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大明:朕不是昏君 > 二百五十七章 目标白令海

大明:朕不是昏君 二百五十七章 目标白令海

作者:墨香阁大哥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4-01 07:56:28 来源:笔趣阁

“所谓印第安人是他们的自称,音调转译过来的称呼罢了,朕以为应该是殷地安人,殷商的殷,武王伐纣时一支殷人军队来不及回援,此后就再无这支军队的踪迹,大周不是没找过,可再也找不到,诸卿难道不觉得此事可疑吗?”

朱由校先说起后世烂大街的段子,果然在这时代很让人有想法,殷商缺失失踪了一支军队,到周成王时还在寻找,想要斩草除根。

这跟当年商汤找夏朝的遗民一个道理,商王朝其实比夏朝还可怕,夏朝灭亡是整个军队体系都崩溃了。

可商朝不是,商朝的主力大军其实还在东夷征战,周武王等于是偷袭了牧野,兵临朝歌后帝辛才回过神来,可来不及召回大军了。

因此才有纣王组织奴隶去作战,被奴隶反噬之事,看得出那是完全没办法了,才会用上奴隶。

帝辛难道不知道奴隶会临阵倒戈吗,其实他知道,只是实在没办法,只能寄希望于侥幸了。

殷商人殉制度,奴隶对商王的痛恨是骨子里的,即使纣王早就废除了殉葬制度,但毕竟时日尚浅,是他继承王位后的事。

而朝歌被攻破,帝辛**而死,征讨东夷的大军不愿投降周人,认为这是背主之人,不值得效忠。

因此这支军队消失了,消失的无影无踪,不知道是化整为零的散入山林,还是聚在一起远赴海外,谁也不知道。

此事正史没有记录,但野史和民间传说一直流传到后世,更何况还有竹书纪年这部奇书的出土,让人不得不怀疑。

竹书纪年出土于西晋时期,大明朝的大臣,特别是文臣,自然不少人都知道,更别说像刘宗周这样的大儒,往往是读破万卷书的存在。

“陛下是说印第安人是那支军队的后裔,可美洲如此遥远,以咱们现在的手段,都不见的安全到达,他们如何渡过那茫茫大洋?”

朱由校笑了,对刘宗周这问题他可是盼望了好久,当初他建立了鄂温次克省,到现在还有人不情愿。

原因是那里太过荒凉,没有一点价值,却要在那浪费人力物力,至于国土的概念,那是难为大明的官吏了,人家压根看不上。

在明朝士大夫眼里,只有两京十三省才有价值,就连西南西北的羁縻处,都是可有可无的。

若不是为了汉唐故土的观念,大明朝不能给祖宗丢脸,真有可能大部分的官员会建议放弃西南西北。

朱瞻基当年那么痛快的放弃大宁镇和安南,未尝没有这样的想法。

“各位爱卿,朕现在要说一件颠覆你们认知的事,若是不信的,你们可以回去查阅古籍,当然也可能找不到了,历代毁掉太多的古籍了,不独是秦始皇。”

朱由校认真看一圈大家后开口,说出的话让大家面面相觑,但没有开声,而是注目着他等待下文。

朱由校满意的暗自点头,继续说道:“从鄂温次克省再往东北方走,走到陆地尽头会看见海洋,那是一道宽约一百多里的海峡,海峡的那一头就是美洲,但那里一年当中,八个月都是冰封天地,没有人能在那生活,夏商周三代时,朕认为那里应该有陆桥,只是现在被淹没在波涛之下了。”

大家震惊的望着他,有点不知所措的样子,这消息如果是真的,那么就不是商量印第安人是谁的后裔问题了。

一百多里距离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大明现在的航海技术,渡海过去一点不困难,要知道台湾海峡还有两百多里宽呢。

他们当然不知道,白令海峡是比台湾海峡窄,但却凶险了许多倍,不仅仅是气候的问题,更是因为那里是海洋洋流的咽喉之地。

“皇上此言当真?如此说来,我们为何还要舍近求远,欠英国人、西班牙人人情,借用他们的地方中转。”

袁可立颤抖的开口问道,目光中却没有质疑的味道,看来他是相信朱由校说的话,只是不明白既然这么重要的事,为何到现在才说出来。

朱由校哪能不明白他的意思,叹息一声道:“那条海峡虽然不宽,但凶险异常,由于上游冬季冰封的缘故,即使到了盛夏,海峡中还常有冰凌漂浮,要花时间和代价去探索才行啊。”

众人一听才明白他为何舍近求远,毕竟再远却有人带路,中途还有停靠点补给,总比两眼一抹黑去探索花费更少。

但袁可立等人不愧是名臣,琢磨之后互相小声议论着,很快袁可立就站起来,郑重的拱手道:“臣建议加大鄂温次克省投入,命令汤古代派人找到海峡所在,并在那建起营地等候朝廷下一步通知。”

朱由校微微一怔,问道:“恩师确定了?”

“臣确定!”

袁可立冷静的回答,然后继续道:“臣从这次沈寿岳回来,带回的财富中明白,那是一块宝地,大明决不能落后手,否则日后就是彼强我弱,子孙后代将无宁日。”

“不错,臣支持要抢先手。”

“臣等附议!”

……

随着皇太极的插话,其他人也全站起来支持,朱由校郑重的点头道:“诸卿众志成城,朕岂能落后,下旨户部、兵部,准备物资和人员北上,告诉汤古代,找到海峡并扎根下来,朕记他大功。”

众臣齐诺,高呼吾皇圣明,朱由校摆摆手道:“朕提议招募熟悉海事的敢死之士,组成探索队伍,先行北上在鄂温次克省熟悉气候和环境后,再行探索,诸卿以为如何?”

“皇上此言大善!如此既能增加成功的希望,更能减少人员伤亡。”

很快此事动起来,并没在朝会上谈及此事,而是由朱由校和两院一起,直接命令户部和兵部准备。

内政司也动起来,飞鸽传信沿海地区招募敢死队,大连造船厂也开工造船,建造一种中小型的探险专用船只。

不造大船是因为大船没有小船灵活,可小船抗风浪性能太差,因此中型船只才是首选,毕竟这是古代,没有高技术配套。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