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金玉瞳 > 第二个收藏故事

金玉瞳 第二个收藏故事

作者:喜欢雨中行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2-09-26 01:41:17 来源:笔趣阁

第二个收藏故事】

常熟民间收藏历史悠久,素有“东南收藏半壁江山”之誉,因此,收藏文化也是常熟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深厚底蕴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的收藏文章都以说教为主,有些甚至枯燥空洞、故弄玄虚。以下三篇收藏故事,都是我在今年的所见所闻,随手写来倒也有趣。从中也能看出收藏者的心情,收藏圈的复杂,收藏知识的奥妙。

踩地皮踩进文物商店

“到城里踩地皮”,这句话是刚才在文物商店听几个赵市人(注)说的,他们的职业就是踩地皮。

传统的古玩交易链是:人家(绝大多数在农村)——踩地皮人——开古玩店的(或摆地摊的)——收藏爱好者。踩地皮人是古玩的最早发掘者,他们在农村走家串户,寻觅那些被灰尘与油腻掩盖着的古老物品。做这一行很辛苦,吃闭门羹和被狗撵是家常便饭,但也充满了诱惑,觅宝与暴利的诱惑。踩地皮人收到货色以后,再加价卖给开古玩店的,几经转手,最后才能流进收藏者的家里。也许经过这一个过程,最终的成交价会超出最初的收购价几倍、几十倍、甚至几百倍,但收藏爱好者和踩地皮人都会从中得到满足和喜悦。

但是,古玩资源是不可再生的,只会日渐枯竭。老百姓生活水平提高了,家中仅存的古玩也不会轻易就卖掉了。俗话说“盛世收藏”,随着收藏爱好者队伍不断壮大,对古玩的需求量也成倍增加。双向的作用力,造成了古玩市场上能见到的真品、美品越来越少,即使是价格一路上扬,也止不住这种趋势。因此为了生计,踩地皮人的视线也发生了转移,开始从地摊、古玩店、甚至文物商店中进货。而在以前国营文物商店的客户是收藏家、老板和老外,本地人是很少光顾的。

昨天中午在翁馆里碰到他们从店里出来,其中有人手里拎着马甲袋,从报纸包的形状看,应该是只大花瓶或两只叠放的粥罐。然后,他们又转到了场地上,还时不时地蹲下来翻看河南人的玉器和瓷器。我对张老板说:“世道变了,踩地皮朋友踩到地摊上去了!”

今天中午在文物商店,我一进门就看见他们也在里面仔细研究,从边上的展示橱到柜台内、从瓷器看到玉器。文物商店改制后办过几次展销,库存已经卖得差不多了,再加基本上是只出不进,因此陈列的卖品大多是稍微有点毛病的捡剩货,难得有几件完整的,但标签上的价格早就开上了天。

站在边上看其中的一位挑选茶壶,能上眼的他都要搬出来查看一番,听着他的逐一点评,我竟然学到了两点鉴别民国彩瓷的窍门。实在是无奈,虽然标签上的售价不高,真要的话还能够再打个折扣,但是,所有的壶多多少少都有点毛病或缺陷。看他摇头叹息,我在边上插嘴说:“漂亮完整的东西轮不到你们了,价钱高点也有人硬啃。”我就是其中之一,没办法,现在想得到满意的藏品就只能买贵,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价格的上升,钱是不会输的,自己喜欢的东西,在手里多焐几年也没关系。

看完瓷器,他们又趴在柜台上研究起了玉器和翡翠,同时还拿出今天进城踩地皮的收获相互交流。有一个在地摊上花几十块钱买了块玉,说回去开价两百,哪怕被还掉一点,盘缠和饭钱定心可以赚出来。另一个买了只普通的象牙名字章,价钱不贵、年纪不老,他说回去把字磨掉,卖给老板重新刻章。末了,有人看中了一块银元大小的顶胸,标价五百六,打七折后算了四百块。银货两讫后,他连忙剥掉顶胸背面的火漆印,除了两个穿线的孔,没有其他毛病。接着,他就在同伴中说开了:“这块玉质真好!”那个顶胸摆在柜台里好几年了,玉质不是太白净,再加上顶胸不便配戴,因此一直没卖掉。

这帮人都是踩地皮的,他们买东西的目的就是为了卖东西,因此他们不必象收藏者一样考虑自己的喜好。哪怕遇到的是新货、假货、破货,只要判断出能有下家、有利可图,他们都会毫不犹豫地吃进。他们凭的就是眼力,对每一件东西,都能准确地估量出扒皮剥分的裕度。我一直这么认为,能让钱生钱的都是精明之人,他们这帮人就是。

注:虽然常熟有很多踩地皮人,但是因为赵市人入此行的最多、眼力最好、门槛最精,所以赵市人往往就成了常熟乡镇踩地皮人的代名词。

一大一小一对碗

午饭暂时不想吃,先去翁馆转一圈。难得状元坊前很空,就把车停下,从南角门进到古玩市场。在场地上转了圈,虽然不是周末,但还是摆满了地摊,连东墙下的花坛边也有好几个。看了下,没有一个本地人或苏州无锡人;听了下,都是河南口音。就径直走向西北角的过道,艺文轩的卷帘门紧闭着,这两天老板家里有事。

路过卜阿姨的玉器店,她连连向我招手叫我过去,踏上石阶,她指着隔壁说“小四刚才收到好东西了”。转过一个门脸,看见小四正在用报纸包着什么,老谢夫人也在边上。看小四喜形于色的样子,就知道他今天喝到蜜糖了,叫他打开报纸包给我观赏观赏,原来是一对唐亿生的小碗。拿到手上仔细一看,这碗的尺寸比一般饭碗要小一号,但画功精美、瓷质雪白、全品相,跟我的那只粉盒一样,都是细路子瓷器。

我虽然从来不收藏碗,但看见这对小东西,还是有点爱不释手的感觉。催问小四什么价钱肯让,他腼腆地回答说“一千五”,我一吐舌头——辣手!这时,老谢夫人又进来了(我看碗时,她已经回店去了一次),对小四说“让我们老谢看看”,小四就把碗包起来递给了她,然后他们俩就一起走进了旁边老谢的古玩店,我也跟在后面看热闹。

老谢拿起小碗连声赞叹,同时双手不停地在碗面上摸索,还举起来对光照看有无暗线。基本检验完毕,老谢对夫人示意“给他”,谢夫人就一张张地数出一千大元摆在柜台玻璃上。老谢叫站在一旁的梅老大帮忙再检查下有没有毛病,一边和小四开玩笑说:“赶紧收好啊,十个老老头啊!”

梅老大说:“东西是好,但一千块拿进来,想扒点皮也难了。”老谢说:“现在这样成对的好东西不多了,先拿到手再说。”我说:“我倒无所谓一对不一对,只要东西精致,单只的也好玩。”老谢说:“这种小碗是从前有钱人家吃莲信枣子用的,都是成双成对的,能保存得这么完整不容易。”原来如此,又长了点见识。看他们早已经谈成了交易,我也别插一杠了,退出来回到卜阿姨店里,问:“小四是多少钱收进的”,答:“200,一个老头撞进来就拿出这两只碗。”古玩生意真是好做,别看常常一天到晚捧着茶壶空溜哒,但运气来了推也推不掉。

正在这时,看见小四又拿着刚才那个报纸包,一步一颠地回来了,连忙走过去问怎么回事,说“两只碗大小有点不对”。我打开纸包,左右手各拿一只小碗,把碗口对向一扣,果然有大小。一比对还发现,两只碗的瓷色也有点差异,瓷胎厚薄也稍有不同。其实这样的情况很正常,以前都是手工作业,因为批量生产,难免会在同一种器物中出现微小的差异,但对于挑剔的收藏者来说,追求完美必须是天衣无缝的。转手即得的利润没了,但也不是一定没了,而且有可能马上就会有买家,毕竟现在的好东西实在是难得看见了,而收藏的队伍又在不断壮大。只要东西对路,肯出高钱的大有人在。

店外有个老头走过,小四连忙叫住、对他说“回去再找找”,老头回道:“除了这两只碗,还有几把茶壶碎得少厉害点。”原来老头在家里发现只瓮,打开来一看里面都是碎瓷器,这些东西是什么时候封存的,连他自己也不知道。估计他祖上也是好人家,储存起一批瓷器准备以后用的,可能后来兵荒马乱,就忘记了那瓮里的东西,老人一死后辈就更不知道了,搬来动去结果就都弄碎了。如果这瓮瓷器保存完好,从那两只小碗上,应该可以想象出它的全部价值。也许用不了几天,古玩市场上就会流传出一个故事,某某某捡到了一个大元宝、收到了一批好瓷器,究竟有多少件东西,谁也不清楚。

这就是古玩的魅力,除了欣赏,还能令人心跳加速。

小拍初试乐淘淘

24号下午,常熟市收藏协会举办第二次会员藏品交流拍卖会,我早早地就到了博物馆,交了500元押金,领了块44号牌,有人说这数字叫暗发,我可不管那么多,只要好读好记就行了。

九月初接到协会通知,说要举办交流会,让会员踊跃参与,我算来算去自己没什么可卖的。我能拿得出手的都是瓷器,便宜的上不了台盘,贵的又舍不得,于是决定只参与买、不卖。拍卖前预展两天,周五中午我就迫不及待地到博物馆去看,先逛了一圈,发现在162件拍品中,自己中意的只有两只粉彩笔洗,90号清光绪粉彩花鸟纹笔洗起拍价4000元,154号清同治粉彩花蝶纹笔洗起拍价3000元,90号笔洗的口径是19厘米,比154号的12厘米大很多,外观上也比154号漂亮,因此我感觉90号的成交价要超过5000元,而154号的价格已经基本开到位了。唯一让我有点犹豫不决的是,非全品不要是我的收藏原则,但90号稍微有点毛口。

有人指点我说玉器中67号那只小蟹不错,功好、到代,于是叫小张开柜子上手看了看。蟹肚上从螯开始向下有条隔,被编号纸遮住了看不清有多长。但这只白玉小蟹的雕工确实漂亮,特别是蟹背上的凹凸不平很是逼真。底价800元,不太贵,我有意向的东西又增加了一件。

一口气拍了两百来张照片,数码相机的电池都发热了。下班后回家忙活了四个半小时,裁剪上传发贴子,总算把所有的预展品都搬到了沙家浜和雅昌论坛。这是一次常熟的文化盛事,帮助宣传一下也是应该的。

周六上午从翁馆出来,又去预展厅仔细研究了一番。这天参观的人也多了,内行外行济济一堂评头品足指点江山,更有甚者,忘记了边上有拍品的主人在,于是人声鼎沸一阵响堂,真是有辱斯文。收藏本是高雅之事,但一行也有一行的规矩,即使现在市面上假货泛滥,但也只能在自己的好友中小声交流意见,因为也有可能是你眼力不够误判了新旧,声音大了就容易与人家产生当面冲突,不管是断了谁的财路都不舒服。

24号是星期天,我草草吃完午饭就出门了,先顺路跑了趟银行,去拍卖肯定要备足子弹。其实也并不多,两只笔洗我估计最多只能拿到一件,那只玉蟹我的心理价位是一千五封顶。博物馆后院已经有很多人在等待了,不一会儿,报告厅里就几乎座无虚席了,约有两三百人,听说连周边市县都来了不少买主,看来今天的竞争一定很激烈。一点钟整,收藏协会名誉会长徐锦范先生作简洁而又热情开场致辞,秘书长周公太宣布交流会规则。一点一刻,副秘书长张满弓登台,交流拍卖会正式开始。

我的目标在后半段,暂时先看一会儿热闹。第10号拍品清光绪开光人物海碗把拍卖会推向了第一次**,底价3500元,每次应拍加价50元,在竞价超过4000元时,会场上就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拍卖会上的气氛往往会使人热血沸腾情绪亢奋,在观众的掌声中,应拍者的举牌此起彼伏,最后,这只直径二十厘米的青花薄胎碗以5000元成交。

因为不是每件拍品都有人应价,所以拍卖的速度还算比较快,我估计了一下,四点钟前能结束。

两点多轮到那只小玉蟹,等满弓介绍完拍品,我就举起了号牌,应价800元。预料之中,看中这只玉蟹的人很多,大家你追我赶应价一路争到了1600,我一咬牙又举了下牌,1650,这已经超过我的心理价位了。人争一口气,佛为一柱香,到这种场合、这种气氛中就只能多出点。别人好象都忧郁了,在满弓第二次报价1650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在我后排响起鹦歌燕啼般的一声,2000!大家都转过头去向这位应拍者行注目礼,会场上又响起了热烈的掌声。不知是欣喜还是骄傲,我听见她又轻声嘀咕了一句:“50块一次,烦也烦煞忒哉”。遇到大款了,我只能放弃,毕竟那只蟹有点小伤根本值不到两千。如果和她继续扛下去,她有可能会誓在必得,也可能会撤招收牌,如果我以两千几百元的价格拿下了那只蟹,接下来在古玩市场里我就会戴上冲头的“美名”。

90号拍品清光绪粉彩花鸟纹笔洗登场,我第二次应价4200,举牌的手还没有放下,在我左后方就响起了一句干脆利落字正腔圆的常熟话,5000!又遇到誓在必得的主了,放弃。

坐在那看人家兴高采烈,自己却毫无所获,越想越有点不服气。铆着劲等到第154号拍品清同治粉彩花蝶纹笔洗登场,我第一个应价3000元,而且举牌的手就不放下来了,大不了扛到四千块,也要给自己争点面子。没想到,除了我,无人应价。会后有几个人对我说,他们也看中那只笔洗,而且心理价位看到三千五,但看我坚决地在举着牌,就不来和我争了。我说就是啊,跟我争,即使争到了,但价钱一定会扛得很高,那不是在和钞票过不去吗,到时候心疼肉痛还带后悔。

四点钟,交流会顺利闭幕,我也总算不虚此行略有收获。从成交情况和现场气氛来看,这是一次非常成功的民间收藏交流活动,难怪周公太有点喜出望外,宣布说准备在春节前再举办一次。呵呵,到时候我也拿点小东西出来凑热闹,因为据我观察下来,近代的、漂亮的、完整的、开门的、五千元以下的瓷器最受欢迎,而我的收藏品都是属于这一类。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