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北宋仕途 > 第五十三章 义务

北宋仕途 第五十三章 义务

作者:孤心书生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4-01 08:06:35 来源:笔趣阁

赵曙苦笑地看着御案上的奏章,又是翰林学士司马光所上。昨日此人就因要刺陕西义勇军一事上了洋洋洒洒几千言,尽力述说召集义勇军的害处,请他不要坏了国家根本。

“司马君实,难道朕看不出收集义勇军的为难之处么?可朕有什么办法,你能变出钱来让朕调集军队么?”赵曙无奈地摇摇头,这个司马君实就是死脑筋,都把他调出朝廷了依然不让自己好过,看来他是做御史做上瘾了!

“唉,忠臣的奏章,还是得看一看!”赵曙没有办法,只能硬着头皮拿起司马光的奏章,要做一代明君,就要能忍常人所不能忍,先帝仁宗连包拯的唾沫星子都能接受,自己也不能太逊色。

司马光的奏章和昨日一样,前部分依然是数落义勇军的坏处,赵曙看得只皱眉头,到了一半之后,突然眼前一亮,司马光终于会出主意了。只见他转折处写道:“义勇者,非勇也,徒耗时费力而已,刀兵一起,于战场无益,如是观之,不如义务者也!”

“义务?”赵曙带着无限的疑惑把奏章看完,之后一拍桌子,吓得服饰的寺官以为司马光的言辞得罪了官家。

“好个义务军!好个司马光!”赵曙脸色尽是兴奋的酡红,站了起来,之后又坐下去,不舍地拿起奏章再看了一遍。

司马光说义勇军每年只练那么一个月,实在于兵事无利,而且总是这一批人,容易引起恐慌,不如实行义务军。义务者,责任也。他在奏章中分析详细,说可以在陕西河北几地把义勇军全部改为义务军,只要是年纪在二十至四十之间的男子,凡是家中有三丁的人,必须有一个进入义务军,这是责任,不能推卸。之后每个义务兵服役三年,每年夏天练兵一个月,冬天两个月,完成任务才可回家务农。待三年后义务兵即可退役,再从三丁之家抽一从未服役之人补进,如此可以形成循环,二十年内,一户里的年轻男子基本上都会进入义务军服过役!

如此一来,每人将近练兵九个月,基本阵仗都可谓熟悉,若一但刀兵四起,也可以有一战之力。当然,凡是进义务军者,三年之后退役每人可得铜钱五贯,亦可凭退役证明免除往后五年徭役,作为参军三年的补偿!

赵曙是聪明人,一眼可以看出这个义务军要比义勇军实惠得多,三年之后,这批人虽比不上朝中精锐军队,却总比每年只练一个月的义勇军要强得多,若真有战事,也不至于慌乱,可以令他们补为后勤之军。另外,每三年即可令他们退役,也免除了义勇军年年皆入军的怨气,于民于利都有好处!如今河北之地每家基本上都是六七口人丁,按年纪算,二十年至少也有五六个需要服役,而二十年之后,又是一个轮回了,新生人丁又该参军!最只要的是此法也省钱,每人只需要五贯钱,这与义勇军无异,关键是免除他们五年徭役,这对他们来说就有莫大吸引力了,弄不好还可以由拉丁转为他们踊跃参军,这样朝廷也没有多少损失!

“这个司马君实,没想到还能想出这个法子来!”赵曙一边赞叹,一边激动,忍不住高呼起来:“来人,传朕口谕,令韩相与欧阳参政入宫觐见!”他要与政事堂的人议一议这个义务军相关事宜。

当然,得他赞叹的司马光也在赞叹着沈欢。此义务兵役的法子根本就是他这个学生鼓捣出来的。沈欢筹划了一夜,终于参照后世的征兵制模拟出这么一份制度来。义务兵也算是预备役,与正规军队不同,只算是后备力量而已。宋朝实行的是募兵制,如今养不起这么多军队,韩琦就想出一招义勇军来,可这相当于后世的民兵,实在是没有多少战斗力。因此沈欢折中把义务兵役相应改良一下,就拿为己用了。

当然,上献给朝廷的折子司马光修改过了,本来他只打算要这些人参军两年,司马光认为两年太短,改为三年;还有酬费问题,他本来的想法是退役后给更多的钱财,奈何司马光认为朝廷财政紧张,改为以免除徭役作为补偿;另外他一开始只考虑到陕西一地,司马光认为此法有优待义务军的嫌疑,若厚此薄彼,难免引起骚乱,因此主张把此法在义勇军里都实施,河北之地尽行此法。

对此,沈欢除了佩服外,别无二话,一直感叹司马光就是司马光,眼光谋略高远,非常人可比,令他这个年轻思虑不全的人钦佩不已。

韩琦与欧阳修听得官家传诏,不敢怠慢,匆匆赶来。好在之前他们一直在政事堂押班,没有远离,不一刻就到了官家休息的福宁殿。赵曙二话不说,就把司马光的奏章递给他们。

待他们看完后,赵曙才问道:“这是翰林司马光的奏章,说是改良义勇军制度,两位有何看法?”

韩琦刚才是越看越惊的,实在想不出义勇军还有这般作为,只能答道:“回陛下,此乃良法也!”

“陛下,可以一试!”欧阳修也附和说道。司马光奏章所言义务军之事,只要稍会计算之人都能明了确实比义勇军高明,一样省钱,训练出来的兵战斗力却高了不止一筹,另外还可以止民怨,实在没有反对的理由。

韩琦曾经经略西北,熟悉那边情况,又说道:“陛下,司马君实要求三丁抽一,六丁就不抽二了,这也有道理,毕竟是三年一换,有六丁之家,亦可轮换二十年矣。若每家都有一人可免除徭役五年,三十年内每年都可抽出一个无须服徭役之人,对民生也是有利!臣估算了一下,单是陕西一地,即可抽出十万兵丁,永兴军路可以无忧矣!”

赵曙听得甚是兴奋,道:“既然如此,奏章就交由中书讨论,尽快把其中细节给琢磨妥善,之后即可付诸行动!”

“是!”韩琦与欧阳修恭敬地答道。

赵曙意气风发起来,不禁笑道:“没想到司马君实还有这一手,韩相,你说是否该把他擢到枢密院?”

韩琦为难地道:“陛下,司马君实刚知开封府,尚未一月就进枢密院,中外言论,恐怕非司马君实之福!”

赵曙沉吟半晌,点点头道:“不错,是朕操之过急了!”

欧阳修笑道:“陛下,司马君实为臣了解,精通史册,眼光高远,但对军事却不甚擅长,此策也许不是出于他的本意。”

“哦?”赵曙来了兴趣,“难不成他府里有着一位大才幕僚?”

韩琦道:“也不曾听说,以司马君实的为人,若真有如此大才,想必早向朝廷举荐了!”

赵曙不禁宽慰一笑,点了点头,甚是满意司马光的忠心为公,所谓明主忠臣,忠臣明主,有明主才有忠臣,能把司马光放在中央,说明他还是开明之主的。

欧阳修犹豫了一下,道:“陛下,听闻司马君实有一门生足智多谋,也许此策是他谋划也说不定。”

“门生?可是一个叫沈欢的士子?”赵曙疑惑不已。

欧阳修惊道:“陛下也听说过此人之名?”

赵曙笑道:“名震开封的词人,大名鼎鼎呀,他的词都唱到朕的皇宫里来了!听闻他明年即将参加礼部贡试,朕期待得紧!怎么,他还有其他才能,连欧阳参政都听闻不成?”

欧阳修道:“臣见过他一面,文才学识俱是不错!至于其他才能,是从苏子瞻处听来的,他与司马君实的儿子为好友,据说此人颇得司马君实看中,政务多得其襄助!”

赵曙眼角紧了紧,呵呵笑道:“年轻才俊,若真有大才,不为朝廷所用就真是太可惜!先不管是谁谋划的,既然是司马翰林所上奏章,又是可行,不能不赏!来人,送三十万钱给司马翰林,说是朕赏赐予他的!”

“是!”有人吩咐下去。韩琦与欧阳修也都是赞君主英明,接着拿着司马光的奏章商议去了。

此时才不过中午时分,官家赏赐的钱财一会儿就送到司马光府邸。司马光道谢后收下,转回与等待在书房的沈欢说道:“子贤,官家如此快速把赏赐赠来,想必义务军制度可以实施了!”

沈欢笑道:“老师,这才是圣明之主该有的气象,赏罚分明,果断风行!”嘴上赞美,其实暗自在腹诽官家小气,出了那么好一个计策,不升官也就罢了,发财也就给那么三百贯钱,恁小气的。他如今只因印刷术一项就家财万贯,财大气粗,还真看不起这些小钱小数目了。

司马光不清楚学生心里在大不敬天子,闻言也笑道:“这还是子贤所出之策高明呀!唉,长江后浪推前浪,以后是你们年轻人的天下了!”

沈欢道:“若没有老师的教诲,又怎会有学生的成就!”

司马光笑道:“子贤不必谦虚,对于军务,老夫也陌生得紧,万万教不出这些方法来的!老夫现在已经迫不及待地想象你入朝为官为天下万民办事的景象了。”

沈欢脸不红心不跳地接受了赞美,他不是军事发烧友,对于军务也说不上精通,不过后世信息开放,上网就能看见三教九流五花八门的东西,没养过猪也见过猪跑,稍一留意,倒也得闻一二。那可是沉淀了上千年的军事知识,比这个时代要领先许多,随便摘抄一二都是精华。谦虚几句后把话题引到司马光修史一事上来。

司马光一闻更是激动,道:“老夫已经写就四卷,秦以前史实估计再有四五卷就能完成,也就半年时间吧。到时即可先行献上予朝廷,若如子贤所言,得朝廷鼎助,以后就方便很多。”

沈欢道:“这里就预祝老师成功,待功成之日,便是老师留名青史之时。”

司马光笑道:“这还多亏了子贤提点修史概要之功呢!”

“哈哈!”两师徒相视对笑,气氛一时融洽起来。

两人闲聊一阵,见司马光又要发奋著书,沈欢不敢打扰,要告辞而去。司马光立刻让人把官家赏赐之财拿来,让沈欢收下,说此策本来就是他的功劳。沈欢死活不要,说家里资财足够,留于老师做修史资助。司马光这才罢休,令人送沈欢出门。

沈欢出了司马府邸,直往家里走去。他如今能去的地方不多,嵩阳分院自他取得贡试资格后,就失去了作用,不用再去,只须时不时去看望一下司马峰而已。另外伯父沈节君那里,也只有时不时写信回去问候一下,实在是没有多余的时间回去探看。

再过一阵子他又有得忙了。欧阳修的文集已经整理完毕,苏洵的文章也由苏家兄弟整理妥当,附带上他们的文章,一齐送到了沈欢之处。而沈欢也把这些辑录交到周季手上,交代他印刷装订,再过半个月左右就能上市了。又该到数钱的时刻了,沈欢美美地想着,欢快地向家里走去。

远远看见家门,发现有个熟悉的人影在那边晃悠,仔细打量,不正是大才子苏轼么!只见他一身青衫,扎巾裹发,长袖飘飘,有如一株青松,潇洒极了。快步迎了上去,刚想打招呼,却发现苏轼一脸怒容,瞪视着他,不禁心虚,貌似最近没有做出对不起他的事呀。难不成他通过时空管理局发现了自己的抄袭行为?

“子瞻兄……”沈欢开口打招呼。

苏轼看见他,快步冲过来,拉住他就要往外走,哼道:“若不是今日有急事,苏某还真得好好数落你一番!走!”

沈欢止住脚步,道:“子瞻兄,你是不是搞错了,小弟家门口就在这里,怎么往外面跑?”

“跟着走就是了!”苏轼还要拉扯他。

“何事?”沈欢停下来文质彬彬地问。

“去情馆!”苏轼显得很急,“再不快点就要出人命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