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西汉那些事儿:草根皇帝刘邦 > 第一百一十章 分封功臣(下)

分封是一件超负荷的工作。你以为是当事人说,怎么封,就能一锤定音。那就大错特错。

有的人功劳大,有的人功劳小。一旦,分封不均,就会留下很多祸端。项羽刚分封十八路诸侯,建立西楚霸王新秩序。因为分封不均,立马有人站出来挑战他的霸主地位。

进而,拉开了长达五年的楚汉战争。所以,分封,这种事超级令人头疼。

张良主动降封,萧何和曹参谁第一有了结论。刘邦分封了前二十个大功臣,其他人日夜争功,不能分出高下。

刘邦头疼,就暂停分封,未对其他人进行分封。这种现象又引发了不安因素。

这夜,刘邦心情不错,就出来走走,看见一些将领坐在桥上议论,还有的窃窃私语。

对于这种现象,刘邦深感不安。

这种行为,刘邦经历过,他下意识问了一句:他们在说什么?

张良跟随刘邦一起出游,为了活跃气氛,用轻松又不得不让人重视的语气,反问了一句:陛下不知道?

刘邦摇头,表示不知道。他知道,就不会有这个问题。

张良笑着说:他们在商量,如何造反?

刘邦听到造反两个字,心情很沉重,但,表面上如没事一般,问:天下已经安定,为什么还要造反?

刘邦看着张良,要一个理由。

张良围绕一个中心思想‘分封不均’,延伸了话题。

张良说话,总是很有水平,先发表了诸多问题:

陛下,以什么身份得天下?

陛下是依靠谁,得天下?

陛下得了天下,又是如何分封?

陛下分封的是什么人?诛杀的又是什么人?

陛下以军功封侯,有功不能得到封赏。他们会怎么想?

张良见刘邦答不出这些问题,给出一个结论:这些没能分封的人,他们聚在一起,商量如何造反,以乱天下。

刘邦听了,忧心匆匆。他从平民走到天子,这些人想的是什么,深有体会。刘邦发现问题,却不能解决问题。但,他知道,张良能发现问题,就一定有办法解决问题。

在刘邦眼中,张良学识渊博,没什么能够难住他。

于是,刘邦问:我该怎么办。

张良说了这样一句话:陛下最讨厌的人是谁?

刘邦讨厌的人,有很多,一时也想不起最讨厌的人是谁。

张良见状,又加了一个附加条件:陛下讨厌的人,又是群臣皆知。

刘邦脑海冒出一个人名:雍齿。

这个人给刘邦映像太深刻了。刘邦沛县起义,好不容易开拓新局面,打赢泗水郡郡守、泗水郡郡监。雍齿叛刘归魏,让刘邦一病不起。

刘邦对雍齿的恨,简直是咬牙切齿。

张良是刘邦信任的人,也不瞒他。刘邦说了想杀雍齿,却又没杀的原因。

想杀是因为有宿怨,曾多次使刘邦受窘受辱。

不能杀是因为他的功劳多,不忍心。

张良出了一个主意,让刘邦赏赐雍齿。

刘邦很疑惑,嘴没说话,那道眼神似乎再问:为什么?

张良说了这样一句话:群臣见雍齿都被封赏,那么,剩下的的人对自己能受封就坚信不疑。

对于这种现象,很多人表示不解。

讨厌的人,爱恨分明者,不会与之结交。如果又碍于某种原因,又不能不相处。不处罚也就算了,还要赏赐。

这种现象,普通人很难理解,也不能接受。但,厉害的人,是不会这样想。他们看到的也会不一样。

张良让刘邦封讨厌的人为侯,会让其他人看到一个现象:刘邦的为人。

刘邦连讨厌的人都以德报怨,是会公正对待每一个拥有大功的人。

刘邦是懂事的人,也听得进去别人的话,尤其是张良说的话。刘邦不仅会听,还付出行动。于是,出现了这样一慕:刘邦封讨厌的人,为侯。

刘邦爱演戏,也敢演,还精心为自己设计好剧本。他大张旗鼓,摆下酒宴,其目的只有一个:诸位,不要慌。你们的功劳,我,刘邦不会忘记。

刘邦在酒宴上,封雍齿为什邡侯,并催促丞相、御史评定功劳,施行封赏。

然后,这场酒宴,也达到了一个效果:诸将很满意。

那些密谋造反的人,说了这样一句话:雍齿尚且被封为侯,我们这些人就不担忧了。

从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助你成事的人,有可能是你讨厌的人。

所以,遇到讨厌的人,不要急于下结论。他,有可能会成为你的垫脚石。

一场因为封侯,引发的内部骚动,被张良一席话成功化解。进而,又说明一个现象:张良,很厉害。

刘邦未分封的人,都在商量如何分封。连讨厌的人,都分封了。唯独有一个人,被彻底遗忘。

这个人就是随何。

别人忘了你做的事,可能是因为对方太忙。聪明人,他会想办法让忘记的人,记起他的功劳。

所以,如何提醒对方,既让对方记起你的功劳,又不让对方觉得你是邀功,也是一门极高的学问。

随何就是属于这样的人,他要刘邦记起曾经立下的功劳。然,刘邦不按套路出牌,他没有认可随何之功,反而处处贬低。

这下,随何不干了。刘邦说他没功劳,他就要证明自己有功劳。

别人的事,你不关注,还能想的通。毕竟,有句话是这样说的:各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

但,自己的事都不关注,要你何用。

随何自己的事,不仅关注,还是高度关注。为了证明自己的功劳,随何用了一种手段:分析推理。

来看一下,随何是如何为自己争功。

随何有功,刘邦不认,说他是腐儒。还说了一句伤人自尊的话:治理天下,不需要这类人。(为天下安用腐儒)

一般人听到这句话,会出现一个自然反应,很生气。哪怕对方是上级,他也会用言语怼回去。

随何是文化人,懂得压住自己脾气。他明白一个道理:这样做不仅会得罪刘邦,还不能解决问题。

随何压住脾气,先委婉说了一件刘邦的伤心事:彭城惨败。

随何提这件事,不是为了让刘邦回忆起伤心事,而是让他记起,随何登场时,曾说过的话:如彼等者,无足与计天下事。(你们这些人,没有资格谈论天下事)

说这句目的只有一个:彭城惨败,我曾为你做过一件事,游说九江王英布叛楚。

接着,随何反问了一句话:陛下发步卒五万人,骑五千,能取淮南乎?

彭城惨败,刘邦听了张良下邳之谋,希望有人站出来,替他做九江王英布反楚的思想工作。

刘邦无力招架项羽的攻势,也没多余的军力用武力平定九江。在这种背景下,随何不仅闪亮登场,还毛遂自荐。

刘邦性子洒脱,打不赢就直说。他不会因为面子,故意逞能。刘邦记起那些不堪回首的岁月,还有在他困难的时候,随何替他做的那件事,说了两个字:不能。

随何得到这两个字,开始了反击,问了一句:陛下派我出使淮南,我一到,就实现了陛下心愿。我的功劳比步兵五万、骑兵五千还要大。陛下却说我是腐儒,这是什么意思?

刘邦知道刚才说话太重,委屈了他。所以,他说了这样一句话来弥补:你别着急,我正在考虑你的功德。你为我做的那些事,我不会忘。

随何不仅提醒刘邦,他曾立下的战功。同时,也达成了自己的目的:为自己争功。

随着,天下稳定。刘邦分封功臣,建立天下新秩序。

刘邦遇到了项羽同样的问题:有人站出来挑战新秩序。

面对有人挑战新秩序,刘邦又会做什么。那么,刘邦又会如何守住汉家江山,维持新秩序?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