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北宋仕途 > 第三十五章 出书

北宋仕途 第三十五章 出书

作者:孤心书生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4-01 08:06:35 来源:笔趣阁

“老师?如今朝廷上是怎么一番形势了?”沈欢自认刚才只是一番普通的计算而已,也不在意,不由问起朝堂之事来。

司马光闻言有点苦恼:“底下臣子们依然在争论,有赞成的,也有反对的!老夫就奇怪了,官家是大宋天子,又已然痊愈,亲政这不是理所当然的吗,怎么还有人反对!”

沈欢道:“老师,太史公也云‘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太后毕竟听政一年,提拔了不少人,也贬谪了不少人,其中利害关系不少,也难怪他们这样。”

司马光变色道:“食君之禄,忠君之事,他们竟然连这点都做不到,还是臣子本份么!不行,老夫还要上奏章,直到官家亲政为止!”

沈欢苦笑,司马光就是耿直得可爱,之前还因为怕哗众取宠,犹豫着要不要上奏章,如今看到别人怠慢君主,倒又主动利索起来。

“老师,何必令太后觉得你在咄咄逼人呢?”沈欢劝解说道,“反正如今亲政议题已经在朝堂上提出,倒也不至于会偃旗息鼓,闹了几天,估计太后与官家已都坐不住,应该快有结果了!另外还有韩相公,想必也该有行动了吧!”

司马光默然,之后苦笑道:“罢了罢了,老夫只是个谏官,此事非政事堂解决不可,倒也不必掺合进去,如你所言,也该有个结果了!子贤,趁着如今有闲暇,再谈谈修史一事吧!”

沈欢苦笑跟着司马光进了他的书房。

三月很快到来,朝堂还政亲政之议闹了也逾十天,太后与官家倒还能勉强不露声色,宰相韩琦却万万坐不住了,这些天他就像一个救火队员,哪里火起就扑哪里,累得身心俱疲。

“好个司马君实!”韩琦又气又笑地对他身边的幕僚说道,地点正是他丞相府邸的议事房,“他上了一把奏章倒没有动静了,反而是底下大臣闹起来,折腾了本相!”

幕僚姓李,是韩琦私人幕府里的参室,四十多年纪,气态饱满,精神矫健,只是显得有点瘦小,他笑了笑:“相公何必生气,事到临头,也只有断然做出决定了!”

韩琦五十多岁,一生风霜,政事劳累,却显得有点老态了,不过那双有点浑浊的眼睛依然炯炯有力,锐利非常,像能一眼看透人心一般,坐在椅子上有股不怒自威之态,叹了口气,道:“是啊,事到如今,也只能尽快解决了!司马君实走了一步好棋呀,不管如何,这次的功劳,他算是占了!你说他是出于公心呢还是什么别的目的?”

李幕僚沉吟说道:“司马君实算是个贤人,耿直之名天下传唱,应该不至于有何企图!”

韩琦苦笑道:“不管如何,他这步是走对了,却苦了本相,若不是他打乱了本相步骤,再过两个月,本相就可以直接让太后撤帘!唉,折腾不下去咯,明日早朝本相就按原计划行动吧!”

“相公,是不是要与富枢密通一下气?”

“不必,此事老夫自有分寸!”

李幕僚犹豫了一下,想说什么,最后还是闭口不言。

韩琦叹口气,也不再说什么。翌日,也就是三月初八早朝,又议亲政事宜。这日太后垂帘,官家赵曙已在朝,底下臣工又闹腾起来。

“好了!”曹太后声音沉重,悻然不悦,轻喝一声,令众臣立刻肃静下来,大气也不敢喘一下。

“韩相公,还政亲政,此事你如何处置?不要再给本宫拉扯这拉扯那,你是首辅宰相,率领着政事堂!”太后有点不耐地令韩琦出列。

韩琦在众人之前,微微抬起头来,太后在帘后,只能看见一个影子,倒是官家紧紧盯着他看,目光灼然,令人不敢正视,心里苦笑,知道再也不容他拖下去,行了一礼就道:“太后,既然陛下龙体痊愈,已能处理朝政,就请太后如底下臣子之议,撤帘吧!”

此言一出,朝堂又是一番议论,各人有着不同的心思。司马光点点头,一切正如沈欢所料,韩琦最后只能站在官家这一边。龙椅上的赵曙又惊又喜,紧张得全身都在颤抖,想说什么,最后顾虑一下,看看帘后太后,又静下来,不敢动作。

帘幕后面的曹太后沉默一下,令众人大气都不敢喘,倏地冷冷地道:“既然韩相公也说撤帘,那本宫就撤帘吧!”

“太后凤德天明!”一直与韩琦是良好搭档的欧阳修身为参知政事,权势不小,立刻挺身出来恭维太后一声,算是力挺韩琦的决定。他这样表明态度,加上太后又亲口说出撤帘的话来,其他大臣也只能齐声赞美了,算是为此事定下了基调。

韩琦面色依然冷静,看到龙椅上的官家有跃跃欲试之色,不禁凛然,咬咬牙又道:“太后,既然决定撤帘,可否告之确切日子,也好让臣等有所准备。”

太后淡淡地道:“既已决定,何必再选什么日子,就今日也成!”说完在帘后站了起来,作势要走。

韩琦心里凛然,如今骑马难下,只能力挺下去了,闻言在朝堂上高呼一声:“侍官何在!难道你们没听到太后说撤帘吗,这就把帘子撤下去吧!”说完在众人目瞪口呆中一步步走向右边的帘子下,抬手就要收拾丝帘,只听到帘后太后轻呼一声,一阵脚步声急切而去,待韩琦把帘子扯下来后,众人吃惊地看到帘后已经没有人了,只发现转角处有一片锦衣晃过而已,正是太后的衣服!

“太后让韩相公赶走了!”这是众人脑子里唯一剩下的心思,面面相觑,都不知道说什么。

就连首先提出撤帘的司马光,也看得目瞪口呆,惊奇地看着韩琦,又点头又叹气。

枢密使富弼今日也在早朝,看见韩琦作为,又佩服又埋怨,两人朝中声望相同,又都是朝中大臣,一掌政事,一掌军务,韩琦今日举动,明显有所准备,以两人之前合作关系,他竟然没有得到通知,心里大是不悦,不过事已至此,也没有办法责怪,他只能率先高呼道:“陛下亲政,吾皇万岁!”

“吾皇万岁!”众臣反应过来,高声恭贺,算是确定了新皇的地位。

“诸位臣工都起来吧!”赵曙抑制不住兴奋,满脸通红,挺起胸膛,精神也抖擞了几分,高坐龙椅,九五至尊,睥睨天下,豪情顿时浓郁于心中。

大宋治平元年三月初八,太后撤帘,病了整整一年的新皇亲政,从新掌握了政权,开始了历史的新篇章。

沈欢从司马光口中了解到韩琦的强悍,也不禁咋舌,招呼人上前撤帘,让太后避之不及,如此人物,千古难见,不愧是史册里大有篇章的臣子!他想了又想,这种事自己肯定不敢做,至于司马光,估计是不肯做!他们师徒,一个谨慎胆小,一个谦恭有礼,在官场上也不知是福是祸。

皇帝亲政,肯定又有一番赏赐。论功行赏,不少臣子都有所升迁或者厚待,特别是力挺皇帝上位的韩琦,加右仆射,封魏国公,身为宰执,荣誉之极;当然,官家也没有忘记率先上奏章的司马光,加龙图阁直学士,仍知谏院。司马光本来又想辞掉,不过后来也许是想起沈欢的告劝,受了下来。这倒让沈欢惊奇了许多,也许是近朱者赤,也许是潜移默化,司马光这个终日要求辞去高位的家伙终于难得一次接受加封了,离他指定的目标又近了一步。

下一步的目标是御史中丞的位子,沈欢也不管是否有越级的可能,总之他要让司马光尽快做上御史中丞,机遇就在濮王之议!如今的御史中丞是贾黯,此君历史上就是因为在濮王之议中站在了皇帝的对面,事后被贬到外地去,不过好像事实上最后也是由司马光来接替他的位置,但是十八个月的濮王之议,沈欢认为太长久了,他与司马光都等不了那么长的时间。看来又得为司马光好好谋划一番了。

皇帝亲政,这个该死的濮王之议也该来了吧!当然,此事看来不可能一两个月就解决,还是等事情发展到**阶段再出手吧,也好显得功劳巨大。这之前,沈欢还有不少事情要处理,今年七月就得去参加秋比考试,以望获得明年的春闱科举名额。

不过在三月中的时候,他还忙着自己的赚钱大计。新华书馆凭着前期卖掉的八千多册书籍作为资本,有着两台印刷机的他们开足马力,半个月的时间又印了两万多册,依然与前次一样,卖了个精光,赚得周季这个老板睡梦都在发笑。前后两次卖掉三万册,沈欢让他们把速度缓下来。周季不解,说现在卖得火暴,应该再接再厉。沈欢解释市场有一定的容量,他们现今只有开封销售渠道而已,三万册全是儒家经典,再有那么一两万估计就饱和了,再多印刷众人就会感到视觉疲累,造成产品积压就非好事。

此事给沈欢一个灵感:他应该出一本书。

既然儒家经典著作已经饱和,而宋代其他门派书籍又没有多大市场,还不如另劈蹊径,造出一个卖点来。而他在京城薄有文名,若写就一本新奇的书,加以宣传,不难又赚上一笔,若能成为古代第一个畅销书作家,也是一份荣耀。沈欢几经思虑,觉得大有可能,更是心动,开始构思起来。

他在京城多以词名传闻,得作出一点改变,不然纵有柳永才华,也不过一个词人而已,算不上什么成就。宋代是一个文化的时代,文人地位尊崇,他一个后世文人,满肚子的诗词文章,回到这么一个时代,如果不能成为一个文化巨人,也太过失败了点,更是一个遗憾。不敢说要比肩如今的欧阳修或者后来的苏轼,这两个人都是多面手,文章诗词,无一不精,他怎么也要看齐一下。司马光给他取的表字不是有“见贤思齐”之意么,总不能让它成为空话!

一想到能成为一个文化名人流传千古,沈欢就忍不住激动,难以抑制。这次要出的书当然不是他所“作”的诗词合集,本着细水长流的心思,这些诗词时不时弄出一两首就够了,若一股脑儿兜出来,以后辞穷,吃鳖难堪,就得不偿失了。可若要写什么文章,好像时机也不对。

《唐诗选鉴》——这是沈欢在宋代写就发行的第一本书。要做一个文学家,还需先做一个文学评论家吧。这个时代只有辑录的唐诗而已,个人评论专著,比之后世却要匮乏得多。沈欢抓住这个小漏洞,先占了个便宜。

书中按后世通行版本,把唐诗分为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阶段,选了各个名家的诗歌共五百首,加以鉴赏评论,多是后世之意——当然,在这里,就成为沈欢的一家之言了。其实他本来想鼓捣出那本《唐诗三百首》,这可是中国唐诗最好的选本之一,是后世几百年家喻户晓的读本,号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东西沈欢小时候就被逼读了不少,也熟悉得很。不过他认为此书多为经典篇章,以此还不足以概唐诗全貌,因此以书为基点,多收集了一两百首,凑足五百之数,每首诗之后或者每个诗人之后都有一小段评论,算是注释。

在这里沈欢毫不羞愧地盗用了后人的智慧,唐诗名家荟萃,以李白杜甫为最,称他们是“双子星”,代表了唐诗的最高成就。在宋代,李白“诗中仙人”的名号很响亮,就是后来的苏轼也以“坡仙”自喻,至于杜甫,此时还没有明代人称他为“诗圣”的地位。沈欢把他抬高了许多,以韩愈“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做倚仗,相提并论。不过沈欢没有把“诗圣”的称呼套到杜甫身上,至于“诗史”倒没有吝啬,他觉得中国古代所谓的“圣”就是太多了,这些人的地位一哄抬起来,奉若神明,大大限制了后人的发展,纵使有所进步,也要自认不如,比如什么书圣什么画圣之类的,全是后人搞出来的无谓称呼!

其实评论这些唐诗倒还不是他的本意,毕竟鲁迅就说过诗歌都给唐朝人写光了,他再怎么评论,众多文人也觉得不爽,因此,在唐鉴后面他又写一些宋诗论,只不过因为宋代才一百年而已,不敢把后世的东西抄太多,只能隐晦评论一下,算是给出宋文学的发展方向。

宋诗在唐诗上面有所发展,初期是西昆体统治文坛,创新不多,到梅尧臣等人出来革新,至欧阳修终于有所成功。宋鉴能提的人不多,沈欢着重描写了欧阳修,算是拍一下他的马屁,毕竟此人如今是文坛领袖,又贵为参政,影响力无与伦比,像王安石、苏轼、曾巩,都是他一手提拔起来的!可以这样说,他影响了宋代文坛整整几代人,甚至说数百年!

宋诗之外,他还提到“词”。宋初词地位很低,只是用来应唱的曲子词而已,比如那个词人晏殊,做上宰相后竟然不肯承认之前所作之词是自己写的!沈欢批判了这一思想,在书中肯定了柳三变对词的作用,说他所制慢词开阔了词的形式,为词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以至当时即有“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的地步,他反驳了词是“诗之裔”的说法,而说词应该有所扩大,形成自己的特点,“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最后又盗用李清照的观点,说“词别是一家”。而词能不能形成与唐诗相提并论的地位,就看今世诸公努力了!

总之,他在厚达三百多页的《唐诗选鉴》里运用了无数后世观点,既赞扬了唐人的高明,又勉励了宋人的开拓。此书影响力波及深远,凭着那些独步千古的观点,大大刺激了宋人的思维,在它的鼓励指引下,宋代文化创造出现了一片繁华的景象。

总之,在治平三月,除了官家亲政造成开封的热闹外,三月底士子沈欢出版的新书《唐诗选鉴》也造成了前所未有的轰动!其中景况,不少出乎该作者意料!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