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大明:朕不是昏君 > 一百二十四章 三份圣旨

大明:朕不是昏君 一百二十四章 三份圣旨

作者:墨香阁大哥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4-01 07:56:28 来源:笔趣阁

塞西莉亚出身商人家庭,而且是私生女被带回家的,母亲是被人歧视的吉普赛女郎。

五岁才被她父亲认领回去,而她的父亲有妻子儿女,因此在家中还是被欺负的对象。

好在她父亲并未排斥她,同样跟兄弟姐妹一起读书,由于母亲是吉普赛人,从小她就对东方充满好奇。

可巧父亲的朋友中有从东方回来的商人,学了一些大明官话,而她十四岁被嫁给这位商人的儿子。

因此她跟着学会了,并且为丈夫家管理生意,赢得夫家的赞誉,这些都归功于她的聪慧和好学。

但平静的日子过的并不久,十九岁时摩尔人洗劫了她家的商队,运气不好的是,她正好那天在商队中。

被卖到北非将近两年,这次被选中卖给郑芝虎,正是因为她会跳舞和会说大明官话。

张嫣跟她交谈后发现,她竟然对火器的操作很熟练,而且对生意上的事很有条理,还会做账。

正头疼派谁去宗人府的张嫣,一下子决定让她负责培训宫女这方面的知识。

加上她劝说朱由校的话,显出这是个很有内涵的女人,而且通过了解,发现她来到宫中这些日子,从未邀宠。

张嫣可是知道朱由校宠爱那个狄蕾莎的,两下一对比,登时决定抬高她的地位,反正这批西洋女人是不可能放回去的。

听完张嫣这些理由,朱由校也没拒绝,不就是个贵人身份吗,至于是不是黄花闺女他还真不在乎。

记忆里不是有那句话吗,年少不知少妇好,错把少女当成宝,何况他本来就是客印月手把手教出来的。

……

正月二十日,新的一年第一次真正的大朝会开始了,大臣们还沉浸在春节的余韵当中,只有少数人嗅觉敏锐,觉的有点异样外。

“圣旨下!”

随着前面的琐事结束,高时明一声高喊,大家静下来看向他。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咨尔大臣,皇明立国于今凡二百五十七年……前有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秦有商君变法……万历中兴一条鞭**不可没,故变法图强乃国之正道,祖宗之法适宜当初,然世事易变、人心易变,事随境转方是人间正道,易曰: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诚哉斯言!故朕决定变法图强,昭告天下……钦此!”

“轰”的朝堂炸开,袁可立上前一步,威严的喝道:“肃静!”

马上紧接着其他六位阁臣踏步上前,站在他身边,六部九卿、五军都督府的十几个勋贵也紧跟着走出队列。

“臣等谨遵圣谕!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好吧,整齐划一的三呼万岁,这是多久没见到的事,傻子都知道高层已经达成共识了。

都察院的御史们最纠结,看到他们的老大周朝瑞站在那行列中,可见都察院也是同意的,自己这些嘴炮还如何去喷人。

大家只好沉默的看着,高时明拿出第二份圣旨宣读起来,撤除内阁成立军政两大院,以及三项改革措施。

第一项是全面推行军队改革,按照福建广东的军队编制,军中设教导员,从愿意从军的文官及士子中选任。

这一点大家反倒没意见,朱由校当然不能把军队全扔给武将,思想教育的重要性,他比谁都清楚。

作为试点的最早是御马监军队和内操军,然后是京营中少部分精锐,这才让沈有容南下闽粤铺开的。

这次不过是全面扩大到全军,人们早有这准备了,至少辽东的军队,在熊廷弼和卢象升的控制下,已经潜移默化开始了。

第二项是税赋改革,大明全面征收商税,分为三大类,其一是进出口商税,这是开海禁后就开始的,并未被抵制。

其二是交易税,其三是产品税,这两样都是头一遭,顿时引起一阵嗡嗡声,江南地区出身的官员一个个脸色大变。

但不等他们反对,第三项宣布出来了,是土地改革。

全面废除投献土地,征收土地税,改革规定除了百姓的房屋土地外,每人限定三亩地是免税的,多余部分全部征税。

这一项纯粹是针对狗大户的,穷人哪有那么多地,就算土地贫瘠的大西北,一亩地产不出多少粮食,可一家人分摊后,几乎就不要交税。

当然土地税不是征粮,正常的粮赋依然要交的,但大明朝的农民赋税,如果不计算摊派,其实很低的。

这得益于朱元璋是没饭吃出身的,大明朝立国之后,明太祖就明确不得加增粮赋。

因此后面的皇帝不敢加这一项,只能用其他的借口加派,现在朱由校全部取消加派,把缺口放在商税和土地税上,减掉农民的负担。

特别是辽饷的解除,能让多少人活下来,至于军费,现在朱由校一点不愁。

郑芝龙被收编后,仅仅一个多月,广东、福建就送来海贸的商税三百多万两银子。

虽说这是刚刚开禁后的爆发,但户部经过严密的计算,至少每年能从海贸商税中,抽取两千万两白银。

这跟以前大明税赋全年的收入相差不大,可见海贸赚钱的恐怖。

第三份圣旨掏出来是,群臣已经麻木,高时明尖锐的声音响起:“圣谕:着令各县建粮仓,以人均百斤为储存量,每年以旧换新,必须保证紧急时分赈灾需求……”

这是朱由校根据记忆中后世人消耗量来制定的,二十一世纪,全世界人均年消耗粮食八百斤。

古人比后人食量大,但这是应急用的,自然不用准备一整年的粮食,一百斤在灾难时,可以让人挺过三个月。

三个月时间朝廷赈灾还没到,那负责赈灾的人应该砍头了。

为了筹集到足够储存的粮食,朱由校下令景德镇等生产瓷器的地方,烧制一批精美的瓷器,运到福建广东,跟东印度公司换粮。

这批瓷器只换粮食不要银子,至于西洋人从哪里收刮粮食他才不管,反正死道友不死贫道。

“臣请告老还乡!”

朱由校一看呵呵笑了,早就知道今天会有这一出戏,无法反对的富家子出身的官员,用这手段来逼宫是最正常的,因此他早有准备。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