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北宋仕途 > 第一百四十八章 人选

北宋仕途 第一百四十八章 人选

作者:孤心书生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4-01 08:06:35 来源:笔趣阁

赵顼再一次感到深深地失望!他向宰相韩琦问改革图强的法子,韩琦不单没有很好的对策,反而有阻挠的意思,一昧劝说,还抬出太后来压制他。这让赵顼感到愤怒,不过面对这个老臣,他当面不好说什么,只让他退了下去。

然而改变朝政的心思就像种子一样,种在了心中,去也去不掉,反而更加滋长,令他想起来就激动与振奋。于是,在四月底一天早朝,他再也克制不住,既不向曹太后事先说明,也不再向政事堂询问。直接在早朝里,对着众多臣工,说出了他的打算——欲效庆历之事,变法图强,让众臣工群策群力,有策献策!

官家开口,非同小可!这一番话才说出口,朝堂上就闹得不可开交。朝中有不少老臣都是庆历时期过来的,对那段灰暗的日子记忆犹新,甚至可以说有着不小的恐惧,因此其他大臣还没说什么,翰林院的人与御史台的臣子们即劝谏官家打消这个心思,还请求官家内修德政宽大为怀治理帝国即可。

有人反对,也有人同意。不过同意的人大多是年轻的臣子,至于老臣们,把持着权力,一开始是沉默的。这样一来,短时间当然不能做出决策,纵使赵顼急得不得了,奈何像韩琦、欧阳修等人都没有开口,只是把话题推来推去。最后争吵一番后,大家反而把问题集中到这个变革的人才上。庆历年间有范仲淹等人冒出头来,现今呢,该是谁来主持这个变革事宜?

官家自己?他好像也拿不出一个具体的方针来。韩琦等人?他们也没有就此事公开自己的态度,一切都很隐晦。那么,还有什么人可以胜任呢?一时间,朝堂里吵得不可开交。时间渐渐过去,一下子就拖到了五月,十多天的吵闹,也让风声传了开去,就连开封的街头,有识之士也三三两两聚在一起谈论起官家要改革朝政的事来!

“壮哉!官家之壮志,非我等可以揣度,苏某深感佩服!”一声大呼,在厢房里响了起来。这里是天然居的高等厢房,正值晌午,日当高照,抿一口茶,又高谈阔论起来。仔细一看,厢房里有五个年轻人,说话的正是年纪稍长的人。

“子贤,官家欲变革图强,你是怎么看的?”高呼的人又开声问道。

被称呼“子贤”的人正是沈欢,他一脸苦笑地着问话之人——苏轼,现在官职也越来越高的苏轼正当豪气纵横之时。他不懂怎么回答,沈欢感觉有点糟糕,赵顼最后还是沉不住气,登基不过三个月,就在朝堂上抛出要改革的念头,这不,闹得整个开封的有识之士都知道了。

今日聚会,也是由苏轼这个最好热闹的家伙招集过来,看看房间里的人,几乎开封最有名气的年轻人都到场了。其中有司马康、欧阳发,还有就是王旁,算上他沈欢与苏轼,可以说得上师从渊源的人都到场了。

沈欢还没有回答,王旁倒来了兴趣,道:“子瞻兄,小弟倒觉得官家是有个大志气之人,确实难得呀!”

“不错!”苏轼见有人同意,笑得很开心,“王兄弟所言无差,不愧是介甫先生的儿子!令尊在仁宗朝就说过本朝百年承平,积弊横生,‘内则不能无以社稷为忧,外则不能无惧于夷狄’!如今观之,诚然如是!前些日子党项人与契丹人联合侵犯我大宋,令我大宋大失脸面。官家忧愤难当,欲以改革,也诚可理解了!子贤,你说呢?”

沈欢还是苦笑,他明白苏轼为什么总会问自己意见。在座之中,司马康与欧阳发都无心政治,现在沈欢把《文艺》杂志交给他们,使得他们更是全身心投入,因此苏轼忽视他们的意见也就不是没有道理了。至于王旁,身无功名,年纪又小,更可以不计了。也只有沈欢,年纪轻轻,身居高位,可以与苏轼有得一比,难怪苏轼总是追问了。

说到变法原由,还有比沈欢更了解赵顼的吗?无非是帝国越来越穷了,日子过得艰辛,想要一振局面罢了。当然,有正如苏轼所说,大宋承平百年,积弊太多,不少有识之士都能一眼洞穿。

不说苏轼,就是当年王安石还在朝中时,被召为三司度支判官、知制诰。多年的地方官经历,使王安石认识到宋代社会贫困化的根源在于兼并,宋封建统治所面临的危局是“内则不能无以社稷为忧,外则不能无惧于夷狄”。因此,王安石在嘉佑三年上宋仁宗赵祯的万言书中,要求对宋初以来的法度进行全盘改革,扭转积贫积弱的局势。以历史上晋武帝司马炎、唐玄宗唐玄宗等人只图“逸豫”,不求改革,终于覆灭的事实为例,王安石对改革抱有士大夫群中少见的紧迫感,大声疾呼:“以古准今,则天下安危治乱尚可以有为,有为之时莫急于今日”,要求立即实现对法度的变革;不然,汉亡于黄巾,唐亡于黄巢的历史必将重演,宋王朝也必将走上覆灭的道路。

封建士大夫也把治国太平的厚望寄托于王安石,期待他能早日登台执政。现在也可以看得出,苏轼对王安石的主张还是蛮推崇的。

说到苏轼,沈欢就感到好笑,年轻时候的苏轼,也在仁宗朝时就上过进策数十篇,也是披露大宋弊端的文章,其中也有不少建议,可是当时的仁宗哪还有改革的心思,只能私下说苏轼兄弟是他为后世子孙培养的两个宰相之才了。

沈欢看了一眼旁边的王旁,有点无奈。王旁与他大哥一点都不像,王雱好动凌厉,若是碰到这种场面,早就高谈阔论,或者为自己的父亲喝彩了。而王旁也只是微笑带过而已。一时间,沈欢想得又有点远了:英宗新丧,百日未过,沈欢以此为由,又把与王璇的婚事一再拖,这种大义借口,谁也无可奈何,因此又只能麻烦王家之人在京城等待了一些时日。这也是王旁能在此聚会的原因了。

“子瞻兄……”苏轼睁睁地看着自己,沈欢无奈地开口了,“大宋弊端,大家都看在眼里,可具体该如何改变,谁也说不清楚,由现在朝廷讨论最烈的还是该由谁来主持这场变革!你问小弟怎么看,小弟当然也是支持官家的想法!”

这话说得有点言不由衷,沈欢现在感觉有点糟糕,自从赵顼召见以后,他应该顾虑重重,没有就改革一事与赵顼说明,他就感觉到赵顼对自己的不满了。他现在生怕几年的感情投资都打了水漂,这些时日,一直都很不安,也没有参与到朝中的讨论中去,只是一心在三司办事而已。

说到变法,沈欢不知道该如何形容这次的感觉。以前总是从历史书中看到一些描绘而已,现在身在其中,感觉越来越迫近,还真有点复杂。在他心中,这场王安石引导的变法,是以失败而告终的。他甚至这样想:若没有王安石变法导致的大乱,也北宋王朝也不至于因为内耗而亡国——当然,这想法有点天真,也太想当然了。也许,没有王安石搜刮式的变法,为北宋王朝筹集了不少钱财,它亡得更快吧!

不管心里怎么想,对于王安石的变法,沈欢知道这是历史大势,要阻止,无异于螳臂当车,更是不自量力。再说他也想看看有自己参与的历史变法,会不会发生一些良好的变法。而王安石,就是他心目中的发动者,少了他,这场轰轰烈烈的历史画面还真可能遗憾地没有上演了。

苏轼听完沈欢的话后,也是叹息一阵:“可惜韩相公等人沉默以待,也许他们心中根本不支持官家的想法吧。而我等位轻言微,空是着急,也没有用处!伯和,令尊是怎么想的?”

苏轼问的是欧阳发,这场朝中大讨论中,欧阳修与韩琦一样,没有急着表态,可纵观他之前的朝政观点,与韩琦没有多少差别。

欧阳发沉吟一下道:“这个小弟就不清楚了,子瞻兄,你也知道,小弟对朝政并没有多大兴趣,现在时常与公休一起忙着杂志的事呢!子贤也真是,直接把杂志甩给我等,理也不理,弄得我等都不知该如何经营了!”

沈欢微笑不言,《文艺》杂志因为之前名声还在,加上欧阳修的五代史也还在连载,还有那些拼音,还有一段时间要连载呢!现在杂志里,欧阳发等人忙的更多是校对,当然,另外也按沈欢的意思,发了一些文人的文章。像苏轼等人,这几个月来,也都发了好几篇策论了。

“公休,令尊又是怎么看的?”苏轼又问起司马康来。

这一次,连沈欢也高度紧张起来。司马光是如何想的,他应该比苏轼更关注了。

***************

真倒霉,从大街上回来,给一玻璃片从鞋底穿上来,在脚底捅了个大洞,流了好多血,整个脚掌和整只鞋都是血了!码字的时候感觉头晕,匆匆码得这章,有点乱,请大家见谅。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