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西汉那些事儿:草根皇帝刘邦 > 第七十一章 汉初三杰聚首

刘邦为什么能够用一个月时间,平定三秦?对于这个问题,有很多观点:

韩信个人能力突出,大战略部署得当,提了六个字:任贤(能打的人都出去打)、封赏(打赢了就要封爵)、东归(利用将士东归的心情,提高战斗力)。

三秦自己原因:三秦之王,虽得地,不得人心。秦卒二十万被坑杀,咸阳被毁等,让关中百姓痛恨三秦王。

刘邦入关中时举措恰当:约法三章,得到了关中百姓支持。

萧何个人贡献:收集图案,为刘邦大军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还有一种观点:项羽不支援。(对于,这个观点,绝对是事后诸葛亮,从后面看历史。)

其实,我觉得还有最重要一个观点:刘邦实力很强大,碾压对手。此次,刘邦作战人员,都是能够独挡一面的将领。这些都是汉初封侯拜将的人。

章邯输,不是个人能力问题。而是,刘邦力量比他强大,实力悬殊太大。

刘邦定三秦,也象征着项羽分封十八路诸侯王,开创西楚霸王时代,彻底乱了。

齐有田荣、赵有陈馀、梁有彭越,三秦有刘邦。不仅如此,燕国臧涂击杀韩广,韩国换主。

天下,已经不属于西楚霸王建立的天下。

刘邦定三秦后,做了一件事:派部将王吸、薛欧出武关,借道南阳,去迎接父族和妻族。

王吸什么时候加入刘邦,史料没有明确记载,但他是以中涓身份加入刘邦起事,进军到灞上,被封为骑郎将。随后,又入汉中,定三秦。

薛欧以舍人的身份在丰邑投靠刘邦,西入咸阳灭秦,进军灞上,因战功被封为郎将,跟随刘邦进入汉中,又出汉中定三秦。

这里就会有疑惑,为什么刘邦要派出这两个人去迎接父族和妻族?

从这两个人官爵来看,一个是郎将,另一个是骑郎将,都是刘邦身边最信任、最亲近的人。所以,表现出了刘邦的诚意和重视程度。

是这样吗?

或许,是。

或许,不是。

对这件事有两种观点:

1.刘邦定三秦,等同对项羽不宣而战。

刘邦家属在沛,位于西楚腹地,处境很危险。这个解释也说得通,但,忽略了一个实际情况。从咸阳到彭城,刘邦走的不是直线,而是出武关,借道南阳,走阳夏。

这条路线,经过很多人势力范围。走得是大张旗鼓,这就让人疑惑。他们是真的去接刘邦家属,确定不是搞事?

最终被项羽知道,然后走到阳夏,走不动了。

这里又衍生一个观点,刘邦是被逼无奈下达这个命令。

薛欧在丰邑加入刘邦。雍齿背叛,丰邑背弃,给刘邦留下了可怕的心理阴影。因此,刘邦称帝后,对丰远不及对沛好。

对于,衍生出的这个观点,我个人认为,不成立。刘邦记恨丰邑背叛,但,总不会记恨父族吧!

刘邦没有那么冷血,也没有那么不孝。

2.试探王陵和其他诸侯王态度。

南阳郡归王陵管辖,它处在刘邦、项羽、任敖三种势力范围之间。所以,南阳郡王陵的态度很重要。

他倾向项羽,就多了一条攻进咸阳的路线。

他支持刘邦,多了一条东出中原的路线。

这也是后来,楚汉争雄时,刘邦和项羽都拉拢王陵。王陵母劝其归降刘邦,遭到项羽烹杀。这也是王陵痛恨项羽,支持刘邦的原因。

我认为第二个观点,才是刘邦派出王吸、薛欧的原因。以迎接父族、妻族为由,试探王陵,及其他诸侯的态度。

定三秦后,刘邦好运不断,迎来了两个人。

一个人是项羽分封十八路诸侯王之一常山王张耳。

那么,常山王张耳为什么会投奔汉王刘邦?

话说,田荣在齐地整出大动静,杀两王,赶走一王,定三齐,自立齐王。还封彭越为大将军,捣乱梁地。又出兵助陈馀,攻打常山王张耳,搅乱赵地。

田荣不愧是第一个站出来挑战项羽分封秩序的人,业务能力相当出色。一个人解决项羽分封在齐国的三王。

陈馀利用手中三个县兵力和田荣借来的兵力,攻击张耳。陈馀能力也不错,打赢了,灭了张耳襄国,迎接赵王歇回赵,自立为代王。

张耳和陈馀都是魏国贤者,有很高名声,还都被秦国通缉。他们一起落难,一起吃苦。陈馀对待张耳,犹如父亲。他们一起加入陈胜反秦,又一起重建赵国。这两人革命情谊深厚,被称为刎颈之交。

因为巨鹿之战,闹了小误会,友情开始破裂。

项羽来了一把火,分封张耳为常山王,分封陈馀三个县为南皮侯。这把火,烧得很大,让两人关系彻底决裂,不是你死,就是我亡。

张耳战败,就面临两个选择。

东去投奔项羽,请他主持公道,助他复国。

西去投奔刘邦。

张耳自己的选择,是想东去投奔项羽。他说了这样的话:汉王虽然和我有老交情,但项羽势力强大,又是他分封的我,我想投奔楚国。(汉王与我有旧故,而项羽又彊,立我,我欲之楚。)

这时,一个人站出来,改变张耳的想法。这个人叫甘公。

这个人物全名是什么,史料没有记载。但,这个人有一个爱好:天文学。

还有一个特长:占星术。

他有个先祖,叫甘德,是天文学家,写了一本书《天文星经》,与另一个人叫石申写的天文书,并称为《甘石星经》。

张耳见项羽势大,想要去投奔。

甘公用天文学知识,以及占星术,说了这样一句话:汉王入关,五星会聚于井宿天区。井宿天区是秦国的分星。先投奔,一定功成霸业。(汉王之入关,五星聚东井。东井者,秦分也。先至必霸。)

接着,他下了一个结论:即使现在楚国强大,今后一定归属于汉。(楚虽彊,後必属汉。)

那时的天文家,很吃香,有未卜先知的本事。所以,张耳听了甘公的话,改投刘邦。

刘邦见张耳来投,很高兴。

除了两个人都是诸侯王身份,且张耳是主动来投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张耳曾是刘邦的偶像。

刘邦年轻时,他的偶像是信陵君。等到刘邦有能力西去大梁,却得知信陵君死了。刘邦出来一趟,总不能就这样回去。所以,刘邦听说信陵君门客中有个贤能的人,在外黄当县令的张耳。

张耳背景不简单:

名臣张仪之后;信陵君座上宾;岳父慧眼识珠,说了一句,要嫁,就嫁张耳。

于是,刘邦去了外黄,拜见张耳。

张耳对刘邦不错,不仅接济刘邦一段时间吃喝,也教了很多知识开阔刘邦眼界,还教了刘邦一种精神:游侠。

史料也说,刘邦未发达之时,去找张耳很多次。刘邦和张耳认识很早,相处也很融洽。张耳年龄比刘邦大八岁。

后来,魏国被灭,张耳被通缉,刘邦回到楚国。

及至他们再见面,就是在咸阳,项羽分封诸侯的时候。

不知道鸿门宴时,张耳和刘邦有没有交流,他们再次重逢,有没有情绪波动。但,刘邦刚定三秦,张耳来了,刘邦很高兴。

刘邦不仅善待张耳,还把本来要将长女嫁给项伯儿子,改成嫁给张耳之子张敖。

另外一个人到来,刘邦更高兴。他就是张良。这也是刘邦和张良第三次相聚。

第一次,他们在投靠景驹路上相遇。后来项梁拥立楚国王室后裔为王,张良趁机做项梁思想工作,辅助韩王成定韩地。这是张良和刘邦,第一次分别。

第二次,刘邦西进亡秦,平定韩地,他们再次相遇。刘邦能够第一个打进咸阳,张良献出了很多计策。项羽分封,两人再次分别。张良送刘邦一程,献出火烧栈道。

刘邦入汉中,张良随韩王成回到封地。他们能够再次重逢,就要感谢一个人项羽。

项羽先分封韩王成,又以无功反悔,把他带回彭城,先贬为侯,后杀害。

项羽杀了韩王成,剥其地,断绝了张良仕韩的美梦。张良逃亡,西投刘邦。也可以说,是项羽亲手把张良送给刘邦。进而,让刘邦得到了一个汉初顶级的谋臣。

就在这种背景下,刘邦和张良又一次重逢。

刘邦见识过张良的本事,用两个字形容:厉害。

在刘邦印象中,没有什么问题能够难住张良。对于旁人来说,相当棘手的问题。张良谈笑之间,就能够轻而易举的解决。刘邦能够第一个抵达咸阳,被封为汉王,张良功不可没。

张良对刘邦也熟悉,他对其他人骂骂咧咧,脾气差。但,对他很客气。

不知道刘邦和张良再次重逢会是什么表情。

有喜悦,也有心酸吧!

脑洞强大一点,会出现这样的场景。

刘邦见了张良,第一句会说:你回来啦!

张良答:嗯!我回来了。

刘邦问:还走吗?

张良说:不走了。

刘邦很高兴:我们一起打天下。

张良说:好,一起打天下。

从张良和刘邦分分合合的故事告诉我们:缘份真的很奇妙。对的人,历经千辛万苦,还是会重逢。

用现在话说,错的人,早晚会分开;对的人,兜兜转转,迟早会相逢。

所以,缘分很重要。

当然,张良见了刘邦会把自己的遭遇说出来,比如项羽杀了韩王成,他的仕韩美梦破碎。又或者说,韩没了,他也没有地方去。

刘邦听了会说:我这里欢迎你。

随后,刘邦为了留住张良,又做了几件事:封张良为成信侯;允诺寻找韩氏王室后裔,助其复国。

张良所想,刘邦皆给,进一步巩固了革命友谊。

刘邦找到了一个人,他就是反秦定韩地时,遇到一个人公子信。这个人是韩襄王孙子。

刘邦不仅说,还做。提拔韩公子信为太尉,并允诺,打下韩地,封他为韩王。

这样,刘邦不仅让公子信更加卖力工作,还得到了张良。

汉初三杰,就这样聚齐了。他们分工明确,发挥各自才能。

出谋划策:张良。

行军打仗:韩信。

后勤补给:萧何。

汉初三人组合闪亮登场。他们将会用自己各自领域的能力,辅佐刘邦,与项羽争霸天下。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