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北宋仕途 > 第一百七十五章 改良

北宋仕途 第一百七十五章 改良

作者:孤心书生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4-01 08:06:35 来源:笔趣阁

熙宁元年正月十六日。这一天王安石正式成为大宋朝廷的参知政事,也是在下达圣旨的这一日,官家赵顼全权支持大宋的变法事宜。

这番任命,在朝廷引起了颇大的争议。倒不是对于王安石身居高位有什么异议,严格来说,以王安石此时的名声威望,除了欧阳修,确实再也找不出一个比他更有资格的人了。最零大家惊异的是变法一事,本来不过是争议而已,现在倒好,皇帝一旨诏书,成了实打实的震动了。

朝中很多老臣经历过当年范仲淹的庆历新政,对于最后的结局,犹有余悸,现在新皇帝又来一个熙宁变法,怎不令他们惴惴不安!生怕又重演当年的结果。其中以宰相韩琦为代表,他奉劝过官家不要贸然行事,还请曹太后出面,奈何官家主意已定,他作为臣子,也无可奈何了。最令他愤慨的便是既然要变法,怎么说他也是宰相,政事堂的执政,变法事宜怎么说也应该由他来做主才对。这是他的想法,因此对于后来居上的王安石,更看不过眼了。

不同意归不同意,在这个当儿,韩琦也不敢明目张胆地反对了,因为他虽然是老臣,掌着大权,不过朝廷诸臣,大多壮年,犹有雄心,而且不少是王安石的好友,都准备鼎力支持对方!他纵使再大胆,也不敢犯了众怒。他也打好了主意,只待变法出现什么差错,就要王安石吃不了兜着走!

王安石接过任命的时候,没有立刻公开他已经写就的变法举措,而是向官家举荐韩维成为开封知府,理由是居然要变法,在底下当然要有一个信得过的官员来实行具体方略。开封是个好地方,就在天子脚下,成为变法的实验田,是个很不错的主意。再说他王安石能回京等上高位,韩家兄弟出力不少,他现在投桃报李,正是时候!

韩维曾经是赵顼的老师,对于对方的人品,他也了解与信任,也想让韩维成为变法的先锋,同意的王安石的举荐,而且为了对方有威信,还给了他翰林学士的名头,免得变法时遭受一些士子的莫名攻击。

如是过了十天,正月二十六这日,王安石终于志得意满地在朝堂上兜售出了他的三条新法。历史在这一刻重回轨迹,王安石的强悍终于还是引起了不小的波澜。抛却其他不说,单是那条鼎鼎大名的青苗法,就引起了无数的质疑。当然,此时大家还没有想得到它会出现的害处,只单单质疑这种由朝廷出面做生意的做法感到不屑而已。

王安石也不是凡人,在朝堂上辩驳了一番,说倒了不少朝臣,加上官家的鼎力支持,新法通过了朝议,正式向大宋天下颁布。是时为熙宁元年二月。

沈欢再一次见识到王安石的强悍后,已经不抱什么希望了。特别是青苗法,这个时代,有谁了解它造成的结果呢?确切地说,王安石最后罢相,表面上是郑侠上了几副流民图,但是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流民呢?最大的原因不正是底下官员胡乱操作青苗法,致使百姓妻离子散么!不可否认,也是因为青苗法,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朝廷财政维艰的状况。然而与整个天下而言,功过相抵吗?

青苗青苗,也就是在民间青黄不接的时候,每年夏秋两收之前,又官府出面给各个县户的百姓借贷钱粮,资助生产,收成之后再二分的利息还给官府。

“太冲动了,太冲动了!”沈欢无奈地感慨,这次王安石想一口吃成胖子,青苗法又朝廷规定,推行到整个大宋天下的二十几路,朝廷第一年出资上千万贯。按王安石的计算,若全部贷出去,一年两次,凭生利息几百万贯,另外资助百姓生产,也提高了赋税,实在是一本万利的买卖!

可在沈欢看来,这举动实在是太过冒险了。变法举措,怎能一蹴而就!青苗法,说白了与后世的银行借贷差不多。可就是到了二十一世纪的中国,在信息如此发达的情况下,又有多少农民敢从银行里借钱出去发展农业生产呢,何况如今这种消息塞闭的时代,沈欢毫不怀疑历史上的说法:大多青苗钱要么是官员强令百姓购买,要么就是贷给了那些大商贾,对于农业生产,根本没有多大用处!另外,二十一世纪的时候,银行从事借贷,也得小心翼翼,生怕血本无归,现在倒好,有行政命令再此,借了青苗钱不还的,估计就真要卖地卖儿了,难怪郑侠会有流民图的蓝本呢!

“老师,您对介甫先生的变法事项怎么看?”沈欢斟酌来斟酌去,觉得在王安石变法闹得天怒人怨之前该好好筹划,而筹划的对象,当然是能与王安石抗衡的司马光。

司马光自进《资治通鉴》后,建了一个书局,拉了不少喜好修史的同道进来,一道完全这本巨著。也是因为这样,分了不少精神,花在朝政上的精力也少了许多,加上如今有年壮有才的王安石坐镇,更多政事都是对方处理,他也乐得把闲余时间都花在修史上。

在司马府邸里,沈欢的问话倒让司马光愣住了:“很好呀?几条新法,介甫也都解释过了,确实对朝廷有利。本来老夫还担心那个青苗法闹出祸患来,不过介甫已经请奏朝廷成立一个视察行走机构,由朝廷派遣人员到各路去督察,相信没有人敢冒杀头的风险吧!”

沈欢无语,司马光果然是寒暑论者,是要求变法的,只不过求谨慎而已。现在青苗钱还没开发派发,惨烈处也没有人抱上来,这大概也是对方乐观的原因吧。不过沈欢之所以来找司马光谋划,全是对方相对而言是最有长远目光的,因此他不死心地提示:“老师,几十督察,能成什么事?大宋州县数千,黎民数以千万计,些须督察,能察得过来吗?再说又焉能保证这些督察不会与下面一道隐瞒了真相呢……”花了不少口舌,把与王安石说过的害处重新提了一遍,最后才期盼地看着司马光。

司马光不愧为谨慎为上之人,闻言捋了捋须子,沉吟着说道:“子贤你说的有道理,这些你可曾与介甫提过?”

“提了。”

“结果如何?”

沈欢摊摊手:“结果就是这个视察行走使的产生了!老师,说实在的,对于大多底下官员,学生不大敢相信。政策本来是好的,但是一到了下面实施阶段,就成了上对政策下有对策了。如此一来,不单损害了百姓的利益,还会有损上面制定政策之人的名声呀!”

司马光皱眉道:“子贤是否杞人忧天了?大多官员都是通过科考选拔才成为地方官的,应该不至于不顾百姓死活吧?”

沈欢苦笑道:“老师,若人人都是高尚之辈,当年范希文又怎么会生产政治吏治的念头呢,又怎么以失败告终呢?当年尚没有政治完毕,如今官员品行,可见一斑了!新法是好,然而最大可能会使整个天下都震荡呀!”

司马光反问道:“难不成就因为可能出现的害处就不进行改变了?”

沈欢挠了挠头,他知道自己不拿出一点实际的东西,比如行之有效的法子,司马光是不会动心的。连司马光都说服不了,更不用说更倔强的王安石与皇帝了。他与一般人不一样,现在王安石还是众望所归之人,大家也抱着让他经世强国的希望让他进行改变,对于结果,也比较乐观。但是他由后世而来,当然清楚地知道王安石变法最终是失败的!

从各项经济上改革内容可以看出,王安石的新法规模甚大,其中理财方面最为重要,只可惜实行上反而成效一般,受到时人抨击。平情而论,王安石变法遭到失败,不能完全推到守旧派反对上,他的政策和做法都值得检讨。

政策未能对症下药──王安石的变法所针对的只是皮毛,远未到核心问题──支出太多,而支出太多则是因为冗兵、冗官。不针对这两个问题,财政问题解决不了。但王安石的改革非但不是针对支出太多问题,反而是以增加国库收入为主,如此则不能解决财困。又如军事改革也只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并非针对到宋朝的军事死穴──强干弱枝,重文轻武政策。

另外他政策本身也有缺点,就拿现在的青苗法来说,与理想相去悬绝。如果贫困民户自愿请贷官钱,尚有可说,但实际上是地方官强迫农民五家互保后在逐家派定数目,称为散青苗,地方官为了保障秋后本息全部收回,散派的对象是中上之家而非贫下之户,盖怕贫下户无力偿还,这还谈什么惠民呢?而青苗法中要收取利息二分,即是百分之二十,这数目是一般平民所不能负担的。

还有就是王安石颇为刚愎自用,与神宗议论国事,有所抗辩,声色俱厉,神宗每为之改容听纳。创行变法之初,司马光曾致函叫他不要用心太过,自信太厚,安石覆书抗议,深不以为然,二人本是极要好又互相推重的朋友,从此画地绝交。

当然,清楚归清楚,现在司马光对王安石还是颇为支持的,沈欢也不可能拿未来来说事,只能从别的地方打动司马光了:“老师,大宋天下已经到了不能不变的时候了,但是,该怎么变,倒是可以商榷的。学生认为不能太过急噪,须知过犹不及,再说病去如抽丝,手段太过猛烈,下药太猛,不单治不了病,弄不好还会害死病人呢!学生听闻介甫先生还会出台更多的变法条例呢!其他不说了,单是这个青苗法,学生就认为该好好斟酌一番才对,一条都弄不好,再出一些,不是更烦人么!”

司马光见沈欢对王安石的说辞过过激烈,不悦地道:“子贤,你总是说这个青苗法会出事,那你说,该如何改变?”

沈欢顿了顿,道:“青苗法当然要实行,现在朝廷已经颁布了出去,若是收回来,不说朝廷没有脸面,就是介甫先生,估计也会不依,弄不好还会挂冠而去呢!”

司马光点点头,示意沈欢说下去。

沈欢又道:“老师,学生现在毫不怀疑青苗法会出现刚才那些情况,纵是有那些视察也无济于事。一次不出事,那么两次呢,三次呢,多次以后,会怎么样?青苗钱一两发两次,又是行政命令,总会出问题的!出了问题后,肯定有不少官员会弹劾介甫先生,说不定会把朝堂闹得不像话,学生认为,一旦出现这种情况,老师千万不要忙着反对介甫先生,更不要忙着进谏什么!”

沈欢这是给司马光打着预防针呢,生怕司马光像历史记载一样与王安石闹得像仇人一般。但是,想法是好的,现实会与他所想一样进行吗?

“哦?”司马光来了兴趣,“那你说,老夫该如何做呢?”

“改良!”沈欢坚定地说道。

“改良?”

“对,就是改良!”沈欢笑了,怎么说他的思想也是后世的,对照一些后世的改革思想,拿出点改良对策,也不是意外了,“学生也不是说青苗法不好,介甫先生是当是世大才,他能想出以借贷来促进生产,简直是当今第一人呀!不过他的性子就是太急了点,一下子把青苗法推行到整个天下,太容易出事了!林子大了,什么鸟儿都有,这官场也一样,所以学生才说要改良一下!”

司马光也笑了,兴趣更浓了,笑道:“那依子贤所想,该如何进行改良呢?”

沈欢侃侃而谈:“主要就是两点。第一就是这个息钱的问题,官府借贷,收取利息,理所当然。但是取息二分,学生认为,还是太高了,虽然比民间那些商贾地主高大四五分的利息要低很多,可仔细推算,十取二成,还是难以让百姓承担。”

“这话怎么说?”司马光不解地问。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