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西汉那些事儿:草根皇帝刘邦 > 第一百章 三足鼎立:蒯通说韩信

韩信能够平定齐国,取得巨大的战功。他要感谢一个人,就是蒯通。

若非蒯通献出乱齐计策,韩信也不会踏出伐齐第一步。其实,人生不难,难就难在,没有人站出来,让你踏出第一步。

蒯通活跃在历史舞台上的时间早,陈胜吴广起义时,他也参加,取得了骄傲的成绩:助武臣平定燕赵,千里之地。

他用的方法很简单:传檄千里。

也可以说,秦末汉初,纵横这个职业,蒯通是第一个登场。随后,张良、范增、郦食其、陆贾、随何、陈平、武涉等,这些人物相继出场。进而,给秦末汉初,带来了精彩的故事。

武涉劝说韩信,观点鲜明,又十分正确,但,没有切中要害。他忽略了韩信对项羽的讨厌程度,对刘邦的忠心不二。所以,这次出使,他没有完成项羽交给他的任务。

武涉走后,蒯通也觉得韩信之功,足以自立为王,三足鼎立。蒯通有个优势,韩信知道他的本领:乱齐之策。

所以,蒯通利用这个优势,站出来,决定用奇计打动韩信。

蒯通知道,用常规的方法,很难说动韩信。所以,他要利用玄学:看相。

简单说,蒯通要以天命为说辞,力劝韩信,自立为齐王。蒯通以看相为由,劝韩信自立。犹如,后世喜欢拿祥瑞造势。

蒯通先表达了这样的观点,用三种方式看一个人的命格:骨骼、五官、决断。

骨骼,可以看出一个人的高贵贫贱。脸,可以看出一个人素养。决断,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办事能力。

每个人都好奇自己的命运,也想知道自己是什么命格。

韩信也不例外,他虽战功显赫,足以裂土封王。但,他很想知道自己的命格。

这种事属于天机,不可泄露,更不能让第三者知道。蒯通以看面相为由,让其他人离开,做韩信的思想工作。

众人走后,蒯通直接奔入主题,说了一句吸引韩信注意力的话:你的面相能封侯,背相贵不可言。

韩信听到这句话,下意识说了三个字:为什么?

蒯通成功挑起了韩信的好奇心,开始了精彩的个人表演,他先表达了一个观点:天下人为什么反秦?

那是因为天下人遭受秦的暴政,苦不堪言,群起激愤。

又摆出了另外一个观点,目前的现状是什么?

楚汉相争,使天下无辜的百姓遭受战乱,父子尸骨暴露在荒郊野外,数不胜数。

接着,蒯通话锋一转,说了目前的形势:汉军困在京、索之间,被阻于成皋以西的山岳地带不能再前进,已经三年了。

跟着,又说了刘邦个人能力不行:伐楚,既无尺寸之功,还不能自救。

刘邦做的最多两件事:逃跑、夺兵权。

刘邦不能东进,项羽不能西进,战事陷入僵持。没人能够平息这场,天下战乱。

蒯通顿了一下,重点来了,那就是韩信的重要性:刘项取胜的关键,在于韩信。

然后,他献上了一个计策:让刘项并存,三足鼎立。

蒯通为了让自己的观点,能够被韩信采纳。他又说了这样的话:韩信军功显赫,又占据齐国,迫使燕、赵屈服。刘邦想打,联项伐刘。项羽想打,联刘攻项。

韩信用正确的口号:呼吁和平,停止战争,顺从百姓心愿,就会得到百姓拥护。

到那时,韩信振臂一呼,天下云集响应,诸侯莫敢不从。

蒯通又说了让韩信做大做强的方式:以分封削弱强大诸侯,被分封诸侯就会听令于齐。

韩信稳守齐国故有的疆土,据胶河、泗水流域,用恩德感召诸侯,天下的君王就会相继前来朝拜齐国。

韩信就成为新时代的霸主,主宰天下。

为了让韩信重视自己提出的策略,蒯通加强语气,说了流传后世的经典句子:天与弗取,反受其咎;时至不行,反受其殃。

蒯通说了自己想要说的话。他的观点和武涉相同,刘项并存,三分天下。但,蒯通的观点更鲜明,细节更具体。

他提出了如何去做?怎样去做?

他给韩信规划好了盛世蓝图。

这番豪情壮语,有想法的人听了都会去做。

三国时期,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正是听了隆中对,才有后来的曹魏、刘汉、孙吴三足鼎立。

然,韩信听了,心情很平静,说了这样的话,汇集起来,就四个字:知遇之恩。

韩信未遇到刘邦前,生活很糟糕。

他母死,没钱安葬。去南昌亭长哪里蹭饭,被别人嫌弃。受漂母接济,被人看不起。遭受胯下之辱,被世人嘲笑懦弱。去项氏,不被重视。

遇到刘邦后,他的人生才得到改变。

是刘邦,先封他为治栗都尉,后又封他为汉大将军,给他提供了名将舞台。

是刘邦,让他衣食无忧,人前显赫。

也是刘邦,让他有了显赫军功,攻灭多国诸侯。

刘邦改变了韩信一生,让他拥有一切。所以,韩信做了一个决定:效忠刘邦,绝不叛汉。

他要替刘邦解决忧患,征战天下,做一个忠臣,绝不做背信弃义的叛臣,乱臣。

如今,刘邦封他为齐王。他还有什么不满足呢?

蒯通见韩信不愿意采纳他的计策,又见韩信太感情用事,说了这样一句话:足下自以为善汉王,欲建万世之业,这是错误的。

为了证明这句话说得正确,他先列举两个人物:陈馀与张耳。

他们是魏国人,也是有名的贤者,一起落难,被秦通缉,还有一起打天下的经历(助武臣定燕赵,自立为赵王;助赵王歇复国)。

他们的经历,被人称为刎颈之交。

後争张黡、陈泽之事,二人相怨。

陈馀向齐国借兵,攻打张耳。

张耳背叛项羽(分封张耳为常山王),奉项婴头而窜,逃归於汉王。

陈馀响应刘邦伐楚,提的条件:要张耳人头。

张耳东进杀陈馀泜水之南,头足异处,卒为天下笑。当然,这件事也是韩信帮了很大忙。毕竟,那场背水一战,太经典啦!

蒯通又列举了三个历史人物:越王勾践、文种和范蠡。

用这三人最后的结局,表达了一个观点: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蒯通又说了这样的话:以交友言之,则不如张耳与成安君者也;以忠信言之,则不过大夫文种、范蠡之於勾践也。

进而得出一个结论:你忠心刘邦,他也不会善待你。

蒯通又拿韩信灭五国,建立军功说事,又说了这样一段话:

今足下戴震主之威,挟不赏之功,归楚,楚人不信;归汉,汉人震恐。足下欲持是安归乎?夫势在人臣之位而有震主之威,名高天下,窃为足下危之。

简单说,韩信功高震主。无论是刘邦,还是项羽,都对韩信不放心。韩信要自保,最好的方式就是让刘项并存,他据齐自立,实现三足鼎立。

蒯通论述很精彩,观点很清晰,分析问题也很严谨,甚至用了古今说法。他就只有一个目的,做通韩信思想工作,三足鼎立。

然,韩信听了是这样的反应,说了这样一句话:你别说了,我考虑一下。

蒯通没有得到韩信明确答复,过了几天,又来做他的思想工作。

他说了很长一段话,归结起来,就是一句话:付出行动,时机稍纵即逝。

其中,留下了几句经典的话:

比如,你想成为怎样地人?

随厮养之役者,失万乘之权;守儋石之禄者,阙卿相之位。

又比如,聪明人会怎么做事?

知者决之断也,疑者事之害也,审豪氂之小计,遗天下之大数,智诚知之,决弗敢行者,百事之祸也。

还引用了很多话语,比如:猛虎之犹豫,不若蜂虿之致螫;骐骥之跼躅,不如驽马之安步;孟贲之狐疑,不如庸夫之必至也;虽有舜禹之智,吟而不言,不如瘖聋之指麾也。

蒯通说了这么多,心想韩信是聪明人,应该听得进去。然,他很失望,相当失望。

第一次蒯通做思想工作,韩信在犹豫,没有明确答复,也没有明确拒绝。然,第二次蒯通做思想工作,韩信做出了明确答复,表明态度:不会叛汉。

韩信中间的转变,说明这段期间,发生了一些事,最终让韩信下定决心,不会做出叛汉的事情。

也许,是某个人出场,对韩信说了什么。(有可能是张良的到来)

或许,刘邦封韩信为齐王,打消了他自立门户的念想。

又或许,是刘邦做了什么事,让韩信认为他是可靠的人。再加上,韩信军功显赫,刘邦不敢拿他怎么样。

无论是武涉之言,还是蒯通之语,他们做的都是一件事:为韩信谋出路,三分天下,鼎足而立。

然,当事人韩信,拒绝了这个提议。

对于,韩信拒绝三足鼎立,大部分人的观点都说他忠于刘邦。但,我个人认为,还有一个现实的因素。

韩信之所以能够定齐,取得成功,有个重要的因素,他的身份得到汉王刘邦的官方认可。如果韩信叛汉,跟随他伐齐的那些人,又会有什么反应?

曹参平定济北郡、灌婴平定胶东郡,还有傅宽(伐齐有功被封为阳陵侯,食邑二千六百户,担任齐国右丞相。韩信南下伐楚,他负责屯兵驻守防备田横作乱。),以及跟随刘邦打天下的汉军将领,他们会跟着韩信叛汉?

韩信没有采纳三足鼎立,有两个原因:

自身原因,是不想叛汉。

现实原因,是不能叛汉。

随着,韩信平定齐国,又表明不会叛汉。

北方诸侯国,都被平定,加入刘邦阵营。韩信占据齐国,出兵南下。刘邦在成皋,阻挡项羽西进。彭越在梁地站稳脚跟,切断楚国粮道。英布在九江折腾,围堵项羽。

面对不利局势,项羽又会如何摆脱困境。他还能逆转形式,走向人生巅峰?

项羽,属于你的西楚霸王时代,真的不过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