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西汉那些事儿:草根皇帝刘邦 > 第四十五章 武成王王离登场

章邯定陶之战,消灭项梁等主力后,率先北上。李良北边有赵氏政权,南边秦军重兵压境。李良做了一个决定:投降章邯。

章邯兵不血刃攻破邯郸,做了一件事:迁移邯郸百姓,摧毁邯郸城郭,毁灭所有的建筑物。

公元前386年,赵成侯从中牟,迁都邯郸,正式成为赵氏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历经赵肃侯、赵武灵王、赵惠文王、赵孝成王、赵悼襄王、赵王迁,七代人的经营,这一刻,成为了历史。

随后,章邯率军北上,兵围赵氏建立的新政权国都信都,打算用同样战术,吸引诸侯联军前来救援,趁机消灭叛乱势力。

这里出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

平定山东六国叛乱,一直都是章邯进行。平定赵地,章邯不是主要人物,而是王离。长城军团也成为评判的主力军。简单说,王离位居平叛一线,章邯退居二线,干起了护送粮草的杂事。

对于这个奇怪的现象,有以下说法:

1.章邯认为赵军不足为虑,不用他亲自出马。

2.章邯从咸阳东出平叛,参加了很多大战。尤其是临济之战、东阿之战、濮阳之战、定陶之战。从六月打到九月,损失惨重,需要修整。

我个人认为,还要加上第三点:王离的身份。

接下来,来谈谈大秦即将登场的重量级人物:武成侯王离。

先来看一下王离的个人信息:

由于史料模糊,没有记载王离生卒。正史记载,王离在巨鹿之战被俘,去向不明。野史记载,王离在巨鹿之战被项羽杀害。

他出生在名将侯门世家:祖父王翦是武成侯、父亲王贲是通武侯、他世袭武成侯。

王氏一门三侯,在大秦是最显赫的名将侯门世家。

王离享受祖辈、父辈蒙阴,他的人生经历也比较精彩,曾跟随李斯等人与秦始皇东巡,议论秦始皇功德。后又跟随大秦另外一个名将世家蒙氏蒙恬,出征匈奴,组建长城军团,捍卫大秦北疆。

秦始皇死后,秦二世继位。蒙恬,成为被秦二世清除的第一批名单。

蒙恬被囚禁,兵权被废。王离接管蒙恬军中的地位,掌控长城军团。

也可以这样说,只有蒙恬这样出生在名将世家,又是破匈奴名将,才能镇住王离。其他人,只能靠边站。王离出场,章邯也要听他指挥。

这也是为什么王离是平定赵国主力,身居第一线。章邯等人护送粮草,退居第二线。

赵王歇没想到刚当上赵王,幸福来得如此快,就被秦军盯上。一下从配角,成为主角。若没有主角光环和上天眷顾,只能以悲剧收场。

赵王歇不仅要抵抗章邯这样的重量级人物,还要应对长城军团统帅王离。

可怜啊!真可怜。

来看一下巨鹿之战第一个登场的主角:赵王歇和武成侯王离。

章邯北渡,攻破邯郸后在棘原驻守,负责粮道安全。

赵王歇要面对南边的章邯,还有面对北边的王离。好在,章邯并没有对他发动攻击。

王离率领的长城军团是秦国三大精锐之一。他们的职责是捍卫秦朝边境安定。由于秦朝大乱,没有多余军力平定叛乱。因此,王离接到秦二世指令,率军南下。

王离在上郡,他率军南下,直取赵氏政权国都信都。

刚建立的赵氏政权,显然不是这支秦军的对手。因此,赵王歇选择向东跑,来到一座城:巨鹿。

这里有个问题,赵王歇为什么选择逃到巨鹿,然后固守,与秦军一决胜负。

我想有以下原因:

地理位置不错:巨鹿,北边是浮沱河和黄河交界,南边是漳河,东边是齐燕势力,西边是太行山。

城池坚固,地理位置好,这是赵王歇选择在这里抗秦最重要的原因。

还有一个原因,赵王歇无处可逃。只能选择在这里坚守。

他北边、西边是王离军,东边是东郡秦军以及是燕齐势力范围,南边是章邯这个可怕的对手。所以,赵王歇没有选择,只能固守巨鹿,与秦军决战。

不成功,便成仁!

来吧!秦军,我们一决胜负。

赵王歇一边固守巨鹿,与秦军死战;另一边向诸侯求援,打赢这场艰难的反击战。

这一次,诸侯很团结,主动放下恩怨,没有选择见死不救。毕竟,秦国大兵压境,平定赵地,下一个目标,不是燕国,就是齐国。

一向不管中原战事的燕王韩广,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他也不想秦灭赵,北上亡燕的悲剧再次上演。燕王韩广派了一个人物前去救援。这个人就是臧荼。

齐国主动放下田间、田角危险份子逃亡赵国之事,以田都为将,率军驰援。

魏王咎战死临济,但,其弟公子豹逃亡楚地,在楚怀王支持下,号召魏国势力,起来反抗,支援赵氏。

赵国大将军陈馀聚集常山士卒数万人,赵将成都君张敖,收代地之兵万余人,也前来支援。

一时间,巨鹿,汇聚了秦、齐、赵、魏、燕五**力。此时,楚国一团乱局。项梁战死后,内部正在夺权。

诸侯联军见证了秦军的强大,尤其是魏、齐是亲身经历被秦军击败,楚军项梁战败被杀。诸侯联军来了,见秦军人多势众,又是精锐,选择作壁上观,都想保存实力,不想第一个与秦军开战。

燕国见齐国不动,他也不乱动。你等,我也等。

齐、魏、燕,三国联军,出现这种行为,赵王歇、丞相张耳还能够理解。毕竟,他们经历过惨败,对秦军有阴影。联军能来,就是对赵国莫大的鼓舞和支持。

可,有两个人的行为,让人不能理解。

一个人是赵国丞相陈馀,另一个是成都君张敖。

陈馀和张耳,是忘年交,也是刎颈之交。一提起刎颈之交,就会想到赵惠文王时期两个有名的人物,蔺相如和廉颇。

殊不知,秦末汉初还有一对刎颈之交,张耳和陈馀。

张敖是张耳的儿子,被陈胜封为成都君。

陈馀、张敖,这两人都是赵将,选择不救,让人想不明白。张耳见秦军重兵攻城,支撑不住了,派了两个人去向陈馀求援。一个人叫陈泽,另一个人叫张黡。

陈泽这个人物,历史没有记载,只是留下一个名字。但,张黡这个人物,是名大将。他是陈胜的部将,又跟随武臣北伐赵地。武臣平定赵地,他独率军北上,平定常山。武臣被李良杀死,陈胜也死了。他就跟赵王歇和张耳混。

通过陈馀和张魇之间的对话,我们就能够知道,陈馀、张敖拥兵数万,为何不前来救援。

张耳让张黡前去求援,率先表明一个观点:张耳和陈馀关系是刎颈之交。

接着发出质问:张耳生死,在一线之间。陈馀拥兵数万,为什么不来救!如果你记得当日誓言,信守承诺,那就和秦军决一死战。

最后发出了一个抨击灵魂深处的观点:对战秦军,还有获胜的希望。你是不想救,还是不敢救,或者是不愿意救。

从这段话,可以看出,张耳很愤怒,也很失望。当初的刎颈之交,现在大难临头各自飞。

陈馀是这样回答,先说了不去救的原因:势单力孤。

接着表明不去救的原因:他不是怕死,而是为了保存力量,替他们报仇。

然后发出一声反问:去救就等于把肉送给饥饿的老虎,有什么意义?

这么傻的事情,他不会做。

张黡夹在张耳和陈馀中间传话,但,他心系张耳,说了四个字:以死明志!

陈馀不干,这样回答:我不怕死,不想死得没意义!

从这段对话,可以看出,张耳认为,他和陈馀是刎颈之交,哪怕死也要死在一起。这样才对得起,他们之间的交情。

陈馀认为,他打不赢秦军,不想白白送了性命。他活着,替他们报仇。

进而体现出了一个现象,巨鹿城危在旦夕。也从侧面体现出秦军很强大。

连陈馀都选择不救,其他诸侯不救,也能理解。

这件事也成为张耳和陈馀之间的隔阂,最终从刎颈之交,变成了你死我活的敌人。

张耳和陈馀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自认为会帮忙的人,关键时刻,不一定会帮你。而,人生处处都是惊喜,尤其是走到绝境的时候,你会逢生。

就在诸侯联军按兵不动,陈馀、张敖等赵将,见死不救。被王离围困在巨鹿城中的赵王歇、张耳,感到绝望。就在他们心想,将会步张楚陈胜、齐王田儋、魏王咎、楚项梁等后尘的时候,又一位重量级别的诸侯登场。

他就是楚怀王。

此时,王离站在巨鹿城下,手握二十万长城兵团精锐。攻破,这座城,他就能像父亲、祖父那样,建功立业,名垂青史。

山东六国的叛乱势力,我,王离来了。

我会用你们的鲜血,建立属于我的战功。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