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北宋仕途 > 第三百二十六章 朝堂纷争

北宋仕途 第三百二十六章 朝堂纷争

作者:孤心书生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3-01-02 22:19:28 来源:笔趣阁

高士林在八月底的时候已经进入了广南西路,他在长沙停留了几天,召集了两三万精锐士卒,入桂州,经柳州,再西向宜州,最后才杀向邕州。

这一路他并不敢逗留,都是日夜赶路,一边招集各地士卒,一边整合兵力,到了柳州的时候已经集结了八万兵力。最后自己挑选出三万精锐,日夜兼程,直扑邕州,花了十多天的时间,终于在邕州城墙就要告破的时候赶到,救了苏缄等人,解了邕州之围。

半路上,他发现桂州方面派出的张守节率领的救援部队在宜州一地梭巡不前,有故意拖拉的嫌疑。在他好几次催促无果之后,高士林狠起心,以军法处置张守节,砍了他的脑袋,这才整顿了军心,迅速出兵!

如果是一般的将领,当然不会得知朝廷这番对待交趾的用意。但是高士林的姐姐是当今太后,自有消息来源。他清楚朝廷的策略就是要他牵制交趾军,好实施灭国之策。所以他一入广西,不能让交趾军坐大,全力救援邕州,就是想在交趾军队立脚未稳的时候,把他们赶到钦州、廉州两地,把他们的主力困在这两个地方,与之纠缠,让他们进退不得!

这个策略,高士林实行得很好。解了邕州之围,他并不入城,毕竟他只带了三万人,又兼程赶路,很疲惫了,一旦入了城,来不及休憩,搞不好就让重新聚集起来的交趾众军围住,那可就得不偿失了。

趁着交趾人的慌乱,把他们杀退,救了邕州军民,他就在城外驻扎,摆出一副防守牵制的模样,与交趾人应付。等他另外五万兵卒到达,兵力不输多少给交趾人,倒是可以结合邕州军民把交趾人打退,把他们往东南方向赶去。

因为生怕把交趾人吓得跑回他们国境,高士林这次人马不敢虚张声势,更不敢召集太多往邕州方向赶来。八万对十万,让交趾人有个盼头,也好把他们牵制在钦州、廉州两地!

当他把这些战略布置好,再送消息到开封的时候,时间已经进入九月底了。

九月底的开封已经是深秋,树叶黄了,西风冷瘦,人们的身上也添了一件外衣。

在九月底,吐蕃方面也终于传来消息。准备多时的王韶一股作气,偷袭吐蕃人武胜城,一战而下,降伏该部落首领瞎药,收其两万多户十几万人。至此,大宋朝廷终于把脱离中原王朝一百多年的熙州一地给收复回来,拓地几百里!

这是一件大功,若不是还要王韶继续经营熙州以及保持对河州的觊觎,搞不好朝廷就要召他回朝廷了。其实枢密院方面已经不大放心有这么一个有功大将在外头统兵了,向天子上书诏他回朝。好在王安石极力反对,加上沈欢也支持王韶继续领兵,这才打消了天子的顾虑。

党项人方面,范纯人等人还在陕西与只对峙,不过他们在延州不得寸进,双方杀得昏天暗地。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只要进入十月下旬,西北一旦飘雪,党项人就得退兵,否则就要考虑能有多少人可以回到党项去了。

对于契丹人,冯京还在北边出使,没有什么大好消息传回。不过囤兵边境的契丹人除了叫上几阵,倒也没有什么大战役。如沈欢所料,契丹人没有大战的勇气!

一切都按着沈欢制定的步骤在走,沈欢没有理由不高兴。特别是南部传来救了苏缄的消息,更是让他一连高兴了几天。

他做了这么多,就是不希望再重演历史的悲剧!

一切安定,众人的心思终于又转到了朝堂争端上。

王安石把持的制置三司条例司又出台了一条新法:军器监法。先是要求颁行免行法,再是要求设立军器监,负责监督制造武器,招募工匠,改良武器。

宋朝早就有了军器监,由枢密院负责。宋朝把政权、财权、兵权分开来,鼎足而三。王安石改革,设立制置三司条例司,已经造成了宰相参政把手伸到了财权的局面。其他什么保甲法、保马法也属于军事,也算把手伸到了兵权上,之前文彦博、富弼都极力反对他的侵权。不过他有皇帝赞成,尽力折腾,大家也没有办法。

现在把手伸到了军器监上,既有大家都顾忌的兵器,又涉及到枢密院的财权,文彦博这次再也忍不住,上疏反对,言辞激烈,当场驳斥了王安石的做法。

王安石不慌不忙,引用了范纯仁当年对于宋朝军事的评价:兵粗!他举现在前线反馈回来的消息,说宋人使用的武器实在是太粗劣了,在战场损毁太大,不利于士卒作战!

这是事实,文彦博反对不得,只能生气。

天子赵顼为难,向司马光问计,司马光当然反对。再问沈欢,沈欢也反对,不过他没有反对改良武器,毕竟两军作战,武器实在是太重要了。他反对的是王安石把变法涉及的范围都归入制置三司条例司。

这违反了大权鼎立制约的规则,不利于长治久安。纵观王安石一生,有无功劳暂且不说,祸害之处肯定少不了——他破坏了北朝中前期相对平衡的政治架构,从他之后,宰相堂而皇之地把手伸到了财权、兵权上,造成了先例,使得北宋后期或者南宋相权过大。宰相贤能还好说,一旦是个奸臣,则败坏了整个天下!再看历史事实,大宋朝廷几乎就是败坏在那几个权相之手!

这是沈欢深恶痛绝的!

他知道,他应该有所作为了。

……………………………………………………………………

“托战事的福,我等朝堂竟然稍稍平静了一个多月。唉,天意如此,岂不可笑?”司马光长长叹气,满连皱纹的老脸又添了几分愁虑。

朝堂因为军器监法又吵闹了几天,这让他这个宰相实在又为难几分。

“相公何必忧虑?区区军器而已,比之王介甫之前的法令,要宽和许多了!他要闹,就让他闹去吧!”说话的是苏辙,自从成为三司副使,他就成了司马光的座上客,紧紧跟随这个宰相。

“子贤,你认为老夫该怎么向陛下进言?是任由王介甫施为,还是支持文老大人的意见?”司马光看向坐在对面的沈欢。

这里是司马光的书房,三人相对而坐。

今天是朝堂沐休之日,三人难得集合在一起议事。

沈欢闻言稍稍抬起了头,目光炯炯地看着司马光,不答反问:“老师,你觉得改良兵器,是好事还是坏事?”

司马光闻言愕然,良久才道:“倒也说不上坏事。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古人教训,我等不敢或忘。两军打仗,武器精良,确实能占很大的便宜。一国之大,忘战必危。这点老夫还是很清楚的。但是,好战也必亡呀!王介甫此人性格强硬,好边功,喜战事。看看这次交趾寇边之事,若不是他用的沈起等人一昧鼓吹要进攻交趾,又焉能给交趾人入侵的借口?老夫最怕王介甫好大喜功,把我大宋朝拖入无边战事,使得我大宋百姓从此不再安乐呀!子贤,这次王韶吐蕃大捷,老夫还不知道是喜是忧呢!”

沈欢深深沉默,他明白司马光的意思:天子赵顼总想着做武功盖世的帝王。这次吐蕃拓地几百里,以他的性格,往后还不往死里要征服讨伐四方?

沈欢不反对宋人有打仗的心思,最怕他们像往后一样连一战的勇气都没有。打仗,如果能让国家获得利益,打一打倒也无所谓,只要不像汉武帝一样越打就把国家打得越穷就行了!

笑了一笑,苏辙说道:“相公,这次胜了吐蕃,过些日子就能把他们的牛马羊运回来,我等大宋没有什么损失,多打几仗弄不好还可以赚一笔呢!这仗,倒也打得,哈哈!”

想到这次战役确实是盖世大功,司马光闻言脸上也有了笑容,问道:“这事三司衙门准备得怎么样了,不要忘了,我等还欠开封、洛阳等地富商四百多万贯呢!”

沈欢答道:“东海之盐、茶等物都已经往西北运过去,就看王韶怎么经营了。”

苏辙说道:“这个王韶军事能力、治理地方都还是很不错的。年前应该可以把物资都运回来了吧?据说这次他偷袭得胜,降伏十多万人,因为是偷袭,没有多大的战火,倒是保留了大量的物资!运气再好一点的话,从河州交易一些回来,说不定可以把四百多万贯的窟窿补上,这样就不需要朝廷先垫一部分了。”

“这就好,这就好!”司马光微微一笑,满意地看看沈欢。他这个学生能力就是高超,四边有战事,他竟然能让朝廷一文钱不花就能应对。这等才华,有史以来,又有几人?

司马光又道:“如今吐蕃方面胜数已定;交趾方面郭逵报告说准备过几天登陆交趾下龙州;党项人只要进入了十月,也得退兵;就算契丹方面还没有好消息,不过只要党项人一退,他们也会乖乖退回去。很显然,这些边事已经不能左右我方,朝堂有要进入之前的氛围。看看这次王介甫又出新法就知道了,他是想趁着这次王韶大胜功劳巩固他的新法地位呢!我等也要小心了!”

沈欢沉吟说道:“老师,一昧提防也不是办法。我等是否应该主动进攻一下?”

“主动进攻?怎么说?”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