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西汉那些事儿:草根皇帝刘邦 > 第三十九章 刘邦和项羽再次合作

东阿一战,章邯败了。濮阳再战,章邯还是惨败!连败两阵,章邯据守濮阳,不再出战。

此时,项梁声名响彻齐楚大地。

是他,终结了,章邯不败的神话。

是他,推动了反秦事业,进一步发展。

项梁犹如诸侯联军首领,号召诸侯共同西进亡秦。‘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这八个字将会在他这里成为现实。

然,想象很美好,现实很残酷。

盟友齐军,东阿之战刚打完。田荣率军归国平叛,一去,却不见回来的身影。

燕王韩广选择默默无闻,中原反秦,与他无关。他要关起门来当王。毕竟,先有陈胜,再有景驹,现在又有项梁拥护的楚怀王。战火,烧不到燕国。

赵国刚经历权力变更,赵王武臣被杀,赵氏王室后裔公子歇,被拥为赵王。赵国一团乱,哪里有空反秦。

这里来说说赵王武臣从贫民,走向人生巅峰,又落得被杀的悲剧。人生的大起大落,也不过如此。

陈胜大泽乡起义,攻下了陈(白起南下伐楚,楚顷襄王迁都陈,是楚国旧都),分兵攻打诸侯各地,点燃星星之火。武臣是陈胜故友,又是起义元勋。陈胜给了他三千兵马,北上攻略赵地秦军。

武臣打得不错,口号喊得给力,很快收复赵国故地。

陈胜在陈地自立为王,号张楚。武臣身边的人,劝他称王。其中,张耳、陈馀这两位劝得最厉害。

武臣以家属在陈地为由,为了避免称王连累妻儿老小,拒绝自立为王。其实,武臣内心是想当王的,只是假装不想当。当身边的人都劝,他忍不住了,委屈地说:好吧!顺从你们的意思。

我不想当王,都是你们逼的。

因为是在赵地,武臣被称为赵王,定都邯郸。

武臣称王,陈胜很生气。但,只能生气,也没有实质性的东西。陈胜想杀了武臣家属,在蔡赐等人的劝说下,改变了这个想法。毕竟,武臣选择称王,就选择抛弃妻儿。杀了他们,还让武臣没有后顾之忧,结怨赵国。

陈胜不会做亏本的买卖,不仅送还了武臣妻儿,还封武臣为赵王。武臣这个赵王,得到了张楚政权的官方认证。

武臣让韩广去收服燕地,扩大势力范围。结果,韩广去了燕地,没怎么打,不仅收复燕地,还站稳脚跟。

韩广也做了一件事:我也要称王。

武臣很生气,亲自去打韩广。结果没打赢,还被活捉。

武臣绝对是来搞笑的!很多人都是这样认为。

武臣归国之路,也是相当曲折。好在他运气好,被放了回来。但,他的运气也就到此为止了。接着一个人让他送了性命。这个人就是李良。

武臣称王,也没有封李良官。

攻赵地是他,收常山也是他,平复晋阳还是他。

打,是他的事;封官,没他份。

也许,在武臣看来,你是我的人,只需出力,替我打江山。

这下,李良不干了!

要马儿跑,还不给马儿吃草。我,李良,不是只会跑的马儿。

有句话说得好,人,是有弱点的。你的弱点,就会成为别人攻破心理防线的方式。

秦使先以武力为威胁,再说当前不利于叛乱份子的局势,又以高官厚禄为诱惑。最后抛出一个观点:跟秦混,才是正道。

李良尚在犹豫之时,被一个人冲破了心理防线,做了一个决定:先杀武臣,后率军降秦。

这个人,是个女人。她长得并不倾国倾城,却是最会来事的人。这个女人有个身份,武臣的姐姐。

李良打了胜仗归来,在路上遇到庞大的车马仪仗。李良等人误认为是赵王武臣出游。

李良下意识,主动让开一条道,站在一边,行了最高贵的礼节:伏地通报姓名。

结果,车内的人,不是武臣,而是武臣的姐姐。这个女人喝了酒,又仗着弟弟的势,嘲笑李良几句,也不见他,还让侍从前去打发。

侍从仗势欺人,说了不得体的话,就离开了。

这种情况,不仅李良忍不了,就连他的部下都忍不下去。

李良身边的部将,说了三个句话:

1.天下反秦,有能者当王。

2.武臣地位在他之下,凭什么他能当王,将军也可当王。

3.被朝臣羞辱也就罢了!还被妇人羞辱,我忍不了。

李良彻底怒了,杀了武臣姐姐,再攻破邯郸,杀了武臣。

通过李良和武臣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呢?

小人得志,身边的人,容易猖狂,会桀骜不驯。有时候,送你归西的人,不是比你强大的敌人,而是你自认为比你低贱亲密无间的战友。

武臣死了,李良在邯郸,打不赢陈馀等人。赵氏后裔公子歇在信都被拥立为王。赵国一团乱,是真的没有能力响应项梁的号召。

齐国也是内乱丛生,帮人,也要先解决自己的事。

项梁振臂一呼,没人响应。所以,项梁只能孤军伐秦。追逐章邯,西向伐秦,这件大事。项梁交给了两个人:刘邦和项羽。

这也是刘邦和项羽,继亢父之战、东阿之战,精诚团结的一次亲密合作。

刘邦、项羽合作,攻打的第一个地方:城阳。

两人不仅破了城阳,还干了一件事:屠城。

至于为什么刘项二人会干出这样的事,有两种观点:

1.城阳百姓抵抗激烈,刘项杀红了眼。

2.刘项想以屠城的方式,震慑秦军,以达到不战而降的效果。

刘项二人屠了城阳,又向西追逐,在濮阳之东,与章邯交战。

结果,又打赢了。

章邯虽败,却也不乱,依靠濮阳城坚固,引来一条河水,当护城河。章邯打不赢,就守。

东阿、濮阳两仗,项梁看出了刘邦的潜能,以及麾下战将的能力。他让项羽与刘邦合作,消除秦军外围阵地,扩大战果。项梁这样做,还有两个目的:

1.让项羽跟刘邦培养感情,建立革命友谊,多学习御人之术。

刘邦是一个平民,为什么会有那么多有能力的人誓死不渝追随他。刘邦有过人之处,是个有魅力的人。

2.监督刘邦,避免他做大做强。

项梁意识到刘邦会成为潜在对手。如果是朋友,那还好。如果是敌人,那将会是强大的对手。项梁不能扼杀刘邦在摇篮之中。毕竟,刘邦有资本,还没犯错,是个有用的人。

这也是刘邦和项羽之间,最友好的岁月。谁曾知道,这一刻,刘项并肩作战,激战秦军。一年后后,他们为了争夺天下,不是你死,就是我亡。

刘项拿不下濮阳,就换了一个地方打。这个地方,叫陶邑。它还有一个名字叫定陶。所谓定陶,就是安定之意。

刘项二人,奉项梁命令,南渡济水,攻击那个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定陶。

来看一下,定陶地理位置。

定陶,位于菏、济两水相交之处,也是秦人最早在东部的据点。这座城,秦人在战国后期就开始经营,也把他当做突入中原最重要的据点。因此,城池固若金汤。

刘项合力,也没能攻下定陶,只能率军南下,进攻下一个目标:雍丘。

雍丘,这个地方知名度相当高。它,曾是杞国的国都。杞人在这儿立国1000余年。它流传了一个典故:杞人忧天。

杞人发出‘天问’,却被嘲笑千年。同时,也让这个典故,流传至今。当然,这里还成为了曹操儿子曹植的生命地标。

雍丘,地理位置相当重要。它位于大河之上,西边是陈留,东边是外黄。驻守在雍丘的人,他就是三川郡郡守李由。

李由个人简历相当不错,不仅是李斯的儿子,还是秦始皇的女婿。他也凭借一己之力,在荥阳与吴广死磕,为大秦王朝争取了宝贵时间。这一次,李由好运到头了。雍丘,也成为他最后的归宿。

这一次,李由等来了两个厉害的大人物,未来争夺天下的主角:刘邦(差不多四十九岁)和项羽(差不多二十六)。

李由对手很强,他还面临一个现状:将少兵寡。

当刘邦和项羽率军来攻,李由第一反应:据城而战。

第二个反应:求援。

李由也清楚知道,他没有援军。能救他的人,只有他自己。

荥阳之战,他都挺过来了。雍丘之战,他也能挺过来。李由做了最坏的打算:生是大秦的人,死是大秦的鬼。他要为大秦死战到底,流尽最后一滴血。

由于史料残缺,没有记载雍丘之战详细的情况。比如刘项有多少军力,李由有多少将士。只记载了:时间(秦二世二年八月)和结局(李由战死)。

但,根据太史公写的《史记》,我们能够看到一个现象:李由是一个人在战斗。

李由没有援军,身边的将士,越打越少。攻城的楚军,却是越来越多。其中,有四个人表现很出色,他们是刘邦麾下的战将。

太史公写了他们的战绩:

夏侯婴指挥车兵,作战英勇,大破敌军,被赐为执帛。

周勃率军来援,后来,被楚怀王封为虎贲令。

樊哙斩杀十六级,被赐为上柱间。

曹参取得战果更大,斩杀李由,俘虏军侯一人。后来,被楚怀王封为建成君,爰戚令。

也就是说,李由的命相当苦。不仅没有援军,身边将士也少得可怜。他还要面对刘邦、项羽,这两个大人物,以及曹参、周勃、樊哙、夏侯婴等被记载的将领。当然,项羽身边,不可能没有战将。

面对如此强大的阵营,等待李由只有一个结局:战死。

李由独占群雄,虽死犹荣。他对得起父亲李斯的名声,也没有辜负秦国。有幸为国,死得其所!

雍丘也成为了他的地理坐标。后世,也记住了这位为国战死的男儿!

然,李由之死,引发了秦廷震动。随之而来,是一场更大的暴风雨。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