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西汉那些事儿:草根皇帝刘邦 > 第五十五章 智取南阳

洛阳之战,刘邦输了,也为他敲响起一道警钟。同时,也告诉刘邦,秦很强大。

来看一下,刘邦输得有多惨?

史料留下这一句话:战不利,收军中散骑。

也就是说,此战,刘邦遭遇了一场惨败。

他一边逃跑,另一边收集军中散卒。虽然史料没有记载,洛阳秦军守将是谁?他能够击败刘邦,足以证明武力在赵贲、杨熊之上,是一位能够独挡一面的将领。

洛阳之战,刘邦输了。但,秦军也不是完胜,付出了很惨重的代价。这场战役之中,有两个人表现很优秀。

一个是夏侯婴,另一个是骊商。

夏侯婴手中掌握一支车兵,且多次对秦军作战。这一次,也将车兵发挥出很大功效。夏侯婴以兵车趣攻战疾,因战功显赫,被赐爵,封为滕公。从这一刻起,夏侯婴被称为滕公。

骊商表现也很优秀,留下四个字:大破秦军。

刘邦输了,秦军也没占据上风。这也是秦军大败刘邦之后,为什么没有倾巢而出,剿灭叛逆。反而,给了刘邦,东山再起的机会。

面对前途渺茫,这个时候,一个关键人物站了出来,他就是张良。

面对战事不利,张良建议南下先破南阳,再出武关,兵至咸阳。刘邦采纳张良意见,舍弃经洛阳,至函谷,进咸阳原有路线。

由于史料模糊,南阳郡守个人信息没有明确记载,只知道他的名字叫吕齮。通过残存史料信息,以及野史,在发挥脑补,还是能够得到一点信息。

秦始皇灭六国,兼并天下,北击匈奴,南伐百越,将天下分为三十六郡。在中央设置三公九卿,地方设郡、县。

郡守是地方最大的官,兼任军事指挥权和行政事务。也算是封疆大吏,一方诸侯。秦始皇为了避免地方做大最强,采用流官方式。

想要成为郡守,首先要满足一个条件:得到朝廷认可,其忠心程度,不容置疑。

其次,个人能力要强。毕竟,秦始皇那个时代,想要改变命运,只有两条途径:读书和当兵。

第三,朝廷之中有人,或者祖辈、父辈建立功勋,恩泽子孙。比如三川郡守李由。

当然,最重要一点,这些人不能和六国贵族有关系。这也是为什么项氏、景氏、赵氏、魏氏、韩氏、田氏等家族,很难成为地方大员。

从上面这些信息可以看出:南阳郡守家世清白,家庭条件不错,个人能力也很突出,对秦忠心可靠,还得到秦廷认可。

他能躲过秦二世继位时候那场暴风雨,说明他懂得明哲保身,行事相当低调。

函谷关以东,到处都是起义,战火不断。南阳郡也有少量起义势力,但,他能够通过自己能力镇压。这说明,这个人能力不容置疑。

当刘邦攻洛阳不利,改变进军路线,南下攻打南阳。南阳郡守不是关起门,躲起来。他做了一个决定:主动出战。

南阳郡守选择了一个好地方,阻截刘邦南下。这个地方叫犫县。

犫县在西周时期为畴地,春秋时期为楚国犫邑。北临滍水,南偎犫河,犫城不但战略地位重要,而且周围土地肥沃。当时是楚国重要产粮基地,现在是秦国最重要的粮仓,人口众多。

犫县位于南阳郡和颖川郡交界,是刘邦南下必经之路。南阳郡守想要依靠犫县地理位置优势,阻挡刘邦南下。所以,一场大仗,硬仗,再所难免。

刘邦刚败洛阳,急需要一场胜利来鼓舞士气。此战,他势在必胜,出战必赢。因此,刘邦动用全部家底,派出很多能打的人。

这份作战名单被太史公记录下来,他们是:曹参、樊哙、周勃、夏侯婴、骊商、灌婴、靳歙、吕泽部将郭蒙、虫达等人都参加这场战斗。

不仅如此,刘邦亲临战场,张良率韩军助阵。这是刘邦洛阳战败,南下第一场硬仗。

犫县之战,史料一笔轻描淡写带过。但,这绝对是刘邦南下,不容忽视的一仗。

太史公告诉了我们答案:刘邦胜,南阳郡守败。

南阳郡守虽败,但不是溃败,依旧保存大量军力,退守宛城。

宛城是南阳郡第一重镇,也是南阳郡治所。城高沟深,粮草丰足,还有大量军力,不易攻破。

刘邦攻破犫县南下,面临两个选择:要么稳中求胜,平定南阳郡。要么西进,绕过宛城,抵达武关。

刘邦选择绕过宛城,直取武关。

刘邦做出这样的选择,有两种原因?

1、宛城不好打。

2、他要赶时间。

在关键时候,一个人投了反对票,他就是张良。

张良看问题比较全面,他认为宛城秦军,是很大隐患。若不及时解除,会威胁到全军安危,稍有不慎,就会全军覆没。

张良不仅出生在五世相韩的世家。他还是一位谋略家、战略家。别人看不到的问题,他能看到。别人想不到的问题,他能想到。

张良先说了一句话,理解刘邦渴望率先进入关中的心情:关中王之约。(沛公虽欲急入关)

随后,又指出了一个现实问题:秦兵势众,据险而守。

跟着,张良说了不攻破宛城有什么危害:今不下宛,宛从後击,彊秦在前,此危道也。

前不久,刘邦吃过这样的亏。攻打洛阳作战不利,后面开封还有赵贲军。刘邦不会忘了,每当他取得胜利之后,总会有一场大败。

张良给刘邦分析问题,提出解决问题方案。并告诉刘邦,欲速则不达。要想进入咸阳,就要稳中求胜,这样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刘邦善于吸取经验教训,从起兵反秦,到西进亡秦,给他留下了很多经验。刘邦是听得进去别人意见,尤其是和张良说话,总会拓宽他的眼界。所以,刘邦做了一个决定,不走了,先灭了宛城守军。

对于,张良提出围攻宛城这个方案,还有不同解读。

说张良是藏有私心,他劝刘邦打宛城,是为了韩王成。张良随军入关,宛城秦军北上,颍川郡就会有危险。毕竟,颍川郡北面、西面、东面都有大量秦军。尤其是开封、洛阳、荥阳一带,秦军都很强大。

张良主张消灭宛城秦军,也是为了给韩王成留条后路。一旦秦军来攻,韩王成打不赢,可以往南阳郡跑。

故而,又生出了一个观点:刘邦之所以改变战略,除了张良反对,还有一个原因是刘邦军中有大量韩军。刘邦不采纳张良意见,这些韩军就会撂挑子。

对于,这个观点,也说的通。

但,我个人更认为,张良战术是求稳。

孤军深入,是兵家大忌。前有强秦,后无稳定根据地。身为战略家、谋略家的张良,是不会让这种危险,发生在自己身上。

刘邦采纳张良意见是因为对方看到他没有看到存在的问题。有人发现问题,刘邦就要解决问题。西去武关,攻灭强秦,他已经没有援军。一旦,在武关等地受阻,宛城秦军追来,刘邦就有可能全军覆没。

于是,刘邦做了战术调整,掉转头攻打宛城。

这一次,刘邦用了新战术:夜间奔袭战。

太史公是这样记载:沛公乃夜引兵从他道还,更旗帜,黎明,围宛城三匝。

按理说,凭借宛城坚固,以及粮草器械充足。南阳郡守,据守是没有问题。可,问题关键在于,南阳郡守新败,见识了叛军的厉害。尤其是叛逆来得悄无声息,让宛城成为一座孤城。

这下,南阳郡守崩溃了!

当一个人处于崩溃边缘,他是没有心思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南阳郡守做了一个举动:不打了!自杀。

也可以说,张良献计,刘邦出其不意,摧毁南阳郡守心理防线。

按理说,正常人见敌军兵临城下,会说几个字:怎么办。

然后,会有几个人激烈讨论。

有主战,也有主降。双方闹得不可开交。而,南阳郡守表情是绝望,直接拔剑想要自杀。

这时,一个人物登场。这个人就是南阳郡守身边幕僚:陈恢。

陈恢这个人物,史料留下信息不多。刘邦攻打宛城,他献计南阳郡守,有说刘邦,拯救宛城,从而被封千户。

现在,来看一下这个人物的精彩表现。

陈恢见南阳郡守想要自刎,拦了下来,说了一句话:现在死太早了。

然后,陈恢提出解决方案:先做通南阳郡守降刘思想工作,后做为使者,前去劝谏刘邦。

南阳郡守听了,不想死了。

陈恢见了刘邦,先说出他最关心的事:先入关中为王。

再摆出刘邦做的事:徒留宛城。

跟着,他说了宛城的优势:宛,大郡之都也,连城数十,人民众,积蓄多,吏人自以为降必死,故皆坚守乘城。

这句话还有另外一层意思,强攻,对刘邦不利。

然后,陈恢站在刘邦角度考虑问题,又说了这样一段话:今足下尽日止攻,士死伤者必多;引兵去宛,宛必随足下後:足下前则失咸阳之约,後又有彊宛之患。

陈恢发现问题,提出解决问题方案:为足下计,莫若约降,封其守,因使止守,引其甲卒与之西。

为了让刘邦接受这个观点,陈恢说出这样做的好处:诸城未下者,闻声争开门而待,足下通行无所累。

刘邦听了,也认为这是解决南阳问题,最佳方案。毕竟,项羽在正面战场取得成功,刘邦要赶时间入关中。就这样,刘邦答应议和,封南阳郡守为殷侯,封陈恢为千户。

刘邦智取宛城,两个人物很关键。

一个是张良:劝谏刘邦,必须拿下宛城,根除后顾之忧。又以夜间奔袭战,击溃南阳秦军心理防线,不战而胜。

另一个是陈恢:他提出和平解决问题方案(投降)。

刘邦拿下城宛城之后,下一步他又会有什么打算。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