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西汉那些事儿:草根皇帝刘邦 > 第一百零二章 追击项羽:阳夏、固陵之战

鸿沟是一条古运河,它比京杭大运河修建还要早。在战国时代,魏国第三代君主魏惠王将国都安邑迁到大梁。

为了更好的应对中原战事,以及防范楚国北上。魏惠王干了一件事:修建了一条人工运河。

这条人工运河,就是鸿沟。

鸿沟把黄河与淮河之间主要河道连接起来,构成鸿沟水系,组成一道发达的水上交通运输线路。其中有两条河很重要,一条是颖水(纵向),另一条是睢水(横向)。

北抵达黄河,南抵达淮河。荥阳-大梁-陈等地,链接在了一起。

按理说,项羽占据荥阳等地,应该以汜水为分界线。但,最终选择了以鸿沟。

这种现象,给人两个反应:

1.项羽吃亏了。

2.项羽急于议和。

项羽是一位骄傲的人,吃亏的事,他才不干。

楚汉不以汜水为界,而是以鸿沟为分界线。这是因为项羽有个前提条件:刘邦部将,要撤出楚国。

毕竟,鲁地、梁地、彭城四周、淮河都有汉军势力。也可说,是个交易,平等的协议。项羽以鸿沟为界,刘邦部将撤军,恢复到战前水平。项羽也想用契约精神,束缚刘邦,为他东山再起争取时间。

汉四年十月,刘邦和项羽派出使者,筑高台,签订盟约,举行议和仪式。鸿沟以东归楚,鸿沟以西归汉。仪式完毕,楚汉撤军罢战。项羽往东撤军,刘邦往西撤军。

项羽是最后一个诸侯贵族,继承了贵族精神,签订盟约,说撤就撤。这里出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项羽撤退的路线很奇怪?

他没有选择向东,走一条直线,回到彭城。而是选择南下,抵达固陵,绕了一个大圈。

其实,这个现象很好解释。

项羽选择向南,是因为他知道目前的处境,十分不利。东边有彭越、韩信、灌婴、靳歙等汉将人,他往东走,刘邦后面追,就会陷入腹背受敌的困境。

简单说,项羽对刘邦不信任。所以,选择了一条安全的道路,故而选择南下,绕道而行。或者说,项羽议和之前,以前在思考一个问题:战略性撤退。

刘邦也想撤军,但,有两个人站出来,表达了一个观点:不能撤。

一个人叫张良,另一个人叫陈平。

这两个人反问刘邦:项羽为什么会议和?

刘邦拿第一次议和做对比,得出一个结论:项羽支持不住了。

张良、陈平说了一段话:汉已据天下大半,诸侯又都归附于汉。楚军已兵疲粮尽,这正是上天亡楚之时。不如索性趁此机会把它消灭。

他们还说了不消灭项羽会有什么后果:养虎为患。

如果现在放走项羽而不打他,这就是所谓的‘养虎给自己留下祸患’。

那么,刘邦会怎么做呢?

先来看一下,目前的国际环境,以及发展局势。

项羽分封十八路诸侯所剩无几,除了临江国不是他敌人外,其他诸侯对他都是虎视眈眈。

刘邦占领秦国故地以及赵、魏部分疆土。张耳占据赵地和代地。韩王信占领韩地。彭越占据梁地。韩信占据齐地。臧涂占据燕地。

黄河南北的诸侯,都支持刘邦。尤其是韩王信、赵王张耳、建成侯彭越、齐王韩信,这四位都是刘邦分封,也对刘邦伟大的帝王霸业,全力支持。

臧涂虽是项羽分封,但迫于北方诸侯强大的压力,选择臣服刘邦。不仅如此,项羽大后方也有汉军活动。如鲁地、彭城一带、淮河等地。

刘邦在南边又得到衡山王吴芮支持,九江王英布又在伐楚收复固有疆土。

临江王共敖在汉三年(公元前204年)七月去世。其子共尉,继承王爵。这个年轻人,选择支持项羽,却没有出兵。

也可以说,目前的局势,楚汉两国是超级强国,其他诸侯也是强国。诸侯强国都支持汉,刘邦是巨无霸的存在。

能够动摇刘邦地位的人,只有项羽。趁着项羽气势衰弱,战场形势不妙。刘邦又怎会错过,消灭掉威胁他地位的人(诸侯)。

鸿沟议和是刘邦战略一部分,这战略核心就是解救人质,让汉军上下痛击项羽,没有后顾之忧。

项羽释放人质,刘邦就会实行下一步战略:灭掉项羽。

只不过鸿沟议和,是刘邦主导,刚签下和平停战协议,字迹未干就背信弃义,舆论上会有很强的压力。

这就像赵孝成王时期,长平之战被秦坑杀了四十五万降卒,邯郸保卫战又雪上加霜。燕王喜派栗腹去给赵孝成王祝生,又趁着战国壮年尽殁,不顾大臣反对,在盟约字迹未干伐赵。

结果:被赵国打了一个漂亮反击战,国都被围。

具体细节,以及出战名将,燕赵如何善后,请看《战国风云人物君王篇之赵孝成王篇》

打仗,需要名义。尤其是正义的理由,更能得到光大人民支持。

张良、陈平站出来,主动替刘邦解决这个问题。

刘邦顺势就可以说:

我,不想打。

是,你们让我打。

你们看见了,不是我背信弃义。

刘邦嘴上这样说,却做了一个决定:那就打吧!

刘邦做了想做的事,却让张良、陈平替他承担起背信弃义的骂名。刘邦心里是这样想的:你们这些人真懂我。

用现在话说,刘邦能演,真会演。

刘邦心里想打,嘴上说不能打,还表现出很为难的样子。

亡秦后,项羽负约,将刘邦分封到巴蜀。那时起,刘邦和项羽就成为敌人。一旦开战,刘邦就揍项羽,往死里揍。所以,刘邦趁着项羽平定齐国,率军东进,直接攻破彭城。

只可惜,项羽太能打,打了一场漂亮的反击战。

如今,刘帮和项羽两人打了三年。现在,好不容易有机会灭掉项羽,还没有后顾之忧,又怎会错失良机。

于是,追击项羽的战略开始了,刘邦亲自领军追。

项羽先跑,刘邦后追。刘邦在阳夏追上项羽,并发生了第一交战。这次交战被称为阳夏之战。

项羽是贵族,尊重契约精神。他说撤,就撤。项羽深知刘邦不可信,但,没想到刘邦来得这么快。

这一次,刘邦大胜。

史料记载:汉五年(公元前203年)十月汉军击败楚军取得阳夏。

其中一个人表现很优秀,他就是很久没露脸的樊哙。

彭城大战,刘邦惨败。樊哙转战四方后,有了一个任务:驻军广武。

追击项羽,樊哙又怎能错过。

樊哙再次出现在名将舞台,取得了骄傲的成绩:虏楚周将军卒四千人。

这个数字,说明项羽败得很惨。加上阵亡、伤亡、败逃等数字,项羽遭受损失更大。

项羽也是有脾气的人,输了,就要扳回一局。

如果他只是选择逃跑,刘邦会一直追,助长汉军士气,灭掉自己威风。稍微不注意,就会全面溃败。

要想不被追,就要痛打追的人。

项羽停下来,不跑了。他要告诉刘邦,你敢来,我就敢战。

我,项羽,不怕刘邦。

项羽也告诉楚军,我,项羽是不败的战神,跟着我,就能回家。

于是,楚汉追击,第二场战争发生了:固陵之战。

汉五年十月,刘邦和项羽第二次交战:固陵。

这一次,刘邦输得很惨。

刘邦打不赢,做了三个举动:

1.楚击汉军,大破之。汉王复入壁,深堑而守之。(高祖本纪)

2.号召部将驰援,共同击楚。

3.破坏项羽南方地区,策反楚将周殷,进而实行一个大战略:以固陵为核心,包围项羽。

项羽击败刘邦,却没有彻底将其击垮。战事,再一次陷入僵持。

这场追击战,第一次阳夏之战,刘邦赢了。

第二次固陵之战,项羽赢了。

打了两仗,刘项各赢一仗。刘邦打不赢,就不主动出击,他要拖住项羽,等待援军到来。并以固陵为核心,围困项羽,一战而灭之。

项羽,你赢了,别高兴太早。

我,刘邦,不会认输。

这一次,我绝不会给你东山再起的机会。

那么,谁的到来,将会为刘邦打开局面。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