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西汉那些事儿:草根皇帝刘邦 > 第一百零八章 大汉王朝建立

韩信定魏、破代、伐赵、降燕、攻齐,凭借一己之力,平定六国诸侯,打赢了很多打不赢的战争。也创下了很多以弱胜强的经典战役。

无论是东渡黄河,出奇制胜,平定魏地;还是背水一战,鏖战赵国;或者是传檄千里,兵不血刃,招降燕国。或者是用武力,东征伐齐。

韩信用了四个月先后平定魏、代、赵等诸侯,降服燕国。又用了四个月,拿下就连乐毅、项羽等名将,都不能平定的齐国。

垓下之战,韩信表现更出色。他指挥汉军,以强大的兵力优势,让诸侯皆畏的西楚霸王项羽,落得大败。

项羽个人武力,无人能及。他拥有七万楚军,敢破釜沉舟,进攻王离率领的二十万长城军团。凭借三万骑兵,敢主动攻打以刘邦为首的诸侯五十六万联军,逆袭翻盘。

项羽很厉害,也相当霸道。

而,这个霸道的人物,在战场上几乎没有失败,却败给了韩信,进而流传了几个成语:四面楚歌、十面埋伏、霸王别姬、乌江自刎。

韩信战功显赫,个人能力太突出。若韩信有二心,他就会成为下一个项羽。

也可以说,韩信功高盖主,让刘邦很不安心。

刘邦一路走来,颇为艰辛。从平民-逃犯-沛公-封侯-封王-结束项羽时代。他很珍惜来之不易的成果,他是不会让这种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刘邦更不会让一个能力比他强,威胁又大的人物存在。

所以,刘邦又干了一件事:剥夺韩信军权。

《史记》是这样记载:刘邦厚葬项羽,回师定陶,驱马驰入齐王韩信军营,直接夺了他的兵权。

刘邦很厉害,武力值比不过韩信。但,他将夺权手段,练得登峰造极。

荥阳惨败,敢孤身直入,夺韩信军权。

现在,他又做了同样的事:剥夺韩信军权。

刘邦不仅识人,爱采纳别人意见,还能够将危险扼制于萌芽之中。谁,会成为他潜在威胁,他就要消除隐患。

韩信,就是刘邦的威胁。

韩信尚沉寂在灭项兴刘不世之功,却怎么也没想到刘邦会出其不意,再一次摘取他的胜利果实,军权又一次被剥夺。

史料没有记载,刘邦用了什么手段,又以什么名义,剥夺韩信军权。也没记载,韩信被刘邦剥夺兵权,有什么反应。

但,史料告诉我们,刘邦又一次以和平手段,夺去韩信军权。进而,造就了刘邦,荣获夺权,最高奖项。这也是历史上,很少夺权成功且又以和平手段的案例。

韩信,这个年轻人,武力值不错,计谋也很厉害。但,在这方面,他远不及刘邦。此时,韩信也不知道,刘邦夺他兵权,是对他打压第一步。

一旦,刘邦踏出了这一步,还会有下一步。

只不过,刘邦是有耐心的人。他知道,心急吃不了热豆腐。他不能把韩信逼急了,否则会适得其反。刘邦懂得一个道理:要想将大鱼制服,光靠蛮力不行。

夺韩信军权,这是刘邦踏出的第一步。

随后,刘邦踏出第二步:消除韩信在齐国影响力。

这一步,刘邦用了更高明的手段:改封。

按照,垓下之战前,刘邦采纳张良的意见,要对楚地进行分封。其中,为了争取韩信、彭越出兵攻打项羽,刘邦许诺,三分楚国天下。

项羽被灭,正是刘邦兑现诺言的时候。

刘邦在定陶,召集诸侯,就是要做这件事。

刘邦灭掉项羽,还要继承西楚霸王时代的遗产。他不仅要分封诸侯王,还要建立以汉为首的天下秩序。

刘邦治理天下,会如何建立新秩序?

这个问题,刘邦有两个人可以借鉴经验。

一个人是秦始皇,另一个是项羽。

秦始皇用十年之功,统一天下。为了更好的管理天下,秦始皇采用了郡县制。

谁也没想到,秦始皇推行郡县制,没有实现万世之功,子孙继承他的遗产。大秦历经十五年,二世而灭。

强盛的大秦王朝,二世而亡,被天下人认为,郡县制不适合管理天下。于是,项羽亡秦后,又改变了方式,他采用分封制。

周武王伐纣,以分封制,治理天下。大周国运,延续八百年。

项羽是贵族,他不想当皇帝,推行了新的方式:分封制。

项羽效仿西周做法:将自己的王国分封最大,经济实力最强,又减少诸侯兵力。

他,项羽,要做西楚霸王,成为当世霸主。

可惜,项羽也没能坐享劳动成果,他的分封制寿命更短,五年而亡。

现在,这个问题,又摆在刘邦面前?

是分封制好,还是郡县制,或者会诞生其他治理天下更好的办法。

刘邦比较聪明,他们没有在分封制、郡县制,二选一。相反,刘邦做出了新的选择。这个选择就是将分封制和郡县制合二为一。

这就是刘邦想出来地办法:封国郡县并存。

对于,刘邦而言,分封制、郡县制那个更好。这不是,刘邦要做出的选择。刘邦要做的就是守护战果,让后代子孙,去做这件事。

刘邦借鉴秦始皇、项羽留下的宝贵经验,走了第三路:封国郡县并存。

想通了,路该怎么走。接下来,就开始实行。

刘邦要做的第一件事:对韩信的安排。

楚地已定,刘邦要解决一个问题:谁来管理?

为了避免韩信在齐国旧地,做大做强,趁机削弱、打压。刘邦又想了一个办法:改封韩信。

刘邦说了这样一段话:楚地已定,义帝亡后,欲存恤楚众,以定其主。齐王信习楚风俗,更立为楚王,王淮北,都下邳。

这段话,先以楚地没有义帝后裔说事,摆明一个观点:立谁为楚王。

按道理说,楚地分封给谁,有两种方案:

1.封给项氏。

毕竟,项羽建立了西楚霸王时代。

但,刘邦很聪明,以义帝说事,完全没有考虑项氏。刘邦不说给,项氏也不敢要。跟随刘邦打天下的人,也不会提。

2.将楚地封给立下战功最多的人。

平定楚地,功劳最大有三位:韩信、灌婴、周勃。

垓下之战,韩信用了很多作战谋略,让楚军士气瓦解,项羽逃亡。

灌婴在垓下之战后,追杀项羽,表现最出色。其中,灌婴所部五人斩杀项羽被封侯。灌婴还顺势,平定江东。

周勃也很厉害,平定泗水郡、东海郡、淮河等地。

韩信是齐王,楚地没他份。灌婴、周勃,有可能成为楚王。所以,楚王这个位置,灌婴、周勃呼声最高。尤其是灌婴,他手底下五人都被封侯。

然,众人没想到刘邦不按套路出牌,又说了这样一段话:齐王信习楚风俗,更立为楚王,王淮北,都下邳。

刘邦以韩信熟悉楚国风俗能够更好治理楚地为由。以高超手段,夺走了韩信在齐国根基。

刘邦为了限制韩信发展,还做了两点安排:

1.缩小楚地版图:淮河以北。

2.让韩信迁都下邳。

安排好韩信,刘邦又封彭越为梁王,还说了这样一段话肯定他的功绩:建城侯彭越勤劳魏民,卑下士卒,常以少击众,数破楚军,其以魏故地王之,号曰梁王,都定陶。

同时,将九江王英布,改封为淮南王。衡山王吴芮,改封为长沙王。

赵王张敖(其父张耳死)、韩王信、燕王臧涂,依旧不变。对于齐王的最佳人选,刘邦暂且没有表态,以郡管辖。

对于,刘邦这样安排,大多数人都没有意见。韩信占据齐地,却被改封楚地。韩信不满,但也没有办法。此时,韩信也不能站出来说反对。

现在,刘邦势大,宛如新时代霸主。最主要的是诸侯王都选择臣服刘邦,韩信有意见,也只能放在心中。

再加上,刘邦给韩信的封国疆域面积最大,数个郡,近一百城。

如果韩信对这个安排还认为不合理,其他人,尤其是刘邦就会这样想:韩信能够从吃不饱、靠别人救济的人,成为一方诸侯王,也该满足了。

刘邦分封诸侯王完毕,没令所有人满意,但也让大多数人满意。

赵王张敖、燕王臧荼,疆域不变,爵号也不变。这二人,没有什么意见。

淮南王英布、长沙王吴芮,这两人爵号变了,封地也增大。他们很高兴,更不会有意见。

韩王信能够复国,继承韩氏固有疆域,已经很幸运。他很满足,不会有意见。

梁王彭越,从大泽捕鱼,偶尔兼职强盗,成为一方诸侯王。他也很满足,没有意见。

对于,刘邦分封结果,大多数人都很满意。唯独,委屈了韩信。从富裕的齐国临淄,迁到楚国下邳。

韩信被弱化,不仅是刘邦想要看到的结果。同时也是诸侯王,想看到的结果。毕竟,韩信太厉害。封地大,都城又好,经济富裕,将士又多,韩信将会成为下一个项羽。

诸侯王对刘邦分封结果很满意,也懂一个道理:礼尚往来。

于是,诸侯王也送给他一个礼物:请刘邦称帝。

毕竟,刘邦分封天下,维持新秩序。称呼他为汉王,与这些人平起平坐,不太合适。

汉五年正月,历史又进入一个新的时代。

攻灭项羽,刘邦建立了属于他的时代。这个时代,就是大汉王朝。

汉五年,正月。诸侯王、诸侯、朝臣及将相共同上书:请刘邦继承秦始皇留下的遗产,当皇帝。

其中,这几个代表人物被历史记了下来。他们是楚王韩信、韩王信、淮南王英布、梁王彭越、长沙王吴芮、赵王张敖、燕王臧荼。

他们上书内容,也被记载:

先说了一个理由:先时,秦为亡道,天下诛之。大王先得秦王,定关中,於天下功最多。(功劳最大)

随后,又说了一个理由:存亡定危,救败继绝,以安万民,功盛德厚。又加惠於诸侯王有功者,使得立社稷。(分封诸侯)

跟着,摆出观点:地分已定,而位号比拟,亡上下之分,汉王功德之著,於后世不宣。(刘邦做的那些事:足以称帝)

简单说,刘邦反秦灭楚,分封诸侯,功劳显著,应该为帝。

面对诸侯所请,刘邦心里很高兴。毕竟,皇帝谁不想坐。刘邦一坐,就成为历史上第三个皇帝。

他的功绩,才会被历史记住,才能开创新时代。刘邦也将成为夏禹、商汤、周文武二君、秦政,第一位开国之君,留名后世,光耀历史。

刘邦一生,充满传奇。三十八岁还碌碌无为,家也没成,婚也没结,被当成反面教材:地痞、流氓。

谁能想到,那个被嘲笑学刘邦,连媳妇都讨不到的人,却能够逆袭人生。

用了八年时间,反秦灭楚,分封诸侯,建立新秩序。他从平民,走上皇帝,简直是前所未有的励志人生。

用几个字来形容:一切都是上天注定。

或者,用现在话说:爱拼,才会赢。

刘邦不当皇帝,天理难容。

但,刘邦不能说:好吧!我来。

这样说,会被人认为急不可耐。

刘邦开始演戏,充分发挥以退为进的精神。

史料记载,刘邦说了这样一段话:寡人闻帝者贤者有也,虚言亡实之名,非所取也。今诸侯王皆推高寡人,将何以处之哉。

简单说,刘邦认为自己没有资格当帝。他没有品德,也不贤能,还是一个平民。

他当帝,天下人会服吗?

毕竟,在这之前,天下都是显赫的姓氏掌控。尤其是出自上古八大姓,他们都是经过好几代人积累的功德,才能成为显赫、富贵之家。

刘邦嘴上说的那些话,诸侯王听听也就算了。他们知道,刘邦想的是什么。

刘邦爱演,他们就陪他演。

于是,诸侯王又说了这样一段话:

汉王起於细微,灭乱秦,威动海内。(这件事已经让刘邦名动天下)

又以辟陋之地,自汉中行威德,诛不义,立有功,平定海内,功臣皆受地食邑,非私之地。(大公无私,恩泽天下)

汉王德施四海,诸侯王不足以道之,居帝位甚实宜,愿汉王以幸天下。(不当皇帝,天理不容)

刘邦说不行,他们找出来说行,就是为了表达一个观点:刘邦是当皇帝最佳人选。

也许,诸侯王觉得观众太少,呼吁声太低。他们聚集了更多人,前来参加这次行动。

于是,诸侯王及太尉长安侯卢绾等三百人,与博士稷嗣君叔孙通谨择良日,上尊号,恭请刘邦称帝。

尊刘邦为帝,有这么多人参加,进而表明一个观点:天下归心,皇帝非刘邦莫属。

诸侯王第一次请,刘邦拒绝。

诸侯王第二次请,刘邦再拒绝。

第三次,诸侯王及诸侯、将相等有名人物,达三百多人。这一次,刘邦没有拒绝。

刘邦也没表现出窃喜,反而,表现出一种表情:既然是大家共同推举,我就勉为其难当皇帝。

刘邦是聪明人,知道事不过三。会演戏是好事,但,不能演太过。

二月甲午,刘邦即皇帝位於汜水之阳。

尊王后曰皇后,太子曰皇太子,追尊先媪曰昭灵夫人。

就这样,刘邦从平民,走上皇帝。他不仅是中国历史上第三位皇帝,还是大汉王朝第一位皇帝。

这一刻,大汉王朝建立。

项羽分封十八路诸侯王,自立为楚霸王,开创西楚霸王时代。

刘邦分封七位诸侯王,被拥立为大汉皇帝,开创西汉那些事儿。

那么,刘邦当皇帝以后,又会如何守护自己的天下,又会如何让大汉王朝,成为汉族文化的象征。

刘邦如何干好,皇帝这个职业。

请看下一卷:《刘邦称帝那些事》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