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天命唯汉 > 第167章 刘盈:橘生淮北则为枳

天命唯汉 第167章 刘盈:橘生淮北则为枳

作者:曹吉利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3-11-14 01:27:03 来源:笔趣阁

食肆。

码头上间或响起几声搬运重物时的嘹亮口号,房间里的刘盈沉默不语。

不仅是刘盈,张不疑也是同样的面无表情。

刘邦左看右看,抹抹嘴大咧咧问道:“啥是行会?说给乃公听听!”

刘盈把脸扭到一边,只当没听见。

于是,作为在场唯二会被那老头随意使唤的张不疑就只能笑脸相迎:

“所谓行会,最早的时候是一些有着相同技能的人彼此抱团取暖,争取在雇主或是商贩那里获得更多利益而形成的组织。”

“比如木工行会、铁匠行会,以及如今代表大汉最先进生产力的皇家科学家协会……”

“皇家科学家协会我不懂,但据说,只是据说,那些手工业行会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墨家隐宗弟子在其中穿针引线,出了不少力!”

“因此那些行会有一套成熟的规矩,而不是乌合之众……”

“嗯,比如行会禁止成员相互竞价销售,防止损害全体利益;再比如行会要求所有成员要力争自己出售产品,最次也要掌握产品价格,以免受商人盘剥……”

毕竟那次大罢工闹得挺大,带头者正是‘宋墨’的魁首盘公,而当时刘盈还是太子,太子幼军的驻扎地正是灞上码头。

花嫂越发瞪大眼睛,满脸我说的都这么清楚了你怎么还问我的神情。

刘邦挠挠头没说话。

刘盈点头:“那好,今后你每四日一休沐调整为每月一休沐,我私人补贴你四百石,给你的俸禄从六百石凑够一千石!”

毕竟食禄六百石只能算是中级官员,大抵相当于后世的厅局级干部,但若是到了千石,就成了高官,至少是个副部级!

这两者之间隔着一道鸿沟,是许多官员终其一生也无法迈过的天堑!

张不疑本来论资排辈,早就能升为千石官员,甚至‘比二千石’这种高官也是轻而易举,但每次刘盈想给张不疑升一升品秩的时候,张良却总是以‘德不配位’、‘扎根基层’之类的话语将刘盈搪塞了回去……

今天算是知道什么是狗仗人势了……刘盈满脸懵逼。

“莫说只是一群卖苦力的工人,如此条件即便是换做是我,我也不闹!”

刘盈满脸疑惑。

“可谁知道行会不是说说而已,他们养有打手,有天堵住渡口,将前去摆渡的男人一顿好打,我家良人闻讯而来,和他们斗了一场,结果被打的整整两个月下不了床……”

阮氏用看白痴的眼神看了看张不疑,没有理会,自顾自说下去。

卢绾愣了一下,瞪大眼睛:“你吼什么?这就是你和长辈说话的态度?”

“我们石碣村人靠水吃水,从前没有行会的时候就靠摆渡过活,日子不算宽裕,却也过得舒心。”

“但行会说不行。”

刘乐用力拍了拍桌子:“臭弟弟你别以为我不懂!有本事你让国家给他千石俸禄!自己给的算什么?难道我家还缺你这四百石粮食?”

刘盈对此无可奈何,张不疑也心知肚明,因此他只是看着刘盈苦笑一声,旋即挪到刘乐身侧:“对,有本事你升我的官啊!”

“而且,适当给工人增加工钱,利于财富再分配,缩小贫富之间的差距,也利于整个大汉的长治久安!”

“要不然、要不然他们也不会答应别人做出那样杀全家的勾当!”

刘盈皱皱眉头:“你究竟想说什么?”

卢绾字斟句酌:“你想啊,装卸工要求涨工资,工人也要涨工资,木匠、铁匠等百工也要涨价出售货物,那么最终这个成本不就转嫁到了买主身上?”

站在她身后的两名期门郎下意识探手入怀,他们的腰间鼓鼓囊囊,内里藏了两支可以随时开火的燧发枪!

此前他们没有看管好那个店小二,以至于被刘盈罚了半年俸禄,如今若是这个村妇再冲撞了刘盈,他们只怕会失去这种可以伴驾皇帝左右,能够快速升迁的铁饭碗!(注一)

毕竟他有一个原则,那就是绝对不能创造一个自家小崽子在自己面前装逼的条件!

无他,主辱臣死……

“无奈之下,大家只能是从行会指定的宋三那里办了船贷,这才买到了新船……”

“比如现在长安城那边公认的第一家行会,就是码头工人行会,他们当年在灞上码头组织大罢工,要求和码头管理方分享蒸汽吊臂出现之后码头方增长的利益……”

张不疑笑呵呵的说道:“那可不,代价就是码头工人的工资涨了三成,而且会随着年限,每年上浮一个百分点,然后还多了每月一天的带薪假……”

卢绾皱眉,看向张不疑问道:“要真像你说的那样,这行会倒是不利于商业发展啊……可我怎么觉得没什么感觉呢?”

张不疑:“……”

阮氏直起头,抹抹眼泪,哽咽着说道:“行会说我们的船不安全,样式老旧,木头腐朽,不能再用于码头摆渡……”

“大家无奈,只能依照行会所说,交钱办理会籍,购买行会的船只……”

刘盈笑笑:“这很正常啊!”

花嫂忿忿不平的说道:“这位郎君想来生于富贵人家,含着金汤匙出生,是个不辨菽麦的膏粱子,故此不晓得民间疾苦,因而能说行会是好人,真是可笑!”

“搞搞清楚,现在可是大工厂时代,每天不知道生产出来多少产品,你不愿意薄利多销,有的是人愿意薄利多销!”

“哈哈哈……”

他不懂什么是‘港口吞吐量’,但他也不打算问。

所以,只要阮氏敢有异动,他们就直接开枪!

但阮氏只是笑个不停,身体却丝毫没有离开原地。

刘盈问道:“你这话是什么意思?”

刘盈:“……”

她边说,怒视刘盈,浑然不觉一群面露凶光的期门郎正用看死人的眼神看着她……

刘盈同样瞪着眼:“如今大汉最不缺的就是人,你觉得卖东西不赚钱可以不做商人,也去做工匠不就行了?”

他话音落下,在场的很多双眼睛齐刷刷向刘盈看了过来。

“但石碣村本就是个穷地方,如何买得起行会的大船?”

刘邦仔细回想了一下,点点头:“好像有这么个事,不过乃公当初是让谁去处理来着?”

另一边,低头不知道在想些什么的阮氏突然笑了起来,笑声凄惨中带着浓浓的嘲讽。

“他们说要么我们加入船工行会,买行会统一定制的新船,要么就另谋生路,不准我们再在渡口摆渡,否则就让我们后果自负!”

良久之后,阮氏笑声停歇,旋即趴在桌子上泣不成声。

所以,自然是刘盈前去处理了这件事。

“可石碣村是今上继位之后才慢慢形成的里聚,我们的船年数少的只用了三五年,多的也不过十余年,基本上都是新船,样式是老了些,但木头都是好木头,而且这些船是大家吃饭的家伙,谁不是小心呵护,怎么可能会让船板腐朽呢?”

张不疑皱眉:“此地行会如此嚣张跋扈,你们为何不告官?”

嗯,灞水码头毕竟是北方的内河港口,受限于水位以及自身河道,比不过南方的内河港口和沿海港口,因此吞吐量也就十辆百吨王……

“这些是手工业行会,那些码头、工厂上做工的工人也有自己的行会。”

花嫂瞪着眼睛:

“但我为啥觉得有些东西好像比从前还便宜了?”

她笑着笑着,神情渐渐扭曲,状似疯癫。

刘盈瞪着眼:“看我干啥?难不成我把事情办砸了?现在的灞上码头井井有条,但凡水位合适,哪天的港口吞吐量在一千吨以下?”

“因此,行会算是好处多过坏处!”

卢绾瞪着眼:“怎么正常了?”

“好处多于坏处?”

“但自从有了行会之后,日子一天不如一天……”

“起初大家懒得理会,依旧在江上摆渡过活。”

张不疑反问:“燕王为何有此疑虑?”

“头两年还好,利钱大约只有三成(30%),但最近这几年宋三说什么物价奇昂,帝国从海外运来无数金银,故此钱币贬值的厉害,因此将利钱涨到了四成五……”

“如此高的利钱,再加上每年要缴纳的会费,我家良人日日不息,又要到江里撑船,又要下地干活,可一年到头也只能存下一两百钱,若不是石碣村靠水吃水,大家能抓些江里的大鱼做鱼干,养点鸭子卖鸭蛋,否则这日子就没法过了!”

阮氏边说,目光炯炯的看向刘盈:“敢问这位贵人,行会,真的好吗?”

此时她已经看出来了,刘盈绝非寻常过路之人,说不得是南郡里的某位高官!

所以,她准备把在江夏县无处诉说的冤屈,细细说给郡里的高官听听!

注一:有关‘铁饭碗’这个词的来历。

相传清乾隆年间,有一大户人家的漂亮丫鬟不小心摔碎一碗,主人欲惩罚,丫鬟下跪认错,酥胸微露,主人见色起意,一番**后不予追究。次日,丫鬟叫醒午睡的主人,告之又碎一碗,自求惩罚,主人又成全了她。此后,碗常碎,有时一日碎三碗,主人难以招架,遂将家里的碗碟全部换成铁的,并下令该丫鬟从此不用工作,薪饷照发……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