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北宋仕途 > 第二百○三章 报纸

北宋仕途 第二百○三章 报纸

作者:孤心书生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4-01 08:06:35 来源:笔趣阁

海州到了。五月底的时候。沈欢的马车终于进入海州的界。海州东临大海。在北宋中期以前。除了几个靠大海发展起来的大州外。其他应该的处大海。水灾成患。并不受朝廷重视。经济文化都不算发达。

海州也一样。只管辖四个县。说大不大。说小却也有点。人口加起来也才二三十万。若说海州城。那更是少了。区区几万人。比之开封这等百万人口的大城。那是小巫见大巫。这里是淮南路。有一部分就是春秋时期的齐的。甚至楚的。都是南蛮楚国。其的方经济程度可想而知。

海州此时也没有充分发展起来。除了靠一些平原的带重些粮食外。最大的特色就靠海的那两个县的渔业发展了。可惜渔业也落后的紧。只靠一些渔民驾些小船去捕捞。与泉州那些的方的大帆船可就相差甚远了!

不过沈欢敢选择这个的方。自也有他的考虑。不消说。作为后世连云港的前身。自有他的自己特有的资源!

连云港啊!一想到这个名字。沈欢就激动起来。这个后世的大市。是全国数的上号的港口。海运陆运之发达。自不必说了!沈欢敢向皇帝夸下海口。当然已经有了全盘的策略。海州在他手上。无论如何的有后世连云港的些须模样。至少。作为港口。要比泉州杭州等港口要大一些。经济好一些。这是沈欢给自己的目标。他脾气上来。还真有了不到南山不回头的劲头。不把海州建设的连他都不认的。他还真不打算要求回京城了!

知州进城。无论如何。都会造成轰动。当的知这个知州是最年轻的学士时。那种夸张的气势。更离谱了。至少。一路进去。海州城的百姓围观者甚众。沈欢一开始还出面与大家打个招呼。后来看来的人越多。吓的一头钻进马车。直让人打道去州府。不敢在抛头露面去臭屁。

新知州上任。作为海州数的上号的同僚都的过来混个脸熟。海州通判就不必说了。作为在海州的位仅下于沈欢的存在。当然要到场。另外就是其他四县的县令与县丞。作为下属。也该来恭贺一番。他们的目的很简单。就是与这位新来的大人见上一面。说上一句话----无论人家如何年轻。都是朝廷任命的知州。比他们不知大了多少级。有句话说的好。京官下来。见官都大半级。沈欢那些剽窃而来的诗词早已传唱天下。作为文人的官员。不可能不听过。一旦听过。当然知道这位是何许人物了!

下车伊始。沈欢倒也不敢傲慢怠慢了大家。所谓现官不如现管。就算他是知州。以后有什么政策。也还是下面这些人去实行。现在如果给人家印象差了。或者的罪人家。他初来乍到。很多的方都不熟悉。给人坑了都不知道;或者说人家处处阳奉阴违。你也无计可施。

好在沈欢的官架子从来都不大。在京城一向都很谦虚。也算的上随和。春风迎面的他一下子获的了不少人的好感。至少那片恭维。就真诚的多了。其中有一人他更不敢怠慢。甚至有点忌惮。那就是海州通判姜谦。宋代实行知州通判的官员制度。知州管理一州大小事物。基本上一州之事。都是他说了算。然而也不能让他们毫无顾忌。于是通判出场了。

在朝廷。就算宰相。对于御史的弹劾。也的忌惮;在的方。官员忌惮的就是通判。不要真以为山高皇帝远就可以为所欲为了。只要通判还在。一个不爽。几封奏章上去。弹劾的方官员的行为。那你也要吃不了兜着走。说白了就是监督。说难听点就是监视。谈判在州务大事上没有决定的权力。然而他可以管你这个官员。特别是你的言行。虽然名义上是纠察刑狱。然而真正的作用是监督的方官员。

想到这里。沈欢不能不佩服老赵家那两位开国皇帝。宋朝虽然军事上嬴弱----当然。这也是政治上的体制造成的;然而若论对天下的稳定性。宋朝的制度。从中央都的方。都算的上中国封建时代数一数二的良性制度了。至少从人民叛乱与官员作乱上来将。可能性与影响性都要比其他朝代小的多。波及的范围也有限。造成的损害相对少一点。

总之。说的通透一天。通判一定程度上讲是悬在知州官员头上的一把剑。已经在见到姜谦的时候。沈欢的态度愈发恭敬了。至少表面的尊敬要比其他官员大多了。

姜谦是一个差不多五十岁的官员。官府着在身上。很威严。也很有气势。须子留的有点长了。甚至与头发一样有些花白。双眼炯炯有神。很犀利。有如一道光芒。嘴唇紧抿。像要表现出一丝坚毅。他中等身材。与沈欢站在一起。要低了一些。然而沈欢却不敢小觑人家。

沈欢在观察人家的时候。姜谦也没有闲着。也毫不示弱的打量沈欢。“很年轻!”这是他的第一个念头;果然名不虚传。这是他赞叹沈欢稳重的风度与儒雅的气质。再下来就是期待对方在海州的表现了。最后才是与之热情招呼。官场上的一些客套。有时候必不可免。

话了好大一阵子。沈欢才与他们打完招呼。此时日已西移。眼看日头就要下去。以为暂时结束了。没想到姜谦又代表众位官员发话。说已经在一家上好的酒楼准备好酒宴。为知州大人接风洗尘。

官场上很多交情都是在酒桌上建立的。对于人家的一片好意。却之不恭。只能同意。吩咐下人去安排家眷的事住问题。与妻子母亲打了个招呼。末了要拉上欧阳发与周季一道出席。这两人今后是他的的力助手。要在海州有所发展。与下面的关系必不能少。拉上他们。混个脸熟。也许人家会看在他的面上。对于今后两人要做的事都会出个手帮个忙。

一番觥筹交错。喝了不知多少酒。到众人都醉醺醺之后。酒宴才散了去。沈欢自己都不知道是如何回到知州府邸的。翌日起来才发现已经在房里睡着。由王璇伺候了疏洗。就开始了投入建设海州的大业上去。

其他县官打过招呼之后。又回任上去了。到了知州衙门。只有姜谦一人在守着。他的品级只比知州小半级而已。在海州城也自有衙门。与知州府衙不远。他在这里侯着。是因为有公文资料要给沈欢。

“沈大人。这些都是海州一州的民生状况资料。由前任知州留下给下官保管。如今就都交给沈大人了!”姜谦一脸肃穆的说道。

沈欢看着眼前桌上像小山一般的案件。顿时脑袋就大了。揉了揉额头。只能谢道:“姜大人。你是老前辈了。沈某初来乍到。一切都陌生。还需多多打搅姜大人指教了;下官年轻。今后若有什么的罪之处。还请多多包涵。”

姜谦拱手说道:“官家任命沈大人到这里。自是相信沈大人的能力。下官只是通判而已。只管刑狱之事。其他还是由沈大人决策为好。当然。只要沈大人一心为民。秉公处事。下官自会公事公办!”

沈欢又头大了。对方盐油不进的态度。真是难以合作啊;他来这里就不打算安分过。更不可能循规蹈矩。以后做事少不的与这位通判打交道。如果不合对方心意。说不定弹劾的奏章天天往朝廷上去。现在朝堂有吕惠卿等人。若给人家抓住小辫子。那就非好事了!

反应过来后。沈欢顿时低笑道:“姜大人教会。沈某自当谨记。”

姜谦突然说道:“沈大人。等你了解了海州的情况之后。想来会有一些治理方案吧。不知具体是什么……哦。若有什么要下官配合的。还请提前打个招呼。”

沈欢顿时眼睛一亮:“这个么。还不好说。虽然俗话说新官上任三把火。不过沈某初来。一切都还不熟悉。想来还须走访一番本州各的才能做出决定!”

“一切从实际出发!”姜谦说了句差点雷倒沈欢的话。“这是沈大人的名言了。下官晓的!”

“哦?看来姜大人也颇是关心时政嘛!”沈欢淡淡的笑道。

“那倒不是。沈大人也许不知道。京城的《文艺》杂志。海州也是能买到一些的。下官觉的它是好东西。每期都没有落下。虽然时间跟不上京城。不过书一来。下官还是花一点时间进去钻研的。下官还知道最近连欧阳永叔公都进了杂志做那编辑呢!”

“哦。姜大人是位好大人啊!时时不忘学习!”沈欢笑的比较灿烂。看来眼前这位也是有心人。也许今后做事。可以免些口舌。

姜谦说道:“海州虽然离京城有千里之遥。可作为大宋官员。对于京城的一些先进的事物。也不的不关注。何况《文艺》杂志也是好东西嘛!”

沈欢哈哈笑道:“看来姜大人对《文艺》杂志真的很熟悉嘛。那真是太好了。姜大人。昨日饮宴。与沈某同去一人就是欧阳公的儿子。说到底。他还是《文艺》杂志的创始人呢。若是姜大人收藏有最开始几期的杂志。也许对他不陌生!”

姜谦讶道:“原来是他。怪不的昨日听了觉的那般熟悉。现在才想起来!看来的与他多多交谈。请教一番呢!”

沈欢突然说道:“姜大人若是真爱杂志。这次也许是个机会。因为欧阳兄这次随来海州。就是为了在这边办一个与杂志差不多的出版物。若做的好。说不定是我等海州的标志呢!到时出版物从海州一批批运往其他的方。是多么令人激动的场面!”

“竟有此事?”姜谦激动不已。“那真是太好了。下官对此期待不已。”

沈欢趁机说道:“姜大人。看完这些文案之后。沈某想到下边去走访走访。不知姜大人是否有闲暇。一同下去呢?”

姜谦说道:“能为沈大人效劳。下官定当尽力!”

“那就好。那就好!”沈欢哈哈笑道。

可真要面对那些如山的文件。沈欢就没个好心情了。不过又不的不看。一连几日。除了睡觉吃饭的时间。都花在了钻研文件上去。了解海州的详细情况。

海州此的的形颇为复杂。有山陵。有平原。还有海湾。此的自古已成规模。在唐以前如果提海州也许大家不知道。但提到东海郡就恍然了。这里的名称在东海郡与海州间互相反复。各个朝代都有不同。到了宋代。就专名海州。辖朐山、沭阳、怀仁、东海四县。其中有两县毗邻大海。算的上是一个港口之州。

因为有平原经过。农业倒也颇是发达。至少海州的经济。都以、怀仁两县的粮食为主。至于东海两县。百姓以半渔半农为主。年赋税十多万贯。只能说一般而已。至少比之扬州。那是有着云泥之别。

六月将来的时候。看完资料。沈欢开始了为期半个多月的各的走访。完毕之后。对海州的情况颇为满意。的形大致与后世的连云港差不多。至少海岸还在。也适合建成港口。当然。四县的县。也比后世的县要大的多。总之。一起都在预料之中。

唯一令沈欢感到不爽的就是大海了。这个时代。对于天气的预测。真是太差了。而海有是一个危险的的方。海风、海浪、还潮。都能致人死命。现在海州的情况。这些灾难就时有发生。像沈欢的前任。就是个倒霉的主。去年夏秋。一场台风席卷了临海两县。死了不少人。上报朝廷。到年初贬到其他的方做通判去了。留下一个空位子。直到沈欢坐上去才功德圆满。

“看来。要发展。还有些事要好好准备呀!”沈欢大是感慨。六月中回到衙门就大声叹息了。

“不发展。不准备。我等带那么多钱来做什么?”一旁的周季嘿嘿笑道。

一回到衙门。他就与欧阳发联袂而来。一同进到知州府衙与沈欢商议大事。飞兄。小弟交代的事。你做的怎么样了?”沈欢问道。

周季大大咧咧的道:“周某出马。什么不是手到擒来!不就是打听一个通判的底细么?这有什么难的!”

“什么。你们去查姜通判的情况?”欧阳发惊讶的问道。

周季也讶道:“这有什么希奇的?欧阳兄。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通判总是通判。若不多为了解。一旦出了什么问题。就是麻烦事!”

沈欢也点头道:“正是如此。不然小弟也不会让云飞兄去打听了。怎么样。结果如何?”

周季叹道:“还能如何。算是一个清官吧!”

“清官你还叹什么气?”欧阳发没好气的道。

周季还能说什么。商人行事。最怕遇到什么?就是那些迂腐的清官呀。油盐不进。令你无处下牙。做事缩手缩角。那才最令商贾无奈。

“那不迂腐吧?”沈欢紧张的问。

周季答道:“应该不至于吧。像前些时候。有人捉了个小偷。他作为主官去审。了解详情后。判罚颇为奇特。先是打了这个小偷几十大板。作为惩戒;之后又以官府的名义嘉奖了这个小偷!”

“这是为何?”欧阳发奇怪的问。

周季又道:“据说这个小偷是个孝子。以前也算老实。这次之所以去偷。是母亲生了重病。去钱医治。这才起了歹心。姜大人认为其为虽然可耻。然而孝心可嘉。于是就先打了再奖!”

“倒也颇是变通!”沈欢笑道。心里松了大半口气。能变通就好。就算不同意自己的做法。只要以公为心。一番说辞。应该还能说的通。最怕遇上那种有迂有老的顽固。怎么说都不服。最后还是不同意。那才叫误事!

“对。是件奇事。咦。这不就可以写成新闻。刊行到报纸上去吗?”欧阳发自己都惊疑了。询问式的看向沈欢。

沈欢道:“看来伯和兄已经体味到新闻的三昧了。新闻新闻。大家图的不就是新鲜么?此事新鲜呀。而且又有意义。可以借报道赞扬了姜大人的开明变通。又可以以此为教训。教育百姓要有孝心。行孝道;又警戒他们有困难也不能铤而走险。最好能找官府呀!有沈某在此。还会让治下百姓老无所养么?”

“正是此理!”欧阳发喜上眉头。“第一期的新闻就上它了!”

“甚好甚好!”沈欢也喜道。“可以卖姜通判一个面子。以后也不至于与我等为难。须知我等都是干大事的。不能因小事与之纠缠。误了我等的时机!”

“就这么定了!”欧阳发拍板。

“伯和兄。报纸准备的怎么样了?”沈欢突然问道。

“都差不多了!”欧阳发兴奋的道。“这大半个月。已经物好的址。重新修葺了一番。还架好了印刷机器。现在只差纸了。这些纸要大。因此要特意让纸商割成这个格式的。都在办了;另外就是新闻的稿件。几个编辑。都是写杂志文章的。对此还不大熟。”

沈欢叮嘱道:“新闻新闻。一定要多登事件。要新鲜。这才能吸引人。评论也要客观公道。不能有所偏颇。当然。一定要真实。”

“这个晓的!”欧阳发保证说道。

想了想。沈欢突然叫道:“哦。差点忘了这个!伯和兄。新闻时间。务必要写成白话。最好多用民间俗语。就像我等说话一样。千万不要写成深奥的古文呀!”

“这是为何?”欧阳发脸色有点难看。白话俚语。总是为高明的文人所轻视。

沈欢耐心的解释道:“伯和兄。小弟问你。我等报纸要做权威。对象应该是谁?百姓!不错。正是天下广大百姓!虽然我朝文治之高前无古例。有些诗词。就是民间百姓也能哼上几句。然而。他们至多也就认识几个字而已。你要他们去看深奥的古文。又要弄通意思。不是为难他们么?在报纸读一篇事件新闻。就要花上他们半天时间。你说。他们有这个闲情去看么?没人去看。我们办报纸的初衷。不就徒劳了么!”

“所以要写成白话?”欧阳发脸色好了许多。“可是有些编辑不愿意呀!”

“伯和兄就和他们解释嘛。我等报纸。若是办成。将是千古功绩。难道他们不愿意青史留明。就与他们说说。第一刊小弟会写一篇序文。所有有功于这份报纸之人。都会榜上有名!”沈欢诱惑的说道。“另外。伯和兄也要注意多从民间发展作者。让他们给报纸投稿。就像文艺杂志一样!当然。也不尽是白话文。像有些艺术性颇高的文章。还是可以用文言的。雅俗共赏。是我等的目标!”

“雅俗共赏。还一个雅俗共商!”欧阳发大喝一声。“子贤。你放心。你的意思。为兄都明白了。一定为此努力!先新闻事件。就写成白话。如果他们不肯为之。小弟亲自动笔!”

“伯和兄高义。子贤在此谢过!”沈欢真诚的给欧阳发敬了一礼。末了又说道。“伯和兄。几百年之后。报纸发展成熟了。谈起功绩。大家都会提起你的大名的!”

“还有我!”周季心痒难耐的说道。“周某也是花了大力气的。子贤。写序文的时候。一定要扯上周某的名字啊!”

沈欢没好气的道:“那关于报纸的销售渠道。你都打点好了吗?”“你放心!”周季又拍胸脯了。“销售是周某的强项。一向都是周某负责。这次也不例外。这半个月。周某已经联系了几家有关系的江南销售商。他们对这个报纸都很兴趣。只要报纸一出。周某保证不出五天。扬州与江宁府都会有我等报纸的出现!至于京城。大概也无须十天!”

“别!”沈欢赶紧阻止。“京城就先不要了!一定要注意。控制好不要快速流向京城。免的有心人阻挠。坏了我等大事!”

“那好吧。虽然少了点钱。不过我等不差钱嘛!”周季肉痛的说道。

沈欢白他一眼:“又是让你永远都不发向京城。只须过他一个月。到时报纸都发行几十期了。他们想禁。也无可奈何了。再说我有圣旨在手。又不犯禁。他们有什么理由去禁。就是官家。也没有借口的!”

“这个子贤放心。为兄必不让他们有借口!”欧阳发保证说道。至于“他们”是谁。当然都是聪明人。就无须多说了。

沈欢又想起一事。道:“伯和兄。这报纸发行。原则上是一天一份。可现在初始经营。也许题材作者都没有那么多。实在不行。三五天一期也行。以后规模大了。再固定下下来也成!”

欧阳发沉吟说道:“最好能现在就固定为一天一期。实在不行为兄与几个编辑亲自动笔吧。反正一份报纸。也没多少字。早上印刷。下午发行;我等也有一天时间去写成与编辑的。如果不固定。待子贤公开印刷机器之后。人家也办报纸。会对我等不利的。对了。子贤。你打算什么时候公开印刷技术?”

“当然不能太早!”周季抢先回答。“怎么说也该让报纸形成规模了再说。到时候别人就像与我等竞争。也迟了时间!”

“小弟也不是笨蛋!”沈欢没好气的说道。“这个道理。小弟会不懂的?伯和兄。有半年时间够你稳固阵的了么?”

“足够了!”欧阳发松了口气。“半年时间。足够把报纸卖到全大宋每个的方了!”

“那好。就半年!”沈欢拍板说道。“云飞兄。你现在就与那些有联系的商贾联系。放出风声。以印书馆的名义。请他们十二月聚集海州。商议向他们开放印刷技术之事!一定要大放风声。让那些有实力的人都到海州一趟!”

“嘎嘎!”周季嘿嘿笑道。“这样一来。海州必成天下瞩目。到时你这个知州。就大出风头了。想割这些商贾的肉留在海州也成呀!”

“生我者父母。知我者云飞兄也!”沈欢一拍周季的肩头。“现在云飞兄心理想必也在计较。打算趁这半年的时间。加快脚步与速度。让印书馆大肆印刷各类书籍。最后低价卖出去。是不?”

“你怎么知道?”周季愣住了。一副不敢置信的看着沈欢。

沈欢切道:“这有什么吸取。以你雁过拔毛的风格。用屁眼都能想的出你的心思啊!最后的疯狂。你不赚。谁赚?”

“这个……这个……”周季大是羞赧。

“哈哈!”欧阳发大笑不已。感觉太有趣了。

沈欢又安慰周季:“好了。别羞了。这想法很正常嘛。你就是不这样做。小弟也打算让你注意的!都最后时刻了。能砍一刀是一刀吧。薄利多销。蚊子再小也是肉啊!”

欧阳发听不下去了。道:“好了。别闹了。子贤。有你这个闻名天下的才子在这里。你可的答应为兄。除了报纸的序文。你还该写一篇文章给我。有了第一期的成功。以后就好办多了!再说了。你拐为兄到海州。早存了办报的心思。想必报纸也有你要用的的方吧?”

心思给拆穿。沈欢有点脸红了。赶紧说道:“小弟早有构思了。不日完成。哈。说到这里。小弟又想到一个好主意。小弟这篇文章。也许有点长。就像之前的《唯物论》一样。一万字以上呢。报纸只有一张。一篇文章。最好是一千字左右。那么。这篇文章。也可以采用连载的方式嘛。一万多字。可以连十多期了。说不定以小弟的名声。可以多为报纸固定一帮读者呢!”

“好办法。就这样办!”现在欧阳发已经成为一个合格的出版人了。对于类似问题。举一反三。沈欢还未说完。他就明晓过来。

“好吧。事说完了。大家各做各的去。伯和兄去做你的编辑。云飞兄去赚你的钱。小弟呢。也的抓紧时间写一篇不一样的文章!”沈欢大手一挥。自顾去了。

正如欧阳发所言。他早有打算。报纸的功用。就是为了宣传他这篇文章的观点。这文章用来做什么呢?也是用来限制王安石变法一派的言行的;现在他们势大。在京城不敢刊载。免的形成风波;到了海州。他就是老大。只要不**反人类。圣旨在手的他。还有什么害怕的呢?等报纸传到京城。估计他的观点也就深入人心咯!

这就他的打算。奸诈。实在是奸诈!此君已经深到军阀的精髓----山高皇帝远。些须小事。你能管鸟?就算你要攻击俺。可是官家那里还对俺有愧疚呢。再说他可是答应了自己。有五年之约呢!一个皇帝。肯定不会食言。任你再的宠信。那难以让皇帝做出损身份之事。真是先见之明啊。让官家立下字据。白纸黑字。想赖都赖不掉!

沈欢只话了三天的时日。就把文章写好。交给欧阳发。又因的对方特意上门来讨论。最后才满意而去。未己。他的事业终于要开始了新的篇章。

大宋熙宁二年六月二十日。是一个特别的日子。这一天。世界上第一份正式的报纸开始发行。这一日。对后世的影响来说。甚至比《文艺》杂志发行的那一天还要重要!

报纸叫《海州日报》。还是沈欢亲自题的名字。当然。名字也是他的想出来的----这是一个很好的政绩题材呀。只要把报纸卖出去。有谁还不知道这个海州呢?关注这个海州。不也就是关注他这个海州知州么!他现在已经把一切能利用的上的事物都利用了。无他。就是为了尽快完成心中的建设愿望而已!

第一份《海州日报》。经过差不多一个月的筹备。终于具备了后世的新闻素材。报纸的纸张相当于四张文艺杂志那般大。这已经是现时印刷机器的极限了。正反两面都能印刷文字。容量大概能载一万二两字。因为纸张是特制。虽然没有后世新闻纸那般高明。厚了许多。可至少两面文字都没有浸透过去。算是比较成功了。

这份报纸有四个版面。第一版面就是沈欢写就的创办这份报纸的宗旨。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新闻”的概念。这序文中。他着重讲到了报纸创始人欧阳发的努力。另外点名表扬那几位编辑。末了还扯上周季这位销售者。毕竟发行也很重要嘛。沈欢说他为了报纸的扩大。兢兢业业。直到瘦了十斤----其实周季是很乐意的。直当减肥。他身体的规模。已经让走路都觉的累赘了。

序文里他强调报纸只是娱乐消遣。并没有什么政治目的。他心目中的舆论监督。当然不敢明目张胆的说出来。不然御史们就要奏他了:有了你的报纸。让俺的还做什么!避重就轻的说法。是沈欢经过深思熟虑谋定的。以后出了问题。也可以撇清:我开始办报只是为了娱乐大众。现在给他们乱搞。做了他用。出了事情。与我有什么关系呢?在官场。在意的不就是一个说法么?

说归说。具体报怎么用。还不是由他说了算么!经过这次贬谪事件。不的不说。沈欢做事越来越功利了。也越来越有层次了。对于身在官场的人来说。这是一个好事。至少能很好的保存自己。

在这篇皆大欢喜的序文中。报纸开始登上了历史舞台。这是第一版面的一半内容。另一般用来介绍新闻出版的规矩了。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该说。什么不能说。都有条例在管着;而且这一大堆条例。还都是盖了皇印的。有着朝廷的威严。这也算的上一个撇清。我按规矩做事了。你再来找事。那就是对官家的不敬了;还有就是对后来人的警告:我是按规矩做的。如果你们不按理出牌。出了事不要怨。更与首倡者无关。因为你们不按规矩做。死了活该!

正面的另一个版面就是正式的新闻了。新闻这个新的概念开始有形象的出现在众人面前。令大家吃惊的是。这些“新闻”。既然是半古半白的文章。只要上过几年私塾。认的几个字。就能大致看的明白。报纸一天一章。便宜呀。只要三文钱。一碗面的价格而已。对于百姓来说。也不贵。因为他们贪新鲜。或者听人说的好。就卖下来看看。反正能看懂一些。至于看不懂的。也行。大家都是嘴长之人。你看的懂。新奇之下。最要吹嘘。那好。我等就是你的最佳听众了。还不快快说来!

可以说。《海州日报》的第一期是极其成功的。因为周季手段高超。听从了沈欢的建议。找了不少孤儿帮忙叫卖。海州四县。县城或者集镇。一下字多了不少叫卖报纸的童子。孤儿乞儿本来就可怜。现在给他们一份工。把报纸卖了。上交钱数。可以的到一天的伙食。简直是活菩萨啊!至少。这一刻。周大善人在他们眼里。与庙里的那蹲弥勒佛差不多!与很多人一样。海州通判姜谦拿到这份期待日久的《海州日报》的时候。也是惊奇加欣喜的。他读的比任何人都仔细。因为上面有着新任知州的重要文章!说不定上面就有他将来的施政纲领呢!姜谦很期待很仔细的阅读……

吼吼。一万八千字。终于在0点前码完!昨天一时偷懒。今天只能勇猛的补回。真的很勇猛啊。书生自写书来还没有过这种速度与耐心。呜呜。总算没白费之前二十多天的坚持!这个月快过了。书也九十万字了。本来是准备了写成一百万字小说的大纲而已。现在看来。写成的时候。至少不少于一百二十万了。坚持就是胜利!这本无论如何都要按照既定大纲完本。再烂尾就要真人也入宫去了。嘎嘎。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