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北宋仕途 > 第一百○八章 西夏

北宋仕途 第一百○八章 西夏

作者:孤心书生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3-01-02 22:19:28 来源:笔趣阁

对于党项人寇边一事,沈欢还不是最头疼的。最头疼的人当然是作为大宋天下的主人、九五之尊、当朝天子赵曙了。

此刻他紧皱着眉头,端坐在福宁殿高座上,脸色苍白,精神颓靡,眼神无光,显来是昨晚睡得不大好。诚然,作日傍晚一接到党项人要寇边的情报,赶紧召见了三司使韩绛,之后一直没有睡得稳,一大早就把政事堂的几位召过来议事了。当然,作为主管军事的枢密使肯定也要在场。

福宁殿下首有六个人:颖王赵顼最近一直随着官家听政,这次也没有不到的道理;接着就是枢密使文彦博了,治平二年原本的枢密使富弼以腿疾致仕后,他就走马上任了;另外就是财政大臣韩绛,说到要打仗,没有他到场议事,还真难以应对;还有就是政事堂三位,除了韩琦、欧阳修,司马光新官上任,也有资格参与进来了。

不过他的脸色也不大好,才升官没一天就遇到这种军国大事,难以做主,是谁都会不开心。不过这里除了颖王,就属他资历最低,官家发问,还轮不到他率先发话。

官家赵曙坐着坐着又感到头有点疼了,强打精神,无力地问道:“诸位大臣,事情你们也了解了,该如何处理?”

下面几位大臣相视一眼,还在考虑。赵曙等得不耐烦了,有点怒气:“你们倒是说话呀!如今边疆守将来报。西夏国内的探子探知其国主谅诈整顿大军,亲帅十万之众。一路从兴庆往永兴军路过来,如今情报到朝廷又要几天,朕估计他们再有两三天地时日就可以到大宋国界了!朝廷必须在这一两日内做出决策,也好让边地守将有个对策!”

所谓君忧臣辱,天子生气,作为臣子就再也不能忽视过去了,韩绛站了出来。道:“陛下昨晚召见微臣,要臣统计财政。臣不敢疏忽,连夜计算,今日已有结果:前面八个多月,朝廷花费了数千万贯钱,到如今,只剩九百万贯。不足一千完贯了!当然,战争所需兵器医药粮食,往日尚有些须积蓄!”

众人都倒抽了一口凉气,知道帝国财政败坏,却没有想到一至如斯!平常若没有事,这里省那里抠,上千万贯还勉强能度过今年,可如今战事一起,花费不菲,财政肯定捉襟见肘了!

“该死的党项人。该死地谅诈!”官家赵曙猛地拍着桌子,怒不可遏。

赵顼赶紧站出来道:“父皇何须动怒。所谓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如今众位朝廷栋梁皆在此地,还怕想不出一个好的法子来?”

赵曙苦笑不已,示意颖王退下,转而问文彦博:“文枢密,你主管军事。到底该如何做是否有个妥当的对策了?”

文彦博道:“陛下。若情报没有误的话,谅诈以一国之主身份亲自统帅。十万之众,必是其国精锐,想必骑兵就不下七万之多。我军要抵住这十万虎狼之师,非要禁军十万、厢军十万不可!”

“二十万之多?”赵曙眉头皱得更紧了。

文彦博很老实:“陛下,这还是以往常双方的战力来估算的,若是党项人兵力更盛,那么就需要更多的兵力去抵抗了!”

“万万不可!”听到文彦博说要动用更多地兵力,一边的韩绛就急了,怒眼看向此君,心说好家伙,你不管这个帝国的柴米油盐那是不知道其中的难处,你动口几十万军队,却口了韩某,哪有这个道理,“陛下,二十万军队,非五百万贯钱难以供养!战后若有死伤,还得抚衅,这样一来国库剩下的九百万贯钱连十月份都撑不到,毕竟其他花费亦不能少!”

赵曙把拳头握得紧紧地,又骂了一句:“该死的谅诈!”

司马光看不下去了,出来为君分忧,问道:“文枢密,永兴军路大致有多少兵马?”

文彦博想了一下道:“大概有十万,不过只有五万禁军不到,不足以与党项十万之众一战!”

司马光点点头,转向赵曙:“陛下,既然财政不允许动用太多兵力,不如下令要边将不得出战,据城死守吧!党项虽众,攻城却非其所长!撑得两三个月,入冬之后,他们也便会退军了!”

“不妥不妥!”欧阳修虽与司马光私交甚好,如今节骨眼关头,也没有客气,“司马参政好像忘了党项人的目地:他们就是来劫掠的!若是我大宋边军不出城迎战,那么他们就会劫掠边地百姓,不单劫财,还要掳人!到时亦是我大宋之大损失!”

司马光道:“那就下令让边地守军坚壁清野吧,把周围百姓都转移开去,党项人来了看到没有什么可以劫掠,又攻不了城,自会退去。而我大宋加紧治理天下,到时国富兵强,内圣外王亦非难事!”

要是司马光的学生沈欢在此,肯定会反驳他这种鸵鸟作风!打不过人家就逃避,还假装看不见,这个世间,有这样的好事?不过如今非常时期,大家都没有好的办法,闻言之下,还是觉得有道理的。至少一边的欧阳修就给说服了,频频点头。

这个时候大宋朝的宰相出马了,只见韩琦一脸笑意,道:“陛下,我等可都忘了一支重要的兵马!”

“兵马?”赵曙也疑惑了。

“不错,正是一支兵马,就是西北,有十数万之众!”韩琦回答。

“不可能!”文彦博摇头不已,“天下兵马布置,还有比枢密院更清楚的?韩相公。难道凭你区区一言,就能凭空生出一支兵马来?”

其他人也是疑惑地看向韩琦。

韩琦微微一笑。道:“难道诸位都忘了去年秋召集地义务军?那可是有十多万呢!”

司马光闻言变了脸色,说到“义务军”,还是他的功劳,当时本来要辞陕西义勇军,后来为了不误农时,还是他接受了沈欢地建议,把义勇换成义务!

韩琦又道:“如今秋季已过。陕西一地要到明年开春才是农时,正是召集义务军的时候了!十数万之众,上到前线,与党项人对峙,也能有一定的威慑作用!而且这些是义务军,每年已经领过义务钱了,务须再多发钱财。正是一支好的兵力!”

赵曙闻言大是心动。

“不可不可!”司马光变了脸色之后,丝毫没有给这位上司一点面子,直接摇头反对。

韩琦怒了,眼睛眯了起来,沉声道:“司马参政,你这话何意?”

司马光正色面对他,道:“韩相公难不成要动摇大宋根本

这话让众人吃了一惊,觉得这个罪名太大了,就是韩琦也受不了。

韩琦虽然与司马光没有意气之争,也不是政敌。但是人性总是为自己考虑居多,司马光的上位。让他的地位受到了威胁,因此今日也不无针对之意。如今闻得对方反驳,脸上有点挂不住了。

“那倒要听听司马参政的高论了!”韩琦数十年宦海,一生沉浮,练就了一身不动喜怒地本事,还能保持着一丝沉稳。

司马光接着说道:“当时要辞陕西义勇,下官就反对。生怕让这些人上前线作战。当时韩相公明着说不会,如今呢。战事一来,又要他们上去了?义勇与义务,虽然义务军练兵时日比义勇军要长一些,但是如今不过年连,训练不过三个月,还是一些百姓,能有什么战斗力?让他们上战场,无亦于送死!党项人自来骁勇善战,又岂会因十多万兵力虚弱地义务军而怯战?一旦挥起屠刀,这十数万义务军也就是白白惨遭屠戮罢了!试问韩相公于心何忍呢?”

韩琦有点语塞了。

司马光又道:“贪生惜死,人之天性。面临死生大事,非大丈夫难以坦然!义务军不过愚钝百姓,教化不开,觉悟不高。如今党项人汹涌而来,这些边地居民,岂有不知之理。若是这个时候召集义务军,他们会如何作想?若是心思叵测之辈一鼓吹,以为朝廷让他们去送死,形成恐慌,纵是有一半之人不肯听召,几万人拖家带口开始流亡,从永兴军路进入河东路,一路上喧闹,一旦当地百姓盲从,跟着流亡,到时几十上百万百姓涌入河北诸路,危机京师亦非杞人忧天!当是时,敢问韩相公如何应对?”

众人闻言皆是变色,像是看到了司马光所说的情景。看向司马光地眼色也变了,虽然对方说得有点危言耸听,不过正如他所说,不怕一万就怕万一,真造成这个模样,谁来收拾烂摊子!

官家赵曙又苦恼了,不知如何是好。

司马光看得韩琦也无话可说,才道:“陛下,召集义务军危险太大,不足取!微臣亦在西北行走过,知道边地百姓不过数万,清野坚壁亦非难事。权衡利弊,万分无奈之下,也只有这一策略了!微臣愚钝,只能就此所想。”

赵曙点点头,感觉头更痛了,看看他们一时想不出什么对策来,只能挥手道:“你们退下好好思虑一番,明日此时,一定要拿出决断来!”

“是,陛下!”虽然忧心,不过众人也知道,军机大事,不能草率,多思虑一日,也许多一分胜算。

朝廷高层的议事,在各怀心思之下,散了开去。

这一日也过去了大半,沈欢在三司衙门也坐不住,胡乱作为一番之后,看看天色不早,退了出去,打马赶向司马光府邸。

司马光从福宁殿出来之后,感到心力憔悴,这个朝廷副宰相,果然不是那么容易做的。今日面圣,说话对事。都没有以前那般自在了。听闻沈欢到来,赶紧招呼进去。在他眼里,沈欢是可以与他商议朝廷大事地年轻人,特别是此时还涉及到他提议地义务军。

“子贤,你一向稳重多谋,如今如何是好?”把今日之事说了出来之后,司马光期待地问道。他是文官,修史作文倒是一把好手。对于军务,也只是半知半不知。

沈欢装作在思考地样子,心里却在暗骂了。骂的首先是韩琦,这家伙脑袋不知道是不是随着年纪的增大成糨糊了,竟然敢把十多万义务军放到战场去!对此他是赞同司马光的说法的,这些才训练了不过几个月的百姓,放到战场去。也只是做炮灰的料而已,估计给人家西夏人练手地资格都没有!真亏得韩琦还与范仲淹一道有着让西夏人害怕的歌谣名声呢!如今看来,廉颇老矣!

另外骂地就是皇帝了。所谓兵贵神速,战场瞬息万变,现在都接到边军情报了,他竟然没有魄力一次作出决定,还让这些大臣退下宽待一日!等得越久,死的人越多。等这边做出决定,圣旨下达,估计西夏兵马也到边界了。到时仓促。边将也没有多少选择了。

另外骂地就是司马光,他的鸵鸟作风。不过一次次屈服在别人的铁骑之下而已!挠挠头,很不好意思地道:“老师,你所说地内圣外王,学生以为……”

“你不用说老夫也清楚!”司马光打断了他的话,“古来敌对之国,非刀兵难以分出胜负!老夫治史多年,这样浅显的道理。岂会不懂!说内圣外王。也不过是劝谏天子的一种策略手段而已,让天子不要过于穷兵黩武。否则亦非天下幸事。汉武帝不正是这样地例子吗?前车之鉴,亦非久远呀!”

沈欢一愣,司马光一个儒家文人,竟然能说出如此话来?在沈欢眼中,很开明,但却不符合往日地印象。难道说是自己走眼了?

有点尴尬了,沈欢讪笑道:“老师问学生该如何应对西夏寇边。学生倒想先问老师,在老师眼中,西夏是怎样才存在呢?”

“怎样的存在?”司马光沉吟片刻,“一个剽悍地民族!”

“比之我大宋如何?”

“子贤问的是哪一方面?”

“全部!”

“全部?”司马光的神思一下子去了好远,他精通史实,当然清楚党项人地来历,也清楚西夏人的一切,“若是比照国力,比我大宋当然远远不如?就是兵力,亦有不如呀!”

沈欢点头不已,司马光地说法,他是赞同的。在他眼里,西夏不过是大宋的疥趾之藓罢了。但是偏偏是大宋数十年的痛痒,死不了人,却让你一直不舒服,而且时不时要出血疼痛一番!

若说国力,不说西夏,就是辽国,或者说放眼整个世界,又有哪一个国能和宋王朝相比的?西夏的幅员都是辽阔,但是地处处西凉地区,是游牧民族,经济并不发达。

西夏经济的来源是靠侵占宋地土地而成地。西夏在李继迁时期占领了宋的灵州和兴庆等地,又向西占领了凉州和瓜州等地。这些地区丰饶五谷,经常种植蔬菜,水果和粮食。党项人在这个广阔地农田里耕作,学会了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促进西夏经济的发展。并且西夏长期与汉人杂居,农业技术也达到很高水平史书上就说:“耕稼之事,略与汉同。”

说到西夏的侵略与学习能力,沈欢除了愤怒,有的就是佩服。比如西夏本来没有瓷器,瓷器靠掠夺宋人来获得。宋夏庆历和议以后,西夏与汉族人民交往的同时学会了制瓷技术。西夏毅宗时期,西夏开始兴建瓷窑,开始生产自己的瓷器,发展制瓷业。西夏的制瓷中心位于“塞上江南”银川平原.其瓷器既吸收中原地区的优点,也有本民族的特点如淳厚朴实等,形成了独具一格的西夏瓷器。西夏瓷器还远销到海外。

党项族原来主要从事畜牧业和狩猎,通过学习汉族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农业经济得到迅速的发展。到西夏建国时,农业生产已成为西夏社会经济的主要部门。西夏建国后,李元昊更加重视农业生产的发展,大力兴修水利工程,使得兴庆府、灵州一带,一直是西夏粮食生产的主要基地。在发展农业的同时,西夏统治者也较重视畜牧业生产。国家专门设立群牧司负责畜牧业的管理。西夏的畜牧地区主要分布在横山以北和河西走廊地带,牧养的牲畜以羊、马、驼、牛为主,还有驴、骡、猪等。由于农、牧业的发展,社会生产力的迅速提高,西夏的手工业生产和商业贸易也随之迅速发展起来。西夏的冶炼、采盐制盐、砖瓦、陶瓷、纺织、造纸、印刷、酿造、金银木器制作等手工业生产也都具有一定的规模和水平。

这些资料都是沈欢今日在三司衙门查到的,今日之后,西夏这个敌人已经在他心中上升到一个很高的高度。在他认知里,西夏这个敌人,很像后世的日本鬼子。侵略性大,学习能力更强。像西夏的政治制度就受了宋朝的很大影响,官制的设置基本上模仿北宋。中央行政机构有:中书省、枢密院、三司、御史台、开封府、翊卫司、官计司、受纳司、农田司、群牧司、飞龙院、磨勘司、文思院、蕃学、汉学等。地方行政编制分州、县两级,在特殊的政治中心和军事国防要地有时也设郡、府。

了解完政治经济,就该是西夏最引以为傲、也是宋人最惧怕的军事能力了:

西夏的军事制度是在党项的部落兵制的基础上吸取宋制而发展起来的。枢密院是西夏最高的军事统御机构,下设诸司。军队由中央侍卫军、擒生军和地方军三部分组成。中央侍卫军包括“质子军”、皇帝卫队和京师卫戍部队。“质子军”人数约5000人,是由豪族子弟中选拔善于骑射者组成的一支卫戍部队,负责保卫皇帝安全,号称“御围内六班直”,分三番宿卫。另有皇帝亲信卫队3000人,是从境内各军中精选出来的强勇之士组成,皆为重甲骑兵,分为十队,每队三百人,随皇帝出入作战。京城地区还屯驻一支训练有素的卫戍部队,共2.5万人,装备优良,是中央侍卫军的主力。擒生军人数约十万,是西夏的精锐部队。主要任务是承担攻坚和机动作战。因在战斗中生擒敌军为奴隶,故此得名。西夏的地方军由各监军司所辖,共有50万人,军兵种主要是骑兵和步兵两种。西夏兵役制度是全民皆兵制,平时不脱离生产,战时参加战斗。最小单位是“抄”,每抄由三人组成,主力一人,辅主一人,负担一人。

全民皆兵是他最大的特色,也是宋人最难以赶得上的地方。这次谅诈率十万之众杀过来,更多的应该是“擒生军”,这支军队是他们的精锐,战力最强,多次让宋人吃尽大苦头,这也是这些大臣害怕的地方。

沈欢与司马光讨论完这些后,问了一句:“老师,我大宋与西夏数十年作战,却败多胜少,您认为最关键的地方在何处?”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