人常说的一句话:你要想做成一件事,就要拿出诚意。你联系对方一次,就会联系第二次。

陆贾出使谈判,没能成功。但,他还是有收获。

他摸清了项羽的底牌,知道了谈判规则,带回来了关于谈判第一首资料。这些资料包含了项羽说了什么,想不想谈,对方的态度和底线。

刘邦根据陆贾带回来的这些资料,与张良、陈平分析后,得出了一个答案:项羽愿意谈。

刘邦又做了一个决定:派人去谈。

刘邦是天命之子,每次遇到困难,都会有人站出来替他解决问题。

这一次,这个人叫侯公。

侯公讳成,字伯盛,汉朝山阳防东人。他之所以能够留名,就是因为帮助刘邦做通项羽思想工作,还是一项娱乐活动的开发者。这项娱乐项目,就是象棋。

象棋中的楚河汉界,就是侯公的成果,鸿沟议和。

陆贾出使,没能做通项羽思想工作,也没能完成刘邦交代的任务。

就在这时,侯公站出来,说他愿意去。

此时,侯公不是什么天下名士。他和战国时期给信陵君献计(窃符救赵)的侯赢,有什么关系,也没有记载。陆贾不能完成的任务,侯公能完成?

所以,侯公请命,出使楚营,刘邦心里有个疑惑:陆贾都不行,他能行?

虽然,史料没有记载,侯公是如何站出来接下这个出使任务。也不知道,侯公是如何做通刘邦的思想工作。

后来,有位文学大豪,他叫苏东坡写了一篇关于侯公与刘邦、项羽之间的对话。这篇文章叫《代侯公说项羽辞》。

话语很长,观点很清晰。也记载了侯公,是如何面对秦末汉初两大主角刘邦和项羽。也透露出,苏东坡喜欢侯公,赞扬他的美德。

苏东坡的文章,我就不引用了。

根据个人脑补,来看看,侯公是如何站出来,接纳这个任务?又是如何说服项羽?

侯公要接下这个任务,首先要在刘邦面前露脸。你不在出现在刘邦面前,是没有机会接下这个任务。所以,就在刘邦,感到无奈时,侯公站出来,出现了这样一个开场白:我去试试。

刘邦看着侯公,心想:你?

侯公个人简历,就出现在刘邦面前。他做什么,能做什么,有什么特长,一目了然。

如果刘邦出身贵族,他的开场白,有可能是这样:你是谁?有何能耐?来我这里几年了?你行吗?

幸运的是刘邦出生平民,嘴上大大咧咧,但性格很和善。有人替他去做项羽思想工作,他会问一句:先生,有什么办法。

侯公就要拿出一套方案,来说服刘邦。

刘邦遇到难题,总会有人站出来给他出主意。刘邦不仅听了,还会采纳,并付出实际行动。

侯公的方案,刘邦觉得可行,就让他试试。毕竟,最坏的结果,就是不成功。不试,永远都是失败。

就这样,侯公登场了。

侯公来到楚营,见到项羽,第一件事:表明汉使身份。

随后,他要表明来这里的目的:议和。

并说出,议和条件。当然,附加条件,侯公不能忘:让项羽释放刘太公、吕稚等汉军人质。

项羽听了,两个字:拒绝。

侯公比陆贾多了一项技能,懂得化被动为主动。

他要将议和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就要站在项羽角度考虑问题:如何才能让他答应议和,并送还人质。

项羽怕什么,担心什么,以及他现在的处境,甚至项羽想的是什么,都是侯公的切入口。

项羽兵疲粮绝,能打吗?

项羽想打,奈何实力不允许。他也坚持不了多久,只是在苦苦支撑。

侯公要站在项羽的角度,替他分析目前的局势。

随后,侯公要拿出令项羽满意的方案。说一些,项羽高兴的话。

接着,侯公渲染气氛,夸大战事情节,说出不能再打。打下去,对双方都不利。

然后,他阐述一个观点:武力不能解决问题,议和才是王道。

当然,侯公要根据项羽的性格,还有出生贵族的身份,阐述事实,也要注意面部表情和语速控制。毕竟,项羽这个人太骄傲,很少有人能够做通他的思想工作。

侯公的论述要全面,细节要到位,还要令项羽满意,进而产生一个假象:议和的人,不是刘邦,而是项羽。

项羽听后,没说话,心里却是这样想:这家伙真厉害,对时局把控如此清晰。可惜啊!非我臣下。刘老头,运气真好,这么多人来帮他。

侯公有明锐的洞察力,趁着项羽思考,又提出一个附加条件:释放刘太公、吕稚等汉军人质。

并说了,释放了会如何?不释放,又会如何。

释放人质,不仅表明了项羽议和的诚意,还彰显了项羽的仁义(这是贵族最想要听的两个字)。

侯公又给项羽,制造一个假象:刘太公等人质,不仅是累赘,还会浪费楚军不少粮食,以及调派将士看押。

项羽不释放,议和就谈不下。前有王陵母为了不拖累儿子,挥剑自刎。刘太公年纪大了,一不小心出了什么事,项羽就成了刘邦杀父仇人,不共戴天。

刘太公死了,刘项之间,只能血战到底。

刘邦先以义帝之死,来了一场舆论压力,导致诸侯合力伐楚。刘太公死了,刘邦定会打击报复,以杀父的名义,不惜重金,激励士气,与楚血战到底。

如今,刘邦兵多粮多,项羽能招架得住?

侯公精彩的演讲,做通了项羽的思想工作。不仅如此,项羽为了表明诚意,释放刘太公等人质,还将占领的荥阳等地,归还给刘邦。

刘邦和项羽议和,这个地点,被记录了下来,它叫鸿沟。因此,这次议和,也被称为鸿沟议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