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雄起中亚 > 第三百五十五章 八等官制

雄起中亚 第三百五十五章 八等官制

作者:爱做的事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4-01 07:57:28 来源:笔趣阁

按照规定,五个郡的郡守每隔十天半个月,就必须向呼罗珊总督府呈送一次折子。以使总督府对各地方的政务,都能实时了解透彻。

至于各郡的埃米尔与卡迪,则在遇到特别重大的事情时,才需要递送折子。一般情况,只需要每个月将相关事务呈送一次兵部、刑部就行。

但为了分清事情的先后缓急,李承绩又将参谋司弄进总督府协助处理政务。

阿利·不剌、弗拉特、贾拉赫等人,也都如愿以偿的,在李承绩身边随侍。原本他们还担心,随着军事行动告一段落。他们也像大多数千夫长以上级别的将领,只能在马鲁的兵部统战司里‘坐而论道’。

这是也里之战结束后,总督府借着调整军政体制,而特意新设的。主要是和平时期,安置千夫长以上的军官。

每天的工作,除了在沙盘上演练一下兵法外,就只能去刚成立不久的军校里,给那些学员们上上课。顺便说说征战沙场的光辉岁月,引起一阵欢呼和艳羡。

说起来,这日子还不如那些操·练边军的埃米尔。

也是中亚这地界,叛服不常实在太常见了。军官犯上作乱,更是司空见惯。所以为了在体制上杜绝这样的险事,李承绩便设了这个统战司。

当然军队那边,也不能完全不管不顾。不然拉低了整体战斗力,哭的只有自己了。所以在非战期间,所有驻扎在马鲁郡的军团,都要按照统战司制定的训练计划,由各百夫长负责带队训练。

各监察使,则负责监督。并采取轮流抽签的方式,让各百夫长按照每月一次的规定,领着自己的小队与别的小队比试。输的那一队,可是要承受俸禄减半的惩罚。负责监察他们训练的监察使,也要跟着受到俸禄减半,记过一次的惩罚。当五个月内,输了三次,那就是懈职了。

到时候,无论是不是监察使的原因,监察使都要降级并接受监察司的调查。同样,该小队的百夫长、百户长、十户长、十夫长,也都是逃不掉的。

这种互相监督并伴随一系列惩罚手段的举措,让四大军团即便离开了千夫长以上军官的统领,也不敢疏于训练。

只是不少忍受不了这‘闲情逸致’的千夫长,都主动申请调离军团,充入边军。

这倒正和李承绩的心思。所以得到授意的兵部大狄万李大气,也没加以阻拦。

不仅如此,还在俸禄、军属待遇以及军级上,都给予一定的优待与提升。倒是使更多千夫长,忍不住动心。甚至还有两名千户长,也跟着呈送了调离申请。

不过相对整个千夫长以上级别的军官来说,这终究还是一小部分。到底他们知道,军团与边军,到底是不同的。且停战是暂时的。过不了多久,总督府就会让他们带领护教军的儿郎们,重新踏上战场。

所以即便兵部很闲,大多数人也依旧耐着性子忍了下来。

阿利·不剌他们的级别,虽然和千夫长、千户长等同。但是含金量,并不比他们高。且参赞、副参赞,听起来更像是文官系统的官职。

所以在军营里,倒有些不伦不类之感。

也是李承绩在创立文官系统和武官系统时,其实是分开的。文官有八等:狄万第一等,重要职能的司务第二等,比如节慎司、钱库司、商业司、医药司、督作司、宣教司、统战司等。还有重要郡治,像蒲华郡的郡守、埃米尔、卡迪三位主官,就在级别上比其它郡治要高上一级。

第三等的话,便是不太重要的司务以及郡治了。第四等,则是协务以及一些重要的衙门衙长。还有某些重要行业,得到总督府认可的领头人,比如钢铁、盐、粮食等商行的行长一类。

第五等,就是一些不太重要的协务与衙门衙长、少数人口大于十万的县城县长。像蒲华县的县长!虽然郡治设在阿母,但是郡守并不直接插手阿母的政务。而是通过三个县长,间接掌控当地的情况。再加上蒲华是所有县城中,人口最多,现阶段最繁华的县城,所以其地位,也是所有县城中最高的一类。

马鲁的话,虽不如蒲华那么繁盛。可是突出的政治地位,还是让它有了与蒲华平起平坐的资本。

第六至八等,则全是官职不大的异密。这是当地对办事官的称呼,无论什么职务,都称呼异密。

李承绩就借用过来,指代低等官吏。

比如总督府在官道上设立的驿馆,负责经营的馆长,便是六等异密。

还有各县负责具体事务的小官吏。比如法官底下帮忙记录文案的办事员,县长底下帮忙处理政务的辅佐人员,也是六等异密。

小镇上的镇长,则是七等异密。最低级的,便是村里的村长,八等异密。

还有很多细分,便不一一类举了。

军官系统的话,虽也是八个等级。但分门别类起来,就简单多了。从十夫长开始,分别是十户长、百夫长、百户长、千夫长、千户长、万夫长、万户长八个等级。

他们与文官系统的八个等级相对应,既独立又有一定的对应性。任职时,也知晓自己身份的高低。

至于大狄万,则是超一等了。并且到目前为止,只有六个。正因为其地位特殊,所以当前六部主官虽还有空缺,李承绩也没急着让人补缺。

而阿利·不剌他们的参赞职务,虽也有等级。但在以功劳相论的武官体制里,是很难得到认可。但他们又身在武官体制里,所以有些不伦不类。

也是当初设立参谋司的初衷,只是为了考教他们。以使后来任命官职时,能知人善任。

因此在千夫长以上的军官都暂时清闲下来后,他们也就没事干了。

好在后来李承绩又给他们分担了新的事务,不然现在,他们肯定愁得头发都白了。

只是他们在翻看奏折时,只有建议权,而没有决策权。也就是可以将自己的意见,写在单独的纸上。并随着折子一起,递送上来。待李承绩查看一番后,再决定是否可行。

这就有些像明朝时的内阁。虽然名字不一样,但参谋司所担任的部分功能,已有内阁的雏形了。

不过地位上,还是比不上六部的超一等主官。甚至二三等,都比不上。所以参谋司的诸位参赞虽拥有了影响决策的权利,但行事上,却一直小心翼翼。

当前李承绩跟前的折子,就是他们翻看一遍并写上注解后,依照事情的轻重缓急,摆上来的。

这让李承绩省却了很多功夫!并在最短的时间,最大化的处理好相关政务。整个行政效率,也由此大大提升。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