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大明:朕不是昏君 > 一百七十六章 君明臣才贤

大明:朕不是昏君 一百七十六章 君明臣才贤

作者:墨香阁大哥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4-01 07:56:28 来源:笔趣阁

“臣洪承畴拜见吾皇!”

洪承畴终于赶回西安城,连歇息都没有,匆匆的洗漱一下,马上赶到承庆宫见驾。

“平身吧。”

朱由校平静的开口,等他起身坐下后再次开口道:“朕此次来陕西,只有两院和六部九卿主官知道,对外宣称身体欠佳,来此的目的不是为了巡视你们,而是为了干旱来的,这些你不必管,朕今天叫你回来,是想问你一句话。”

洪承畴忙拱手道:“臣聆听皇上教诲。”

朱由校摆摆手,认真问:“朕问你,给你一年时间,能否让西北新军具备收回朵甘都司的能力?”

洪承畴惊讶的望着他,见他目光中带着期许,顿时激动道:“臣只有一个要求,那就是补给。”

见朱由校没有说话,他接着解释道:“西北连年大旱,本地只能保住不饿死人,若是大战,无法提供粮草。”

朱由校点点头道:“粮草自然不能从西北征收,朝廷已有决议,撑过今年,明年大明应该不会缺粮了,湖广和江西已经大面积种植番薯和土豆,四川除了羁縻州,也同样大力种植这些,粮荒能解决。”

洪承畴点着头,沉吟着说:“如此的话臣有把握,新军训练臣认真研究过,无论士气还是纪律,都是上上之选,加上火器改良后极为精良,只要有几员敢战之将率领,一定能摧枯拉朽。”

朱由校笑道:“敢战之将西北不缺,无论是甘青一代的达家、鲁家,还是陕西的王家、杜家和尤家,都是铁血汉子,朕一点不担心这个。”

“皇上所言甚是。”

洪承畴在陕西三年了,岂能不知道西北名将辈出,足以撑起大明的脊梁来。

从嘉靖朝以来,大明的名将多是西北人。

以山西和陕西最多,辽东就出了个李成梁,山东出了个戚继光,加上福建的俞大猷,其他地方就乏善可陈了。

这十几年辽东祖家赶上来,后人由于宣传的原因,只知道俞龙戚虎。

可其实嘉靖时代,一直到万历初那几年,大明的第一名将是山西的马芳。

也就是马林的父亲,一代传奇马芳,小时候是个流浪的乞儿,整整在草原流浪十二年。

善于观察学习的他对蒙古人太熟悉了,无论是生活习惯,还是打仗的作风都一清二楚。

回来后他加入边军,从一个小兵成为武官一品,打造出以骑对骑的明军骑兵,专门袭击蒙古人后方,开创了世界军事史上,第一个特种部队作战方式。

他作战的时代,正是达延汗全盛之时,可愣是被他死死压在草原。

让这位想恢复大元朝,被誉为忽必烈之后最伟大的蒙古人君主抱憾终生,最终只能跟明朝称臣。

“皇上不打算用萧家吗?”

洪承畴想了想,低声问道。

朱由校翻了翻白眼道:“萧老将军那年纪了,还让他征战,那朕成什么人了。”

“皇上恕罪,是臣想差了。”

洪承畴赶紧赔罪,他岂能不知,萧家虽说是将门,可萧如薰亲近文人,两任妻子都是文臣的女儿,下一代早已失去武将的家风了。

萧家不止萧如薰一个总兵,可或许是被他影响吧,不仅他的儿子们醉心读书,连侄儿们也一个个都是读书人。

萧家从萧如薰儿子这代起,已经走上弃武从文的路,将门只不过是以前的名声罢了。

“你好好准备一下,朕已经去信两院,打算任你为陕西总督,兼管甘青地区。撤销三边总督,除宁夏外,其他的都归你管,朕给你两年时间,两年后出兵朵甘,改土归流,然后狠狠揍一顿葛玛丹迥旺波,给他个机会取消汗位,否则灭了他……”

洪承畴这才明白他的目的,夺回朵甘只是第一步,改土归流这是要让青海不再受喇嘛教控制。

沉吟一下他问道:“既如此,皇上为何不连乌斯藏也改土归流?”

朱由校叹口气道:“乌斯藏地区太难了,高原气候注定只能用当地人,因此用密宗僧官总好过用世俗贵族吧。”

洪承畴恍然,点头同意道:“皇上想的深远,那留着葛玛丹迥旺波,就是为了不能让黄教一枝独大。”

“不错,黄教跟蒙古人牵扯太大了,三世**就是达延汗册封的,还有一点,红教不能退出乌斯藏,不要忘了锡金和不丹,都是信奉红教的,若是黄教独大,这两处迟早分裂出去。”

朱由校认真叮嘱道,洪承畴恍然大悟,难怪不趁机灭了藏巴汗,只有留下锡金和不丹,大明才能随时进入印度腹地。

沉吟了一下,朱由校再次说道:“还有一点要牢记,朵甘地区收回来后,不要强行改变百姓的信仰,以免激起民变。”

“臣记下了!”

洪承畴庄重的长揖道,朱由校托起他的手臂,脸上露出笑容道:“朕相信你不会输给沈有容的,不过你是文臣他是武将,将来你进的是政务院,不是他现在的军务院。”

小朱同学这是激将法加画大饼,可就是奏效,洪承畴一听这话,立马激昂起来,哪能被武将比下去呢。

“皇上放心,臣必不负皇上所托!沈士宏能做到,臣也一定能!”

铿锵有力的保证,只能说现在的洪承畴还没老成精,热血依然的年纪,最容易被激发。

当然,朱由校也不是忽悠他,要是真做到的话,提拔也不是不可以。

再说袁可立这代人老了,陈子龙这代人又需要积累经验,自然要准备接任老一辈的人。

点了点头,朱由校说道:“今年西北大旱,陕西很严重,但更要注意长城外的蒙古人,他们同样被旱情折磨,若是没吃没喝,恐怕会南下。”

洪承畴微微一怔,不解问道:“现在才春耕,皇上能断定今年依然大旱?”

朱由校认真回答说:“朕正是算定今年滴雨不下,才来陕西的,而且前几年本身就少雨,今年明年还会继续,这是大气候决定的,朕来这其实只能解燃眉之急,依然无法解决实际需要……”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