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北宋仕途 > 第二百八十九章 上眼药

北宋仕途 第二百八十九章 上眼药

作者:孤心书生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3-01-02 22:19:28 来源:笔趣阁

七月初六。

沈欢安排天子等人的第一行程就是游览海州城,让他们看一看新城是怎么炼成的,见识见识天下第一州的风范。

因为人太多,全部一起走的话太过惹人注目,如果百姓围观的话估计达不到观察的效果。因此沈欢把众人分成了三批次。

第一批就是官家及侍卫,由沈欢引领;第二批就是司马光及一干随臣,由苏轼带领;第三批则是王安石等变法干将,由范一农带着。

这个分法很明显,特别是王安石等人与官家分开,由沈欢陪同天子,当然是打着“近水楼台先得月”的目的,与官家近距离沟通,而且又没人在旁边搞破坏,要做什么就事半功倍了。

另外引领王安石等人的也只有范一农,除去沈欢,还有一个苏轼够资格,问题是苏轼的性子不如范一农温和,如果走着走着与王安石一方干起架来,那就令人很无语了。

这个分法除了王安石等人不大满意外,天子与司马光都是点头赞同。司马光就不必说了,还一个劲地夸沈欢考虑周到,至于打什么主意,看看旁边的王安石一副冷眼的模样就知道了。

至于天子赵顼,那是举双手双脚赞同。好不容易能摆脱众位大臣的跟随,自由一点,方便一点,还不高兴得要死,岂有反对的道理!

这天一大早,大家就分头行事,一直到下午才回到住处。

可以说,行程比较圆满。

司马光见着了海州的繁华与成绩,终于放宽了心,不再担心沈欢等人夸大其辞犯下欺君之罪。而且有这海州的功绩在手,对于提拔沈欢上位就更有信心了。

王安石等人倒是有点吃惊,海州井井有条的秩序令他们感到了压力。一州之地,三四年时间即繁华直逼京城,他们虽然有所耳闻,今日亲见,惊得嘴巴都可以吞下鸡蛋。不过另一方面就是坚定了王安石变法的决心,在他眼里,海州有此规模还是变法的效果。虽然说沈欢的法令与他的不大对付,然而却也是变的结果!至于吕惠卿等人,心思就复杂得多了,一路沉默,话也不多。

另一个最满意的就是赵顼,一路兴致勃勃,看东看西,问这问那,最后直叹不虚此行。海州功绩实打实就在眼前,他也打消了对沈欢的怀疑,心想果然是能臣,三四年可以造出一个天下第一州来,如果给他更多的地方,岂不是……

赵顼又是激动又是彷徨,勾起了沈欢昔年的好处来。

…………………………………………………………………………

七月初七。

七夕。

一大早,天子等人做客海州大学。

这次招待的主人是欧阳修,他不辞辛劳,愣是以老迈之躯带着官家游览了海州大学上千亩之地,一路引见介绍。

海州大学是新奇的,执行的模式与所教的科目,都与众不同。欧阳修说它的目的是让更多的大宋百姓能学有所长,就算考不上科举,也能有一技之长,不至于穷困潦倒。

这话正中天子的心思。

大宋朝的一大弊端就是冗官,或者说,科举取士太多。虽然说自治平二年开始,科举固定是三年一考,然而每科取士三百多,几十年下来,就是几万人。

老赵家为了收买天下读书人的人心,一旦考取,即领俸禄。官员职位是有定数的,然而僧多粥少,大宋朝依然着一大帮子什么事都不干的进士领着朝廷发的钱财!冗官造成的冗费是压在天子心头的一大石头,撇都撇不开。他也没有魄力说那些没有官职的人不再领钱,否则施行了上百年的制度就会崩溃,随之而来的肯定是读书人的离心,以及漫天的汹涌怨言。

这一点,就算王安石也不敢碰触,只敢改革考试制度罢了。

读书人没有别的本事,科举是他们的最大出路,没有科举他们会饿死也说不定,因此几乎所有的读书人都涌到科举考场上。

现在海州大学别出机杼,教科举,教算术,教记帐,教冶炼,教建筑,教工匠,都是让人有一技之长的科目。而且大多很实用,学成出来,去哪都能谋一份生计。

读书人也是聪明人,他们也知道几十万的学子能科举考中的三年也就那么几百人,如果有得选择,他们也不会挤在一条独木桥上一条道走到黑,只不过以前是迫于生计罢了,因为除了科考,他们学到的东西不足让他们在社会上成活。

现在好了,海州大学设立众多实用的科目,一旦学成,工作的机会更大。除了天资聪颖一心混迹官场的学子,更多学生特别是农商子弟选择专攻其他科目。

为天下读书人另谋一条出路,一来减轻朝廷的财政压力,二来安抚住那些没有高中的读书人,一举两得,实在是一个很妙的法子!

赵顼大力赞扬了欧阳修等人,称赞海州大学走出了一条新路,是大宋各处书院的模范。为了引导更多学生去学其他技艺,赵顼没有选择科举院的地方反而跑到工匠院处当着众多学子的面做了一番激励的演讲。

直到欧阳修的介绍,众多学子才知道大宋的天子来到了海州,而且就在他们眼前,顿时群情汹涌,激动难耐。

赵顼等人此行并没有大肆宣扬,虽然也不隐蔽,但是海州大部分百姓并不知道天子已经驾临海州。

赵顼的演讲很短促,但很成功,说什么让他们努力钻研学有所成,寥寥几句就可以让众多学子铭记一辈子了。

直到赵顼离开海州大学,众多学子还沉浸在天子驾临的震撼与荣光之中!

晚上回到海州旧城,天子微服与民同乐,参与了民间七夕祭天的氛围。这一晚,他睡觉都笑醒几次。

………………………………………………………………………………

七月十一。

沈欢与天子一行人出现在海州东海县海滨。

这次作为陪同向导的则是郭逵。

早上游览的是海边长达十里的大坝,水泥构建,一阶接着一阶,由下而上,就像上天梯一般;由上而下,万里海面,一望无垠,着实令人震撼。

坝旁绿树成荫,花草茂盛,海风吹来,鬓发与水气齐舞,花草与树叶同飞,又是一副唯美的写意图。

赵顼是第一次见到大海,长那么大一直窝在深宫的他第一次给大海的宽阔与壮观震撼住了,张大着嘴,许久说不出话来。

旭日斜映,一望无际的海水就像一面大得足以容纳天地的镜子,散发出万丈光芒,波浪粼粼,泛着白光耀花了人眼。

浪声滔滔,轰隆作响,令人的心胸一下子开阔了许多,也舒服了许多。

在大坝,在海边,赵顼流连忘返。

下午参观十里盐场的时候,随行的人就少多了,或者说有资格进入的就寥寥几人。赵顼、司马光、王安石、韩绛、沈欢、郭逵、苏轼,不过七个人罢了。

经过这几年的发展,海盐的晒盐场蜿蜒几里,有海沙,有水泥地,正处七月,夏日炎炎,到处都是白花花的粗盐。

看到这些盐,几人眼冒精光,就像见着了黄金白银。其实也与黄金白银差不多,虽然说经过三四年的发展,盐晒得更多,然而为了不冲击大宋其他煮盐场地,出的盐更多是出海,卖到辽国、高丽、交趾、南洋,回来的当然是数不尽的黄金白银!

这个时代盐就是财富,这个盐场用日进斗金来形容都不为过。海州每年四五百万贯的收入,有大半就是它的贡献,这还是为了保密需要不敢随意扩建的结果。

为了保密,当年盐场出来的时候,朝廷中知道这一件事的也就赵顼与司马光,后来因为需要,又告之王安石与三司使韩绛。至如今,负责保护盐场的则是郭逵的海军,就地围了起来;而负责海贸的则是苏轼。

据苏轼说,等海军再扩建,在南边圈一块地,届时顺便又建起一个这般大的盐场,收入估计会更多。

赵顼听得眉开眼笑,说岂不是要翻一倍?

苏轼这才解释说没那么多,因为还得考虑到市场原因,一旦出盐更多,价格也会更低。当然,如果开辟更多的市场,多一倍也不希奇。

众人大为吃惊,特别是王安石与韩绛,甚至有点沮丧,他们在朝廷忙里忙外,一年也不过多增了一两千万贯,人家随便搞一个盐场一年就差不多上千万,天理何存?

难道这就是沈欢所说的,发明创造更利于创造财富?

一时间,众人心思繁复起来。

……………………………………………………………………

七月十二。

巡视海军。

这次参与巡视的人更少了,由郭逵带着,赵顼、司马光、沈欢三人尾随,王安石等人让赵顼找了个借口打发出去。

海军,寄托了赵顼北伐燕云的希望,在没有成功之前,越少人知道越好,毕竟是一个三司财政外的产物,他再信任王安石,也怕他身边的人多嘴泄露出去。

郭逵作为主持人就不必多说了,沈欢是提议人,奏章当时由司马光呈上,当然没有隐瞒的必要。

海军的基地在东海县南边的一个港湾,陆地方圆十多里都让郭逵圈了起来,重兵把守,不放一个闲杂人等进来。

港湾很大,一眼看去,数百船只停靠在海上,有静止的,也开动的,士卒训练的呐喊声冲天而去。

一大早,迎着旭日,赵顼一行人站在高坡上,看着雄伟壮观的船队,他的胸膛震荡得厉害,胸中就像有一口气要奔腾宣泄而出。

“朕的海军呀!”赵顼激动得脸色涨红,喃喃地念叨着,“朕的海军呀!”

司马光闻言却有点皱眉,说实在的,他不大愿意天子动不动就动刀动枪,虽然说收复燕云是他们君臣祖辈的理想,然而现在大宋财政虽然比前几年要有所好转,可一旦动起兵戈——呃,没这个钱动兵戈。

三军一旦开动,钱粮兵马,那个耗费非常惊人,动辄就要几百上千万贯!

作为宰相,司马光情知朝廷的财政状况不允许主动发起战斗,因此他说不上喜欢不喜欢这个海军,不过当年他在朝堂受大挤压,沈欢呈上这个投天子所好的奏章,又一再向他保证不需要国库出钱,他综合考虑,这才同意帮衬。

想了想,司马光转头看向郭逵,道:“郭将军,这等兵卒可有一战之力?”

郭逵呵呵说道:“相公也在陕西做过地方官,想来也通晓一些兵阵之事。五万兵卒,无论放到哪,都是一股不可小觑的力量!”

司马光更不悦了,他本希望郭逵说力量不足,也好打消官家那膨胀的信心,没想到却是得到相反的结果。

果然,赵顼闻言顿时眼睛一亮,道:“郭将军,你之前不是跟朕说海军力量还不足以作战吗?”

郭逵答道:“陛下,臣说的是船只不够,无法迅速从海上登陆。如果单说兵员的力量,臣敢说,这五万兵卒的战斗力不下五万精锐禁军。这三四年来臣日夜操练,还总结了一些在西北战阵的经验,如果五万对五万,臣敢说决不输于西北的禁军!”

“好好!很好!”赵顼大为惊喜,大宋军队差不多上百万人,然而大半都是厢军,平日几乎不训练,与乌合之众差不多。能战的也就三十多万禁军,现在听到郭逵不声不响给他增添了五万禁军的力量,怎能不欢喜?

司马光却大为担忧了,朝廷一直奉行的都是强干弱枝的策略,除了西北与北边,地方上还没有哪股禁军超过五万的力量。现在突兀地在东边出现,领军之人是武将,还秘密存在不受枢密院管辖,作为文臣,没理由不忧虑。

他担忧地看向沈欢,这海军是他鼓捣出来的,有什么问题应该由他解决,否则一旦发生不妙之事,第一个倒霉的就是他!

沈欢倒是没有这个忧虑,不过看见司马光的眼色,稍为沉吟就明白过来,不由呵呵笑道:“陛下,我等当时设立海军,可不是要打造一个禁军出来呀!我等要的是能在海上作战的力量,现在大家都看到海贸的利益,日后与外人打交道,难免摩擦,届时就需要海军出马了!”

赵顼却是不以为然:“那是以后的事,海外太远,眼前要解决的是党项人与契丹人!党项就不用说,与海军没关系。契丹嘛,他们也有地方靠近大海。沈知州,难道你忘了,你当年上的奏章里头可是说,由海上登陆几万大军,出其不意袭击燕云,这才是我等设立海军的目的。不是吗”

沈欢大为苦笑,当年为了说服天子,这才投其所好扯上北伐燕云的借口,郭逵也以这个为目标训练兵卒,五万所谓海军,能熟悉海船之阵在海上作战的竟然只有区区一万之数,其余四万,在船上只有呐喊助威的份,其他什么都帮不上忙,说出去还真是讽刺。

把海军大部分练成了海军陆战队,大有自己搬砖头砸自己脚板子的意思,沈欢大是无奈苦笑。

他只能强调说:“海军海军,根本还在海上。郭将军,这点你不要本末倒置呀!”

郭逵点头说道:“郭某晓得,这不是还要仰仗沈大人造出更多的海船么?以现在的船只,要想让这四五万人迅速登陆北方,要分成两三批,这根本就是在找死!”

沈欢问道:“大概还需要多少船只?”

郭逵沉吟说道:“大小船各两百,这是最少的。如果能让大船达到三百,那就再好不过了。过个两三年,再添两三万兵卒,刚好够用!”

沈欢点头说道:“行,沈某问过了,三年时间能给你陆续造出来。”

“不行!”这次却是赵顼跳出来反对。

沈欢愣住了,不解地看着天子。

赵顼怒道:“三年太久,朕等不及了。沈子贤,朕给你两年时间,你一定要让海州按照郭将军的要求造出这些船来!”

“这……”沈欢大是为难。

“怎么?做不到?”赵顼顿时冷下脸来。

沈欢无奈向司马光求救。

司马光硬着头皮说道:“陛下,欲速则不达,您看……”

赵顼问道:“子贤,朕知道你一向有办法。你说,要怎么做才能达到这个效果?”

沈欢只好说道:“陛下,造船是需要钱的。如果按您的要求,每年要多花一百万贯钱呢!”

赵顼立刻说道:“行。朕让你海州每年赋税少上缴一百万贯。如何?”

沈欢与司马光都吓了一跳,大感为难。天子说少一百万贯那是没问题,问题是现在海州赋税每年给朝廷三百万贯,如果以后每年只给两百万贯,怎么向其他大臣解释?一解释,海军就要暴露;不想解释,那就要确保海州明年能多增加一百万贯的收入!

赵顼见状耍无赖了:“朕不管,你一定要做到!”

沈欢翻了翻白眼,最后眼珠一转,嘿然笑道:“陛下,也不是没有办法。苏子瞻是海关总使,如果能统筹发挥海关的作用,别说一百万贯,两百万贯臣也能拿得出来!”

“真的?”赵顼疑问。

沈欢说道:“臣岂敢欺君。”

赵顼瞥了一眼沈欢,道:“你要什么条件?”

沈欢知道是给别人上眼药的时候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