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西汉那些事儿:草根皇帝刘邦 > 第六十七章 韩信登场

话说,刘邦第一个打进咸阳。按照楚怀王约定,他就是关中王。按照剧本发展,水到渠成。可,刘邦遇到一个年轻人,他就是项羽。

项羽自持功高,擅自修改剧本。项羽不仅用武力攻破函谷关,还逼刘邦主动参加鸿门宴。

此时,刘邦势单力孤,打不赢项羽,只能忍。

刘邦被逼无奈,去参加鸿门宴,结局很完美,过程十分狼狈。

项羽杀子婴,屠戮宗室,火烧咸阳,刘邦不敢发表意见。

项羽负约,逼他让出关中,去巴蜀当王。刘邦忍不了,不想忍了,打算干一件事:攻打项羽。

就在刘邦冲动,做出错误的决定,一个人站了出来,他就是张良。

张良问了刘邦一个现实问题,就打消了他的怒气:你打得过项羽吗?

刘邦知道,他打不赢。

张良告诉他,打不赢就要忍。同时,张良告诉他,对项羽分封不满的人有很多。天下迟早会乱,需要等待时机。同时,张良告诉刘邦,巴蜀并非无用之地。秦得巴蜀,而争天下。

不仅如此,张良还通过项伯这层关系,为刘邦争取到汉中。

项羽听了项伯之言,也想照顾一下刘邦情绪。所以,又给了刘邦一个郡:汉中。

刘邦不叫巴蜀王,因定都汉中南郑,被称之为汉王。

其实,项羽不封,刘邦也能得到这个地方。攻咸阳时,刘邦派骊商已经平定汉中。项羽分封,不过是顺水推舟,送个人情。

就这样,刘邦被分封时,有三个郡:巴、蜀和汉中。

张良做通刘邦思想工作,又得到汉中,选择了忍,接受分封。

公元前206年4月,项羽戏水会盟诸侯。刘邦带领三万兵马,南下入汉中,回到自己封地。

张良和刘邦反秦建立了很深刻的感情,尤其是鸿门宴,进一步巩固了感情。

有句话说得好,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

张良五世相韩,他奋斗的目标是重建韩国。公子成被封韩王,他也要归国。

这一别,不知道何时才能相见。

张良送刘邦入汉中,走了很远的路。临别前,张良给刘邦献了最后一个计策,当做送别礼物:烧毁栈道。

中国南北,有一条地理分界线:秦岭。

秦岭呈东西走向,是汉中与关中一道天然屏障。栈道也是两地通往要道。

张良告诉刘邦烧毁栈道,这样做的好处有两点:

1.防备诸侯入汉中。

2.表明立场:没有进取之心。

刘邦西进亡秦,张良有很大功劳。刘邦采纳了张良的意见,入汉中,做了第一件事:烧毁栈道。

此时,刘邦已经五十一岁。他还能活多久呢!

按照剧情发展,刘邦入汉中,又烧毁栈道。他成为汉中王,将会老死汉中。毕竟,刘邦从一个平民,成为诸侯王。这样的人生,也是充满传奇,不是谁都能有的。

项羽分封十八位诸侯王,只有刘邦出生最低,没有背景。但,也只有刘邦是凭借实力,走到今天这个地步。

去了汉中后,刘邦面临一个问题:将士思归。

很多跟随刘邦入汉中的人不断逃跑。据史料记载,有数十名将领级别的人物,不想入汉中,选择抛弃刘邦。

这个时候出现一个人,告诉刘邦,利用将士思归的心情,从汉中打回关中。

这个人就是韩信,被评选为汉初三将、汉初三杰、兵仙等多种至高荣誉。

就这样,韩信登场啦!

韩信能够登场,要感谢两个人。一个是夏侯婴,另一个是萧何。

这两个人都是跟随刘邦反秦的人物,且最为信任的人,还说得上话。

来看一下韩信个人资料。

生卒:出生未记载,据野史记载,他出生于公元前231年,比项羽小一岁。死于公元前196年。

职业:楚持戢郎、汉大将军、齐王、楚王、淮阴侯。

根据史料记载,韩信是泗水郡淮阴人,出生平民。但,这个人物从小有大志,喜欢读书,尤其是兵书。

他还有一个兴趣爱好:练武。

因为出生在楚地,韩信性格放纵而不拘礼节,敢于蔑视权贵。

韩信前半生过得相当苦。

因为家贫,不能为官,也不懂经商,依靠别人救济渡日。

母亲死了,也没钱办丧事。

他做了一个举动,要为母亲找一快好的坟地。这块坟地要满足两个要求:要高要宽敞,还要四周安置下一万家。

普通人见了,会有一种想法:这家伙温饱都不能解决,还爱做梦。

有眼力劲的人见了,会有这样想法:此人非凡夫俗子,将来必成大器。趁着他还未显山露水发达之前,要主动结交。

这就是普通人和高人在识人领域的区别。

其中有一个人相信,韩信将来会干大事。这个人就是南昌亭长。

韩信没事就去南昌亭长家吃饭,一次,两次还被客气对待。次数多了,就会招人厌。韩信不客气,吃了数个月。用现在话说,这人谁啊!真把别人家当自己家。

韩信这种行为被认为蹭吃蹭喝。

有个人看不惯韩信这种行为,她就是南昌亭长的老婆。

普通妇人,遇到被别人蹭吃蹭喝,这种情况,会恶语不断,甚至会人身攻击。就像刘邦的嫂子,见小叔来蹭饭,故意把锅弄得响亮,还说刘邦不成器,好吃懒做。然,这个妇人是聪明人,她赶走韩信的手段没有用语言羞辱,而是用了另外一种方法,让韩信有自知之明。

她先做好饭,提前先吃。韩信准点来吃饭,却没有准备饭食。

第一次,会被认为是忘记了。

第二次,就会感觉奇怪。

第三次,就会被认为是故意的。

韩信来了几次都没饭吃,他知道,自己蹭饭的行为已经遭到被人嫌弃。

韩信没有检讨自己的行为,反而很生气,做了一个决定:最终离去,不再回来。

妇人虽没说讨厌韩信,但,用行动传达出一个信号:韩信我讨厌你,你快走,别来蹭饭。

用现在地话说:事,可以做绝。但,话不能说绝。

南昌亭长这里不能蹭饭,韩信只能自谋生路。

韩信在城外钓鱼,遇到给他吃饭的人。这个人名字没有被记载,只是被称为漂母(洗衣服的女人)。

韩信习惯蹭饭,一点都不客气。只要到了吃饭时间,就来漂母这里。

这一吃,就是好几十天。

这就留下了一个故事:一饭之恩。

韩信很高兴,对漂母说了这样一段话:他日富贵,吾必有以重报母。

漂母听了这句话,没有感到高兴,反而很生气,说了一句抨击韩信灵魂深处的话:你个大男人,连自己都养不活。我是看你可怜,才给你饭吃,不是为了你报答我。(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

同时,漂母这句话还有另外一层意思,激励韩信上进。一个大男人连吃饭都成问题,就不要做青天白日梦。男人还是要学会接受现实,建功立业之前,先要用双手养活自己。

漂母这句话,让韩信陷入了思考:是啊!他连吃饭都成问题,怎么有勇气说这样的话?

随后,韩信做了一个决定:男儿还是要脸面,他要出去闯荡。他要证明给漂母看,我,韩信,说到做到。

韩信出去闯荡,有一身装扮,一个包裹,背着一把剑。

有个无赖,故意找韩信麻烦,还说了一段自寻死路的话: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

看热闹的人不嫌事大,心想:屠夫这句话是在侮辱韩信人格,是个男儿就要拼命。

这就像水浒传中有个情节:青面兽扬志卖刀,遇到泼皮。那泼皮嘲笑,被一刀送命。

按理说,韩信被人嘲讽,也该学杨志。大丈夫什么都能丢,唯独骨气,不能丢。但,韩信做了有辱大丈夫的事,留下了另外一个故事:胯下之辱。

虽然,不知道韩信面对众人讥讽嘲笑,还坦然从无赖胯下钻过去。那时,韩信心中在想什么,他的心情又是如何。但,绝对不是观众说的那样:韩信怕死,胆怯,懦弱,没骨气,是个废物。

用秦时明月情节,说的那句话:一个人能够在大庭广众坦然面对奇耻大辱,这本身就需要莫大的勇气。

韩信能够从容面对,奇耻大辱,这种人会令人感到害怕。

他心中有着更高的山峰想去攀登,就不会在意脚下的泥沼,才能用最平静的方式去面对一般人难以承受的痛苦。

胯下之辱,一般人看到的是奇耻大辱。有眼光的人看到了韩信,心中藏有大志。当然,在场所有人,都认为韩信胆小、懦弱。只有韩信一人明白,他有更重要的事情去做。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大丈夫要学会能屈能伸。

韩信忍辱负重,终于迎来一个机会:项梁渡淮,西向伐秦。

韩信杖剑从之,居麾下。韩信也没能混出头来。项梁战死,他又跟项羽,有点进步,成为持戟郎。

韩信向项羽进言,不被采纳。项羽心想:这谁啊!敢在我面前指手画脚。

现在的项羽有主角光环笼罩,战将和谋士都有。韩信进言,他是不会当回事。

韩信多次遭冷遇,觉得跟着项羽,也混不出头。鸿门宴时,韩信见刘邦虽然弱小,但,他的小集体很团结,共同渡过难关。尤其是刘邦在第一个进咸阳那些事,让韩信觉得有前途。

于是,项羽分封诸侯,戏地罢兵。韩信做了一个决定:跟随刘邦入汉中。

韩信在项梁、项羽这里,都没有出人头地。他选择离楚投汉,他的人生又会怎么样?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