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北宋仕途 > 第二百三十四章 成就

北宋仕途 第二百三十四章 成就

作者:孤心书生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4-01 08:06:35 来源:笔趣阁

沈欢此刻面对赵顼的封赏圣旨也是一脸苦笑。

王雱说的没错,他此时很尴尬,真的很尴尬——确切地说,他现在不过是替自己的妻子拿着这道圣旨罢了,另外还有礼部制作的礼服。一品夫人就该有一品夫人的模样,礼服都按照礼制而造,深紫色很有威严。

送走了传旨之人,沈欢只能硬着头皮把赵顼东西交到王璇的手上。此时中秋刚过,距离王璇传出喜讯也就一个月不到,她的身孕也不过三个月而已,肚子还平坦着,看不出什么变化。只有脸上愈发愉悦与慈祥的神色才看得处她越有母性了。

接过圣旨,她也有点慌乱了。她不是平常女子,作为王安石的女儿,又在京城那般久,对于政治一道比一般人还要敏感。正是如此,对于这道封她为一品诰命的圣旨,才没有多少喜悦,相反还有着淡淡的担忧。发愁地看着一脸落寞的丈夫,她的心情就沉了下去。

“夫君,这……”王璇拿着圣旨与礼服,像是有东西烫手一般,不懂要怎么做。

接着的人看着他们俩的神色,都散去了,包括沈欢的一众亲人。沈欢看看前厅并不是说话的地方,示意王璇暂停,率她来到后院的书房。

王璇恭敬地把圣旨与礼服端正地摆在书桌上,问话随意了一点:“夫君,官家封妾身为一品诰命,到底是什么意思?”

沈欢坐在椅子上,陷入了沉思,他也在奇怪皇帝为何会有这样的举动。诚如大家所想,这番封赏就让他们夫妻两人的品级不对称了,即使他不会在意,可是别人会怎么看呢?想想刚才宣旨之人欲笑不笑的模样,沈欢就更郁闷了。

难道自己做了什么让赵顼不爽的事,他现在是惩罚自己?这念头才生就消失了……理由站不住脚,一品诰命可不是街上的大白菜说给就给,很多国公夫人都不曾有这样的荣耀,没道理因为整人就拿出来兜售,那也太儿戏了!

这一下,沈欢第一次对这个早已认识的皇帝生出了莫测的感慨,一年未见,自己连对方的行为都猜不到是何意思了,难道是对方变化太大了?或者是自己远里京城,消息塞闭,耳子不灵,都有点昏了?

“夫君……”看沈欢不说话,一脸沉静,王璇更怕了,以为沈欢真在为她如今的身份生气,也坐不住了,站起来到他的身边。

沈欢惊醒过来,也站起来,忙道:“璇儿,你站着做什么,快坐下,你有身孕在身,不能累着。”

“可是……唉,夫君是否在为这道圣旨忧虑?”王璇还是很担忧。

“忧虑?”沈欢一笑,“我忧虑什么?这是封赏,该高兴才对。试问全天下有几人能有我等沈家这般的封赏!”

王璇紧皱秀眉说道:“官家此举也太令人费思了!妾身什么都没做就封什么一品,这不是为难人么……特别是令夫君难做呀!”

“我有什么那做的?”沈欢先是奇怪,“哦,你是怕我惭愧?哈哈,也许会有点尴尬,不过我不是那般小气之人。你就算品级再高,也是我沈家的夫人,你的荣耀,不就是我沈家的荣耀么?这一点我还是想得开的,璇儿就不必太过忧心了。”

“话虽是这样说,可是……夫君,不如这样吧:妾身让人上表把这赏赐推却掉,如何?”王璇善解人意,还是要为沈欢着想。

沈欢不同意了,不悦地道:“璇儿你这话什么意思,官家赏赐一品诰命夫人,这可是天大的荣幸,你上表推却,不是让官家以为我沈家不识好歹么?惹了官家怒气,以后我等就惨了。俗话又说天予不取是罪也。官家是天子,他的赏赐,也当得是上天的安排。我等实在没有推辞的道理!”

当然不能推掉!虽然开始有点尴尬,适应之后就要想得更多了!仔细一想,沈欢爱死这个名号了!虽然一品诰命不似朝堂上大臣那般有权力,也没有那般的重要。可是,毕竟品级不低,说出去除了风光外,还能震慑很多人。其中包括很多朝臣,见之亦要谨慎,不能慢怠。

这是实打实的护身符呀!有此身份,以后只要犯的不是杀头的事都能以此做个保全。想到自己现在身处朝廷风浪之中,虽然谨慎才愁有事,可万事都有个意外,一旦自己有什么不测或者遭了难,王璇有此身份,还能保沈家一次安全,不至于全家遭殃。这简直比上方宝剑还好用了,是混身朝堂的不二法宝!

念及如此,沈欢倒要感谢赵顼的美意了,不官这封赏到底存了什么意图,想到最后总是好事一件,也没有担心的必要了。再说了,司马光还在朝堂屹立不倒,他没听到这方面的消息,也就是说暂时还安全。

全力劝了一番,让王璇不必多想,免得对身子不好。现在她有孕在身,在沈家有着超然的地位。特别是对于沈氏来说,以前在她的心目中,儿子才是第一位的,如今嘛,这个儿媳才是第一之前的,比儿子宝贝对了……当然,如果王璇生了个女儿,会怎么样就难说了。对于这点,不单王璇明白,就是沈欢也了解。虽然无奈,不过对于传统观念来说,他也没有办法了。

王璇看丈夫好像真不在意的样子,这才稍稍放心,心头的石头也放下了大半,最后在沈欢的宽慰下回院子休息去了。

待妻子走后,沈欢刚才脸上的笑意没了多少,又恢复了之前的沉静。外人只看热闹,但他不能不想得更多。也许不懂内情之人真的只会看他们夫妻品级不对等的笑话,可是沈欢却发现,现在形势对他有点不好了——不是说很危急,却有点被动。

不论赵顼是存了什么意思来做这道封赏,只要命令一下,他沈欢就难免引起朝臣的注意,而且是颇为全心的注意。大家都明白,这个一品诰命不会赏得随意,那么就会猜想这个沈欢夫妇在海州到底做了什么才足以有此封赏。

先说王璇,在海州,最轰动的就是最怀孕的消息……这个就不必猜测了,是人都知道喜讯至多就赏些财物而已,看看官家让人带来的大内奇珍,就知道有后至多是什么程度而已。另外的大事就是代笔写了《西游记》,著书立说当然也是件大功,不过这只是小说而已,与儒家微言大义没有什么关系,算起来,比沈欢当年的《三字经》还要不如,也没有就此封赏的道理。

接着还有什么呢?应该没有了吧,至少连沈欢这个熟悉妻子之人都不清楚她还有什么功绩了。若说还扯得上关系的,就是她的身份了。除了沈夫人的头衔,她还是王安石的宝贝女儿!王安石的名头就不必怀疑了,在仕林,他有“三十年的大名”,足以成一代宗师;在官场,他是参知政事,位置只比司马光低上一点点,若论权势,以他现在变法主持人的身份,权势之大,在朝庭里连司马光都要逊色一些!

王璇作为王安石的女儿,能入官家的法眼倒也说得过去。可是,若以此作为封赏的理由,太过勉强了,估计就连王安石都会嚷着反对,因为太没道理了!

王安石现在在朝堂的位子很敏感,一方面他深得官家信任,给予比宰相还大的权力由他去实施变法举措;另一方面他又有限制,他毕竟不是正名宰相,上头有司马光压着,做什么都要缩手缩角,不能尽兴。因此,一说回来,他的地位也有点尴尬,只要官家对他不高兴,也许他之前做的一切都要付诸流水。

好在官家对于他的变法手段还是比较信服,从没有怀疑过他,而且赏赐有加。对于王安石与司马光的使用,沈欢现在很高兴,高兴自己的努力没有白费,历史没有重演——至少到现在为止,司马光已经做到宰相之尊了,都熙宁三年了,还在朝堂屹立不倒,没有让王安石坐大到一言堂的地步。怎么说这都是他这个穿越者的功绩,他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历史进程!

这种改变,最大的就是对于赵顼的改造了,这个年轻的皇帝,虽然还有急性子的缺点,不过总算有点理智了,在沈欢的影响下,在做事情之前都能稍微思考一下正反的情况,这是可喜的。

几年的策略,对于王安石一方的限制还是成功的。为此连沈欢自己都给牺牲到外地钓鱼了!说赵顼的改变,那也不是没有道理,像这此对王璇的封赏,沈欢就看不出具体的深意了。

官家对王安石还很信任,为此不惜赏赐来安这位大臣之心,像提拔他的儿子就是一例。不过若说用封赏王璇来让王安石宽心,这个理由说出去别说王安石要笑话,就是沈欢都不信,官家更不会自欺欺人了。那么,别人当然也不会信!

这些理由都不信,麻烦就来了!想来想去,给这个封赏,也只有考虑王璇的另一个身份了——沈夫人,沈欢的妻子!

沈欢已经可以想象在众人笑过之后,那些有心人肯定会对他的海州的一切感兴趣了,一有兴趣,就要注意,就要仔细去寻找与思量。先不论功劳不功劳,毕竟能在一个三品之官的家里封一个一品诰命,足以令人浮想联翩了。

沈欢扪心自问,他在海州做的一切,是否为了大家呢?也许,公心不少,私心亦有之吧。先看看他在海州做了什么吧:

一到海州,利用水泥,修建大街与海坝。为此以拍卖的形式,以冠名的诱惑,诱使众多富豪花钱买这种冠命权。获利之后修建私塾与养老院,让孤儿有书读,让老人有地方住有人养。

这一年下来,整个海州有了足够多的私塾与养老院,大街上,农村里,孤儿寡老基本上不再孤苦。这种福利,还连带了外州的流民都进入了海州来混日子。这简直就是古人圣贤描绘的“幼有所教,老有所养”的理想国度呀!

当然,这一切,都是以大家自愿的原则进入的。商贾为了名利出钱,有了名之后,欢喜了;民众不想孤苦,甘愿进这些私塾院落,而官府也获得了政绩。也就是说,这是皆大欢喜的局面!无论谁来了,都要赞叹这里治理得很理想!

这也算沈欢的成就之一了吧。再看奇怪方面的发展,这里不能不对水泥这东西说声谢谢了。有了水泥,海坝建了起来,除了耐看外,还耐用,几处大海坝,就像保护神一般,保护了潮水的冲击。这一年,往常海州海水泛滥就要淹没大片农田百姓家破人亡的景象少了许多!

还有各出水泥路的修通,更是让大家对“州车劳顿”这个词有了免疫,甚至都不知道这是什么感觉了。走在水泥大道上,纵使雨水天气,也没有泥淖的忧虑;马车也少了许多颠簸。这种便利,经过口口相传连外人都知道了它的方便,于是不少南北来往的商贾,都甘愿从这里经过了,为海州的关税增长了好几倍,就连民生,也多了消费,实在是一举数得的善举!

这也算沈欢的一大成就吧,现今已是八月中了,连修建中的海州到扬州的水泥大道,还在热火朝天的场面之中。一个月快过了,这里也传来好消息,水进展顺利,已经有一半的路程铺完了水泥;最后就有一小部分是新道,多山路,要推平就费点时间,总体来说,在年前就可以让两地通车!

若是建成,届时大大缩短了海州到扬州的路程,方便两地之人的来往。以海州现在修建的海港,届时此路一通,扬州的商贾,肯定会从此运物到海州出海,或者连江宁等地也会选择此路通达。已经可以想象海州往后货通南北与货运海外的盛况了,也许,等它发展到一定的规模,凭其地利就是超过扬州成为当世大州大城也有可能!

治民生,利经济,两者并行,而且都大有利处。若是一人只得一种,都足以向外炫耀了,现在沈欢在一年里不动声色就发展得有模有样了。不得不说,穿越就是金手指,就是要高于常人。

当然,若仅是这些手段,对于沈欢来说,也没有可夸耀之处了。除此之外,他还鼓捣出一个海军计划,为此偷天地画了一副环球地图——除了周季这个大胖子有幸一观外,就连皇帝也只是看了一半而已

全图的功用从周季身上就可以看出来了,沈欢的大饼画得周季连半夜做梦都要流口水!为此不惜到出奔波都要拉起他的大海船队,他立志要让自己的船到达海上的每个地区,做海上的“王”!现在沈欢也得到消息了,周季这家伙在京城过完中秋,就会举家搬到海州来,想必此时已经在来的路上。

他们的大计划也即将展开:去往高丽与辽国的海船,算算日子,估计会在九月初回到海州。届时,稍作整顿,就会与已经在海州待命的二十艘海船一道开往南洋!百万贯成本的计划就要实施,没有周季回来坐镇指挥还真难以成事。

周胖子,又要辛苦你了!沈欢不无消遣之意地想着。

海上另一计划当然是海军的建立。对于沈欢这个后来人来说,这才是重中之重。谁拥有了海洋,谁就有了霸权!拘囿于与辽国西夏这一亩三分地,与之纷争不止,耗尽了民力与财力,也太过悲哀了!还不如先建起海上霸权,以海贸之利反攻两个路地,那才是完美的计策呀!

五十万贯已经在郭逵手上,再过些日子,算上之前的水军海船,也许能达到五十艘的规模,足以装载一万多的兵力——当然,前提是要熟悉水性与海上作战的规律,还要确保海船的安全,否则一切都是镜花水月!为了锻炼海军,早些日子郭逵又商定了下半年出南洋的计划。

跟着周季的海船一起到南洋,这是郭逵为了让海军尽早熟悉海上规律的一大计划。为此他忍痛拨出十艘海船,一千多的兵员,尾随商业海船一起出海。说实在的,他是存了占便宜的心思,他的海军在海上的操作能力,比那些多年在海上讨生活的水手来说要差了许多;跟着出去,不无让人家照看的意思,随着去学习,来回一趟比在海湾练上一年还要有利吧。接着下一次又是另一批跟着出去,几个来回,也许三五年的时间就能产生大规模作战的能力了!

当然,军人是军人,不能做商贾之事。为了保证商船的利益,沈欢明着告诉郭逵,海军跟着出海可以,但是不能随船携带自身的货物到南洋贩卖,否则会损了海商的利益,他日会两败俱伤。军人的职责是保护本国百姓,他日海军有战斗能力了,可以自力更生,那就是由商人出钱雇佣一同出海保护商船。

一得安全,一得利,都有利于往后的发展。互惠互利,这才是沈欢给他们制定的终极目标!不过若说海军计划让沈欢颇是自得的话,那么报纸与大学就能让他洋洋得意了。

欧阳发这个年轻的才子,很不幸上了沈欢的贼船,走在了一条很有前途的道路之上——办报纸!

《海州日报》的刊行,让天下不少人都知道了海州这个地方,也知道了沈欢与欧阳发的大名。可以说,沈欢在海州的作为,大多是通过这个日报让天下之人了解的。而沈欢也有意让《海州日报》发一些他需要向世人宣布的消息。

随着日报规模的扩大,海州模式已经在不少州县有了影响力。像从海州出去的扬州知州姜谦,就照办了海州的发展模式,这个海州与扬州的水泥大道,就有他在其中推力的结果!报上刊登的沈欢的言行,也影响了少人的思想,特别是矛盾与唯物两论的发表与讨论,让不少人见识到了无神的作用,一些人已经开始去实践了。

这些都可以看出报纸的舆论作用!报纸是舆论,是咽喉,也是民声。沈欢需要报纸来做一些功效。最处的打算当然是以此来限制王安石变法举措在地方的影响——确切地说是为了防止王安石变法条令对地方的坏的影响。你要变法,行,那我就报道,如实报道,也不加什么议论,只看事实,有利就继续,害处你总不能遮掩了吧。

朝廷有御史,可是按照历史那样的话,大多正直的御史都会让王安石下边之人排挤出朝,换上来一帮小人,这样会让朝廷成为一言堂。古今中外的历史都表明了,一言堂的政治对于民生最后都不会有好处,就算那个发言之人再贤明也是这样!

为了防止历史重演,沈欢需要一种东西来限制这种情况往坏的方向发展,于是报纸应运而生了。报纸就是民间的御史,朝廷不许说,报纸可以如实刊登,只要上面人看了,就会注意,就会讨论。这样的话沈欢也就满意了,为了给大家办报纸一个正当的理由,他还经过几年的精心策划,从杂志开始,就打下了让官家同意出版条例的发行。什么能说,什么不能说,说了会如何,这里都有规定。强如王安石都难以制止,就是官家发怒,也要考虑这律令是他说出的结果。

等官家百年之后,他成为先帝,或者几代先帝,后面的皇帝更没有反对的胆量了。而沈欢也深信,通过众多报纸的监督,朝政或者天下一定会朝着某个正确的方向发展,不会再重演后世的历史了。为此他甘愿放弃对印刷机器的垄断,公布天下,让更多的人加入到这个监督行列来!

从去年年底到现在,那些取得了印刷利器的人,回到各路各州,除了印刷书籍外,不少人也搞起了杂志与报纸来。虽然还很幼稚,规模也小,不过沈欢的桌面上也摆着越来越多各种形式的报纸了。

这是可喜之事!在沈欢看来,这是他对这个时代的隐性投资,成功也许在他有生之年都看不到!与报纸一样的投资就是在建的大学了,据说第一期的建筑基本上完工,可以允许上千的学生入住与学习了。

欧阳发早在半个月前就开始了大学招生的广告,在《海州日报》一连半个月的宣传轰炸,每期都要介绍这个大学的宗旨,还有招生简章。随着时间的延续,估计远在岭南之地的有心人都能知道这一消息了——如果报纸能到达那里和他们有人也看报纸的话。

欧阳修是校长!这是一个很大的诱惑,欧阳修的名头在这个时代的文坛,无人可及!他的号召力非同一般,据说报纸消息没传出去几天,就近的各种学子就涌到了海州来做打听,询问这个大学的各种消息。

欧阳父子已经做好打算,大学就选在九月十五这一天开学!欧阳修请的一些学者已经有不少在海州住了下来,只等开学了。另外那些新式的科目,欧阳发经过沈欢的教育,可以教雪简单的物理;而周季则可教些数学。当然,如果只有他们两个人,就算加上沈欢,也玩不转这偌大一个大学!

这些日子,沈欢招来一些识字的工匠,教他们各种新式的科目知识,让他们学会,再去传授。比如那个生物化学,沈欢还高价请来名医,与之一道钻研,打算在大学开一个新式的医学。这门医学,以血液循环为基础,以实验为手段,进行钻研。

总之,这一切都代表了沈欢的期望,是他思想的精髓!如果一直办下去,他深信从其中出来的人才,将会不同于这个时代!这一点不同,就是他的希望所在了,现在一点不同,接着再一点不同,后来又一点不同,点点相加,就是大大的不同!

这个不同,也许甚至能改变一个时代一段历史!

这算是沈欢最大的野心了吧。

这也只能是个野心,也许他一辈子都看不到这种情况。可是,等他死后,这一切与他又有什么关系呢?像这个报纸,会不会给封掉,或者会不会在上面出现资产阶级的自由宣言,他都不能肯定,也不会知道了吧。

他也不会管这些是对是对,历史自有他的选择。像那个牛逼的法国国王说的“我死之后,哪管它洪水滔天”一样,一切都与之无关了!

他现在也只能默默地为这一切做一些准备罢了。

时间一步步走了下去,日子紧跟着脚步移到了九月。虽靠着海,深秋已临,海风渐渐歇了,从西北刮来的凉风,逼近了脚步,把温煦的海风败退到远处。

天凉了,海州的民众只是多加了件衣服。不过冷却的天气却不能制止海州的热闹。这一个月来,海州开客栈与饭馆的商人会发现,客人多了,收入也多了。而且他们还会发现,这些客人,操着各地的口音,与海州不同,而还有很多种,不是一个地方来的。当然,作为商人,来者是客,只要有钱,管你是什么地方来的!待他们听多了,就会总听到“大学”的词汇,再一打听,好了,明白了,原来都是奔这个要开学的大学来的!

海州大学——这是欧阳修取的名字,连碑文牌匾都是他题的字;本来沈欢是打算套个什么“大宋皇家大学”的名头,可欧阳修说这样容易犯忌,没有圣旨在手;就算真有圣旨了,又容易办成官府的书院,学的都是经文,那样就失去了办此大学的初衷了。

沈欢一想也是,只好同意改名。当然不敢套他的名字,而欧阳修也不会做这种事。思来想去,惟有借这个地名了。海州大学,也是个不错的名字,而且点明是海州,若成政绩,也算是沈欢的功劳嘛!

取了名字,做好牌匾,用红布蒙好,只待开学之日揭幕开学了!原定是九月十五开学,不过九月开始,就允许有志入学的学子报名了,过了重阳,还会用三天的时间来做一些考核,通过了就算是此大学的学生了!

海州城里一下子多了很多年轻人,都是奔这个大学来的。除了海州本地之人外,差不多有一半是外地学子。当然,基本上都是从《海州日报》得到消息。一个多月的轰炸,总算见效。他们都有着饱满的热情,也有担忧不能过关的忧虑,不管熟与不熟,聚在一起都是讨论这个。

在这众多热情的学子之中,武华就是其中一个,而且他有着比众人还有热烈的感情!因为他今年只有十二岁,按大学规定收的学生一般都是十五岁以上,也就是说,他要入学,不够一般的规定。不过大学又有另外的规定,说不满十五岁者,特别天才可以特别考虑。只是要经过层层选拔,要大学里大多老师点头同意方可。

十二岁的武华还很稚嫩,虽然他强装沉静老成,可是年纪毕竟是太小了,脸蛋又嫩,实在没有大人的模样。这些天,他经常跑到海州各出酒楼,听大家说这个大学的景况。他很在意大家的说法,特别是爱听别人夸赞大家的建造者沈欢的好话!

哦,忘了说了,他是沈欢的学生——正宗的学生!沈欢年轻收的十五个学生里头,他就是其中的一个男孩,算是其中最大的一个。他是海州本地人,父母都是老师巴交的农民,六年前不幸在灾害里身亡了,而且又没有其他亲人,武家只剩他一个人了。

一个六岁的小孩,能有什么生存的能力?好在有些村民还算好心,时常给他一点接济,奈何大家都穷,实在也没有多少东西可给。他只好出外乞讨,有上餐没下顿,算是吃百家饭长大的。后来,有富人在当地修了私塾,他是孤儿,年纪又小,是在入私塾的行列之中。

自此之后,他总算结束了流浪的生涯,安定下来了,在私塾里,虽然吃得不算很好,却也足够饱了,也有衣穿了,比之往常要强了百倍不止。还有书读,他穷苦惯了,认识到读书的好处,因此特别发奋,在私塾里比很多小孩都要努力。由于出色,入了欧阳发的法眼,给选到了海州城来!

到了海州,他才知道为什么地方的富豪会出钱建私塾与养老院了,原来都是新任知州沈大人的奖励政策,给他们出名的机会。得到了惠利的武华,在海州把之前对富豪的感激都转移到了沈大人的身上。后来……就是这样了,他成了沈欢的学生!

武华是个很聪明的孩子,也特别勤奋,在沈欢的学生里头,算是非常出色的一个,又因为少年老成,大有沈欢的风范,深得他的喜爱。对于他的教育也比较上心,若有问题,讲解得也比较仔细。以前的武华因为吃不好,身体比较瘦弱,这**个月下来,在沈府吃得好穿得好,身体满慢回复。十二岁正是长身体的时候,一下子就窜了老高,比外头一般的孩子还要高了;身体滋润,脸色红光,穿得华丽,都与富家公子没什么两样了!

因此,他站在沈欢的面前,倒不需沈欢把头低得厉害。不过此时的沈欢,眉头倒皱得厉害,一脸不解地看着武华这个半大的孩子。

“你说什么?”沈欢以为自己听出了,“你要去大学上课?”

“是的,老师。”武华低着头承认刚才他是说了这话,这是初九的早上,重阳节,南方有祭祖,沈欢老家在河南,回不去,无事之下,一大早就召集这些孩子上课了。早上课完,出来的时候,武华跟了出来,在走廊上叫住他,说出要上大学的愿望。

沈欢有点不悦了,道:“怎么,难道嫌本人教得不好?”

“不是不是!”武华急了,他对沈欢的尊敬,与父亲无二,虽然对方只比他大十岁而已,然而他更清楚,若没有眼前这个师父,他只是一个乞儿,说不定哪日就死在哪个角落了,哪有今天的生活!

沈欢吸了口气,强令自己镇定下来,看着武华无辜的眼睛,不由感慨了。武华这个孩子,在他的学生中,是最聪明的一个,也是最勤奋的。当别的孩子在欢笑玩乐的时候,他能静在一旁看书练字。上课的时候,也爱思考,对沈欢的新式科目,总能问一些令沈欢惊艳的问题。也许是小时侯的苦难,造成了他的沉静,老成的模样,都像小大人了。

“好吧,你与老师说说,到底是什么原因要去大学上课?”沈欢和声问道,他倒想知道,是什么原因让这个学生产生了要到大学去的兴趣。别的孩子都希望能在自己门下承欢,这个学生到好,要走出去,这种不同,一比较就显得奇特了!另外,沈欢还有一些怨气:难道在他门下就学不到东西,他就教不出好学生?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