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三国从杀入长安开始 > 第127章郑县

三国从杀入长安开始 第127章郑县

作者:一片雪糕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4-01 08:04:05 来源:笔趣阁

在接下来的几天,杨义一面派出大批的人守前往洛阳的方向打探消息。

另一方面,又派出几路兵马,到四处去收敛难民。

最后和石广元一起在郑县的周围,选择种土豆的土地。

杨义拥有的种子并不多,1000袋土豆听起来不少,但也只有十万斤而已。

另外,西北现在动乱不堪,杨义也不敢将所有的土豆一次全都投进去,万一种好了土豆,来了强敌,被敌人获得了这些土豆,那可就糟了。

所以,杨义准备留下两万斤,直种下八万斤,以备不需之用。

种植土豆的地点,当然选择危险少的地方,杨义和石广元围着郑县转了一圈,终于选中了郑县西南的方向一块肥沃的土地。

选好土地后,杨义准备从跟来的那些难民之中,选出了一部分人来种植。

这些人无家可归,至少在忠诚方面有一定的保障。

当天晚上,杨义喊来了李家庄的李良族长,还有那些难民的几个名望比较高的人也一同参加会议。

经过双方的互相介绍,杨义知道了那些难民中选出的三个名望比较高的人叫什么。

姜保是最早跟上的难民中的一个,生的有些黑,但体格却极为健壮,也可能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所以大家都很信任他。

而另外的伙还难民选出来的人,一个叫吴英,读过几年私塾,在村子里也极有威信,所以他也成了这一伙难民的头领。

最后一伙儿难民选出来的头领,名叫何民,是何家村族长的儿子,老族长病故,所以这一伙儿难民都听他的。

杨义率先开口,“各位,你们先说一下都有多少人吧?”

李良说道,“我这边还有

872人,男丁246人”

姜保叹了一口气,说道,“姜家村有786人,男丁只剩下

186

吴英也许有些难过,“我们从出来的时候有1000多人,可是到了现在,只剩下683人,男丁256人。”

何民缓缓说道,“我们这边有456人,男丁138人。”

杨义看到大家脸色都有些黯然,直到在这一路上,恐怕他们损坏了很多人。

“各位,不要难过了,既然到了这里,大家就要好好的活下去。”

说到这里,杨义的语气停顿了一下,但紧接着,他也不等四人回答自己的话,便自顾自的继续说道。

“大家都是跟着大汉新军走过来的,我也不想瞒你们,我现在告诉你们,我准备在这里种植一种很高产的农作物。

让别人去种,我也不放心,所以我想把这些种子让你们去种,你们愿意吗?”

四人听到杨义的这番话,顿时一愣,李良试探着问道,“将军,是什么?”

杨义缓缓说道,“此物既不是卖,也不是谷,还是请广元和你们说吧。”

坐在一旁的石广元,闻听此言,急忙将一枚土豆放在了桌子上。

“各位乡亲,就是此物,名叫土豆,产量极高。”

四人看着桌子上的土豆,愣了半晌,竟然没有一个人能认出是什么?

“石先生,此物产量有几何?”

听到这句问话,石广元转头看了杨义一眼,这才缓缓说道,“只要将这枚土豆种下去,百天之后,亩产即可达到三四千斤。”

“三四千斤?”

四人听到此话,顿时吃了一惊,何民急忙站起身来,“石先生,怎么可能呢?”

看到四人满脸不可置信的模样,杨义心中也理解,毕竟,在这个时代里,就算是最高产的农作物,恐怕也不过200斤。

如果是普通年景,也不过是白斤而已,年头稍差,恐怕要降到百斤以下。

一亩地那么大一片土地,只收获白斤的粮食,想想就让人很是感慨。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在场的四个人,又怎么敢相信有这么高产的农作物呢?

何民定了定神,摆了摆手,“石先生,你说笑了,怎么可能有产量这么高的东西,莫不是在骗我们?”

听到这句话,石广元也转头看了杨义一眼。

其实不只有李良四个人不相信,就连他也是半信半疑。

如果一亩地能够收城三四千斤,那岂不是说,种这一亩地相当于种三四十亩地?

石广元之所以肯来这里,其实有很大的原因也是想要看一看,这世上到底有没有这么神奇之物?

看到几个人怀疑的目光,杨义微笑着摆了摆手,“诸位,广元说的没错,此物亩产确实能达到三四千斤,如果你们经管好的话,收成还会更高,这一点我可以向你们保证。”

“还会更高?”

四个人的目光灼灼的看着桌子上这没椭圆形的土豆,呼吸都变得有些急促起来。

过了好一会儿,李良试探着问道,“将军,此物让我们种吗?”

杨义点了点头,“李族长,你也知道,此物如此神奇,如果让别人知道,肯定会惹来麻烦。”

说到这里,杨义的语气停顿了一下,但紧接着,他也不等李良回答自己的话,便自顾自的继续说道。

“而你们几个人都是陪着大汉新军走过来的人,也是我信任的人,所以我想把这件事情让你们几个人去做,希望你们不要让我失望。”

听到这番话,李良顿时大喜,急忙拱了拱手,“将军,只要你信任老朽,老朽绝不会让你失望。”

何民听到这番话,不约而同地互相看了一眼,纷纷站起身来,对着杨义连连拱手,“将军,我们也愿意!”

看到四人都答应了,杨义点了点头,肃然说道,“现在的种子还不很多,所以,你们尽量保密,千万不要让外人知道。

另外,你们也要尽心的栽培,一旦有了收成,你们想想,会就难多少的难民。”

听到杨义的这番话,何民顿时想起逃难的艰辛,再次拱手保证,“将军,小人的这条命算是将军给的,此次绝不服将军所望。

如果这次没办好,请将军拿小人试问,小人绝无二话。”

杨义摆了摆手,笑着说道,“大家都不用客气,快坐下。”

等到四人坐下后,杨义才继续说道,“你们都是我最信任的人,这一点我也不说了,以后你们知道就好。

至于种植的事情,你们还要费心,最好是能找出一些种植经验丰富的人来,也好让这些种子发挥最大的效应。”

等到散会后,杨义又找来了典韦,让他带人帮助这些人去搭建一些住人的地方。

现在的天也不冷,而且搭建的只是简易的草棚而已,所以也用不了多少时间。

而这些草棚搭建的地点,就是种植土豆这片土地的周围。

这样一来可以更好的经管土地,而另一方面呢,也可以起到看护的作用。

如果住人的草棚不这样搭建,就需要派大队的兵马过来看守,有了这些草棚,只需要派来极少的兵马驻扎在这附近就可以了。

给这些人安置玩住的地方之后,杨义又回到郑县,找来徐庶和时广元商量,郑县扩建的问题。

扩建是一定要扩建,要不然,如果有新的难民来了,恐怕也没有地方居住。

现在大汉新军的实力还弱小,所以尽量让百姓住的集中一些,这样也便于保护,所以扩建郑县势在必行。

三人坐在一起,开始商量扩建的规模和样式。

毕竟想要扩建一座城市,不能胡乱的扩建,一定要有规划才行。

只不过,到底要建造成什么样式,三个人一时也拿不了主意。

最后,只能按着一个标准的模式,那就是中间是县衙,然后在县衙的左右规划街道。

这个图纸的样式,杨义并不十分在意,他只是要求路一定要宽。

在后世的时候,就是有很多的城市想要扩建,可是,由于以前的街道留得太窄,等到以后扩大城市,在想要扩宽街道的时候,却发现已经没有地方了。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发生,所以杨义特意提出了这个要求,那就是街道一定要宽,而且,还要预留出一些空地,以防将来有用的到的地方。

经过三天的时间,三人终于将要扩建的图纸规划完毕。

按照一般的建造方法,肯定是从中间向两边扩散,这样建造起来会方便许多。

可是现在不行,建造这些房屋,就是为了让居民聚在一起,所以只能沿着郑县的东侧,向一面扩展。

图纸上的房屋,除了一些特殊的建筑,都只是一层,并没有加盖两层三层!

这个时代人实在太少了,并不缺土地,所以大家尽量住得舒服一些。

至于什么集中取暖之类的问题,杨义连想都没想。

在这个年代连铁制品都少,就更不用说钢管之类的东西。

另外盖一层的房屋还有一个好处,如果真达到了人多的状态,完全可以拆掉重盖,一层变成两层或者更高,那岂不是容易的多。

杨义这段时间真的很忙,图纸的事情刚设计完毕,李良又匆匆赶过来禀报。

“将军,住人的地方已经搭建完毕,现在是否要种植土豆?”

杨义刚要应充,却忽然心中一动。

他虽然没有种过土豆,可是,他总感觉在种植土豆之前,是不是应该先把地翻一下,让土质松软一些,这样好像更好一些!

想到这里,杨义转头看着李良,“李族长,先别急,我们一起去看看。”

李良急忙应了一声,带着杨义来到了种植土豆的地方。

站在田埂上,杨义四处看了看,果然和他心中想的一样。

土地并没有翻过,还是杂草丛生,也就是比荒地强一些而已。

看着这片土地,杨义想起历史记载,以前种植庄稼收成少,一方面是种子不行,而另一方面,在经管方面好像也差了几分。

杨义想了想,立刻找来几家族长,让他们派人把这片土地重新翻一遍。

四人虽然不明白杨义的意思,但还是应了一声,正要离开。

杨义看着满地的荒草忽然又说,“在翻地之前,先把这些草全都拔掉,然后扔到一边。”

其实只是种植这八万斤的土豆,用不了这四族的人。

只不过,杨义考虑现在也没什么事情做,所以让他们一起来种植土豆,一方面可以让他们有事做,而另一方面,也是让他们从中获取一些经验。

这一次土豆收获了,等到再种植的时候,那就不可能是这一小片土地了,说不定,在整个郑县周围,都会种植土豆。

到那时候,有了这些有经验的农人,在想要种植土豆的时候,自然就不用杨义去费心了。

另外,杨义也不是什么种植高手,他希望在这次种植土豆的过程中,这些农人能发现新的种植技巧,毕竟,这些人在种植方面的经验比杨义要丰富的多。

人们常说,只有经历过苦难,才知道幸福的珍贵。

这些人原本是难民,如果不是杨义搭救他们,就算他们感到兖州或者徐州,说不定也会损耗大半,没准会全军覆没。

而且在逃难的时候,几乎找不到吃的,无数的难民在淘难中饿死,也只剩一些身体状况稍好的人,才能坚持到现在。

逃难的过程中,简直就是生死之间,这种苦难,只要有一点办法,他们也绝不愿意再去尝试。

所以这些难民很珍惜这个机会,几乎拿出全部的热情来经管这片土地。

杨义让他们拔草,她们就去做,一直等到看不见,他们才恋恋不舍的收工。

在土地边上的草棚虽然简陋,可是,却渐渐的有了笑声。

这些难民也从那种麻木的状态中走出来,重新变成了一个人。

孩子们不再胆怯,他们刚走出草棚出来玩耍,老人要拼命的想找一些事情去做。

在这片土地上,重新燃起了希望。

又过了一段时间,四处搜寻难民的士兵,已经有带着难民回来的了。

只不过,他们搜寻的位置太近,带回来的难民都是那些跑不动的,或者年岁大的人。

杨义并没有嫌弃这些人,因为他始终认为,只要是人,无论年纪大小,都有生存的权利。

由于多年的战乱,郑县有的人逃走,或者损耗在战乱之中,只是一个小小的城市之中,就有很多无人居住的房子。

杨义将收敛回来的难民安置在这些空房子里,暂时并没有让他们去做什么,因为他们的状态都很差,必须要养一段时间才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