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朕在红楼搞事业 > 第一百二十六章 族学开会,薛家来信

朕在红楼搞事业 第一百二十六章 族学开会,薛家来信

作者:聿竹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2-12-31 15:30:26 来源:笔趣阁

于是族学三巨头一致通过了这项决议,第二日贾珠也把族学的先生们叫来开了次会,介绍了杨毅父子三人给其他人认识,这才重新分配了各自工作。

杨老秀才日后主要是教蒙学班,因着族中蒙童年底大部分都要升学,之后入学的蒙童并不多。念及杨老丈年老,所以给他的算是轻省的活计。

丙班课业压力大些,卜固修和李忻正值壮年,接下来他们要给想考秀才的学生上课。

不过眼下蒙学课程还没结束,因此三人都暂去蒙学班授课。

至于乙班,考虑到杨毅虽不算很忙,但也有正经差使,又因着目前要考举人的只有贾珩,所以贾珠同意他下衙后、休沐日过来授课,贾珩也可去杨家请教。

见贾珠竟把考举人的一根独苗给自己教,杨毅深感责任重大,连忙正色应了。

李忻坐在一旁默默听着,心中有些遗憾。之前一直给贾珩开小灶,他还挺喜欢这个学生,只可惜不能再亲自教导了。

不过转念一想,能得翰林授课对贾珩是难得的好事,李忻还是替这位学生感到高兴。

至于杨三郎,贾珠则是安排每天一个时辰的算学课,所有学生都得来听,包括已经退学在家的贾琏。用贾珠的话说,就是“哪怕日后不做官,也不能让人随意糊弄吧?”

当然,贾琏自小便对经济事务感兴趣,眼下又要总揽江南生意,自是晓得其中厉害,于是得知此事后,应得十分痛快。

等贾珠又说了一回薪资待遇,这才散会放众人离去。

杨老秀才在族学教了几天书,发现虽有个别学生调皮,但学里风气还算可以,心中便有些个想法。

待见到李夫子年仅七岁的儿子也在这里附学,他立时就有了决定。

以往在长安,因着家中开私塾,孩子们都跟着自己念书。现在到了京里,自己在旁人家坐馆,倒不如把自家孙子们也送贾家族学里去。

等找个机会跟贾珠说了,贾珠自是无有不允。于是杨家的孩子也进了族学读书,学生的数量再次增加。

杨家小郎们学习颇为用功,多得夫子赞赏,倒让学里的向学之风浓厚许多。

除了族学之事,最近贾珠也收到了薛家送来的信和礼物。

来送东西的是薛家在京城的王管事,这位主要管着京里的当铺、棺材铺、银楼生意,另外还有一家医馆,却是去年才从旁人手里买的。

这位王管事年约三十许,唇上两撇小胡子修剪的十分整齐。见了贾珠先是恭敬一礼,说了问候的话,便双手奉上家主的信。

这是今年薛家寄来的第二封信,上一封还是薛家得了封赏,薛姨夫特意写信感谢贾珠的,当时随信而来的也有大笔礼物。

摆摆手让这人坐下,贾珠取了一把裁纸小银刀将信封割开,这才抖了抖信笺认真看信。

老狐狸薛姨夫在信中写到,去年和卡比利尔几人交易的松江布现下反响颇好。

起因是佛郎机人之前在大明买的布虽也不差,但远不及松江布质量上乘。

尤其是染色工艺,他们之前买的布,下几次水就褪色严重,看起来旧得很。

因此布匹对他们而言算是消耗品,虽比不得丝绸畅销,但也得时时采购。毕竟这些外邦商人哪里舍得自己穿丝绸,多是穿棉的。

上次卡比利尔等人跟薛家采购了一批松江布,在广州给别国商人做了回二道贩子。没想到因着这布耐穿且不易褪色,在广州竟引发了一股松江布热潮。

洋商们为此喜出望外,如今已是纷纷往松江府买布去了,连带的松江那边布匹价格高涨,市面上松江布短缺,简直供不应求。

唯几个跟薛家交易过的佛郎机人颇有心机,竟是直接往江宁来了,立刻又下了大笔订单,且先付了全款,这才心满意足地回广州去了,就等着薛家从松江送货上门。

薛姨夫饶是见多识广,也觉着洋人们颇是财大气粗。还好他早在松江收购了不少布匹,自家的新式棉布织机今年三月也全部制造完成,布坊已是正式投入运营。

如今靠着新式棉布织机,薛家布坊产量极高,比一般作坊高了三倍不止。

于是五月初备齐了货,薛姨夫就派心腹管事带着货物和一众伙计往广州港交货去了。

薛家在松江的布坊算是异军突起,很快就引起了当地同行的注意。

不是没有人想打探一二,但薛东家驭下有方,且派去松江的正是与他分说图纸重要性的吴管事。这位可是薛家的老人了,堪称薛东家的左膀右臂,哪能让旁人得知秘密!

织坊的织娘和造织机的匠人都是吴管事从薛家其他织坊里千挑万选的,不仅手艺精巧,人也忠心。

且为着以防万一,薛家跟棉布织坊的所有人都定了忠诚契约。一旦泄露秘密,这些人都得去衙门挨五十大板,外加三年牢饭。

加上吴管事还对这些人许以种种好处,于是这些人帮着吴管事防外人防的紧,把个薛家布坊经营的,在松江竟似铁桶一般。

除此之外,薛姨夫还在信中写到,新式丝绸织机也已经造出来了。经过了几次调试,如今已正式投产运行。

借此机会,他在江宁又收购了两家绸缎织坊。如今绸缎织坊也产量颇高,他计划派船往福建去,借由水师护航,把自家的绸缎、棉布和其他货物往南洋卖一卖。

看得出薛姨夫写到此处颇是意气风发,那字力透纸背,都快从纸上飞出来了。

除了这些,薛东家说已是亲见了林之孝,让林管家了解布坊和织坊的生意。

茶园那边主要是林之孝盯着,因着茶树得慢慢培育,这个一时半会急不来,他倒不曾多问。

收益上头,怕是要等自家伙计从广州港送货回来才好第一次结算,到时候会让林之孝带着分红银子回京。

最后薛姨夫在信中写到,因着儿子薛蟠要入国子监读书,薛家深感皇恩浩荡。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