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西汉那些事儿:草根皇帝刘邦 > 第一百六十三章 第三批刘姓诸侯王

刘邦不能易储,也不能掌控朝堂,更担心戚夫人和刘如意的安危,整天闷闷不乐。

这一日,刘邦慷慨悲歌,来抒发内心的悲伤。

但,朝中大臣,只是觉得很奇怪,仅此而已。

其实,这些朝臣岂能不知,刘邦所想。夺嫡风波,在朝堂不是秘密。只不过,这些人见刘邦病重,时日不多,选择支持太子和吕后。

这时,有个人听出了刘邦内心所想。他认为这是谋求富贵的途径。

只要解决了皇帝的心事,就能高官厚禄,指日可待。

有这种心思的人,就是赵尧。

赵尧见大臣都走光了,来到跟前,问:陛下不乐,莫非是因为赵王年轻,而戚夫人和吕后二人又不和睦。陛下担心在万岁之后,赵王不能保全自己?

赵尧一言击中刘邦内心所想,他无奈地说:我的确担心赵王的安危,可,我没办法应对。

刘邦言下之意是说:你看穿我内心所想,有什么办法解决这个问题。

赵尧能发现问题,又敢站出来对刘邦说明问题,自然有解决问题的办法。

赵尧出了一个主意:陛下派一位令吕后、太子和群臣都敬畏的人,去赵国当赵相,辅佐赵王。

赵尧能想到,刘邦也能想到,深感无奈地说:我也想这样做,可,满朝文武谁能担当此任。

赵尧听出了刘邦的话外音,是要他举荐人才,说了一个人名:御史大夫周昌。

赵尧又说了为什么举荐他:周昌,为人坚强耿直,从吕后、太子到满朝文武,人人对他都一直敬畏,只有他才能够担此重任。

周昌敢说刘邦是夏桀商纣之君。

敢在朝堂正面反对刘邦更立太子。

吕后曾因为这件事,亲自下跪代子感谢。

周昌为人刚正不阿,不谄媚权贵,敢仗义直言,又不结党营私。

他不属于任何一方势力,却让任何一方势力畏惧。

周昌,是最合适的人选。

周昌,我,刘邦记住你了。

刘邦找到周昌,不是以君臣的口吻,而是以孩子父亲的口吻说:我想让你去赵国为相,辅佐赵王。

赵王刘如意是大汉朝廷危险的人物,谁靠近他都会祸及自身。

一旦,刘邦去世,刘如意是吕后会重点打击对象。

所以,聪明的大臣,自觉远离。

周昌为人刚正耿直,但,不傻。

朝堂储君风波越演越烈,他也是支持太子的人。却没想到,刘邦让他去辅佐赵王刘如意。

周昌没有直接说,我不去,你这不是坑我。而是打出感情牌,这样说的:我从陛下起义反秦,一直跟随左右。陛下独奈何中道而弃之于诸侯。

刘邦知道周昌不想去,也亏待他,但,除了他,没有人能够保护赵如意。

周昌不想去,也要去。

刘邦没有用君王的口吻,命令周昌。也没用霸道的方式,警告他,不去就杀了他。

刘邦说了这样一段话:我知道这是降职,但,我又为赵王担心,除你之外,其他人谁也不行。我真是迫不得已,你就为我勉强走一遭吧!

这段话,提现出两个信息。

1.刘邦爱子心切,却又真的很无奈。

2.肯定了周昌个人能力。

刘邦这番言语,打动了周昌。

周昌能够拒绝君王的命令,可以指出君王的错误。但,他拒绝不了,刘邦以慈父的口吻真切的恳求。

周昌拒绝不了,就只能答应。

周昌走了,御史大夫的职位空了出来。

刘邦拿着御史大夫的官印,若有所思的问:谁才是御史大夫最佳人选。

说完这句话,刘邦看着赵尧。为了答谢赵尧替他解决心中的难题,直接说:没有人比赵尧更合适。

刘邦这样说了,群臣也无话可说。

刘邦奈何不了吕后、太子,掌控不了朝局,但,他是大汉皇帝,封个高官还是能够做主。

刘邦这样做,还有更深层的意思:大汉江山,我说了还算。你们为我做事,不会被亏待。

赵尧年轻,懂得察颜观色,替刘邦解决了头号难题,保住赵王刘如意。

他还有战功,因功封侯,又是刘邦亲近之人。

就这样,赵尧成为了大汉王朝第三位御史大夫,也是最年轻的御史大夫。

这里,还发生了一个有趣的故事。

赵尧年轻,却显露才干,被一个人看后,认为能干大事,位居高位。

这个人是赵国人,叫方与公。

这个人具体叫什么,史料没有记载。

按照楚制,对有威望的人,称为公。

方与是邑,归泗水郡管辖。这座城,与刘邦恩怨不断。

他在方与有威望,称呼他为方与公。

方与公有个特长:见小知微。

方与公很善于识别人才,他对赵尧有很深的了解。甚至,他断定赵尧能够取代周昌。

方与公和周昌关系不错,直言:赵尧年纪虽轻,但他却是一个奇才。

虽然,现在的赵尧年资不足,官位低下,没有军功。只是一个掌管符玺的普通御史,但,方与公认为赵尧未来的前程一片光明。

因此,方与公叮嘱周昌:要善待赵尧。

还给出一个理由:赵尧将来要代替他的职位。

周昌听后,不认可方与公说,说了这样一句话:赵尧年纪轻,只不过是一个刀笔小吏罢了。哪里会到这种地步!

从这句话当中可以看出两点:

1.周昌对自己的能力充满自信。

2.周昌看不起年轻人赵尧。

此时,周昌正得势,深受刘邦重用,朝臣爱戴。

赵尧要年资,没有。

要功勋,不够。

论经验,不足。

只要周昌还在,就不可能被赵尧取代。

的确,周昌有说这句话的资本。

谁曾知,方与公一语成谶。

赵尧取代了周昌,成为了大汉王朝第三位御史大夫。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见微知著。

刘邦自感大限将至,开始安排儿子们的后事。就这样,第三批诸侯王离开长安前往封地。

第三子刘如意(公元前205年出生),受封赵王,定都邯郸,管辖邯郸、代、常山。

第四子刘恒(公元前202年出生),受封代王,定都晋阳,管辖太原、定襄、雁门、云中郡。

第五子刘恢(出生没记载),受封梁王,定都定陶,管辖东郡、砀郡。

第六子刘友(出生没记载),受封淮阳王,定都陈,管辖陈、沛、颖川三郡。

第七子刘长(出生于公元前198年),受封淮南王,定都寿春,管辖九江、庐江、衡山、豫章四郡。

第八子刘建(出生没有记载),受封燕王,定都蓟,管辖上谷郡、右北平郡、渔阳郡、辽西郡、辽东郡五郡。

再加上长子刘肥(出生未记载),受封齐王,定都临淄,管辖胶东郡、胶西郡、临淄郡、济北郡、博阳郡、城阳郡五个郡。

刘邦弟弟刘交,受封楚王,定都彭城,管辖薛郡、东海郡、彭城郡三个郡。

侄儿刘濞,受封吴王,定都广陵,辖东阳郡、吴郡、鄣郡。

刘姓诸侯王,占领大汉疆域。

从此,天下安定,长治久安。

这是刘邦的想法。

进而,开创了汉初刘姓诸侯王的局面。

也许,在刘邦看来,异姓诸侯王不可靠。那就大量封同姓诸侯王,来替他固守大汉江山。尤其是他八个儿子,将会继承他的千秋基业。

朕的江山,后继有人了。

这是,刘邦最真切的想法。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