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西汉那些事儿:草根皇帝刘邦 > 第八十九章 韩信东征第三个诸侯国:攻赵

韩信攻代,战场形势一片大好。按照他作战部署,下一个目标,将会对赵发起攻势。

结果出现一个插曲:刘邦抽调韩信精锐,前往荥阳。

精锐被调走,韩信只能一边休整,另一边在魏国、代国招兵买马,再对赵国发动攻击。

陈馀听说汉军定魏伐代,高度关注这件事。陈馀亲自率军北上,集中优势兵力与韩信决战。他选中的这个地点,被记录下来:井陉。

来谈论一下,井陉这个太行要塞。

据说,爱游玩的周天子周穆王,狩猎来到这里,看见一块土地,它的地貌是这样:四方高,中央下,如井之深,如灶之陉,故名井陉。

井陉,这个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它西边就是太行要塞,东边与代接壤。

赵武灵王占领井陉,进而掌握对中山国战争主导权,这个打不死的小强中山国,再也没有死灰复燃。

陈馀也意识到井陉战略位置重要性,集中二十万军力。这就是流传后世金典的故事:韩信背水一战。

还有一句经典的话:置之死地而后生。

这也是楚汉争雄,以少胜多经典的战役。

来看一下井陉之战基本信息。

时间:汉三年十月。

交战方:汉与赵。

主将:汉韩信、张耳;赵陈馀、李左车。

兵力:汉军三万,赵军二十万。

结果:汉胜赵败。

先来看一下,赵军作战部署。

陈馀以赵军二十万兵力,驻守井陉口,他的作战意图,是集中优势兵力,消灭汉军。

其中一个人提出新的战略:出奇兵,伏击汉军。

这个人就是李左车。

李左车不仅是代王陈馀账下一位名将,他还有另外一个身份,是战国四大名将赵国武安君李牧之孙。(对于李牧的事迹,我在《战国风云人物君王篇》系列讲过,这里就不多说了)

面对韩信定魏破代,率军攻打赵国。李左车面对陈馀战略部署,站出来,先表达一个观点:暂避锋芒。

他又说了关于这四个字的理由:汉军先定魏,再破代,士气正盛,不能硬碰。

随后,李左车指出汉军存在的劣势:千里运粮、士卒饥疲、井陉谷窄沟长、地势起伏大、车马不能并行、不利于大规模交战。

针对汉军这些劣势,李左车提出一个堪称完美的防御作战计划:深沟高垒、坚壁不战。

李左车还拿出一个新方案:亲自率三万骑兵,从小道而出,断绝汉军粮道。

最后得出一个结论:赵军必胜。

李左车精彩的演说,以及得出的结论,却不被陈馀采纳。对于陈馀而言,李左车没有战功,也没有显赫名声。陈馀听他指挥,用他计策,很没面子。再加上,陈馀在战国时期已经有很响亮的名声,还是秦始皇点名的通缉要犯。

反秦斗争,他辅佐武臣称王,助公子歇重建赵国。巨鹿之战,催促项羽进兵,鏖战王离,逼降章邯。又从齐国借兵击败张耳,复兴赵国,成为反对项羽分封诸侯的第二个人。

陈馀战功显赫,有非常丰富的作战经验,还精通兵法。他本人又崇尚儒家思想,仗着人多势众,说了一句话:义兵不用诈谋奇计。

陈馀为了表明自己精通兵法,说了这样一段话:

兵法上讲,十倍于敌人的兵力就包围它,一倍于敌人的兵力就与之交战。韩信虽号称数万人,其实不过数千人,千里迢迢来奔袭我们,士兵早已疲惫之极,我们却避而不击,若更强大的敌人前来,我们将如何对付?诸侯一定会认为我们胆怯,会轻易攻打我们。

陈馀否决李左车提交的作战方案,实行自己制定的作战策略:集中优势兵力,正面迎战。

接下来,看一下韩信作战部署。

战事未开,韩信干了一件事:间谍战。

韩信通过间谍,刺探出敌军战略部署。这个间谍是谁,没有留下他的名字。但,这个人绝对是陈馀身边高层将领,且能够直接探听到第一手作战计划。

韩信得知,陈馀自大,没有采纳李左车战略意见。所以,他率军翻山越岭,走了一条很长的沟深狭谷。若,赵军在这里布下一支奇兵,韩信举步维艰。

韩信走出峡谷,来到两条河流交汇之地,在距离井陉口三十公里处安营扎寨。

趁着夜色,韩信做了两个战略部署。

1.挑选两千名轻骑。

这两千骑兵的任务是手持汉旗,走小道,迂回赵军侧翼,占据高地,观察赵军情况。趁着赵军倾巢而出,袭占赵军大本营,切断归路。拔掉赵军旗帜,换上汉军旗帜。

2.背水列阵。

韩信率领两万人,趁着夜色在绵蔓水东岸,背水列阵。他这样做是为了达到一个效果:告诉赵军主将,他不会用兵,进而迷惑赵军,助其轻敌。

随后,韩信选择一个决战时间:晨曦微露。

陈馀见韩信布阵,第一个反应:韩信置兵与死地,不会用兵。

毕竟,兵法上是这样说的,‘右倍山陵,前左水泽’。韩信之举,反其道而行。

接着,韩信使劲伪装自己,就是为了达到一个效果:让外界知道,他不会用兵。

准备就绪,一场大仗即将来临。来看看,韩信这个军事天才,个人的出色表演。

韩信亲率仪仗鼓号,与赵军交战。一打就败,为了演技逼真,他特意留下惨败的迹象:扔掉旗鼓仪仗。

无论在古代,还是在现代。对于将帅而言,帅旗象征着至高无上的荣耀,是要用生命来守护。旗在,人在。旗丢,人亡。

对于交战双方,能够缴获对方将旗、战鼓,这都是大功一件,会得到重赏。

韩信丢掉将旗,向后方逃跑。他也将逃跑发挥得淋漓尽致。毕竟,逃跑是一门极高学问。你跑,要让别人知道,是真的跑。否则,你跑,别人不上当,就不会追。

如何让对方知道,你是逃跑,而不是战略撤退,这很关键。

韩信表演相当到位,对溃败逃跑,有足够深研究。他做出很多迷惑性动作。不仅丢盔弃甲,还丢掉旗鼓仪仗。

由于韩信表演相当到位,陈馀见状,认定是溃败。随后,陈馀下达一个命令:全军追杀汉军,一鼓作气,将他们赶到河中喂鱼。

然而,出现了一个现象。赵军将士,为了争夺旗鼓仪仗,阵型大乱。陈馀也不知道,他所看到。正是,韩信故意演出来给他看。韩信做这么多假动作,就是为了达到这个目的。

韩信退到绵蔓水岸边,没有退路,他要做一件事:如何阻止溃败之势蔓延。

撤退,政令没有及时传达给三军,真的会出现溃败。尤其是战败时,只顾着逃命,谁会去听主将下达的命令。

韩信不愧是杰出的将领,不仅装出溃败迹象,还在最短时间内,扼制溃败,守住阵型。

然后,韩信开始反击。

韩信是这样做的,分了几步走:

1.正面与赵军搏杀。

韩信退到河水边,再无退路。这就会有两种选择:要么,跳入河中,主动喂鱼。要么,提高战斗力,与敌拼杀。

汉军选择了后者。

这也是韩信,留下的一句话:置之死地而后生。

汉军将士看到前有强敌,后有水阻,无路可退。所以,人人死战,个个拚命,赵军凶猛的攻势就这样被抑制住。

韩信利用将士求生存的心里,开始正面阻截赵军攻势。他告诉全体将士一个道理:此战不胜,就是死。

2.二千骑兵,突袭赵营,拔下赵军旗帜,换上汉军旗帜,切断归路。

韩信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营造出汉军大胜的假象,扰乱赵军士气。进而,一举破赵。

陈馀正面击不溃韩信摆下‘背水阵’,又被赵军切断退路,赵营失陷,还有军中旗帜变成汉军。

陈馀看到这些现象,得出一个结论:赵王歇及朝臣被俘,他输了。

赵军见状,士气大乱,顿时,纷纷逃命。追击战,演变成被追击。一旦军心乱了,就很难成事。

陈馀连杀数人,亲自督战,也不能震慑将士逃命,扭转局势。

韩信趁着这个机会,全力反攻。就这样,韩信以少胜多、出奇制胜、一举攻破赵军,扭转战场局势。

陈馀逃到泜水岸边,无路可逃,又被汉军追上。大量赵军,被水淹死,不计其数。

韩信背水一战,一举歼灭赵军主力,斩杀陈馀,擒杀赵王歇。

强大的赵国,就这样被韩信平定。

接下来,他又会将进攻的新目标,对准哪国诸侯。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