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西汉那些事儿:草根皇帝刘邦 > 第一百四十七章 拜将封君

陈豨叛汉,赵国、代国诸多城邑先后沦陷。这个消息传到刘邦哪里,第一反应:陈豨不可能叛汉。

《高祖本纪》有这样的记载。

刘邦之所以要陈豨守代,是因为信得过,他说了三句话:

1.豨尝为吾使,甚有信。

2.代地吾所急也,故封豨为列侯,以相国守代。

3.今乃与王黄等劫掠代地!

北疆与匈奴接壤,是个重灾区,也是捍卫汉家江山的屏障。刘邦信得过陈豨,才将代,这个地方交给他。

他,怎么会与其他反汉的人联盟,劫持代国。

尽管,刘邦不相信陈豨会反汉。但,事实摆在眼前,代地被陈豨控制,且自立为代王。面对不争的事实,刘邦也想明白了一件事:没有人值得他托付,更没有人为他守汉家天下。

面对代、赵强大的反刘联盟,刘邦立马做出应急方案。

刘邦做了三件事:

1.亲征平叛。

2.号召诸侯王参加平叛。

3.赦免代、赵被牵连的官吏和百姓无罪。

刘邦从反秦-灭楚-称帝-平叛,征战十年。刘邦是从战场走出来的人,杀伐果断,也知一个道理兵贵神速。

趁着反汉联盟,还没有在代国站稳脚跟,强化根基,要及时出击,以免他们做大做强。

刘邦亲征平叛,被一个人阻拦:周绁。

来看一下周绁的个人信息。

诸侯反秦时,他以舍人的身份加入刘邦阵营。

楚汉争霸时,回定三秦,他有个身份:护卫参乘。

因为战功赫赫,誓死不渝追随刘邦,被封为池阳县君。及至刘邦称帝,他也因功被封为信武侯,食邑三千三百户。

陈豨叛乱,刘邦打算亲征,周绁站出来,流泪劝阻,说了这样一句话:秦朝一统天下以后,再没有皇帝亲征,如今皇上总是亲征,是因为无人可用?

他的话,说中了刘邦的心思。

他也不想去,可,大汉真的无将可用。

为了表彰周绁这种爱惜自己的行为,刘邦给了一个特权:破例恩准他进入殿门不必碎步快走,杀人可以不定死罪。

同时,刘邦还厚赏了他,封他为蒯成侯。及至,汉文帝五年,他才去世。

汉十年九月,刘邦亲自率军东征,前去讨伐陈豨。大汉威武,战事进展超出刘邦想象,是相当顺利。

刘邦来到前赵氏国都邯郸,总算松了一口气,说了一句话:陈豨不成气候。

刘邦之所以说这样的话,是因为他看到一个现象:狶不南据邯郸而阻漳水。

毕竟,嬴姓赵氏以邯郸为国都,利用漳水之险,曾抵挡住强魏、暴秦的强烈攻势,历经一百多年。

秦始皇去世,天下诸侯反秦。

赵王武臣、李良等人都以邯郸为都,参加抗秦。

章邯东出,征战诸侯,逼得李良不战而降,献出邯郸。章邯为了磨灭赵地抵抗大秦,做了一件事:摧毁邯郸城郭,迁移百姓。

邯郸不在是都城,却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战略要地:北通代、燕,东连齐,南抵魏、楚。

陈豨占据邯郸,颁布措施,凝聚赵地百姓反汉,利用漳水之险,振臂一呼,其他几位异性诸侯王的势力将会连成一片。

可,陈豨没这样做,反而洗劫赵国,在代国自立为王。

刘邦坐镇邯郸,召集部将,商讨如何平定陈豨叛乱。

周昌站出来献上一个计策:杀鸡儆猴。

周昌是这样说的:常山二十五城,丢了二十城,请诛守、尉。

刘邦不认可这个方案,反问了一句:守、尉反乎?

周昌据实回答:没有。

刘邦听到这个答案,为了团结一致,共同平叛,又说了这句话:他们是能力不够,不是罪。

这句话也透露了另外一层意思,他们没有参加反叛,我诛杀他们,岂不是给自己增加敌人。同时,也说明了,在大事面前,刘邦善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接着,刘邦遇到了一个难题:诸侯援军迟迟没来,他手中能够立马投入作战的将领严重不足。

刘邦向天下诸侯王征兵,并要求他们前来一起平定叛乱。

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淮阴侯韩信称病不前往。但,这三个人称病,考虑的问题不同。

淮阴侯韩信是气愤刘邦剥夺了他的爵位,故意装病。

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是担心前往被刘邦扣押,但,为了不撕破脸面,还是派了人去参加,敷衍了事。

长沙王吴臣学其父吴芮(公元前202年去世),做一个恭顺又低调的诸侯王。

燕王卢绾响应,却是雷声大雨点小。

异性诸侯王都没有来,也没派精兵良将前来。为了解决兵寡将少的这个现象,刘邦做了一个决定:就地选将。

这个选将的任务,刘邦交给了周昌。

周昌办事给力,很快在邯郸选出了四名能够作战的将领。

这四个人是谁,史料没有记载。

按照剧情发展,周昌选出了四个能够作战的将领。刘邦应该会很高兴,先表彰周昌办事给力,又礼贤下士,凝聚赵地人心。

可,剧情出现了反转。

刘邦见到四人第一句话是这样说的:竖子能为将乎?

这四人本以为大汉皇帝会重用他们,怎么剧情逆转,却被大骂一顿。

刘邦是皇帝,想骂谁,就骂谁。四个人听后,做出了第一个反应:四人惭,皆伏地。

这个反应,有两种说法。

1.四人很谦虚,有良好的自我认识。他们能力不足,的确不适合为将。

2.这四人敢怒不敢言,不想跟刘邦干。

剧情,又一次反正反转,刘邦又做了一个决定:封各千户,以为将。

刘邦这番操作,不仅令四人表示看不懂。也令身边的功臣、近臣,提出了反对意见。

近臣反问了一句话:跟随陛下进兵蜀、汉,征讨楚王功臣的人都没有全部封赏。今天封他们,凭的什么功劳?

言下之意,我们都没有封,凭什么封他们。

来看一段记载,就知道刘邦封这四个人为千户,令身边的部将不满的原因。

《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记载了一个人:周信侯周定。

这个人有个身份:丰沛嫡系。

他以舍人从沛,以郎中入汉,为周信侯,定三秦,迁为郎中骑将。破籍东城,侯,千户。

还有很多人有功未能封侯,封侯未能封食邑。

这些人反对,一是对刘邦赏罚不明,提出质疑。

二是提醒刘邦不要忘了他们的功劳。

刘邦面对近臣的反对声,说了这样一句话:这不是你们能够知道。

对于,刘邦出现强烈的反差有以下说法:

1.权术的运用:恩威并施。

2.震慑赵地别有用心的人。

3.无人可用。

为了安抚部将不满的情绪,刘邦又说了这样一句话:陈郗造反,赵国、代国一带都被他占有。吾以羽檄征天下兵,未有至者,今计唯独邯郸中兵耳。吾何爱四千户,不以慰赵子弟!

刘邦说了自己遭遇的难题,希望部将理解。间接解释了,他为什么封四人,不封他们。

这些人知道事态紧急,也能够理解,说了一个字:善。

刘邦也向参加平叛的人,宣示了一个态度。

跟着我平叛,建立大功者,王侯将相,指日可待。

刘邦抵达邯郸,根据自身无援军的情况,先封赏四个人为千户,拜为将军。

接着,刘邦又做了一件事:封乐叔为华成君。

刘邦问了一句:乐毅有后乎?

朝臣找到一个人,是乐毅的孙子,叫乐叔。

刘邦封之乐乡,号华成君。

这里有个问题:刘邦为什么要封乐叔。

有两种观点:

1.是因为乐毅在战国历史名将舞台上有很强的影响力。

这就衍生出另外一个问题:乐毅在战国历史舞台上,有名气。

可,战国四大名将中赵国有两位:廉颇、李牧。

廉颇和李牧时代,刘邦是亲身经历。也目睹了这两位名将的一生。再加上,这两位是赵地名将,影响力更大。

刘邦为什么不封他们的后裔呢?

2.乐氏一族有很强的现实影响力。

据史料记载,汉九年,齐相曹参把在齐国有影响力的人,做了一份工作计划,上报给刘邦。

其中,有两个人影响力最大。

一个叫乐巨公,另一个叫盖公。

乐巨公有个特长,善修黄老学说,显闻于齐,被称贤师。

还有一个好徒弟:盖公。

盖公也有个特长,学问渊博。尤其是在高密、胶西一带很有名声。

曹参亲自去听学,并奉为老师。

因为曹参上报齐国有影响力的人,刘邦知道了乐氏一族的影响力,也知道了乐毅。

刘邦以寻找乐毅后代子孙为由,借机拉拢乐氏一族。

也可以这样理解,刘邦封乐叔不是因为乐毅的历史作用,而是因为乐巨公的现实影响力。

至于,这两个观点,哪一个更正确,不好说。但,乐叔是沾了祖辈、父辈的光。乐氏再次登上历史舞台,荣耀后世。

乐氏是一个了不起的名家世家。

战国初期,出了一个跨国远征灭国名将:乐羊。

战国中期,赵武灵王时代,出了一个乐池。还出了一个以弱燕胜强齐的名将:乐毅。

在战国后期,还出现了一个名将:乐乘。

乐氏,一直活跃在名将舞台,贯穿整个战国。

封了乐毅后裔乐叔,刘邦问了有关陈豨部将的情况。

刘邦得到一个很重要的信息,陈豨部将多是商人出身。

既然是商人,就用两个缺点。

1.野心不大,战斗力不强。

秦末汉初,有野心,有战斗力的人,就会加入群雄逐鹿,登上历史舞台,封侯拜想。

2.有个致命的缺点:唯利是图。

刘邦根据商贾这个身份,制定了一个策略:利诱。

商贾重利轻义,做什么会考虑如何让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他们跟随陈豨反叛,是为了趁乱世分一杯。

现在,大汉皇帝亲自来平叛。跟随混,一目了然。

刘邦拿了许多黄金去引诱陈豨的部将,得到了一个效果:很多人不战,选择投降。

刘邦战略部署完毕,朝叛军发动进攻。

我的天下,不允许任何人来动摇。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